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医方中本草应用与“三才思想”的关系

2020-02-04 07:38马利芳梁建庆李金田李娟孙雪蔺兴遥安耀荣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0年12期

马利芳 梁建庆 李金田 李娟 孙雪 蔺兴遥 安耀荣

【摘 要】 “三才思想”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医整体观念的前身和基础,在敦煌医学文献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敦煌医方作为敦煌医学卷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离不开“三才思想”的渗透。敦煌医方与三才思想的深入融合,对现代遣方用药以及临床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从本草的分类、三焦理念以及本草的同形相类三个方面来探讨“三才思想”在敦煌医方中的体现,意在深入挖掘敦煌医学文献中内在的医学价值。

【关键词】 三才思想;本草的分类;三焦理念;同形相类;敦煌医方

【中图分类号】R229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0)24-0001-04

Abstract:“Three Talents think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lassical philosophy,it is the predecessor and foundation of the overall concept of TCM. It has an indelible mark on the Dunhuang medical literatur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unhuang medical volume, Dunhuang medical prescriptions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penetration of the “Three Talents thinking”.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herbal medicine and the three talents in the medical prescription has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in modern prescription medicine and clinical treatment.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pplication of herbal medicine and the three talents in Dunhuang medical prescription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classification of herbal medicine,three talents thinking and the homomorphism of herbal medicine.

Keywords:Three Talents Thinking; Classification of Herbal; Three-focus Concept; Homomorphism; Dunhuang Prescriptions

“三才”指天、地、人,天位于上,地位于下,人居于中。“三才”二字最早可以追溯到《易传·说卦》中:“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1]。古代“三才”理念是将人和天地看作整体,阐述天地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才思想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部分,同时又是中医整体观念的前身。敦煌医方作为敦煌医学卷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医方总数达到千首以上,现被李应存教授等多名敦煌医学知名专家广泛应用于临床,足以证明敦煌医方对现代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2-4]。笔者通过对敦煌医方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发现敦煌医方本草应用中有着三才思想的痕迹。现笔者从本草的分类、三焦理念以及本草的同形相类三个方面探讨敦煌医方本草应用与三才思想的内在联系。

1 敦煌医方中本草的分类与三才思想

敦煌医方由本草组成,在敦煌古医学文献中本草和三才密不可分。本草分为上中下三品,又与三才中的天地人息息相关。医方中本草应用融合了三品,可以体现出敦煌医家在医方结合三才思想方面有了深刻的认知。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将药物分成上、中、下三类是采用了三品分类法。敦煌医学卷本《本草经集注·甲本》中记载:“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赢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5]339。上药为君,奉养人的生命与天相相合;中药为臣,调养人的情志与人体相合;下药为佐使,治疗疾病与地气相合[6]。上品应天、中品应人、下品应地的根本原因可以从药性上来解释,“今按上品药性,亦皆能遗疾,但势力和厚,不为仓卒之效……天道仁育,故云应天。中药药性,疗病之辞渐深……人怀性情,故云应人。下品药性,专主攻击,毒烈之气……地体收杀,故云应地”[5]339。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本经》对本草的分类深受三才思想的影响。

敦煌医学卷本《不知名医方第九种》记载:“疗黄丸。一切虚热壅滞结而不通方。黄连三两、大黄三两、黄芩三两,上三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许,食后服五丸,日三。稍加,以利为度”[5]250。黄连,在本方中为君药,除一切气分热,其味苦又能补心,久服提高记忆力,与上品为君,主养命以应天相契合;黄芩在本方中为臣药,甄权言:“黄芩治肠胃不利,能破壅气,令人宣畅”,与中品为臣,主养性以应人相契合;大黄在本方中为佐药,《神农本草经白话解》记载:“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6],与下品为佐,主治病以应地相契合。由此可以看出,療黄丸是由上药黄连、中药黄芩、下药大黄组成的一种药方,先人在应用本草组方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兼顾了人的整体性原则。

敦煌医学卷本《杂疗病药方》中的橘皮汤,该方在本草的应用中同样也有着三才思想的痕迹,橘皮汤,是治疗发热翕翕,骨中烦而吐的方子。“橘皮二两半、生姜一两半、桔梗二两,三物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立差”[5]149。橘皮在本方中为君药,其气味苦辛,味辛入肺,主胸中之瘕热逆气;味苦入心,除臭气,下气通神[7]。橘皮属上品,久服健脾与天相相合;生姜在本方中为臣药,降逆和胃止呕,又通神明,既消除疾病又保养情志,与人体自身相合;桔梗在本方中属佐药,治上中下气分病,在方中起到降中有升,升降并用的协调作用,治疗疾病与地气相合。

笔者认为上述两方在本草应用上有着三才思想的印记。方中以上中下三品药的结合运用,来治疗人体自身的疾病。我们可以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看出,古代先人运用本草组方的同时遵循着三才思想。因此,我们要结合三才思想加深对敦煌医方的研究,從而使敦煌医方广泛应用到现代临床用药方面。

2 敦煌医方中三焦理念与三才思想

敦煌医方构成中贯穿着三焦理念,运用其理念来调和五脏,达到机体一个平和状态。三焦理念的由来又离不开三才思想的引导,可以说是在三才思想的影响下,医家注重人的有机整体性运用三焦理念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过笔者对敦煌医方的整理分析,发现医方在本草应用方面与三焦、三才联系紧密。

《难经集注》中记载:“心肺在上部,心法离卦,肺法兑卦、干卦,主上焦。干为天,所以肺行天气。脾胃在中部,脾胃属土,统坤卦,艮亦属土,艮为运气,主治中焦。肝肾在下部,肾法坎卦,肝法震卦、巽卦,主下焦,主通地气”[8]。上焦心肺行天气、下焦肝肾通地气、中焦脾胃又可补益人气,由此看出三焦与三才中的天地人息息相关。按躯体部位从上到下来划分可称之为“部位三焦”,横隔以上的部位为上焦;横隔以下到肚脐以上的部位为中焦;肚脐以下的部位为下焦。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附翼·求正录》中用“所谓三者,象三才也,际上极下也”来解释部位三焦,其中上焦肺为娇嫩之脏,位置居上,就像高高在上的天空,心又似太阳,与天相对应;中焦脾胃居于五脏中间,与人相对应;下焦肾、膀胱、大小肠等,位置居下,与地相对应。天地人本为一体,三者相互影响,三焦亦相互作用。可以说是三焦是在三才思想的影响下,为了说明机体的整体性所构建的一种学说,也可以说是三才成就了三焦。

敦煌医学卷子《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中大补肝汤的本草应用中潜藏着三焦理念。原文记载:“大补肝汤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从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5]118。大补肝汤方中旋覆花、五味子作用于心肺,旋覆花味咸补心,肝虚则子弱,故用旋覆花补心从而助肝,五味子以酸为主,敛降肺气,两者治在上焦;大枣作用于脾胃,安中养脾平胃气,治在中焦;桂枝、干姜、竹叶、代赭石作用于肝肾,桂枝、干姜味辛补肝体,竹叶、代赭石味苦入肾,体现了虚则补其母的原则,肝肾同治,治在下焦。本方虽名义上说是补肝汤,但在药物组成上包含着小补心汤中的主要药物旋覆花、代赭石,体现心肝同治的原则,也包含着大补肾汤的主要药物桂枝、干姜、竹叶、五味子,遵循了肝肾同治的原则[9],方中的大枣安定内脏,补益脾气,全方上中下三焦兼顾,五脏皆调,体现出天地人一体的思想。这说明敦煌古代先民早已深刻认识到天地人一体的重要性,并将其与本草结合融入医方中。三才对应三焦不仅仅是部位上的应用,更是整体性的体现,这种“三才一体医学思维模式[10]”的雏形是敦煌古代先民智慧的体现。

3 敦煌医方中本草的同形相类与三才思想

本草的“同形相类”是根据本草的形态来推断药物作用部位,进而了解本草的功效[11]。清代名医徐大椿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其中本草以形补形,来治疗与其形态相近的人体器官病变。敦煌医方组成中多有取其形知其性的药物,比如人参,“根结成人形,头面四肢皆具……禀天宿之光华,钟地土之广厚,久久而成人形,三才俱备,故主补人之五脏”[12]。单一味人参就可以看出本草的同形相类与三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敦煌医方古籍中以本草同形相类融合上中下三焦,更进一步与天地人三才相呼应。

敦煌医学卷本《唐人选方第一种》膏摩古医方“犀角膏”,它是治疗血热毒盛,疮疹肿毒之方,由连翘、犀角、升麻、栀子、白蔹、大黄、蒴藋根、漏芦、玄参、芍药、芒硝、生地黄汁、猪脂组成[5]168。方中连翘,《本草纲目》曰:“状似人心,两片合成,其中有仁甚香,乃少阴心经、厥阴包络气分主药也。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故为十二经疮家圣药”[13];升麻,李时珍曰:其叶似麻,其性上升;栀子,《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记载:“形开似肺,肺主皮毛,故专治肌肉热毒之见于皮毛者也”[14]。此方本草应用中融入的上焦相类本草,更为体现出古代先民对三才思想的深刻认识,这种融入既是对人整体性的重视,同时也是对大自然以及整个宇宙世界的敬畏。

《不知名医方第六种》记载治一切气兼及不下食者方“理中丸”,由人参、甘草、干姜、橘皮组成[5]234,此方与张仲景《伤寒论》方如出一辙,又被称之为“人参汤”。方中人参长似人形,“得天地精英纯粹之气化生,与人之气体相似,故于人身无所不补”[14]。本方理中焦,与人体躯干中的人相应。方中又选用三才俱备的人参更加显现出整方以人为中心,调和脾胃,可见人以及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不知名医方第六种》记载补肾强筋骨之方“四时常服三等丸”,由地骨皮、生干地黄、牛膝、枳壳、覆盆子、黄芪、五味子、桃仁、菟丝子、蒺藜子组成”[5]235。方中的补肝肾药可以体现本草的同形相类,其中地黄,“横纹似脉络,通周身之经络”[12],色黑又归肾,故能通经络补肝肾;《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记载:菟丝子,“子中有丝不断,故能补续筋骨;滑润有脂膏,能生精益气而长肌肉也”;牛膝,“凡物之根皆横生,而牛膝独直下,其长细而韧”,故而能“舒筋通脉”;五味子,“五味形又似肾,故为补肾之要药”[14]。此方在中药的选择上尤其注意了药物的出产地,比如,江宁的生干地黄,河内的牛膝,潞州的菟丝子等,可以说是使用了道地药材,注重了地域采集。本方重在下焦,其中地黄、牛膝、五味子、菟丝子四味药以其形以其性与下焦相结合,凸显了三才中地的重要地位,可见三才思想中地道也是人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