屠格涅夫《初恋》中的反抗意识探析

2020-02-04 08:04张跃馨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屠格涅夫

张跃馨

摘 要: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罗斯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农奴制度深恶痛绝的屠格涅夫创作了许多反农奴制的作品,同时爱情的主题在他的小说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作家从人道主义出发,批判了封建压迫下爱情终难逃悲剧的社会制度,其中篇小说《初恋》正是这样一部作品。本文对这部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心路历程进行了探究,剖析其行为表现背后别具匠心的意蕴,展示出受时代与阶级局限性的一场畸恋的悲哀以及贯穿始终的反抗意识。

关键词:屠格涅夫 《初恋》 反抗意识

在诸多俄罗斯作家笔下曾塑造出这样一类人物,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内心追求而不顾一切选择反抗,反抗他们处身的社会制度、反抗封建伦理道德、反抗畸形的世俗文化、反抗命运的不公。这类人物用行动证明了他们心中充斥着强大的反抗精神,这是他们精神世界中可贵且崇高的价值品质。敢于反抗之人必不畏强权和苦难,只为在黑暗的社会中寻找一丝赖以生存的光明。

俄罗斯作家们以其尖锐锋利的笔触,刻画出许多具有反抗意识的人物形象,不同的形象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独到之处。比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著《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自我意识觉醒的贵族妇女形象。她渴望自由真挚的爱情,追求生命的真谛,试图挣脱贵族社会的枷锁,她是一个无畏的叛逆者,是令人钦佩的勇士。安娜执着抵抗上流社会,用高傲和勇敢回应整个贵族带给她的羞辱与压制。卡列宁的虚伪与自私、渥伦斯基的冷漠与抛弃,以及舆论的谴责、法制的残酷,无一不在将安娜推向痛苦挣扎的边缘,以致其绝望毁灭,卧轨自杀,留下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贵族习气孤注一掷的反抗。无论结局如何,反抗精神是值得敬畏的,反抗的过程才是他们内心得以释然的重要所在。

一、屠格涅夫笔下的反抗意识

屠格涅夫的父亲是一位骑兵团团长,冷淡孤傲,对家庭漠不关心。母亲是一位专制蛮横的农奴主。屠格涅夫因自幼受到母亲虐待,又亲眼看见了地主阶级的残暴,使他对处境悲惨的农民产生了同情之心,对农奴制度的抵制与痛恨逐渐加深。受父母不美满的婚姻的影响,加之被母亲干涉过恋情以及对父爱的渴望,屠格涅夫将过去的一段生活重现在了小说《初恋》中。作者不止一次提到过《初恋》是一部极具自传性的中篇小说。屠格涅夫承认:“《初恋》也许是我最爱的作品,其他作品或多或少有编造的成分,《初恋》却根据真事写成,不加一点修饰,每当我反复阅读时,人物的形象就在我眼前鲜明地现出来了。”a这部小说细腻地描写了纯粹且热烈的初恋者的心理感受,实则拟从齐娜伊达这一女性形象切入,深刻揭示出作品中对当下社会制度不满且饱受折磨的人物反抗无果的内心挣扎。

屠格涅夫用他独具艺术魅力的文学创作来反抗农奴制,“农奴制的存在不仅制约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日益成为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孕育聚集的焦点”b。在同农奴制顽强斗争的代表作《木木》中,主人公格拉西姆是个身有残疾的农奴,又聋又哑的他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内心,无法控诉遭遇的不公与命运的苦难。这部作品中的地主婆是黑暗专制的象征,影射了屠格涅夫的母亲。在地主婆的欺压下,格拉西姆接连失去了塔季扬娜和木木两个精神寄托,这使他温厚善良的心灵不断遭受着农奴制的摧残和肆虐,没有了灵魂的慰藉让他更加压抑绝望,这也暗中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性意蕴,但格拉西姆并没有在这冷酷无情的制度下失去他正直、率真的本性。爱憎分明的格拉西姆内心中积聚着爆发式的反抗力量。毅然决然离开庄园、返回家乡、去追寻自由的抉择是格拉西姆,也是以格拉西姆来象征的深受农奴制迫害的人民无声却有力的反抗。作者以一个农奴悲剧人生的演绎,深刻批判农奴制的黑暗,贵族阶级的罪恶,呼吁俄国上下体会农奴的痛苦。正如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在艺术领域中,从来没有比这更大的对于专横、暴虐的抗议。”c

二、《初恋》中的卑微反抗

(一)父亲的角色衬托

《初恋》这部作品通过主人公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对年少时的初恋的回忆,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个十六岁的懵懂少年情窦初开、无法自拔地爱上了年轻的公爵小姐齐娜伊达的故事。而少年沃洛佳的初恋,却在深夜跟踪齐娜伊达,发现同她幽会的中年男子竟然就是自己的父亲时,悄然结束。

屠格涅夫在小说《木木》里塑造了带有母亲影子的角色,又在《初恋》中写了自己父亲的故事。彼得·瓦西里耶维奇的人物原型正是屠格涅夫的父亲。小说中沃洛佳的父亲彼得·瓦西里耶维奇“为了财产的缘故跟母亲结了婚,母亲比父亲大十岁”d。因此,父母亲的关系并不和谐,没有感情的婚姻也必然是不幸福的。父亲是个严肃而冷静的人,总显得与人疏远,“对我亲切,却并不关心”e。这样的父亲却也逃不脱人类的感情本性,对搬来隔壁的扎谢金娜公爵夫人的女儿——齐娜伊达产生了情愫。主人公沃洛佳为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却丝毫没有对父亲产生恶感,反而似乎理解了父亲的私欲。不幸的婚姻生活是旧的社会制度和旧封建习俗的产物,“19世纪中俄国已很普遍的这种‘问题家庭所必然派生出來的奇异的畸形的婚恋关系和家庭关系”f。由此可见,父亲作为贵族知识分子这一形象,无视舆论,遵从内心,追求自我,是对贵族阶层乃至整个社会中的钱权至上观念与不合理的秩序的反抗。然而父亲的这种反抗是不成熟且不彻底的,在同母亲的一番激烈争执过后,父亲虽依旧对齐娜伊达充满爱意,却还是决定搬回城里,狠心放下私情,抛弃了齐娜伊达。尽管后来二人私下见过面,终究枉费心机,不了了之。最终父亲因中风而死。

(二)悲美女性的黯然挣扎

齐娜伊达是没落贵族家的公爵小姐,父亲去世,母亲是个粗鄙之人。齐娜伊达生得美丽动人,身材苗条,是个娇柔俏皮但又沉静忧郁的姑娘。主人公沃洛佳便是在第一眼见到齐娜伊达时就对她一见钟情。如此风姿绰约的花季少女身边,除了沃洛佳,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狂热追求者,“所有到公爵夫人家里走动的男人都为她神魂颠倒”g。可是齐娜伊达对这些人毫无兴趣,只是喜欢捉弄戏谑他们,揭穿他们的秘密,刺痛他们心里的伤疤,任性地指使他们,甚至无情地羞辱他们,以此来寻找乐趣。这不过是因为齐娜伊达厌恶庸俗的社会气息,鄙视虚伪、趋炎附势的贵族派行为,蔑视金钱与权利,不愿屈居于贵族阶层扭曲的生活氛围。在齐娜伊达同母亲一起到沃洛佳家中做客时,母亲卑微且粗俗的行为昭然若揭,她却与母亲截然相反,刻意表现得端庄、高傲,实则侧面讽刺了贵族的习气作风。所有对齐娜伊达这一形象的描述,都从中透露出她对贵族阶级、对尊卑礼教、道德秩序乃至整个丑陋社会的反抗,她渴望摆脱贵族阶级的束缚,渴望追求全新的生活,渴望得到真挚的爱情。

小说围绕一明一暗两条情节线展开,主人公沃洛佳的初恋是明线,齐娜伊达的初恋是暗线。爱情是齐娜伊达获得新生的希望。她拒绝了身边一众追求者,对痴心的沃洛佳也只有怜爱之情。这样一位高冷的女皇般的公爵小姐,偏偏爱上了沃洛佳的父亲。从父亲初次与齐娜伊达见面,绅士地向她鞠躬问好,到做客时父亲殷勤地招待她坐在身旁用餐,两人带着奇怪的目光交谈,再到父亲盘问儿子沃洛佳,逼他交代在扎谢金娜公爵夫人家的一切事情,以及后来父亲与齐娜伊达两人并排骑马出游、夜间幽会,可以看出,这是两人由相识到互相心生爱意的过程。公爵小姐的追求者之一鲁申说过:“对于某一些人,牺牲自己是一件快乐的事。”h齐娜伊达颠覆了当时社会的传统道德观念,宁愿将自己的整个前途作为赌注,也要与一个有妇之夫相恋。这大概就是她一生中最值得骄傲,最接近自我的一次精神追求。她要反抗堕落的贵族,瓦解世俗的偏见,反抗腐朽的封建制度。可她即使牺牲了青春和生命,也注定无法撼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地位。彼得·瓦西里耶维奇与齐娜伊达这一段热烈的爱恋终究抵不过封建势力。齐娜伊达最终另嫁他人,难产而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作者借此悲伤的结局沉重地抨击了将齐娜伊达的坚毅反抗扼杀在摇篮中的农奴制社会。

三、小结

综上所述,屠格涅夫通过塑造作品中人物角色对农奴制社会的反抗意识,来揭露农奴制度对人民的迫害与摧残,警醒俄国上下各个阶层抵制罪恶的封建思想,改变当时腐朽污浊的社会风气,以此表达屠格涅夫本人对苦难制造者的愤懑与谴责。屠格涅夫笔下的爱情多以悲剧收尾,社会现实决定了主人公命运无可非议的悲剧式走向。他们以无足轻重的反抗行为宣泄不满,却又无力倾覆不合理的伦理道德与社会秩序,苦苦挣扎于虚伪的世俗中追求自由的新生,追求熠熠生辉的真挚爱情,直至献出生命获得解脱。这种结局多被赋予在女性形象之中,进一步切实加深了作品的批判意义。

a 母润生:《外国文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38页。

b唐晋:《大国崛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54页。

c 转引自刘蜀贝:《平凡中蕴深意 朴素中见新颖——评〈木木〉对农奴命运描写的新开拓》,《名作欣赏》1995年第6期。

degh 屠格涅夫:《初恋》,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27页,第27页,第85页,第166页。

f 林亚光:《 不同凡响的柔情曲——关于屠格涅夫的〈初恋〉》,《名作欣赏》1998年第2期。

作 者: 張跃馨,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恩仇录
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恩仇录
托尔斯泰挑战屠格涅夫:我要与你决斗
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恩仇录
说空话
爱情
赏识的力量
与人分享的爱情
一只鸟
一只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