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百衲衣在当代服装中的创新与应用

2020-02-05 06:26余敏捷
纺织报告 2020年11期
关键词:缝制服饰面料

余敏捷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1 中国传统百衲衣

1.1 百衲衣的概念界定

百衲衣是百衲织物众多形式中的一种,来源于中国古代民间。受早期农业社会物质资料匮乏的影响,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物尽其用,将碎布拼缀成衣,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具有装饰性的衣物。百衲衣早期多流行于中国北方的寒冷地区,是人们的御寒之物,而后广泛流传开来。由于各地区的地域文化和习俗不同,其形式、称谓也逐渐呈多样化发展。“百衲”亦作“百纳”,“百”为量词,比喻很多,“衲”意为补缀[1]。百衲衣即将裁衣所剩的边角料拼缀成衣,泛指多处补丁的衣物,形似袈裟。

自佛教传入中国至今,部分地区僧人为破除对物欲的贪念,常拾取碎布拼凑成衣,借此传达“苦修”“惜物”的观念。衲衣即僧衣,古诗中相关记载极其多。唐牟融[2]《送僧》曰:“三生尘梦醒,一锡衲衣轻。”由此可见,百衲衣与佛教服饰文化关联密切。

1.2 百衲衣的流变和发展

有关百衲衣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1996年,新疆且末县扎滚鲁克一号墓地出土的春秋战国套头裙衣也印证了这一点。百衲衣的称谓、形式繁多,自春秋时期的“老莱衣”始,几乎每个朝代都有相关记载。到了

西晋时期,出现了“百结衣”。西晋王隐[3]在《晋书》中云:“董威辇忽见洛阳,止宿白社中,得残碎缯,辄结以为衣,号曰百结衣。”自两汉、唐至五代,佛教在中国兴起的同时,百衲经巾、袈裟、粪扫衣等服装形式也相继出现。“水田衣”最早出现于唐朝,流行于明、清二朝,受佛教影响极大,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僧人所穿的袈裟。唐范灯[4]《状江南·季夏》云:“纹纳成雷泽,袈裟做水田。”明朝末年,中国国力强盛,奢靡之风大作,许多贵族人家为了穿着时下最流行的水田衣,不惜将价格高昂的缎匹裁开进行拼缀。在水田衣盛行之际,也出现了“富贵衣”,又称“穷衣”,是传统京剧演出服装中的一种,多为贫困潦倒之士所穿。

民国时期,民间汉族小孩在出生后,家长会向邻家讨要数百块碎布缝制成衣,故称“儿童百家衣”,寓意长命百岁、少灾少难,又寓意小儿贫贱,而贫贱者易活。如今,百衲衣是百衲织物中保存最为完整、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在部分地区依旧盛行。

2 百衲衣与日本Boro服饰的比较

日本Boro服饰与中国百衲衣具有相似性,二者在缝制工艺、面料和色彩上的差异与两国不同的风俗和审美文化息息相关。本课题通过对中国百衲衣和日本Boro服饰在缝制工艺、面料和色彩方面的探究,分析二者产生差异的缘由。

2.1 缝制工艺

中国百衲衣的制作对缝制者的技艺要求极高,其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的缝制工艺,拥有扎实的技艺基础。缝制一件精巧细致的百衲衣并非易事,就针法而言大致分为8种,即藏针法、平缝法、对针法、倒三针法、缲缝法、绗缝法、卷边缝和千鸟缝;就手法而言,需要用到拼、贴、补等。除此之外,在面料的二次加工上,缝制者可根据对服装造型和细节的把控,运用轮廓绣、回针绣、十字绣和结粒绣等刺绣工艺。

与中国百衲衣精巧细腻的缝制工艺不同的是,日本Boro服饰以错综复杂的“刺子绣(Sashiko)”为主要缝制手法。刺子绣是日本传统的缝制法,常用于修复和加固衣物。日本本土的刺子绣样式分为3种,即南部菱刺子绣、庄内刺子绣和津轻刺子绣。3种刺子绣的图案和风格虽不尽相同,但大多都以蓝底白线为主,风格复古与时尚兼得,以当代审美观去欣赏依然有其美妙之处。

2.2 面料

中国百衲衣的面料材质丰富、美观且别具一格,属异质面料拼接。一件百衲衣所呈现的外观,受面料的质感、肌理、图案、色彩、单个布块尺寸以及拼接手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其中任意一种元素进行改变,最终可能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百衲衣的视觉美有三大特质,其一,单个布块自身具有美感,如质感高级、顺滑的丝绸以及柔软质朴的棉布等,无论是视觉还是触觉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其二,异质异色面料之间的拼接与缝合,既有相辅相成的融合之美,又有强烈对比的反差之美;其三,中国传统手工艺对百衲衣的细节处理,如盘扣、花边饰和线饰等,无一不在诉说着独特细腻的中国传统美。异质面料拼接是指运用不同材质的面料进行拼接,丰富服装的面料肌理和质感(图1)。笔者的作品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服装材料进行巧妙的设计和拼接,如针织、丹宁及锦缎等材质,在面料的色泽、质地和肌理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地理角度来看,两国因地理环境不同导致种植作物不同。中国地大物博,用以制作成衣的材料种类繁多,如亚麻、棉花等;日本青森县地处北方,受严寒气候影响,当地只能种植麻作物。正因如此,二者使用的面料材质有所区别。

相比于中国百衲衣丰富的面料材质,日本Boro服饰的材质因地制宜,以简单的棉麻为主,即以同质面料拼接。18世纪,种植在日本西南部的棉花传入东北地区,因其舒适保暖的特性而广受欢迎,但其价格昂贵,只有当地的地主阶级才能穿着。因此,穷困人民为了穿着更舒适的服装,只能购买废弃布料制作成衣,这些Boro老物不仅是贫苦的象征,还是当时妇女们高超的缝纫技巧和不俗审美的见证。

2.3 色彩

大部分中国百衲衣为异色面料拼接,色彩斑斓多姿,十分丰富,将不同色彩的布块进行设计组合和拼接,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异色面料拼接是指对色彩鲜明的面料进行拼接,主要强调对色彩纯度、冷暖对比等的把控,这对设计师的色感和设计能力要求极高。

日本Boro服饰主要使用靛蓝麻布缝制,色调统一和谐,历经岁月的洗礼后有一种别具意蕴的斑驳古朴的美感。江户时代,蓝靛染料在日本广受欢迎,染料作物大多种植在日本德岛阿波、鹿儿岛和冲绳等地。在青森县,当地人使用的蓝靛染料大多来自德岛阿波。日本Boro服饰隶属于同色面料拼接,即运用同一色系的面料进行组合拼接,使服装看起来层次丰富、富有肌理感,避免过于强烈的颜色对比,在当代服装设计中也有具体的应用。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中国在旧时代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白银资本》一书中,作者贡德·弗兰克[5]通过分析证明了在公元1800年之前,亚洲(尤其是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青森县贫穷落后、交通不便,导致棉作物难以运输且价格高昂,因此当地人民很少能穿着棉质的服装。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使得两国布料印染工艺水平有巨大差异,从而导致在色彩上的区别。

3 结语

百衲衣作为拼布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一方面是对不同特性和质感的面料进行组合拼接的融合美,另一方面是对多个布块色彩进行搭配营造的视觉美,因此,百衲元素被广泛应用在当代服装设计中。在传统服饰文化中,无论是中国百衲衣亦或日本Boro服饰,其出现都基于实用需求,如御寒和节俭等。在当今经济发达的时代,挖掘传统服饰文化、在国内外相似艺术的碰撞中汲取设计灵感,更多的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拼布艺术运用在当代服装中,既继承和发展了优秀传统文化,又丰富了当代服装的设计语言。

猜你喜欢
缝制服饰面料
女衬衫缝制作业标准动作的优化设计
锦绣如织
衬衣面料三维虚拟展示系统的开发
动物“闯”入服饰界
穿上了奶奶缝制的旗袍
蟾蜍的大帽子
缝制香囊小记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热销面料及辅料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