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中建筑投影的创作研究
——以2020年韩国光州媒体艺术节开幕式建筑投影作品《光州之光》为例

2020-02-07 06:11
大众文艺 2020年24期
关键词:投影当代艺术摄影

(韩国中央大学尖端影像大学院)

关键字:建筑投影;公共空间;建筑投影创作手法

一、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对艺术的审美需求也随之增高。在不断发展的技术与艺术愈发融合的今天,建筑光雕投影也开始被广发应用。随着日益精良的投影技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具有文化、历史、美学等象征意义的建筑也越来越多地成为投影技术的载体。当绚烂色彩与震撼光影被投射在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时,伴随着精心制作的音乐的烘托,会使观众在享受到强烈的视觉震撼时,也会放大化地感受到建筑本身承载的象征意义,使建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角。

二、公共空间建筑光雕投影创作手法

1.空间转换

光雕投影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数字技术制作出鲜活的影像,并将影像投射到物体的表面,营造出栩栩如生的视觉效果。

图1 开篇暴风雷电场景

《光州之光》投影的开篇图像为覆盖整个建筑的雷电幻象场景。这本来是大众在日常公共空间中无法观看到的高空天文现象,而此刻被投影的建筑物犹如将观众与高空相连接的空间转换器,给观众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视觉冲击与审美体验。

在法国艺术家贝尔特朗·格戴纳的《鼠》《猫头鹰》等一系列建筑光雕投影作品中,有着相同的利用空间转换制造幻象的创作手法。他将原本体积很小的动物放大后投到夜晚街道旁的商场橱窗中或墙壁上,给匆匆路过的行人以“不经意的惊喜”。在此类作品中,建筑物作为创作媒介与传播媒介的同时,也是观众与世界其他角落的一扇窗。通过投影的动画影像,可以将日常不可能见到的事物与本应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事物直接地拉到观众眼前,甚至与观众互动。这‘时光机’一般的视觉空间语法,是当代艺术和数字媒体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意义所在。

图2 墙体变形与粒子排列组合效果

如图2的影像部分则是应用了增加额外维度及运动效果的视觉空间转换创作方法。通过数字技术编辑出的3D立体影像,在庞大的建筑物上,用光与色的对比与变换与观众玩了一场视错觉的光影游戏。这样的创作方法,将原本单一不可变形的庞大建筑物塑造成巨大的外星巨兽,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极具视觉冲击的感官盛宴。另外常用的光雕投影空间转换创作方法是,通过粒子三维空间中的排列组合以及透视的相对运动来制造出投影建筑整体运动的视错觉。如图四,影像中粒子向着观众高速运动,造成了建筑物后移的视错觉运动效果。

2.时间转换

虽然建筑光雕投影重在以庞大的规模和丰富的色彩带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力,但在影像内容的创作上不应只是单纯沉浸于视觉的审美上,也应通过影像的隐喻向观众传达信息,使作品具有与大众交流的能力。这才符合当代艺术的创作意义。此时时间是非常受用的创作手法元素。

图3 抗日独立运动场面与现在民众日常的生活场面

如图3所示,画面中巨大的钟表齿轮运转,隐喻着时间倒流,接下来画面出现抗日独立运动时发生在广场上一系列血腥震撼的场面。见证了抗日独立运动又依然矗立在民众眼前的古老建筑起到了联通历史与当下的时空隧道作用,通过时间倒转将过去场景的再现于大众眼前。而接下来的镜头中出现了当今民众日常生活的场景影像,时而是许多家庭在广场上欢快地跳舞,时而是人群不紧不慢地走在广场上。画面中的人们非常和谐安逸。百年前后发生在同一空间的不同景象,通过建筑光雕投影,同时展现在大众眼前,形成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的同时又引人深思。此时的建筑与投影影像,不只是数字化的光影趣味游戏,其连接了历史与现在,既提醒大众珍惜当下的同时,也使引发大众主动思考:是如何一步步走进当今的美好时代的。

能够在艺术作品中作为时间隐喻的元素很多,可以是年轮、风化纹等经过时间积累,在物体上留下的痕迹,也可以是象征一个时代的着装、地点甚至是一种技术手段。

日本摄影艺术家新井卓的摄影作品《明天的历史》中采用了古老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法,这种摄影工艺需要长时间的曝光,但作者为了能在很短的时间成像,利用了现在的照明技术,瞬时上万伏的光源,这样就能克服银版摄影工艺对曝光时间的要求。在这组作品的拍摄技术层面已经包含时间的表达,用180年前摄影发明时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法来成像,用今天的技术所能够提供的瞬间上万伏的光源来照明,在技术层面上将过去与当今相连接。作者新井卓受到一幅1928年创作的德国男孩肖像画的启发,那时二战还没有爆发,那是一张并不知灾难即将来临的面孔,新井卓拍摄的那些当下的日本青少年,同样也不知道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明天在等待着他们。作品凝固在当下的时间既是关于过去的,也是关于未来的,古老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法是过去的时间表达,而当下的“光”则照亮这些正看着我们的年轻的面孔。

3.激光运用

激光投影仪相比普通的投影仪来说,在亮度与立体物体边缘的勾勒上有着无法超越的优势。就现场效果来说,激光部分靠着极高的亮度与饱和度,配合烟雾效果,强烈冲击着观众的视觉。不仅如此,激光投影制作程序较简洁,事半功倍,制作成本也远远低于影像投影。这样出色又高效的制作手法必然会在建筑投影领域被广泛运用。

图4 激光光雕投影场景

三、公共空间建筑投影文化历史内涵

公共空间是指对民众开放的建筑、街道、公园、广场等空间及其附属设施,是在日常生活中共同使用的空间。[1]事实上,公共空间是文化交融、信息传播的重要场所。当代艺术的进入将人群与在公共空间中展现的艺术作品进行了连接,使大众可以参与到作品当中,并与其中的作品产生互动。而最典型的便是建筑投影艺术。

新媒体艺术在展示的方式与展示空间上相比传统艺术具备着多样性,摆脱了局限于美术馆展览的形式,而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公共空间中。数字艺术的前卫性不但在创作思维与手段上有所体现,也因其传播媒介自身的独特性与独立性而在根本上存在着差异性。某些具备特殊意义的公共空间建筑本身就可以成为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材料和传播媒介。

公共空间不仅是投影艺术的展示空间, 也是当代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和重要的媒介材料元素。这时投影艺术作品的创作也并非将公共空间加以改造和干预, 而是把原本存在自身特点的公共空间加以利用或强调, 在不失原貌的前提下, 使人们注意到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所处的公共空间环境,并引发观众对平时熟视无睹的公共空间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2]

数字媒体艺术介入公共空间, 有利于以公共艺术作品的形式表达广大受众的社会共识、审美情趣及社会公众所关注的普遍性常识问题, 便于当代艺术与公众达到对话和互动效应。[3]

四、结论

《光州之光》是优秀的公共空间建筑光雕投影作品,无论从现场效果或是所蕴含作品意义都是值得探讨与学习的。剖析作品,可以得出如下的公共空间建筑光雕投影作品创作方法结论。首先,在投影建筑的选取上要注重建筑本身具有的文化或历史意义。建筑并非单纯是投影影像的载体,而是作品表意的基础元素,象征着作品最深层次的含义。在影像的创作上,不应只沉溺于视觉效果的审美上,更应将所欲表达含义以时间、空间的创作手法注入作品的创作中去,达到引观者参与其中主动思考的沟通效果。另外激光技术和与影像相辅相成的音效是优秀的公共空间建筑光雕投影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创作元素。

猜你喜欢
投影当代艺术摄影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投影向量问题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找投影
找投影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