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七年》

2020-02-09 03:07
全国新书目 2020年4期
关键词:生病人会家庭

张二冬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0.4

58.00元

张二冬

诗人、画家。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居西安终南山。一个有着理想情结的悲观主义者。著有《借山而居》《鹅鹅鹅》等散文集。

本书作者以诗意的语言捕捉日常事物的闪光时刻,分享一蔬一果、鱼虫鸟兽倾吐的自然秘语,也记录下山居生活的惬意与无奈,以及写诗、作画、会友时的洞察和思考。

真的很想一生,都如出水莲花这般清

八月初回了老家一趟,回来有点悲观。大概是因为看到以前一起玩过的几个朋友现在的生存状态。倒不是说不好,反而每个人看起来都很满足,在那个吃喝住行、购物娱乐等五脏俱全的小县城,各有各的位置,衣食无忧,过得都还不错。但就是这种“人到中年”“安居乐业”的气场,让我觉得堵得慌。

在他们身上,感觉每个人都有一个一眼就能够看到头的人生。稳定的工作,基本会持续到退休;生了二胎,就等着看她上完小学上初中;年龄越来越大,日常生活的轨迹却不会在年复一年的时光里有任何变化。没有人会在意这样一直重复下去,很快就会耗尽一生,他们对未知,对更加广袤、深层的世界没有丝毫兴趣,只求在现有的环境里,平平淡淡,循规蹈矩。

倒不是说平淡不好,我也向往那种被消费、娱乐、家庭、工作充实着的平淡、小欢喜,那也未尝不是一个人最好的幸福结局。毕竟婚姻、家庭、工作这种传统生活,是为人类繁衍、可持续的生存而设定的规则,可以说是正道,只是当真要我直面这种结局,又实在不甘。我总觉得,人一生的结局不该只限于这种平淡,除了平庸的平淡,还有超凡脱尘的平淡,那完全是两个不同广度的空间。

我发现身边的人,不管做什么的,处于什么阶级,收入多少,似乎每个人都不够踏实,他们居安忧危,一直忙碌着,总想着挣更多的钱才能有更大的安全感,且越是有钱,越缺乏安全感。似乎人生就是永远忙碌,麦收之后还没歇一会儿,就必须开始操心明年收成、准备明年种子的操劳感。对,操劳感,始终无法到达山顶,可以坐下来心无旁骛地享受风景的操劳感。

我太厌恶那种生活在当下,却总是为未来安全感忧虑的感受了。我最不爱听的就是有人说:不要孩子,你老了没人照顾怎么办?不买房,以后房价涨更高买不起了怎么办?不存钱,你生病了或者家里人出个什么事突然需要一大笔钱怎么办?

不怎么办,很简单,我就想过一天算一天,只考虑今年,顶多明年,不想被任何超出明年以外的、有關未来的忧虑所填满。

我还发现,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个致命的软肋,被不同人或者事物给卡住的。有人因为生活——工作、生意,有人因为感情——父母、孩子,总有一个东西,能拿住任何人。没有一个人会说,不论拿掉他的什么,他都不会感到恐慌。就像我爸,我哥生病,吓得面如死灰;工作受影响,吓得面如死灰,一旦自己最在乎的人和事出了变故,整个人就会像被掐住了咽喉、被尖刀抵住胸口一般恐慌,那都是超出他本人生命安危之外的伤害。这太让人不痛快了。

所以当我看到身边那些人的人生,我就越来越不愿意陷入这种境地,不想去工作,受制于人;不想结婚,徒增很多被动的忧虑、责任;不想要孩子,怕他以后不能圆满此生;不想考虑太多衣食住行长久的稳定,顺其自然;不想考虑未来,现在就很好。

我很欣赏有些人成年以后依然可以沉迷于游戏,如果可以完全生活在随心所欲的虚拟世界里,也算是修成正果了。我觉得一个人,之所以能跳出世俗,拥有此生的自由,除了艺术、哲学上的追求,必须具备的能力,就是善于逃避。和夫妻吵架选择沉默差不多,善于逃避是一个成年人面对现实压力,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的善意。因为世俗从来就是二选一,要不逃避,压根儿就不踏进那个被人和人裹挟着的浑浊里,要不你就在泥潭里,用一生的时间去过三关(家庭、工作、孩子),度此生,终其一生,不得清明。

越来越发现,我还是比较向往像个禅僧一样,无牵无挂,无畏无执,没有任何感情、名利、物欲能拿得住,不带任何责任、畏惧、忧虑、执念地活着。我只想在广袤璀璨的星河里享受着生的鲜活,独自飞,游走。

真的很想一生都如出水莲花这般清,虽然现在做不到,但就目前来看,那种状态至少会一直纠正着、指引着这一生。

起码有此夙愿。

猜你喜欢
生病人会家庭
为什么人会打哈欠
早餐吃够 人会更瘦
“生病”的一天
为什么人会掉头发?
家庭“煮”夫
为什么有的人会说梦话
春转夏,你的肌肤生病了吗
恋练有词
别怨天气热,身上爱出汗,可能是你生病啦!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