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公共基础课改革与建设

2020-02-04 07:40刘忠彬林风梅贾连君
职业·中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服务效能职业能力

刘忠彬 林风梅 贾连君

摘 要:本文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吸引力不强、服务职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入手,深入分析了公共基础课服务效能不高的深层次原因和相关因素,结合产教融合的内涵特征,从课程内容、实践能力、教学方法和师资培养四个层面对公共基础课程提出了改革建议,以期有效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服务职业能力的效能。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    职业能力    服务效能    课程改革

课  题:本文系教育部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年度《产教融合背景下公共基础课改革与建设》(2018GGJCKT18)研究成果。

产教融合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是产教融合的两项重要内容。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明确要求:加强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通、衔接和配合,强化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突出实践育人。公共基础课程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体验新成果发现新机遇的重要基础。因此,产教融合背景下公共基础课发挥着什么作用,对职业能力服务的效能怎样,这是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一直在探索和考虑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今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在普通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響下,已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呈现形式,与专业课程联系不十分紧密,与专业技能融合不深,服务职业能力的效能不十分明显。由于公共基础课程内容过于死板,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学生厌学思想严重,学校被迫降低学时比例这就导致公共基础课的作用、地位和效能越发不够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

(一)课程内容设置与专业能力需求联系不紧密,学生重视程度不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专业能力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凸显,企业已把技术能力作为选拔人才的第一要素,对其他基础性知识和基本的职业素养没有明确要求,导致了公共基础课的吸引力在急速下滑。究其根源,是课程内容设置与专业能力需求联系不紧密,一是从教材的编排来看,公共基础课程的编排注重知识的理论性、基础性和中高职衔接要求,具有普遍性,而专业课程的编排侧重于产品的技术标准、生产过程、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内容,二者难以实现深层次融合。二是课程的目标不同,公共基础课程侧重于生活和思想道德教育,专业课程致力于产品质量、工作效率等。

(二)课程的呈现形式实践性不强,学生内化效果不显著

实践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技能的有效方法,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爱国思想的重要途径。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呈现形式缺乏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共基础课多以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为核心,适用范围极其广泛,针对性不强,实践起来不宜操作和把控。二是公共基础课的内容理论性极强,大多都是平铺直叙,对字词句要求十分严格,标准较多,学生只能靠理解来掌握,学习效率比较低。三是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结构、课时安排、学习要求、作业练习、评价方式多年来没有创新和改变,死记硬背是学生唯一的学习方式,学生学起来十分枯燥,影响学习效果。

(三)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但是,针对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不多,教学中仍旧沿用灌输的方法,学生学习兴趣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信息化发展速度较快,学生自主选择的意识在逐渐增强,陈旧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不适应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需求。二是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结构和授课时间与专业课程的教学不同步,其固有的独立运行体系导致了学与用“两层皮”的问题,脱离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规律,影响育人效果。

(四)授课教师教学的职业能力较弱,知识拓展能力不强

中等职业学校的公共基础课教师受学科体系教育的影响较深,对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缺乏认识,填鸭式教学方法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活力,遏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很难实现。

二、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建议

(一)加强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与学生职业能力的融合,发挥其服务学生职业能力的作用

1.公共基础课程内容要与职业岗位需求相融合

公共基础课程内容设置要与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相匹配,提高课程的实用性。

2.公共基础课程目标要与专业课程目标相融合

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以专业技能为核心,注重强调技能标准和操作过程。因此,公共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与专业课程目标进行融合,加强其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提高公共基础课程服务职业的能力。

3.融合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

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要与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结伴而行,互相渗透,形成完整的学习链条,防止断档脱节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遗忘。

(二)强化公共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1. 创造学习公共基础课程的真实环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知识当初产生的真实环境和情景,使学生仿若身临其境,以此熏陶学生的思想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以便达到学生乐于学习的目的。

2. 打造学习公共基础课程的真实项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以致用为教学宗旨,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真实的学习项目,提出该项目在生活实践中的要求、标准和作用,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去感受自已应负的责任和应该担当的义务,感知所学知识的作用和重要性。

3. 展现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产生的真实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以做中教、做中学为引领,把学生认为枯燥无味、抽象的知识,演变成为实用的学习内容;还原知识原有的生机和活力,呈现出知识最初形成的原过程,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实践过程中对知识的要求、规范和注意事项,着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去学习知识的能力和积极性。

(三)改革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公共基础课程授课时间的改革

公共基础课程的授课时间要与专业课程的授课时间相匹配,要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如此才能破解教学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在学习过程中“两层皮”的难题,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程的作用。

2.公共基础课程内容结构的改革

优化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结构,使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结构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技能的形成规律、职业素养的养成规律。

3.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师应把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变为任务引领、项目驱动、问题导向等教学方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教学方式的改变有助于解决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破解了“学用脱节”的难题,提高了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四)加强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职业能力

1.加强教师教学观念的培训

教师应从关注学科体系向重视行动体系转变,充分认识公共基础课程在专业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发挥公共基础课程服务职业能力的效能,努力力提高公共基础课程使用价值。

2.加强教师跨界思维的培训

培养教师的跨界思维,从而让教师能够打破课程界限、融合课程体系、整合课程优势资源,形成课程效能的最大合力。

3.加强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

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把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加以融合的能力,发挥课程教学的最大效能。

(作者单位:刘忠彬,唐山市金桥中等专业学校;林风梅,巨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贾连君,河北机车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公共基础课服务效能职业能力
新形势下加快文化馆服务标准化进程的探索
基于“工学结合”理念下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探讨
浅析高职公共基础课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作用
关于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中的德育研究
创新群众文化美术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效能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职业能力导向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基础课多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