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临证指南医案》呕吐病用药规律研究

2020-02-14 06:47田玉君范发才
光明中医 2020年2期
关键词:新方性药物临证指南

田玉君 范发才

呕吐是指因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出所致的病证,为临床上所常见,历代医家多有记载。《临证指南医案》[1]为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门人所辑,为集叶氏大成之著,其中呕吐篇记载了诸多呕吐用药。本文通过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2,3],分析《临证指南医案》呕吐篇用药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临证指南医案》呕吐篇中治疗呕吐的处方。

1.2 处方筛选共收集治疗呕吐的处方66首。

1.3 分析软件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

1.4 处方录入与核对双人合作,由一人将上述筛选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录入完成后两人分别对其进行校对审核。

1.5 数据分析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统计报表”版块进入“方剂分析”,输入中医疾病名称“呕吐”提取出录入系统的66首方剂,分别点击“四气统计”“五味统计”“归经统计”“药物频次”功能按钮进行数据分析;再从“数据分析”版块进入“方剂分析”,同样方法提取录入方剂后,分别点击“组方规律”“新方分析”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四气统计温性药物出现频次为205,占比54.23%;寒性药物出现频次为65,占比17.20%;平性药物出现频次为60,占比15.88%;热性药物出现频次为46,占比12.17%;凉性药物出现频次为2,占比0.53%。

2.2 五味统计辛味药物出现频次为198,占比36.40%;苦味药物出现频次为159,占比29.23%;甘味药物出现频次为138,占比25.37%;酸味药物出现频次为32,占比5.88%;涩味药物出现频次为9,占比1.65%;咸味药物出现频次为8,占比1.47%。

2.3 归经统计脾经药物出现频次为312,占比26.51%;胃经药物出现频次为201,占比17.08%;肺经药物出现频次为198,占比16.82%;心经药物出现频次为143,占比12.15%;肾经药物出现频次为127,占比10.79%;肝经药物出现频次为71,占比6.03%;大肠经药物出现频次为65,占比5.52%;其余胆经、膀胱经、小肠经、三焦经四经药物总出现频次为60,占比5.51%。

2.4 药物频次治疗呕吐的66首方中共87味中药,“药物频次”可得到从高到低的药物频次排序,频次≥5的药物有20味,见表1。

表1 频次≥5的药物

2.5 基于关联规则的用药规律分析在“组方规律”版块,“支持度个数”为药物组合在所选处方中出现的频次,将其设置为总处方数目的20%,即13。结果显示出现频次在13次以上的药物组合有6组,见表2。“置信度”为当“->”左边药物出现时,右边药物出现的概率,此处设置为50%,得到的规则分析有8组,见表3。

表2 频次≥13的药物

2.6 基于改进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呕吐篇中共66首方,87味药物,综合分析,在“新方分析”版块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即对87味药物中每一味药物与其他药物的关联进行定量计算,按照定量的大小,从大到小排列,选取每一味药物排序在前面1~7的与其他药物之间的关联度(涉及药物8味,即相关度为8),进行聚类挖掘。惩罚度设置为2,即为两个药物至少在已有的方剂中同时出现。结果显示关联系数在80%以上的药对有18组,见表4。

表3 置信度为50%的药物

表4 关联度在80%以上的药物

2.7 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在以上关联度分析的基础上,点击采用熵层次聚类分析法完成的“提取组合”,结果得到新方聚类的药物组合5个,见表5;对应得到新方5个,见表6。

表5 新方聚类的药物组合

表6 对应新方组合

3 讨论

以上统计分析表明叶天士治疗呕吐用药以温性药居多,药味以辛、苦、甘味为主,主归脾经、胃经。常用的药物有茯苓、半夏、人参、生姜、干姜、陈皮、黄连、附子、吴茱萸、白芍、枳实、乌梅、川椒、白术、川楝子、粳米、厚朴、大枣等。常用药对有生姜-半夏、半夏-茯苓、人参-茯苓,生姜-茯苓、半夏-人参、人参-干姜等。综合分析可见叶氏治疗呕吐注重温通法运用,擅用辛开苦降及甘补法,常用方药多由经方小半夏汤、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半夏厚朴汤、温胆汤、理中汤、吴茱萸汤、小建中汤、乌梅丸、左金丸等化裁而来,原方多出自张仲景《伤寒论》[4]及《金匮要略》[5]。呕吐的主要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如《圣济总录·呕吐门》[6]云:“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然其病因多样,外感时邪、情志失调、饮食所伤、素体脾虚等都可致呕吐。叶氏治疗呕吐随证遣药,灵活机变,如痰阻气逆者选用化痰降逆基础方—小半夏汤加减;寒热错杂者选用寒热并用、补泻兼施之泻心汤加减;中焦虚寒者选用温中祛寒之理中汤加减,等等。

系统分析演化得到治疗呕吐的新处方有5个。新方1:吴茱萸、丁香、人参、乌梅,可用于脾胃虚寒之证,吴茱萸助阳散寒、降逆止呕,丁香温中降逆、补肾助阳,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乌梅酸涩,生津。新方2:桂枝、白芍、半夏、枳实,可用于中虚痰湿之证,桂枝温阳散寒,复建中焦阳气,白芍益阴养血,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枳实破气、消痰。新方3:半夏、生姜、枳实、旋覆花,可用于痰阻气逆之证。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姜温中止呕、化痰,枳实破气、化痰,旋覆花降气、消痰、止呕。新方4:川椒、乌梅、桑螵蛸可用于虚寒为主之证,桂枝温阳散寒,川椒温中散寒,乌梅酸涩生津,桑螵蛸补肾助阳。新方5:川楝子、黄连、乌梅、枳实可用于湿热为主之证,川楝子疏肝泻热,黄连清热燥湿,乌梅酸涩生津,枳实破气、化痰。

中医的发展是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作为辅助工具,为中医传承工作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支持,愿中医传承不息,福惠苍生。

猜你喜欢
新方性药物临证指南
人源性药物代谢及其介导的药源性毒性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系统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心发展历程简介
名医治疗肺癌气阴两虚兼痰瘀毒结证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
Network Pharmacology Investigation in the Mechanism of Radix Pseudostellariae-Rhizoma Anemarrhenae Therapy for Diabetes Mellitus
高渗性药物导致静脉炎的研究现状
《临证指南医案》中“四时节律”运用探析❋
基于中国知网的《临证指南医案》研究概况分析※
“腰突”可以治愈
基于焦树德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辨证分型的用药规律探讨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余绍源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经验
手性药物液相色谱分析的概念、技术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