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三维结构下未成年人口语传播力的训练路径研究

2020-02-04 07:19张帅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0年6期
关键词:未成年人语言能力

张帅

摘要 :思維是语言的内在基础,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这已然人所共识,有关二者内在联系的深层研究亦不在少数,而未成年人因在思想素质和语言能力上充满较多拓展的可能,应被学界给予充分关注。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所聚焦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不仅能为未成年人口语传播力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心理学依据,也可有效指导现实生活中开发未成年人口语传播力的训练实践。在理论对接现实的具体实现路径中,可从前端输入、中端认知与终端输出三个环节,对未成年人相应进行构建内容、拓展操作及言语产物训练,以增其口语传播力。

关键词:智力三维结构 未成年人 语言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审视未成年人的口语传播力

所谓未成年人的口语传播力,便是指未成年人为达成特定传播目的,经心理扩散思考,在口语表达上所展现出的语言能力。未成年人的口语传播力这一命题中的适用对象、使用工具和诉诸能力分别对应未成年人、口语和传播力三类要素:未成年人作为思想行为尚在可塑期的社会群体,言语间的展现理应受到格外关注;口语作为人类增进彼此理解中十分显性和常用的方式,跨越多种历史文化变迁,直至如今的交往语境下依然保有无可比拟的使用功能;口语传播之于个人生命意义的找寻及社会运行活力的激发具有不言而喻的关键意义。将未成年人、口语和传播力三者融为一个共同体,在本质上体现了个人与群体的有机连接、思维与现实的灵活对应以及其在现在与未来的动态发展。

未能接受良好口语教育的未成年人,一旦外化于表达,传播力的贫瘠便浮出水面。例如,他们在熟人语境中往往能够夸夸其谈,一旦遇到陌生的交流环境与全新的交谈对象或许就难以为继,羞于开口,口语传播力就无从谈起。再如,些许机构在培训理念中以规范化之名行模式化之实,课上所授予学生的话语体系看似是整齐划一的规整,实则是千篇一律的重复,孩子鲜活与变化的言语个性在不知不觉中倾向泯灭,多人多面的口语表现却像是出自一个模子。更有甚者,一旦到舞台上表演,似乎定要刻意为之,一味煽情、表情夸张,孩子失去了对传达内容的理解和自我应有的天真品质。

事实上,在对未成年人语言创造力的训练与开发中,比起固定化的套路运用,更需要成长型的思维模式作为大局观念,不必责令孩子说起大人话来像模像样,而应更多顾及所处年龄的自然表达。同时也应意识到,语言与思维二者之间的关联,应跳脱出只看语言、忽视内涵的形式主义,关注语言创造力背后的智力因素。引入智力三维结构,便是希望在注重口语层面的评价维度同时,亦审视口语表达与思想文化的深度关联,并借此扩展开来,进一步探讨未成年人口语传播力的实现路径。

二、理论的阐释:表述智力三维结构及其解决模式

在人类探讨创造力问题的进程中,闪现出了众多经典建树,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因素分析二十余年的研究基础上,于1967年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式理论,从内容、操作和产物三个维度进行建构,其中,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行为;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敛思维、评价;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推衍,如此推导出智力是由4×5×6=120种基本能力构成(后又扩充为150种)。此外,吉尔福特又在1986年出版的《创造性才能》一书中,提出了智力结构的问题解决模式,为理论的现实应用提供了进一步说明。在此解决模式中,信息的流动经由三个过程,从原始的“注意”阶段开始,各式各样的外在信息进入大脑;再到“认知”过程,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及问题的本质;最后到“解决”问题,若记忆储存中有相应对策,则直接对信息进行辐合性加工,若无,则需先进行发散性加工,这一阶段内在有若干循环,其中评价功能起到重要作用。吉尔福特得出的结论是,信息流动中的发散性加工之处,便是创造性思维的发生场所。

以吉尔福特有关智力结构的理论来检视未成年人的语言创造力,就会发现二者之间的理论规律存在相当深厚的渊源。口语传播力的内容,不可能凭空产生,首先来源于人的记忆贮存,来源于对所遇到的图形、符号、语义、行为四要素的输入;使得口语传播力得以运行的,是人通过理解、组织形成的认知能力,通过识别、保持、再现形成的记忆能力,通过想象、联想形成的发散思维,通过推理、解决形成的聚敛思维,通过对人事物的价值判断形成的评价体系;而口语传播力的外化成型则体现在具体的语句单元、词性类别、前后句关系、语境构成系统、词义转换及理趣推衍中。据此,智力结构问题解决模式也必将对于未成年人的口语传播力训练有所裨益。

三、训练的路径:拓展口语多样化表达

语言问题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更是思维智力的启迪。在对未成年人语言创造力的具体训练中,不能仅仅拘泥于语言本身是否实现了多样化形态,而应由内到外,由思考到表达,由前端输入、中端认知到终端输出的整体过程,对思维开发与语言表现的各个要素进行全方位、充分化的活跃训练。

(一)前端输入:建构内容

思维的成败首先取决于信息的多寡。从高晓松、梁宏达等口语表达优异者的身上,我们大体得知,口语上有所创造的前提是足够量的输入,缺失内容的讲话尽管滔滔不绝,却是索然无味的“来回说的车轱辘话”。创造性思维难以在真空环境中茁壮成长,因此需要相当分量的事实经验予以支撑,以各种信息材料的错综复杂来引起未成年人心理活动的各类刺激。

1.图形

在吉尔福特看来,图形并非单指长方、三角一类的数学意义上的图示,而应理解为视觉化的信息修辞,具体指代由视觉通道输入的、呈现在眼中的图景。在对未成年人进行视觉训练的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启发式教育特点,前期先进行必要的图片评述训练,在给定时间内,选择人文价值凝聚在定格瞬间的故事照片、电影剧照及新闻现场图等材料,再过渡到视频片段,然后承接现实生活中的特定图景,如此循环往复,从创设恰当的情境出发,引发其情节猜想能力。

2.符号

符号被认为是携带意义的感知,与以具体视像形式作为表现的图形不同,它以指示信息的方式存在。符号之中往往潜藏有更深层次的内涵,未成年人在对图形敏感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对于符号背后意义的挖掘是更进一步的难事。对于孩子的训练目的不能止步于对符号知识的占有,能否获得符号所隐含的意义才是宗旨,譬如给出字母符号、数字符号、音乐符号、电影符号等元素及其背后的多元信息,打破表层理解,消除片面认知,才能引导其深度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搭建未成年个体口语表达与符号知识的意义关联。

3.语义

以詞所指代的具体信息即为语义,但又不局限于词本身,多体现在言语交往中。可以判定的是,语义训练不局限于语文知识的掌握,而是要通过对语言的描述说明和解释,活学活用般地在具体的写作、人际交往环境中体会语言意义的奥妙,将语义学习与观察生活和感悟社会相结合,对于某个具体语言概念的判断应结合当下,持续搜集资料、练习观察、学习思考,才有可能进行流畅无阻地表达。

4.行为

这类信息基本上是非言语的,主要表现在人自身的价值观以及和人交往中阐发出的具体动作。具体到未成年人来讲,行为社会化的过程显然尚未完全完成,口语表达上自然也就难以成熟,其社会规范的接受、价值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立、行为方式的养成、生活技能的掌握和社会角色的培养等要在广阔的生活行为中得到体认,创造力才能不断养成。

5.听觉

在早期的三维智力结构中,并不存在听觉因素,后来吉尔福特发现这一忽略,便加以弥补。顾名思义,听觉指代由听觉通道输入的信息,即呈现在耳中的声音。例如,运用音乐作品进行视唱练耳教学,可提升孩子口语表达中节奏感的变换;运用朗诵作品进行大量的艺术熏陶,可锻炼孩子口语表达中的基本审美观念;运用拟音等音响教学手段,可培育孩子口语表达中形象化的体悟。事实上,除了外在的人声、音乐和音响输入外,还应该利用听觉统合训练,培养未成年人的内心听觉,从某种意义上说,外在听觉的回环往复,是为了构筑起内心听觉的形状,从而由内到外,获得理想的表达效果。

(二)中端认知:拓展操作

1.认知

认知可简单理解为发现、感知、领悟和理解一定的信息。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运用认知策略对知识结构进行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衡量创造力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行为主体能否在面对不同的创造情景中选择适应的认知策略。在对未成年人进行认知环节训练时,可采取目标导学制,引导孩子围绕一个口语传播力的具体目标寻找方法,研究内容,然后再努力达标。

2.记忆

记忆的指向不仅只是记住条目中的信息而已,它意味着从已有的指示信息出发,然后寻找信息中相关联的对应线索,再对信息进行保存的能力。值得提醒的是,专门的背诵和识记只是知识记忆的初级操作,让孩子们在认识与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去掌握记忆力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在口语表达前,越能全面理解所用话语的知识内涵与实质,记忆的层次便越加深,情绪领域的触动也就越激烈,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记忆就越牢固。

3.发散思维

对创造性思维来说,智力结构中最为重要的功能便是其中的发散性加工。当前未成年人口语表达所存在的言之无物、千篇一律等现象,与直线思维、权威思维和从众思维等定势心理密切相关,模式化的解决之道莫过于发散思维的多重训练,例如在对同一事物进行评述时,争取让孩子从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同路径、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在围绕中心命题进行广泛搜集各种感性现象、信息资料以及观点碰撞后,不断拓宽、加深思维空间,创造出有新意、有深度的口语阐述。

4.聚敛思维

与发散思维不尽相同的是,聚敛思维尽管也是从原有信息产生新信息的过程,但它的重点主要在于得出最好结果的唯一性。这一思维的具体运作是先给出题目或材料,使得思考的立意层层聚焦,形成综合意见场,在此基础上,将生发出的创意点进行归纳,总结出最为深度的立意。在思想不断的概括与提炼中,最终形成的口语表达态势将会变得立体和生动。

5.评价

评价即对于信息是否达到满意的标准作出决定和判断。未成年人对于世间万物的评价往往不甚成熟,但不代表稚嫩的评价中就缺少创造力,应该适当尊重孩子的新想法和新论断。真善美是评价的第一价值准则,独特、鲜活与适宜则是加分项。考察口语传播力的基本项目有讲述、应对、复述、转述、即席讲话、主题演讲、问题讨论等。

(三)终端输出:言语产物

在吉尔福特的解释下,“产物”是指为了得到正确答案,大脑所必须产生的不同种类的心理结构,是种种智慧活动的结晶,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种,事实上,这与口语表达中所凝聚的创造力丰俭正向相关。

1.单元

独立的单元是单一的实体,是关于属性或特征所产生的独一无二的组合,如单词、数字或概念。显然,口语是由具体的词句操练所达成的结果,因此,创造力的考察必然离不开字词单位是否被恰当、新颖的使用,正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

2.类别

它是一系列相似单元所具有的共同特点,通过属性归纳得出的结论。假如某一未成年人整体的口语表达中具有了同一类较为稳定的特性,则可初步证明其具备了个人表述的风格,创造力的表象也就由此形成。

3.关系

指的是两个项目之间存在的可以被观测到的联系,在口语的考察中多指单元或类别的关系,可具化视为词句或上下文之间是有机联系还是无端连接,口语传播力的重要衡量标准体现为逻辑的严密,否则夸夸其谈也只能是不知所云。

4.系统

系统是条理化的或结构化的信息项的聚集体,彼此以复合的方式相互关连或相互作用,之于口语传播力,则是自圆其说的体现,并非任何创造都完美无缺,但能自成一派已是难得。系统化的运作是口语创造的更高维度。

5.转换

口语表达中常用信息总以常见含义的面目出现,倘若能对现有信息进行各种变化(重新定义、意义转移或修正),例如老话新说等方式,则显示出表达对象对于表达内容有了新的理解和诠释,创造力的元素可见一斑。

6.推衍

一般来讲,“出口成章”是对一个人口语表现的最高评价,说话的情理通达如同写作文章,其中更值得强调的品质是文中使人生发联想的能力,能否通过步步推衍让口语表达的落点最终落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境,是创造力可否的重要命题。

四、结语

简言之,未成年人作为思想素质尚未完全定势的群体,其口语的创造力有着无限的生机与可能,必然不局限于上文所述。现代生活中的口语传播力之所以愈发罕见,或许正是人成年之前的思维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延展,成年之后的表达又逐渐被社会环境所规诫和同化,因此,及早重视和开发未成年人的口语传播力,是社会向前发展中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它们的性质、用途与培养[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猜你喜欢
未成年人语言能力
通过阅读夯实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基础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刑事审判实证研究
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
未成年时期阅读推广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培养幼儿语言艺术的方法研究
“英语微课”对高职国际合作项目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