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朴遗民心态的继承与新变

2020-02-04 07:21赵彦军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白朴

赵彦军

摘 要:白朴作为由金入元的遗民,他的遗民心态是在失母之痛、父执元好问隐居不仕及父亲白华历仕三朝的影响下形成的,表现为兴亡慨叹、隐逸避仕与放浪形骸的人生姿态。后来的人生经历造成白朴遗民心态产生新变,对儒家传统的反叛使他从书斋走向市井,在词曲两种文体间自由来去,形成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

关键词:白朴 遗民形态 杂剧创作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不仅擅作杂剧,同时精于填词,能在雅俗两种文体之间游刃有余,在元曲作家中实属少有,这与白朴的人生经历以及遗民心态息息相关。本文拟对白朴遗民心态的继承与新变进行剖析,并分析遗民心态对白朴杂剧创作的影响。

一、白朴遗民心态的继承

白朴生活在金元易代、元灭南宋统一中国的王朝更替时期,七岁时亲历蒙古军对金朝都城南京(今河南开封)的围攻杀戮,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国破家亡、父母离散的人生剧变。然而年幼的白朴并未受惠于金,所以并不会记得前朝旧好。他的遗民心态的形成更多是源于父辈的影响,表现为兴亡慨叹、隐逸避仕与放浪形骸的人生姿态。

(一)兴亡慨叹

对白朴影响最大的人当属元好问,元好问是金元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入元之后隐居不仕。元、白两家素来交好,在金元丧乱之际,白朴在元好问的悉心照料下得以在乱世幸存。白朴挚友王博文在《天籁集序》中谈到元好问对白朴的照顾与教导:

元、白为中州世契,两家子弟每举长庆故事,以诗文相往来。太素即寓斋仲子,于遗山为通家侄,甫七岁,遭壬辰之难,寓斋以事远适。明年春,京城变,遗山遂挈以北渡,自是不茹荤血。人问其故,曰:“俟见吾亲则如初。”常罹疫,遗山昼夜抱持,凡六日,竟于臂上得汗而愈,盖视亲子弟不啻过之。

壬辰为金天兴元年(1232),彼时金王朝气数已尽。蒙古军围困金朝都城,白朴父亲白华跟随金哀宗弃城出逃,奔往归德、蔡州。第二年,时任京城西面元帅的崔立向蒙古军献城投降,趁机在城内搜刮金银珠宝献与蒙古军,后蒙古军入城大肆洗劫杀戮,白朴与母亲在这场变乱中失散。

元好问与白朴有叔侄情谊,他不眠不休照顾病重的白朴六天六夜,白朴病情得以好转,可见元好问将白朴视如己出,遭遇人生剧变的白朴也将元好问看作最亲的人。在流亡岁月里,少年白朴受到元好问的照顾与教导,元好问可以说是他的人生导师,白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可避免要受到元好问的影响。

元好问一生著述丰富,诗、文、词、曲皆擅长,其中诗歌成就最高,而数量最多、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當属丧乱诗。“惨澹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都城陷落后,元好问被蒙古人驱遣至聊城,沿途见闻更使他悲愤填膺:“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癸巳五月三日北渡》)金亡后,他常有“家亡国破此身留”(《送仲希兼简大方》)的痛苦,以沉重的心情写下《雁门道中书所见》等诗篇直抒内心的愤慨。

对山河易主的兴亡慨叹以及悲恨在白朴的词作中也有体现:

千古神州,一旦陆沉,高岸深谷。梦中鸡犬新丰,眼底姑苏麋鹿。少陵野老,杖藜潜步江头,几回饮恨吞声哭。岁暮意如何,怯秋风茅屋。(《石州慢·丙寅九日,期杨翔卿不至,书怀用少陵诗语》)

词中流露出浓郁的故国之思,对江山易主后百姓流离失所的感伤溢于言表。又如:

遥望石冢巉然,参军此葬,万劫谁能发。桑梓龙荒,惊叹后,几度生灵埋灭。(《念奴娇·题镇江多景楼,用坡仙韵》)

其中,“桑梓龙荒”“生灵埋灭”与元好问的“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不难看出白朴对元好问丧乱诗的模仿与学习,也可以看到元好问对白朴人生观的影响。

(二)隐逸避仕

元好问对白朴的影响不止于文学,更多是在他的人生态度及选择上。由金入元后,元好问从前朝贤臣变为亡国遗民,身份上的转变造成他的心态发生变化,丧乱经历诱发他原本就存在于灵魂深处的隐逸思想。

早在正大三年至八年(1226—1231)期间,元好问历任镇平县令、内乡县令、南阳令。在内乡县令任上,征收赋税是他的主要职责,而他内心同情百姓,这使得他十分痛苦。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他萌生了弃官漫游的想法,在《内乡县斋书事》中写下:“扁舟未得沧浪去,惭愧舂陵老使君。”可见隐逸心理流于笔尖。但元好问又没有勇气效仿远祖元结洁身远去而心生愧意。当经历了金元易代后,元好问毅然选择隐居著述。

元好问的选择影响了白朴的人生观,纵观白朴一生,虽与新朝官员都有私交,多次得到他人举荐,然而他都婉言谢绝。王博文在《天籁集序》中记有此事:

然自幼经丧乱,仓皇失母,便有山川满目之叹。逮亡国,恒郁郁不乐,以故放浪形骸,期于适意。中统初,开府史公将以所业力荐之于朝,再三逊谢,栖迟衡门,视荣利蔑如也。

“开府史公”即时任中书右丞相的史天泽,以史天泽在朝廷的地位,举荐白朴做官轻而易举,可白朴却不意仕进。晚年的白朴再次面对监察师巨源的引荐,以一首《沁园春》表达谢意,表明自己不愿出仕的决心:

自古贤能,壮岁飞腾,老来退闲。念一身九患,天教寂寞,百年孤愤,日就衰残。麋鹿难驯,金镳纵好,志在长林丰草间。唐虞世,也曾闻巢许,遁迹箕山。 越人无用殷冠,怕机事缠头不耐烦。对诗书满架,子孙可教,琴樽一室,亲旧相欢。况属清时,得延残喘,鱼鸟溪山任往还。还知否,有绝交书在,细与君看。

白朴化用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将嵇康拒绝山涛的举荐,类比自己辞谢师巨源的引荐。白朴措辞委婉,用“唐虞世”“属清时”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又很好地表明自己是“怕机事缠头不耐烦”“志在长林丰草间”,来谢绝师巨源的好意。

白朴布衣一生,不乐仕进,一再表示“一壶酒,浇平磊块,问甚功名”(《绿头鸭·洞庭怀古》)。那些为功名利禄奔走的世人,在他看来不过是“俯观群蚁”(《水龙吟·醉乡千古人行》),白朴深感人生如梦,选择逍遥适意过一生。

猜你喜欢
白朴
天净沙·冬
《梧桐雨》对《长恨歌》的接受与发展
谈马嵬事变中杨贵妃的行动差异
天净沙·春
浅析元杂剧《梧桐雨》的悲剧性
“孤篇横绝”与格调错位——论白朴的文化人格和艺术思想
寂寞梧桐听雨声
《墙头马上》对《井底引银瓶》思想的批判性发展
板凳甘坐三十二年冷 新见卓识海峡两岸知——读评《白朴著作生平论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