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次战胜疫情,人类在进步

2020-02-13 04:17魏云峰陈山
环球时报 2020-02-13
关键词:伍连德鼠疫流感

魏云峰 陈山

最近持续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民众备感焦虑。在漫长的历史上,传染病这个顽敌从来没有停止对人类的侵袭,留下一个个惨痛的伤亡数字。但值得庆幸的是,每次疫情过后,人类都在不断进步,总结出对抗疫情的医疗卫生措施。

南北战争,让公共卫生深入人心

如果列举中世纪对抗各种传染病的方法,恐怕会令现代人瞠目结舌——使用通便剂、催吐剂、放血疗法、烟熏房间、烧灼淋巴肿块甚至把干蛤蟆放在上面,或者用尿洗澡……直到18世纪后,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才开始对公共卫生有了一些初步概念,例如传染病患者需要隔离、房间应该保持卫生通风等,但其推广仍举步维艰。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疟疾、黄热病等多种烈性传染病盛行,以至于死于疾病的士兵远超战场上死于枪炮的牺牲者。在对抗这些恶性疫情的过程中,近现代公共卫生制度终于得到大面积推广。

孕育疫病的温床

在南北战争爆发前,美国北方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带来一系列问题,缺乏住房导致大量人口蜷缩在拥挤的贫民窟里,根本谈不上公共卫生。美国南方情况更糟,当地沼泽密布,夏天异常潮湿闷热,很容易感染疾病。即便是南方城市的情况也不乐观,因为该地区的海港与黄热病猖獗的加勒比海地区相连。新奥尔良地区尤其受到黄热病的困扰,被称为南部的“死亡之城”。

南北战争爆发后,由于交战区域主要集中在美国南部,为疾病传播提供了绝佳场所。拥挤的军营和混乱的战场环境,更成为疫情传播的温床。无论南北军队,当时都不讲究个人卫生和军营环境,士兵满身污秽,垃圾随处乱扔,带着病菌的老鼠在军营里成灾,一路啃噬任何它们能找到的食物。一名北军士兵描述称:“我难以描述我们部队曾经历的困难。饥饿、口渴、疲劳等不堪忍受。我们的饮用水来自一条浸泡着马匹尸体的河流。”这样的情况下,传染病盛行可想而知。据统计,病死的北军士兵占死亡总数的63%,南军这一数字更高达71%。

用卫生措施击败黄热病

美国南方盛行的黄热病还被当作对抗北军的秘密武器。黄热病由黄热病毒引起,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南方民众长期生活在黄热病高发地区,不少人感染黄热病后获得终身免疫。而北方人很少接触黄热病,缺乏免疫力。纽约医生以利沙·哈里斯描述称,南北民众都曾预言,“黄热病将消灭多数进入‘黄热病地带的北方士兵”。

1862年5月,北军攻占新奥尔良城,南军却并不忙着反攻,而是出动大军将北军围困在城中,等待黄热病流行后不战而胜。不少新奥尔良民众也期盼黄热病“大显神威”。

为防患于未然,北军指挥官巴特勒下达严厉命令,强制在该城推行隔离检疫和改善公共卫生的措施。当时流行的“瘴气理论”认为,流行病由“瘴气”引发,这是一种看不见的毒素,产生于腐败植物、动物尸体或沼泽湿地。为中断“瘴气”的传播途径,北军招募了数千名清道工,打扫街道、广场以及城市空地,规定任何人不得乱扔垃圾,每家每户必须保持房屋内外干净整洁。同时他还组织人手疏通排水沟、下水道以及运河。这些举措清除了蚊虫滋生地,的确起到隔绝疫情的作用。《内战时期的医学和外科史》一书中写道:“不服水土的北方人驻守新奥尔良期间,这座城市未受疫情侵袭的原因在于积极的卫生措施以及巴特勒严格的隔离检疫制度。”

推动建立卫生管理机构

在拯救上百万伤患士兵的过程中,美国政府开始逐渐认识到提升医疗服务的重要性。北军规定应改善营地卫生、提高饮食质量、提升水质、建设馆式医院以及使用消毒剂等方法,同时还实施了专门针对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例如当时医学界已经模糊认识到通风的作用。不少医生相信传染病人的身体会散发传播疾病的“有害气体”,而通风能有效阻断传播过程。为此美国兴建了大批通风良好的馆式医院。

战争爆发之初,多数医生和社会大众认为消毒剂只是净化环境和保存食物之用。但随着战争对医疗观念的促进作用,北方卫生局研制出专门用于黄热病、疟疾的消毒剂,稀释过的漂白粉也大量用于病房的空气净化。在政府的大力宣传下,北方民众几乎都在使用消毒剂,政府还对穷人进行专项补贴。

同时不少地方官员在战争中对卫生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在战后返回家园,推动新观念、新举措的传播。19世纪70年代,美国大多数州和若干城市都创立了卫生管理机构,全国范围内的卫生委员会也于1879年建立。▲

中国人发明口罩助力抗击鼠疫

作为让人闻之色变的传染病,鼠疫历史上曾有过三次大流行。其中始于19世纪末的第三次大流行尤其可怕,它接连蔓延至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60多个国家,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才结束,先后死亡逾千万人。而在这次鼠疫疫情中,中国人率先普及应用口罩这种简单的防护工具,结合别的隔离手段,为各国抗击鼠疫疫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10年夏,俄罗斯境内西伯利亚由于旱獭传染发生鼠疫,并传入中国。10月25日,满洲里首次出现客栈暴死患者。11月7日,鼠疫在哈尔滨蔓延开来。鼠疫感染者发烧、头痛、胸闷、干咳……不久即窒息死亡。这次鼠疫先后波及全国69个县市,死亡人数达6万多人。疫情发生仅一个多月,吉林、黑龙江就有近两万人死亡。

在这个关键时刻,时任清政府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的伍连德临危受命,以“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的身份火速抵达哈尔滨抗击疫情。当时以日本细菌学家北里柴三郎为首的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鼠疫是由老鼠传染给人的,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染。因此对抗鼠疫的方法就是灭鼠。但伍连德实地考察后认为,当时东北气温低,鼠类罕有活动,不可能造成严重疫情。他不顾清政府禁止尸体解剖的命令,通过解剖病死者尸体确认,当地流行的是肺鼠疫,即通过人际呼吸飞沫传播。这是科学界首次提出鼠疫分类。

确认鼠疫可能人传人后,为阻止疫情随返乡过年的人流传播,伍连德提出防疫措施:控制铁路、公路交通,以防鼠疫蔓延;隔离疫区;向关内征聘医生。他还组织了庞大的运输队,培训、调动包括邮递员在内的各行业服务人员一起投入防疫活动。在与疫情的斗争中,伍连德设计了一种缝制简单的双层纱布口罩,用于隔离病患,后来被称作“伍氏口罩”。这种口罩制作简单,价格便宜,很快得到普及。中断鼠疫的飞沫传播途径后,他再次打破常规,提出以火葬方式处理染病尸体,以彻底消除传染源。通过这些措施,一场百年不遇的鼠疫疫情被扑灭了。如今各国用于防治疫情的紧急措施,许多都是从伍连德的方法中沿用而来的。

而伍连德利用口罩隔绝病原体飞沫传播的方法更是备受称赞。在1911年4月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伍氏口罩”受到各国专家的赞赏:“伍连德发明之面具,式样简单,制造费轻,但服之效力,亦颇佳善。”凭借在抗击鼠疫领域的突出贡献,伍连德还获得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候选人提名。▲

西班牙流感推动全球卫生合作

伴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四通八达,疫情蔓延的速度也在与日俱增。始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就在两年多的时间内连续三次席卷世界,造成全球数亿人感染,约4000万人丧生。它所展示的现代疫情全球性蔓延的特点,不但促进现代医学研究,也推动了国际卫生合作机制的形成。

时值一战末期,已在战场上拼得精疲力竭的协约国和同盟国没有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流感疫情比战争本身更为可怕。1918年2月,美国本土正在集训的堪萨斯州福斯顿兵营出现大批“普通感冒”患者。当时美军正在筹备跨过大西洋增援欧洲战场,对此并不重视。然而频繁的兵力调动让流感疫情迅速蔓延到附近其他兵营中。此时全力备战的美军从全国征召了数百万年轻人,他们分布在各个兵营里接受训练,这样人口密集的场所无疑成为流感疫情传播的理想环境。短短几个月,美国本土从军队到城市,出现大面积的流感疫情。同时伴随着上百万美国远征军登陆欧洲,英国、法国、西班牙、希腊、德国乃至遥远的孟买和上海,都有人被感染。

当年7月,规模更大、更为致命的第二波流感疫情暴发了。很短时间内,从靠近北极的阿拉斯加到远隔海岸的太平洋岛国,全球各地几乎都沦陷了。1918年10月,美国费城死亡人数达到1.3万,平均每天有近420人死亡。整个美国当月死亡人数高达20万。在非洲的冈比亚,一片接一片的村庄接连死绝;在关岛,10%的人因流感永远倒下了;在印度的德里,离站是挤满人的火车,到站时是一堆堆的尸体;在澳大利亚,医院挤满了患者,堆积的尸体无处安放。美国军医格里斯特描述称:“这些人开始看起来像是患的普通感冒,但他们的病情迅速恶化为闻所未闻的恶性肺炎,入院两小时,他们的颧骨上出现红褐色斑点,再过几个小时,他们的整张脸都会变成铁青色,不出几个小时就是死亡……当地为运送尸体开了专列,棺材供不应求。”此后西班牙流感还暴发过第三次疫情,直到1920年3月才算彻底结束。

西班牙流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疫情,它让各国认识到,在无限蔓延的传染病面前,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独善其身。这次疫情所引发的公共卫生系统瘫痪和社会恐慌,引起各国对公共卫生系统应急处理能力及建立流感监测网络的重视。自1920年开始,各国的卫生公共政策都开始了变革和重组,建立起更先进的疾病监视体系,提倡全民卫生保健和廉价医疗,确保大规模传染病被掐灭在萌芽状态。

从1918年开始,全民性的卫生教育也得到重视和普及。公共卫生系统的干预和流感预防知识的普及,在之后的数次流感大流行早期,尤其在没有生产出疫苗的阶段,对于控制和延缓大流行蔓延起到积极作用,为疫苗和药物的生产及运输赢得时间。由于当时还不知道病毒的存在,因此疫情控制更多地依赖于非药物措施,如隔离、停课、禁止集会等。人们确信,不讲卫生会招来疾病,咳嗽和打喷嚏时注意遮掩口鼻、使用口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更清洁的水源、更丰富的营养、更好的公共和私人卫生,才是抵御疾病的最好办法。在纽约、洛杉矶等城市,公交车上贴着标语:吐痰传播死亡。

在对抗流感的过程中,各国科学家一度认为一种名叫流感嗜血杆菌的细菌是引起流感的病原菌,并进行了十多年的苦苦研究。在此过程中,英国生物学家弗莱明偶然发现青霉素,后来挽救了数千万人的生命。1933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离出第一个人类流感病毒,人们才确认流感是由比细菌更小的病毒造成的。20世纪40年代,第一种流感疫苗开始得到使用。▲

猜你喜欢
伍连德鼠疫流感
流感大作战
重温英雄壮举 致敬抗疫先驱
百年前的“钟南山”
走进战“疫”先驱伍连德纪念馆
小心,流感来了
伍连德:中国科学防疫第一人
鼠疫并非无药可治
鼠疫“六问”
重新认识鼠疫
鼠疫是一种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