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本《大河外科》辨治外科疾病学术思想探析*

2020-02-11 16:42李廷保甘肃中医药大学兰州730099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疮疡乳香面朝

★ 李廷保(甘肃中医药大学 兰州 730099)

善本《大河外科》[1]是明初民间医家王拳永乐年间“得异人秘授”,约在1407年为辨治外科疾病所撰的中医外科专著。此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记载36种外科疾病并附图,下卷载有辨治外科疾病方剂72首。涉及单味中药161种,用药达574次[2]。具有家传秘本、诗赋辨证、图文并茂、内容精炼、实用效捷的特点,至今仍不失为一部辨治外科疾病的临床参考书。现将其辨治外科疾病的学术思想价值进行探析,以飨同道。

1 考证内容出处 探究版本渊源

医籍《大河外科》是明初医家王拳永乐年间“得异人秘授”所撰的外科专著。该书信息,仅知鲜少:作者王拳,永乐中人;成书内容,“异人秘授”;名贯“大河”,实属善本。而撰者生平、“大河”之意、版本之传,均疑未详。该医著虽为明代医籍,但国内未见流传,在其他古籍中也未记载。通过研究考证表明:①该书别名为《回生外科医方》。“大河”为江苏河下镇至古云梯关遗址一带,明代驻兵地区“大河卫”之简称。成书时间约为1407年的永乐五年。②内容来自不同医籍,分上下两卷,上卷载病36种,每病论述文字之前附有1图,下卷载方72首。上卷内容主要来源于《疮科通玄论》;部分方剂和插图与《疮疡经验全书》有密切关系;古朝鲜《三十六肿图录》所载疾病的名称与该书基本一致;下卷有27个来自《疮科通玄论》,其中24首与上卷内容存在对应关系,而35首与上卷不存在对应关系,应为王拳后裔所增补内容;在传其子孙六世的过程中增辑杨梅疮等内容。③现存版本6个,为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子050-0004号”及“304-0140号”藏本;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富士川文库藏本;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本;天津图书馆藏本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本。存抄本2个,北京大学图书馆鹿仓氏影抄本和宁波天一阁抄本。这些考证对于更好地研究和利用该书的学术价值很有意义。

2 注重图文并茂 诗赋阐述病症

善本《大河外科》将临床比较严重的36种疮疡外科疾病证候,用图生动描绘。如发背疮、发脑疮面朝后端坐,暴露背部;发鬓疮、发髭疮、红丝疮、冷疳疮、赤疔疮、阴蚀疮、便痈疮、缠肠疮面朝前端坐,双手搭膝,或举手捋须,或双手合抱,暴露患处;鸦啖疮、疔肿疮、白疔疮、赤瘤疮面朝左侧身端坐,举手搭腿,暴露患部;青疔疮、面朝左侧身翘腿端坐;黑疔疮、冷疔疮,臁疮、瘰疬、锁喉疮面朝右侧端坐,举手搭腿,暴露患部;露睛疮、喉闭疮面朝右侧站立,右手举起;牙疳疮面朝左侧站立,右手举起;黄疔疮、火殒疮面朝右侧弯腰而坐,暴露患部;紫疥疮、火赤疮、骨疽疮、血疳疮、风疳疮、耳疳疮、骨槽风、发乳疮、水流麻根疮、疥癣疮面朝前站立,双手环抱,或双手展开;鱼脊疮、面朝后站立,双手背过。疮疡病因为风热火毒,心肠积毒,脏腑精冷,脾胃虚弱,肝脏毒气,膀胱虚弱、脾经蕴热,心火炽热。病机为气滞血瘀,经络阻塞,脏腑失和。疮疡病名用图详实描绘,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便于理解。病机证候,处方用药,随证加减,诗赋阐述,易于掌握。

3 方药剂型多样 内外结合辨治

善本《大河外科》载有辨治疾病方剂72首,内治外治方均为36首,涉及剂型5种。内服方36首,涉及剂型4种,其中散剂14首,如乳香黄芪散、通窍散、当归连翘散、三香托里散和治疟散,水煎温服,治疗痈疽、发背、疔疮、脐痈、喉头水肿、衄血吐血、肿痛入腹及一切恶疮。汤剂11首,如清肝流气饮、清肝活气饮、败毒流气饮、黄芪汤及升麻汤水煎服,分别治妇女焮热肿痛之疮疡;耳风毒、痄腮及蛇串疮;乳房痈毒发背;疮疡肿痛不止及肺痈、骨疽、口吐脓血臭嗅。丸剂9首,如降气定痛追风丸,清茶化服治妇人头风;通经丸空心热酒服下,治妇月经不通;治疟丸空心热无根水服下,治疟疾;乌蛇丸和白花蛇丸,温酒服下治疗皮肤瘙痒疾病。丹剂2首,如神仙金丹和夺命丹,热酒吞服,治疗疔疮、发背、诸恶毒疮。外治方36首,涉及剂型3种,其中散剂30首,如铁粉散、透骨散、蓝青散、乳香拔毒散、追毒乌金散、香粉散、追毒散及溃脓散等,清油调敷患处,分别治冷疔疮、疔肿疖毒、丹毒、痈肿疮疥及一切恶疮;而吹喉散及如圣散,吹喉和搽牙,治喉痹。膏剂5首,如遇仙神应膏,如圣膏、青金膏、观音膏及透骨膏,研末掺疮口,治杖疮、风疳、疖癣、走马牙疳、恶疮内毒等症。丸剂1首,即为麝香蟾蜍丸,研末掺神应膏贴患处,治疗痈疽、发背、疔疮等疮疡疾病。方药剂型多种,辨治方法多样,采用内外相结合辨治,至今仍为后世医者在临床借鉴。

4 重视药物功效 突显药对特色

善本《大河外科》共列方剂72首,使用中药161味,用药总次数达574次[3]。治疗外科疮疡疾病用药频次最高的单味药甘草。频次居于前十味的单味药为甘草、防风、川芎、当归、乳香、轻粉、桔梗、白芷、雄黄、赤芍药。药类以解表药、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为主。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辛、苦、甘为主。归经以肝、脾、胃、肺、心、大肠为主。频数居于前20味的主要药物功效分别是:解表药为防风、白芷、蔓荆子、紫苏四味;活血化瘀药为川芎、乳香、没药三味;补虚药为甘草、当归、白芍药三味;清热药为赤芍药、黄芩、黄连三味;拔毒生肌药为轻粉、黄丹二味;而理气药、化湿药、化痰止咳药、泻下药、杀虫止痒药均是一味,分别为枳壳、厚朴、桔梗、大黄、雄黄。并且突显了三药对在辨治外科疾病中的灵活运用[3]:①活血化瘀、止血止痛药对川芎+当归,二药伍用,气血并调,互制其短而展其长,行气活血,养血调经,活血化瘀之力增强;乳香+没药,二药参合,气血兼顾,取效尤佳,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共奏活血散瘀,消肿定痛,敛疮生肌之功。②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药对甘草+白芍,二药配伍,有酸甘化阴之妙用,共奏敛阴养血,缓急止痛之效用。

总之,善本《大河外科》[1]是明代名医王拳“得异人秘授”在1407年为治疗疮疡疾病所撰的外科专著。全书分两卷, 上卷论疮病36种,下卷载方72首。具有家传秘藏,诗赋辨证,图文并茂、集外科临床经验之大成的特点。采用疏散、解、托里、透脓、外敷等综合疗法,临床实用效捷。同时汲取“凡羸瘦衰弱痒麻者虚,补之;丰肥坚硬疼痛者实,泻之。”的辨治精髓,掌握内外兼施,治法多样的治疗原则,明示在疮疡前期毒邪偏胜多用解毒、疏通之剂,但到疮疡后期体衰弱情况下,多用补益气血,托里透脓、调和营卫等法。传承古人治疗疮疡之精华,掌握临证辨治外科之特色,为临床辨治外科疮疡疾病提供借鉴经验。

猜你喜欢
疮疡乳香面朝
乳香“至粘难研”传统炮制对策比较研究
面朝大海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捆都而(乳香)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维吾尔药阿拉伯胶和乳香药材掺伪的鉴别研究
益气药在疮疡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消托补三原则指导学生对中医外科学中疮疡外用药物的选择
崔公让教授赤芍甘草汤内服加疮疡外洗方外洗治疗下肢瘀积性皮炎65例
比较教学法在中医外科学疮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