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爆炸反应装甲串联爆炸成型弹丸匹配设计方法

2020-02-06 00:30门建兵聂源蒋建伟王树有冯高鹏
兵工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靶板串联直径

门建兵, 聂源, 蒋建伟, 王树有, 冯高鹏

(1.北京理工大学 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1; 2.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总体工程研究所, 四川 绵阳 621999)

0 引言

爆炸成型弹丸(EFP)是一种由炸药装药爆炸驱动金属药型罩压垮、翻转和闭合形成的高速密实动能侵彻体,它可在大炸高下实现对装甲目标的有效毁伤,广泛应用于攻顶式末敏弹等智能灵巧弹药。然而随着爆炸反应装甲(ERA)在装甲车辆的披挂位置向车顶覆盖的趋势发展,擅长攻顶的EFP侵彻能力受到严重威胁。近年来对ERA干扰传统EFP(单EFP)侵彻能力的研究表明,ERA使单EFP侵彻深度下降21%~77%. 例如Lidén等[1]开展了典型“三明治”结构ERA对钽EFP侵彻能力影响实验,表明在60°着角时,ERA可使EFP穿深下降约77%. 国内外学者相继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单EFP与ERA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ERA对各类EFP侵彻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干扰,最高可达70%[2-7]. 提出有效的抗衡车辆顶部ERA的技术措施迫在眉睫。

串联EFP是指在一个主装药中同轴放置两个药型罩,利用聚能效应形成前后分离具有一定速度差的两个EFP[8-9]. 早期应用串联EFP主要目的是通过接力穿孔增大大炸高下破甲威力[10-12]。蒋建伟等学者首次提出采用串联EFP毁伤加挂ERA顶装甲的构想,即由双层药型罩形成串联EFP,在飞行过程中逐渐分离,前EFP击爆ERA,后EFP避开ERA作用场侵彻顶装甲。不同结构双层药型罩形成的串联EFP速度差、侵彻能力等特性差异大[11-15],且串联EFP在飞行过程中可能会追击重合[16-17]。由此可见,并非任一串联EFP都能实现反ERA. 对串联EFP飞行过程中的分离时序、起爆ERA能力以及侵彻靶板能力三者之间开展联动分析,获得反ERA的串联EFP必要条件尤为重要。此项研究有助推动新型反装甲弹药技术的发展。

本文在提出EFP引爆能力、分离时间和侵彻能力的理论条件基础上,采用ERA引爆判据、EFP速度衰减理论和侵彻理论,分析形状、质量比和速度差对引爆能力、分离时序和侵彻能力影响规律,获得串联EFP成型特征的必要条件。并开展串联EFP反爆炸反应装甲联动实验,验证设计方法和必要条件的正确性。

1 反爆炸反应装甲串联EFP设计方法

串联EFP反爆炸反应装甲必须满足:1)前EFP可靠引爆ERA;2)前后EFP弹道基本一致;3)后EFP避开ERA干扰场;4)后EFP具备击穿顶装甲能力。针对这4个特点,对EFP引爆能力、分离时序和侵彻能力开展理论分析。

串联EFP远距离飞行打击目标必须各自满足气动稳定性,而准球形和重心靠前的杆形是目前研究最充分、设计理论最成熟的气动稳定EFP结构,故本文选取准球形和杆形EFP任意组合的串联EFP为研究对象。图1为串联EFP示意图。图1中,v0为初始速度;d为直径;l为长度。定义m为串联EFP总质量,m=mf+mr,mf为串联EFP前EFP的质量,mr为串联EFP后EFP的质量。

图1 串联EFP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andem EFP

1.1 EFP引爆能力

串联EFP分配前EFP与ERA作用,唯有引爆ERA才能完全消除其干扰,为后EFP侵彻创造有利条件。

目前公认的侵彻体起爆ERA判据主要有压力判据[18]和速度判据[19]两种,其中前者主要适用于飞片、破片等撞击速度相对较低(小于1.5 km/s)的情况,后者常用于射流引爆ERA. 由于EFP形态和速度介于飞片和射流之间,而研究所用的一代反应装甲面板厚度相对较薄,EFP与反应装甲的作用形式更贴近射流侵彻;另外,射流引爆装药的临界阈值高于飞片冲击起爆。故本文应用Held判据[19],得到前EFP对高能炸药的垂直撞击引爆判据:

(1)

式中:vf为前EFP着靶速度;df为前EFP直径;K为炸药的敏感常数,即临界起爆阈值。

着角θ,即EFP与夹层炸药法线方向夹角,影响其起爆阈值。不同着角下前EFP对ERA的修正起爆判据值应满足[20]:

(2)

1.2 EFP分离时序

后EFP避开ERA干扰场才能发挥其侵彻优势。串联EFP分离时间τ,定义为前EFP起爆ERA后,后EFP到达靶板的飞行时间,必须满足:

τ>τe,

(3)

式中:τe为ERA作用场时间,定义为面板和背板飞离EFP弹道轴线的最短时间。后EFP才能不受ERA金属板干扰而直接侵彻靶板。

根据EFP速度衰减理论,忽略重力对弹道的影响,EFP在空气中的即时飞行速度(vi)ins与时间t的关系式[21]为

(4)

式中:下标i为f或r,代表串联EFP的前EFP和后EFP;ki为EFP速度衰减系数;t为时间。即时飞行速度(vi)ins与飞行距离H的关系式[21]为

(vi)ins=v0e-kiH,

(5)

则前EFP飞行H距离后着靶速度vf为

vf=vf0e-kfH,

(6)

前EFP飞行时间τf为

(7)

后EFP飞行至着靶时,速度衰减为vr,

vr=vr0e-krH,

(8)

所用时间τr为

(9)

则串联EFP分离时间τ为

(10)

ERA作用场时间τe通过运动方程求得。通过分析ERA金属板运动规律可知,面板最先飞离轴线,背板与靶板碰撞后速度很小,故面板飞离轴线时间为ERA作用场时间τe,

(11)

式中:le为前EFP着点与ERA顶部边缘的距离;vp为ERA面板速度。

1.3 EFP侵彻能力

串联EFP中的后EFP为侵彻靶板的主要毁伤元,后EFP侵彻深度Pr需大于单EFP受ERA干扰后的剩余侵彻深度Pre,即

Pr>Pre.

(12)

采用Christman-Gehring公式评估后EFP的侵彻深度Pr[22],

(13)

式中:lr为后EFP长度;dr为后EFP直径;ρr为后EFP密度;ρt为靶板密度;vr为后EFP着速;Bmax为靶板的最大布氏硬度。

(14)

式中:0.71≤φ/φr≤1.62,φr为参考装药口径;0 rad≤θ≤π/3 rad.

图2 串联EFP与单EFP对披挂ERA靶板侵彻能力对比图Fig.2 Comparison of the penetration abilities of tandem EFP and single EFP against add-on ERA target

2 串联EFP成型特征的必要条件

串联EFP的形状、速度、质量比等成型特征决定了分离时序和威力,是串联EFP能否反ERA的关键。以前后EFP直径之比df/dr(简称直径比)、前EFP质量与总质量之比mf/m(简称质量比)和前后EFP的速度差Δv(简称速度差)作为串联EFP成型特征参数,采用第1节建立的理论寻找这些特征参数的必要条件。

2.1 形状的必要条件

串联EFP的前、后EFP均可能形成准球形和杆状,不同形状的EFP因阻力系数不同而速度衰减不一,进而影响起爆、分离和侵彻。

2.1.1 前EFP引爆能力

图3 不同长径比前EFP起爆判据值随飞行距离H变化曲线 of front EFP as a function of H with different aspect ratios

2.1.2 后EFP侵彻能力

图4为不同长径比下后EFP侵彻能力Pr随飞行距离H变化曲线。由图4可以看出,后EFP侵彻能力与其形状密切相关,长径比越大、侵彻能力越强,长径比3的杆状和准球形后EFP侵彻深度分别为0.70φ和0.43φ,满足(15)式。

图4 不同长径比后EFP侵彻能力Pr随飞行距离H变化曲线Fig.4 Pr of rear EFP as a function of H with different aspect ratios

2.1.3 前后EFP分离时序

图5为串联EFP不同直径比df/dr时分离时间τ随飞行距离H变化曲线。由图5可以看出,在0~1 000φ飞行距离范围内,不同形状组合的串联EFP分离时间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1)直径比在0.53≤df/dr≤0.95范围内(球- 杆和杆- 杆组合型),分离时间τ随着飞行距离H增大而增大,即后EFP不会追击前EFP;直径比越小,分离时间增长越快;直径比df/dr=0.33时(长径比3的前EFP、准球形后EFP),串联EFP的弹道飞行特性最好。

图5 不同直径比df/dr时分离时间τ随飞行距离H变化曲线Fig.5 τ as a function of H with different df/dr

2)直径比在0.95

3)直径比在1.11≤df/dr≤1.42范围内(杆- 球组合型),分离时间τ随着飞行距离H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600φ的飞行距离时,串联EFP的分离时间达到最大;随后二者分离时间逐渐减小,后EFP将追击前EFP.

在其他质量比和速度差条件下,串联EFP分离时间也呈现该趋势。

图6是不同飞行距离H时分离时间τ随直径比df/dr的变化曲线。由图6可以看出,随着直径比df/dr的增大,分离时间τ逐渐减小。

图6 不同飞行距离H时分离时间τ随直径比df/dr变化曲线Fig.6 τ as a function of df/dr with different H

ERA爆轰场作用时间τe范围为200~1 500 μs[23-24]. 串联EFP在500φ、1 000φ和2 000φ飞行距离时,满足τ>1 500 μs的条件分别为df/dr≤1.42、df/dr≤1.09和df/dr≤1.00. 通过数据拟合,得到直径比的最大值(df/dr)max与飞行距离H的关系满足:

(15)

综上所述,球- 杆和杆- 杆组合型串联EFP,且直径比df/dr满足(15)式,是反爆炸反应装甲的必要条件之一。其中,在1 000φ飞行距离时,此条件为df/dr≤1.09.

2.2 质量比的必要条件

若前EFP质量过小,意味着后EFP质量大、速度衰减系数小,后EFP可能追击前EFP,无法避开ERA作用场;反之则后EFP侵彻能力差。因此,合理分配前后EFP的质量,有利于实现前后EFP各自功能的最大化。针对不同形状的串联EFP,选取质量比mf/m为0.1~0.8范围(取步长0.1)的工况,开展不同条件串联EFP分离参量的计算。下文以杆状前EFP、准球形后EFP为例分析。

2.2.1 前EFP引爆能力

(16)

飞行距离H=1 000φ时,质量比在0.17≤mf/m≤0.80范围内,前EFP才能达到最大起爆临界阈值。

图7 不同质量比mf/m时前EFP起爆判据值随飞行距离H变化曲线 of front EFP as a function of H with different mf/m

2.2.2 后EFP侵彻能力

图8是不同质量比mf/m时后EFP侵彻能力Pr随飞行距离H变化曲线,可见随质量比mf/m增大,后EFP侵彻能力减小,其中mf/m最小时后EFP侵彻能力最强,为0.48φ.

通过对图8数据进行多项式回归分析,得到飞行距离H=1 000φ时,后EFP侵彻能力Pr随质量比mf/m的变化关系为

(17)

由此可见,后EFP侵彻能力满足(12)式的质量比mf/m应小于或等于0.40.

图8 不同质量比mf/m时后EFP侵彻能力Pr随飞行距离H变化曲线Fig.8 Pr of rear EFP as a function of H with different mf/m

2.2.3 前后EFP分离时序

图9为不同质量比mf/m时分离时间τ随飞行距离H变化曲线。由图9可以看出,当质量比mf/m≥0.15时,在0~1 000φ飞行距离范围内,分离时间τ随飞行距离H增大而增大,即后EFP不会追击前EFP. 而质量比mf/m<0.15时,后EFP追击前EFP.

图9 不同质量比mf/m时分离时间τ随飞行距离H变化曲线Fig.9 τ as a function of H with different mf/m

图10为不同飞行距离H时分离时间τ随质量比mf/m变化曲线。由图10可以看出:随质量比mf/m增大,分离时间τ增大,均大于1 500 μs;仅当飞行距离超远且质量比mf/m<0.14时,分离时间τ<1 500 μs.

图10 不同飞行距离H时分离时间τ随质量比mf/m变化曲线Fig.10 τ as a function of mf/m with different H

对杆- 杆组合型串联EFP开展相同研究,结果表明:质量比mf/m<0.20时,后EFP追击前EFP;质量比mf/m≥0.20时,后EFP可避开ERA作用场,且质量比越小,越有利于侵彻;当质量比mf/m≥0.65时,后EFP侵彻能力大幅下降。

综合以上分析,球- 杆和杆- 杆串联EFP质量比mf/m的必要条件分别为0.17≤mf/m≤0.40和0.20≤mf/m≤0.65. 在此范围内若尽可能增大后EFP质量,则可进一步提高串联EFP侵彻能力。

2.3 速度差的必要条件

前后EFP速度差Δv是串联EFP有序分离的重要因素。选取速度差Δv为50~350 m/s(步长为50 m/s)的工况,分别开展不同条件球- 杆和杆- 杆组合型串联EFP分离参量的计算。其中前EFP引爆能力和后EFP侵彻能力与速度差无关,仅与各自速度相关,且速度越高越有利于威力最大化,故串联EFP应尽可能提高速度;而速度差则影响串联EFP的分离时序。

以球- 杆组合型串联EFP为例,图11为不同速度差Δv时分离时间τ随飞行距离H变化曲线。由图11可以看出,在0~1 000φ飞行距离范围内,分离时间τ随飞行距离H增大而增大,即后EFP不会追击前EFP.

图11 不同速度差Δv时分离时间τ随飞行距离H变化曲线Fig.11 τ as a function of H with different Δv

从图11还可以看出,随速度差增大,分离一定时间所需最小飞行距离减小,可见EFP速度差主要影响后EFP避开ERA作用场的最小飞行距离。

通过其他条件串联EFP在不同速度差时的分离时间- 飞行距离曲线得到,当球- 杆组合型串联EFP速度差Δv=150 m/s时,若其飞行距离H<300φ,则无法避开作用场时间较长的ERA.

对杆- 杆组合型串联EFP开展相同的研究,结果表明:当速度差Δv<100 m/s时,后EFP会追赶上前EFP;杆- 杆组合型串联EFP避开ERA作用场的速度差必要条件为Δv≥166 m/s.

综上所述,球- 杆和杆- 杆组合型串联EFP速度差应分别满足Δv≥150 m/s和Δv≥166 m/s.

3 实验验证

3.1 串联EFP设计

杆- 杆组合型串联EFP固然侵彻能力强,囿于成型控制难,难以保证较好的气动稳定性;球- 杆组合型串联EFP虽侵彻能力不及前者,但气动稳定性好,更易于实现弹道一致,故本文实验设计了能形成球- 杆组合型串联EFP的装药。

考虑验证实验的可行性,选取装药口径φ=56 mm,并确定主装药采用JH-2炸药(密度1.72 g/cm3);内、外罩采用TU1棒料车削成型;壳体为45号钢,厚度0.05φ. 图12为串联EFP装药零部件照片。

图12 串联EFP装药零部件照片Fig.12 Photo of tandem EFP charge parts

图13 典型时刻串联EFP形态脉冲X光照片Fig.13 Pulse X-ray photographs of shape of tandem EFP at typical times

为验证反ERA串联EFP设计方法,以及形状、质量比和速度差必要条件的正确性,开展串联EFP反ERA联动实验。

图14 串联EFP反ERA联动实验布局Fig.14 Tandem EFP anti-ERA linkage experimental layout

3.2 实验设计

图14为串联EFP反ERA联动实验布局图。受试件固定于木支架上,采用激光定位仪使其轴心穿过正前方2 m处过滤板上50 mm的孔洞并瞄准靶板位置中心,距爆心10 m处放置30 mm厚45号钢靶板及靶架,靶板披挂6块面板/炸药层/背板厚度为1.0/1.5/1.0 mm的反应装甲,呈45°角悬挂于靶板。

靶板垂直位置安放背景板,在靶板侧面放置日本Photron公司产SA-Z数字高速摄影机,用于拍摄EFP与ERA及靶板的作用过程(设置分辨率1 024×512,拍摄频率20 000 帧/s)。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图15为串联EFP反ERA联动实验典型时刻高速摄影图像。串联EFP击中上排中间的ERA.t=0 μs时刻为前EFP进入视场的时间;t=300 μs时前EFP飞抵ERA;t=400 μs时前EFP已经起爆ERA,明显看到金属板飞散,同时后EFP进入视场;t=600 μs时后EFP飞抵ERA产生的火球前,此时ERA金属板已飞离后EFP弹道;t=1 000 μs时后EFP侵彻靶板。

图15 串联EFP反ERA联动实验典型时刻高速摄影图像Fig.15 High speed photography images of tandem EFP anti-ERA linkage experiment at typical time

经对高速摄影图片判读,测得前、后EFP速度分别为2 257 m/s和2 064 m/s,在距爆心10 m处的分离距离和分离时间为0.93 m和450 μs,其分离时间大于ERA作用场时间。因此,验证了前EFP可靠起爆ERA,后EFP避开ERA作用场。

图16为串联EFP侵彻披挂ERA靶板后的痕迹照片。从图6可清楚地看出由ERA背板高速拍击的明显痕迹,在痕迹区内有2个相距约40 mm的侵彻孔洞,其中小孔深度仅5 mm,为前EFP击爆ERA后的残余体所击,大孔为后EFP侵彻形成,经剖切靶板测量得到其深度为29 mm(见图17后EFP侵彻孔的剖面照片)。靶板上痕迹充分表明ERA被完全爆轰,形成的串联EFP同轴性较好,能命中同一块ERA.

图16 串联EFP侵彻披挂ERA靶板后的痕迹照片Fig.16 Trace photograph of tandem EFP penetrating the add-on ERA target

图17 后EFP侵彻孔的剖面照片Fig.17 Cross-sectional photograph of the penetrating hole of rear EFP

实验获得串联EFP分离时间和后EFP对45号钢靶侵彻深度分别为450 μs和0.51φ,采用(10)式和(13)式获得二者值分别为410 μs和0.49φ,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结果分别相差8.9%和4.0%,表明了理论的正确性。该串联EFP满足反ERA成型特征的必要条件,实验中串联EFP实现了反ERA,表明本文建立的必要条件正确。

4 结论

1)本文分别提出了前EFP引爆能力、串联EFP分离时间和后EFP侵彻能力的理论要求,为反ERA的串联EFP战斗部成型设计提供了依据。

2)本文采用ERA引爆判据、EFP速度衰减理论和侵彻理论,开展了形状、质量比和速度差对前EFP引爆能力、串联EFP分离时序和后EFP侵彻能力的影响规律,获得了串联EFP成型特征参数的必要条件。结果表明,针对作用场时间τe≤1 500 μs的典型ERA,在飞行距离H≤1 000φ时,串联EFP须满足:

①球- 杆组合型:前后EFP直径比df/dr≤1.09,前EFP质量与总质量之比0.17

②杆- 杆组合型:前后EFP直径比df/dr≤1.09,前EFP质量与总质量之比0.20≤mf/m≤0.65,前后EFP速度差Δv≥166 m/s,才能完成反ERA的毁伤效能。

3)本文设计了满足必要条件的铜- 铜串联EFP,开展串联EFP反ERA联动实验,采用高速摄影方法拍摄了前EFP起爆ERA、后EFP在ERA作用场结束后侵彻靶板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前EFP引爆ERA、后EFP完全避开ERA干扰,并保持较高侵彻威力,验证了反ERA串联EFP设计方法和必要条件的正确性。

猜你喜欢
靶板串联直径
串联知识脉络 巧用动态资源
张露作品
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串联混电系统优化设计
各显神通测直径
钨球破片撞击指控装备毁伤效应研究
钨合金弹侵彻运动双层靶板的数值模拟研究
平头破片侵彻中厚Q235靶板的破坏模式研究
电磁轨道炮超高速弹丸侵彻靶板仿真研究
爱虚张声势的水
直径不超过2的无爪图的2—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