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体质与相关疾病、体质的关系研究

2020-02-13 07:47尚晓玲
吉林中医药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亚健康阳虚阴虚

倪 磊,尚晓玲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中医学认为,湿热体质[1]作为9 种体质之一,是一种在心理、生理、形态等方面处于偏颇的亚健康状态,表现为功能减退、适应力下降或活力降低的症状。在此体质失衡的过程中,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明显的倾向性。笔者以中国知网为检索数据库,检索“湿热体质”“中医体质”和“疾病”等主题词,检索选取发表时间为2008-2018 年的500 篇文献纳入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分析结果显示:52.9%的湿热体质人群易患痤疮,主要以年轻患者居多,其中男性多于女性;11.8%的湿热体质人群易患糖尿病,以中老年人居多。湿热体质与其他体质相关性的结果分析显示:26.2%的痰湿体质与湿热体质相关,23.8%的阳虚体质与湿热体质相关,18.6%的阴虚体质与湿热体质相关。

1 湿热体质的病因病机

湿热体质的形成受先天禀赋和后天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先天禀赋多是禀承父母的体质类型,不易改变。后天因素多受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和生活方式等的影响。自然环境恶化也间接导致人机体内环境改变,或久居潮湿之地,均为湿热体质的形成条件[2]。社会因素聚焦于社会压力的持续增加,导致机体气机郁滞而化热,水行不畅,故成湿热体质。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湿热体质形成的最主要因素。现代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如肥甘厚味、偏嗜烟酒及辛辣食物的过多摄入,最易酿湿化热,形成湿热体质。有学者调查全国20 000 人作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湿热体质者约占正常人群的9.88%[3]。陈润东[4]调查研究广州市职员亚健康状态及中医体质类型,结果显示亚健康总发生率为75%,亚健康状态的中医体质类型以痰湿体质、湿热体质为主。湿热体质的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体形偏胖或偏瘦,皮肤油腻,易生疮疡粉刺,男子易阴囊潮湿,女子易带下量多,性格多急躁易怒[3],且伴口臭、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等[5]。湿热体质由于其代谢紊乱的病理特点,易致水湿内郁化热,造成诸如痤疮、糖尿病等相关疾病,并且湿热体质与痰湿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关系紧密。

2 湿热体质与相关疾病的研究

2.1 湿热体质与痤疮 痤疮,中医称之为“粉刺”。《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汗出见湿,乃生痤。”可见痤疮的发病条件及临床表现均与湿热体质一致。李艳萍等[6]对3 121 例痤疮患者进行研究调查,因居处潮湿、素食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引起的痤疮占34.66%。庄甄娜[7]调查300 例痤疮患者,按中医体质类型统计分析:湿热体质患者有111 例,占总人数的37.00%,远高于其他8 种体质。湿热体质是痤疮发病的主要体质土壤,其致病的根本原因就是湿热内盛。痤疮的治疗多为中西医内外结合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为纠正偏颇体质对抗疾病提供了思路。从湿热体质论治痤疮具有综合性和前瞻性。陆家卉、柯爽等[8-9]学者在治疗湿热体质型痤疮时均以清热解毒利湿为治则,方药多为龙胆泻肝汤、四妙丸、五味消毒饮、桃红四物汤等加减。国医大师王琦在治疗湿热质痤疮时自创消痤汤,其立方思路以湿热体质为立足点,从清热利湿、解毒祛瘀、化痰散结论治[10]。上述几位医家学者在治疗湿热质痤疮时均从清热解毒利湿立法,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治疗痤疮的效果,并且明显减少了痤疮的复发率。

2.2 湿热体质与糖尿病 中医学将糖尿病归为“消渴病”或“脾瘅”范畴[11-12]。《内经》中就有关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的论述:“脾瘅……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可采用芳香醒脾之药理气化浊[13],后世医家认识发展消渴理论时往往源据于此。限于当时医疗水平并未形成对消渴病的系统认识和科学分类。消渴病的病机为阴损燥胜,不可忽略的是湿热亦是消渴病的重要因素。郑勇强等[14]对3 364 名有效病例进行中医体质研究,结果发现痰湿体质和湿热体质在2 型糖尿病高危人群中分布最多。石劢、鲁明源等[15-16]研究表明湿热体质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主要病机之一。韦兰香[17]认为湿热质糖尿病的中医干预应立足于分消走泄、清解湿热法。调治生成疾病土壤的同时,还应从社会因素、生活方式及心理因素方面进行调整,如疏导压抑心理,保持心情舒畅,减少压力,调整饮食生活,保持清淡饮食,多吃蔬菜,忌食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之品,忌烟酒。通过对偏颇体质亚健康状态进行综合的调整与干涉,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并指导选方用药。

3 湿热体质和其他体质的相关性

3.1 湿热体质与痰湿体质的相关性 湿热体质与痰湿体质在生理基础、致病特点、临床表现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其统计描述的就是7 种体质与湿热体质的相关性统计,其中痰湿体质与湿热体质关联性最高。湿热体质与痰湿体质的关联性体现在生理基础和致病特点上。生理基础:两种体质都因脾胃虚弱引起运化水液失常,致使水湿内停,在两种体质形成的过程中均涉及肺、脾胃、肾等脏腑,并且在饮食结构上两者均有明显的喜食肥甘厚味及嗜食烟酒,导致湿浊内停,这是二者共同的生理基础和病理特征。致病特点:两种体质的致病特点均以湿浊内蕴为特征。陈禹等[18]研究发现痰湿体质、湿热体质与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3 种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两种体质均是以津液代谢异常、湿浊内蕴为特征的体质类型,说明体质的致病性存在明显一致性。

湿热体质与痰湿体质的差异性关键在于体内的湿浊是否会化热,两种体质的脏腑基础均责之于脾。湿热体质:水湿内停,郁而化热,体质更倾向于实证;痰湿体质:脏腑气化不利,导致津液停聚,体质更倾向于虚证。湿热体质易涉及心、肝、胆等脏腑,痰湿体质易涉及肺、肾等脏腑。探讨两种体质与更多种体质的共性基础及联合治疗有利于全面把握疾病,提高临床效果。

3.2 湿热体质与阳虚体质的相关性 湿热与阳虚的关系较为复杂。湿热之邪长期消耗阳气可导致阳虚,脾胃阳虚是湿热形成的前提,虚实之间能够互相转化,虚实结合形成阳虚湿热体质[19]。王琦[1]在分析体质特征时明确指出:阳虚体质的体质特征为易感受湿邪。湿邪郁而化热,日久则形成湿热体质。

3.3 湿热体质与阴虚体质的相关性 湿热体质和阴虚体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影响,相互转换。“阳虚易生寒湿,阴虚易生湿热”。湿热体质向阴虚体质转换:过食肥甘厚味,摄入多而运动少,水谷精微过度积累,蓄积体内则为湿邪,湿邪郁久化热,热盛久又必伤及阴液,故形成阴虚体质;阴虚体质向湿热体质转换:由于精神压力过大致五志过极而化火伤阴,或者房事不节,伤精而为阴虚火旺,复饮食不洁助湿,日久形成湿热体质[20-22]。

4 小结

综上所述,湿热体质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且可以兼夹多种体质共同存在,从而引起不同系统的多种疾病。因此,我们根据湿热质的症状调整其偏颇以治疗痤疮和糖尿病等相关疾病,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同时多种体质综合分析可更加准确地把握疾病的复杂性,体现中医整体观念,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疾病,指导疾病的治疗及预后。

猜你喜欢
亚健康阳虚阴虚
阴虚体质的人炎夏要会调理
阳虚质备孕女性针灸调体的古代文献研究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跟踪导练(一)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阳虚血淤型冠心病的有效性分析
滋阴补肾法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儿童亚健康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