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网络背景下古典诗词与当代流行歌曲的融合

2020-02-04 08:04李敏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网络融合

摘 要: 当前,歌坛许多创作者针对流行歌曲的“低俗化”现象,开始利用网络平台将古典诗词重新谱曲,巧妙地化用古典诗词的语句、意境或意象,将古典诗词的精华融入当代流行歌曲中。本文通过探讨古典诗词与当代流行歌曲融合的原因,分析古典诗词在新时代网络发达的条件下与当代流行歌曲融合的方式、方法以及意义,将古典诗词的研究引向弘扬传统文化背景下的“面向现实”与“有补于世”的新境地,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对情感的感悟,提高大众的欣赏品味能力。

关键词:古典诗词 当代流行歌曲 网络 融合

一、古典诗词与当代流行歌曲融合的原因

现今是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消息只要通过网络就可以在全球传播,在这样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已经无法静下心来好好地感受那些深厚信息的涌流了,更偏向于接受那些通俗易懂的信息灌输,因此顺势产生了很多低俗、恶劣的快餐文化。当代流行歌曲也难逃命运的选择,很多当代流行歌曲存在低俗、恶趣味、淫秽的现象,它们甚至可能对人的三观存在误导的倾向。如2010年由冷漠发行的歌曲《小三》,灵感来源于电视剧《蜗居》中三个人的情感纠葛,就在大家都对“小三”嗤之以鼻的时候,歌曲发行了,受到绝大多数人的追随和热捧,也许歌手演唱这个歌更多地是为了表达对“小三”的一种痛斥,唤起她们内心价值观的觉醒,但从更多方面来说更像是创作者对“小三”角色的一种共鸣。胡杨林演唱的《香水有毒》发行后占据了无数人的手机彩铃,单从旋律方面来讲的话,这首歌是十分优美的,演唱者的声音更是十分柔美,但其中的歌词却让人争议不断。谢军演唱的《那一夜》,在2007年某一网站评选的十大恶俗歌曲榜单中位居榜首,中国音乐家协会的徐沛东更是直言:“这样的歌曲充满了淫言秽语,痞话连篇,充斥着语言暴力”,著名词作家阎肃更是表示:“这样的歌曲十分低俗,没有任何文化底蕴,是对音乐和人心灵的一种糟蹋”,等等。当前,歌坛上很多创作者都已经认识到了这种文化现象的“低俗化”,他们开始寻求一种新的、富有内涵的歌词创作方式——他们将目光投向意蕴深厚的古典诗词,思考是否能够利用这种高雅的文化去弥补当代流行歌曲的缺陷。于是,他们以“雅补俗”为出发点,利用网络平台将古典诗词重新进行谱曲,使古典诗词与当代流行歌曲融合。如2018年在网络上大火的歌曲《知否知否》 就是利用现代音乐元素与古典乐器相结合的方式,将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成功地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演绎出来。与其说这是一种创新,不如说这是在“循古”。其实,“在人类全部的艺术成就中,音乐与文学是两座并峙呼应的高峰。既遥遥相望,又脉脉相连”a。有关音乐与诗词的融合,最早可追溯到《史记·孔子世家》 中记载的 “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及《楚辞》、乐府诗,乃至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曲等,在当时它们都是像《诗经》 一样可以歌唱的,因此,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也可以说是音乐与文学融合的一种趋势。

二、古典诗词与当代流行歌曲融合的方式、方法

整个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流行歌曲作为音乐艺术的组成部分, 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借鉴, 在歌词创作中,古典诗词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b将一些可歌性的古典诗词融入流行歌曲,利用网络平台对其进行再创造,这样不仅能使得当代流行歌曲在词作上继承传统诗词精炼的语言特色与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 还能够在主题表达上给人一种先入为主之感,让听众能够率先感悟歌曲的意境和韵味,这和流行歌曲传唱的要求也正好是相符合的。当代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借鉴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古典诗词语句、语意进行适当的取舍和化用,应用到流行歌曲中 流行歌曲可以全盘吸收古典诗词中的内容,也可以适当对其进行取舍,甚至可以将其语意加以转换,从而进行运用。如曾风靡网络的《甄嬛传》 主题歌曲《菩萨蛮》 全词使用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还有曾在港台地区大受追捧的周杰伦的 《东风破》 中词句“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是化用李清照名句“人比黄花瘦”“绿肥红瘦”;甚至每年暑期档从不缺席的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当》 的歌词也是化用了诗经《上邪》 篇,把生生世世相依相守的情愫描绘得大气磅礴。

2.把古典诗词的意象、意境应用到流行歌曲中流行歌曲对于古典诗词的借用,更多的是其中的意境和其采用的古典诗词意象。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创作出的各种意象,其代表的是一种富有审美意蕴的艺术形式,反映了诗人内心独特的情感活动和审美内容。如灯意象的使用,诗人元稹在得知友人白居易被贬消息后写了一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诗中的“灯”诗人用了一个“残”字修饰,在此情此景中“残灯”暗指诗人破灭绝望的心态;朱淑珍的《减字木兰花·春怨》“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这里的“灯”用的是“寒灯”,表现出诗人的孤寂、凄凉和悲伤之感。又如“月”意象的运用,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杜牧《润州二首(其一)》“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韦庄《菩萨蛮》“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等等,这些词句有的是以“月”的意象来感伤生命和岁月的流逝,往事如梦,唯有在月明中才能追忆自己流逝的岁月,有的则是以“月”象征美好的事物,是對美好事物的一种赞美。由于古典诗词的可歌性,它必然会影响当代流行歌曲的创作。如网络上大火的歌曲《回到过去》和《天涯过客》 中词的创作使用的便是古典诗歌中“灯”的意象,但这里的“灯”却是作为一种时光变迁、物是人非的象征,但同时也象征着孤单、凄清。《发如雪》 《轨迹》《夜曲》 都使用古典诗歌“月”的意象,在歌曲中表现的是一种苍凉、悲伤之感。1993年入选春晚歌曲的《涛声依旧》是化用张继《枫桥夜泊》 里“渔火”“枫桥”“无眠”“月落乌啼”“客船”等意象构建出清幽寂远的意境,蕴含着一种淡淡的温婉和忧伤。还有歌曲《寂寞沙洲冷》则是借用了苏轼《卜算子》里“拣尽寒枝不可栖,寂寞沙洲冷”的那种凄凉优美的意境,等等。这些意象、意境在古诗词和歌曲中有着各自的意义,但其含义却是具有一致性和传承性的。

3.流行歌曲的歌词语言吸收古典诗词语言的婉约、豪放风格 除了把古典诗词语句、语意进行适当的取舍、使用、化用,抑或是把古典诗词的意象、意境应用到流行歌曲中,网络上的流行歌曲还可以在歌词方面吸收古典诗词中的婉约、豪放风格,从而达到借鉴、融合的目的。如霍尊演唱的《卷珠帘》 便是吸收了《卷珠帘·魏夫人》的凄婉秀艳,在深刻理解原词的意境、风格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内心感受,用现代流行乐的方式演绎出这首婉约古典词的凄婉柔美。羽泉演唱的《辛弃疾》 在歌词方面基本上都是借鉴的辛弃疾多首经典词作,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弓如霹雳惊弦”是取自《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怎见气吞万里如虎”是取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等等。《辛弃疾》这首歌曲在借鉴辛弃疾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更是融入了辛弃疾的个人情感和人生境遇,将原有诗词中的那种慷慨悲壮、豪迈壮阔之情在歌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古典诗词与当代流行歌曲融合的意义及价值

艺术创作说穿了就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 社会主体的政治观点、价值体系、文化表现都会通过其作品的审美意识集中体现出来。从古至今, 人们所处时代、所经历的事物虽不相同, 但人的基本反应与情感, 并不受时代与经历的限制, 用以表现古人情感的诗词歌赋, 同样也会在当今现代人的心理上得到应照。c古典诗词融入歌曲能够响应国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政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古典诗词转变为朗朗上口的歌曲,极大地推动了古典诗词的受众范围,在融入古典诗词的流行歌曲中,既能感受到古代的繁华和体会诗人们创作时的心境,又能巧妙地略去让现代人感觉不适的细节。

长久以来中国人不变的传统就是“习惯于去吟诵古典诗词,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期盼用其中的理念、气节以及情感去影响自己,让其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人们对于古典诗词的关注越来越少,特别是青少年们。身处这个时代虽然很多变化我们不能够去阻止,因此要学会去适应这些变化,有些东西不可避免地在流失,但总会有途径去弥补,甚至发挥它更大的价值。既然现如今的人们喜欢快文化,喜欢通俗文化,喜欢那种充满现代元素的东西,流行歌曲有幸便是其中之一,甚至可能成为一种主流文化,那我们就需要利用互联网媒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古典诗词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当代价值,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其进行推广,努力展示中华文化在新形势下的独特魅力。通过拓展当代流行歌词内容,提高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文化品位,我们还能够利用网络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网络媒介与教学的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a 郑世施:《浅析流行歌曲与音乐文学——以歌曲〈蜀绣〉为例》,《北方音乐》2015年第13期。

b 舒耘华,王莹莹:《浅谈当代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融合》,《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年第1期。

c 葛金平:《论流行音樂与古典诗词的关系》,《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3期。

基金项目: 本文系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古典诗词融入当代流行歌曲的现状研究》 (项目编号:202010222113)

作 者: 李敏,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2017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文学艺术。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网络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探讨
趣从诗中来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