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产品的“婴儿式审美”

2020-02-14 05:49李茁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6期
关键词:文化产品文化符号文化资源

李茁

摘 要:文化产业在中国自20世纪初开始到现在经历了从“婴儿”到“成人”的发展状态,逐渐成为地区经济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经济利益至上的诱惑以及某些资源开发模式使得部分文化产业出现了大量问题。文化生产本质上是符号生产,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转化为产品审美意象的过程中,首当其冲就是文化产品的外部符号形象的现代审美问题,出现了例如“婴儿式审美”的误区,进一步造成产品的文化价值下降,导致审美在产业中越来越不受重视,社会审美能力深受影响。但这个问题不光会触及产品符号形象的创意设计,在其文化资源的“婴儿式开发”环节也值得深究。

关键词:审美活动;文化产品;文化资源;文化符号;符号形象;精神价值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6.038

0 前言

“嬰儿式审美”本意是指婴儿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只能接收简单鲜明的信号刺激,许多行为都是无意识不经过考虑,体现的是一种简单、粗糙、幼稚的认识行为。“婴儿式审美”这一形容的出现,最开始是针对城市街道那些设计随意、毫无审美的特色景观,是那些同质化、高明度、高纯度、毫无设计意识的俗艳城市景观的代名词。

“婴儿式审美”虽然是为了讽刺某些低质量审美的城市街道而出现,但是城市的特色来自于独特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其地域文化符号具象外显至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中。因此文化资源的简陋开发所形成的地域文化资本的“婴儿式审美”进一步导致了城市特色建设审美的“婴儿化”,造成某些地区全方面的审美倒退。因此,研究“婴儿式审美”首先要从文化产业角度进行切入。粗糙的文化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一定快速的经济价值,但是地域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却逐渐被湮没,美感被幼稚的设计覆盖,文化引导教化功能不断弱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严重不平衡。文化资源所转化的文化资本与其他资本形成了布尔迪厄所谓的“场域”,因此地域文化资本优质化发展有助于其占据发展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大地域文化产品的竞争力,从而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

消费社会作为基于身体美学的体验经济社会,带动了消费者审美能力的升华,人们开始不会仅仅满足于商品的功能价值,对于消费社会要素之一的符号价值及美学体验的追求成为人们的消费常态。所以说,摆脱文化产业的发展中的“婴儿式审美”,重视地域文化资源开发中的精神文化价值引导,提高审美能力,带动文化产业审美的“成人化”转变,成为当代消费社会的重中之重。

1 文化产品中的“婴儿式审美”

无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资源如何雄厚,都需要经过从“婴儿”向“成人”般的发展阶段,然而一些开发者在产业的发展中,一直将其停滞在“婴儿”阶段,尤其是在产品的审美意象的创造上。

首先,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婴儿式审美”直观体现在文化产品外向的符号形象当中,但与内向的产品文化价值及文化资源的“婴儿式开发”息息相关。

文化资源借助其符号象征系统和精神价值系统向外部进行文化辐射而产生感召力和吸引力,是地域的特色文化符号,在开发中形成文化产品。文化资源在价值实现中存量发展,形成文化资本(文化产品),其符号象征系统和精神价值系统在开发中渗透进文化产品的各个维度之中,是产品审美意象的来源。文化资源的符号象征系统常常转换为文化产品的具体符号形象,如产品的包装、色彩、造型等方面,表现为文化资本的文化附加值;而文化资源的精神价值系统转化为文化价值,作为文化资本的文化含量,存在于文化产品之中,二者共同构成了文化产品的意象(图1)。然而文化资源开发中的“婴儿式开发”导致了文化产品的“婴儿式审美”,地域文化符号构成了文化产品的外部特征,“婴儿式审美”因此也首先外显在文化产品的符号形象中;地域文化资源的精神价值在开发中有时也会被过于直白的解读,在文化产品中转化成其文化价值的幼稚与肤浅进一步反映在符号形象之中。

其次,既然本文讨论的是审美问题,那还需要聊一聊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从西方的柏拉图、中国的老子开始,关于美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主体—客体”的结构关系)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人—世界”的结构关系),人们逐渐意识到,美是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所交织而成的审美意象,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

美在意象,那我们再来谈谈丑。我们所研究“婴儿式审美”的文化产品首先并不是狭义上的“丑”的产品,文化产业的这种审美问题有时也代表了某些时候的主流审美,但审美活动不是认识活动,单纯的认识并不能创造丰富的意象,因此“婴儿式审美”确实与上一段我们聊到的广义上的“美”相对,在美学研究中,它更是消解审美意象的审美形态,用李斯托威尔的话作解释的话,就是“审美的对立面”。“审美的对立面和反面,也就是广义的美的对立面和反面,不是丑,而是审美上的冷淡,那种太单调、太平常、太陈腐或者太令人厌恶的东西,它们不能在我们的身上唤醒沉睡着的艺术同情和形式欣赏的能力。”在“婴儿式审美”的文化产品中,作为审美主体的消费者很难与其创造“充满意蕴”的审美意象,在文化产业中,更代表的是一种审美退化、设计低级、价值粗浅以及在产品的研发上缺少深度,如同婴儿行动般的文化开发模式。

总结一下,文化产品的符号形象与文化价值共同构成了我们审美活动中的审美意象,因此本文研究的“婴儿式审美”对于文化产品(文化资本)来说,主要是表现在外显层面符号形象(文化附加值)中审美能力“婴儿化”,设计意识缺乏以及再现能力粗糙;在内隐层面文化价值(文化含量)中缺乏时代精神导向与文化内涵。

1.1 外显层面的文化符号形象——文化附加值角度

企业、地区或是国家文化资源最精炼的体现就是文化符号,而作为文化内涵载体的文化符号,在地域开发中,形成符号形象,作为文化品牌与文化名片,成为地域文化传播与宣传的标识。

设计与符号学关系密切。设计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的 Designare,意思就是画记号。现在被普遍采用的英文Design,也就是做记号的意思。设计中的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有许多共性,使得语意学对设计也有实际的指导作用。通常来说,可以把设计的元素和基本手段看作符号,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加工与整合,实现传情达意的目的。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中,文化符号转化为设计符号,创造文化产品的视觉符号形象,成为最直观的审美对象。在消费社会中,文化产品或服务的消费其实就是符号消费。在科技领域,苹果在其科技产品的硬件上历年往往并没有体现出来非常明显的优势,因此每一次其他品牌的发布会,苹果的产品都会在硬件上被各种“碾压”,然而苹果建立起其科技帝国的最主要原因除了良好的软件生态,就是其设计符号,这种极简的设计语言成为苹果创造财富的源泉。

“嬰儿式审美”最明显表现在文化产品的符号形象的设计语言上,在这个视觉审美对象中,“婴儿式审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审美能力“婴儿化”

审美能力就是审美趣味或是艺术鉴赏力,我们对于审美的偏爱或是选择都以审美能力为前提。“婴儿式审美”在文化产品上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审美能力的“婴儿化”,表现为符号形象创造的审美能力停滞与退化。开发者为文化产品提供了基本的审美意象,构成了与消费者的审美张力,审美张力是开发者和消费者审美能力的推动力,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然而创造者审美能力“的婴儿化”造成审美张力空间变小,消费者无限接近甚至超过创造者的审美能力,审美主体(消费者)无法进入产品的审美意象空间中,那么文化产品可能就会出现审美停滞甚至是退化。

审美能力停滞的地域文化产品最容易受到来自外来文化产品的冲击。外来文化产业凭借更好的产品、雄厚的资金来势汹汹,地域文化产业在应对时常无法招架,从而黯然退场。造成这一局面除了外来文化的侵略性,自身产品的品牌的塑造能力也是弱项。常常会有一些本土品牌,几十年都不曾改变自己的产品外观,视觉语言停滞不前,导致产品的外部影响力不停被其他品牌削弱。停留在“婴儿时期”的审美能力,使产品也像婴儿般被更成熟的品牌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审美能力退化是审美准则的破碎,是审美失重的表现。审美的世俗化在网络文化中常常变成庸俗化,网络文化的同质化导致一部分消费者审美的同质化,某些夸张、恶俗的网络文化导致审美开始成为“审丑”,越“丑”的文化反倒能激起消费者的注意力,并控制他们。而愈来愈“婴儿化”的注意力,带来审美活动走向的混沌,导致审美不断退化。

“好的审美,就是营销”,这一理念对于文化产业来说非常重要。文化产业在充分分析大众喜好后,结合自身品牌形象,创造出符合现代大众审美的文化产品。这样的文化产品除了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外,配合好的设计意识还能进一步塑造品牌形象,为产品打造好的审美意象,形成更好的竞争优势。

1.1.2 设计意识的缺乏

文化产品的审美常常与设计挂钩,好的设计往往是达到好的产品审美的重要环节。设计对于文化产品的符号形象来说是最基础的层面,然而“婴儿式审美”下的文化产品却成了设计问题的重灾区。

好的产品设计至少都会满足四个基本原则:整合其他视觉语言、设计元素,创造有组织性、秩序性设计的亲密性原则(Proximity);表现性设计元素不断出现的重复原则(Repetition);两个及以上设计元素统一布置的对齐原则(Alignment);增强产品视觉效果的对比原则(Contrast)。然而“婴儿式审美”的产品却往往忽视掉最基本环节。

对于产品设计来说,亲密性原则非常重要。设计上的亲密性是指将相关的设计元素放在一起,通过物理上的靠近,让不同的设计元素有逻辑地分类别呈现。如果多个设计元素相互之间存在很近的亲密性,它们就会成为一个视觉单元,这有助于组织信息,减少混乱,为读者提供清晰的结构和阅读的节奏感,是艺术设计中的聚与散的体现。婴儿最大的特点就是缺乏关联能力,片面的认识世界,而“婴儿式审美”的重要特征就是缺乏设计的亲密性意识,在外显视觉构成要素的组织上如同婴儿行动般随意且毫无组织性,混乱的布置导致产品信息的传递性也愈加混乱,更加抑制了产品审美意向的产生。

1.1.3 再现能力的粗糙

婴儿在画画时常常参照某个物体,虽是临摹,但因其能力不足却显得笨拙又粗糙,这也代表了“婴儿式审美”的另一个特征:粗糙的再现能力。对于婴儿来说是正常的表达能力,但放在文化产业中,就显得过于稚拙。地域文化符号不同解读构成了文化产业的显性特征,文化产品的符号形象脱胎于地域文化,是文化符号的再现。然而文化产品的视觉形象设计在文化符号的再现上一旦过于直抒胸臆,不加润色的符号形象,尤其是较为传统的文化符号,就会在现代设计的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粗糙的再现能力加上“婴儿般”的抽象能力,使得产品在现代设计语境中常常成为一个“笑话”。

粗糙的再现能力有时还与“山寨”联系起来。文化产业的蓬勃但是资源分布不均,使其形成了发展梯队。发展全面的地域文化产业对其他同质型的文化产品造成了猛烈冲击,导致了一部分文化企业放弃了更多地研发投入,转向抄袭第一梯队的产品中。这种缺乏企业精神内涵支撑的“山寨”行为,像婴儿模仿般创造文化产品,一小部分或许取得了部分的经济回报,但文化产品带来的审美意象往往很难被复制,尤其是“山寨品”在缺乏文化价值核心的支撑下,多数都沦为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反面典型。

1.2 内隐层面的文化价值系统——文化含量角度

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时,其外显层的地域文化符号通过文化技术的形塑,构成了文化产品的表征,或多或少的保留着文化资源本来的面目。而内隐层面的文化价值却随着文化产业的价值观呈现着不同的形态。符号形象和文化含量有时在文化产品中经常体现着不平衡的状态。

良好的外部符号形象设计能够更好地为文化产品带来关注度,然而产品的文化含量作为产品的精神内核一旦不足或缺失,必然造成文化产品价值的浅陋,遏制审美意象的丰富,无法形成合理的审美张力。

过分重视文化符号的形塑而忽视文化价值非常常见,好比如今潮牌文化盛行,一些服装品牌通过抄袭或是功利化的设计,完全抛开自身文化立场,为了经济利益生产所谓的时尚“潮牌”,昙花一现的售卖期过后还是会被成熟的品牌毫不留情的“杀死”。文化价值虽然对于地域文化资源来说有高有低,有多有少,但必须注意的是,一旦忽视文化价值,外在的所谓的美好的表征就如同孩童一般,美好但缺乏深厚的内涵积累。

1.2.1 文化内涵浅白的解读

文化产业的价值二元性以及经济利益强大的诱惑力有时会造成文化价值的缺失,文化价值的浅白虽然能减少文化产品的开发难度,但也会造成文化符号设计形象的粗陋,进一步影响产品的竞争力。通过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除了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的重要性外,文化资本的建立也尤为重要,通过强大文化软实力占据地域的重要的位置,是新时代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也是文化企业成功的关键。然而婴儿般简单的理解能力及缺乏耐心的学习能力也成为许多文化产业的资源开发能力的代表,过于表面化的价值解读也使文化产品缺乏更大维度的竞争力,缺乏深远的影响力。

在关于文化产品的审美中,审美意象的产生并不是依靠外部符号形象的美产生,它也与其中的文化价值息息相关,将生动的符号形象与文化内涵交融在一起,才能创造出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与情趣的感性世界。

1.2.2 精神价值的导向性功能缺失

“婴儿式审美”有时内在表现为缺乏精神层面的共鸣,如同婴孩般,成为被更低级的快感满足的审美代名词,而缺乏更高级的精神价值取向。由于文化产品具有精神属性,与其他一般的物质商品相比,文化产品的价值并不随着商品消费的结束而终止,相反,这种精神属性一步步影响和改变着消费主体的文化观念、文化价值观及文化性格。在这个过程之中,影响最为直接的就是人们的各自的文化体验,随着文化体验的逐步深入而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随着人们文化价值观的改变又有使文化性格改变的可能。文化产品带来的文化观念同化作用不容小觑,一旦消费主体被文化同化,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会被影响,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会被改变。全球化的当下,世界文化交织在我们的生活中,本土文化产业一旦缺乏精神价值的导向性的功能,那么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强势的文化就一定会乘虚而入占据我们的生活,一旦文化性格养成,审美也会出现全面西化,那作为消费者一定会成为“真正的婴儿”,再无还手之力。

地域文化资源内隐的文化价值向外渗透形成地域文化符号,文化资源在转化为文化资本形成文化产业的同时,其文化符号也在不断转换,构成了文化产品的外显表征,文化产品的符合形象地不断塑造也能优化其内在的文化价值,互相促进。

2 “婴儿式审美”与“婴儿式开发”

“婴儿式审美”的出现不仅仅是文化资本中体现出来的是形式表象问题,文化资源“婴儿式开发”过程中的符号系统与价值系统引发的一系列外显或是内隐的问题才是这种审美退化的原因。

2.1 文化资源(内隐)方面的原因

文化资源本身的地域性有时通过开发能够更好地提高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创造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然而这种极强的地域性有时确实也造成了文化资源开发的难度,导致了大量的“婴儿式”开发模式。

2.1.1 文化惰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由文化资源的深度和广度所构成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把双刃剑,文化底蕴越深,可能带来的文化惰性越强,文化创新性越难,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对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某些地域文化资源由于其文化符号缺乏具象特征,转化为文化产品常常要么晦涩难懂,要么平淡无奇,使得文化价值开发难度加大,从而不断被忽视。浅显的“婴儿式”解读也成为许多文化产业的无奈之举。

2.1.2 文化冲突

这种价值冲突并不仅是经济价值或是文化价值的冲突,而更多的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网络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

文化洁癖指的是一种文化情结和文化归属感,有时会表现为对文化正统的病态坚持。中国作为文化资源大国,种类多样,其几千年的文化发展掺杂了多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形成现在璀璨的文明。然而过分的文化洁癖加上近几年大量文化资源的“婴儿化”开发,人们开始产生本土文化开发的反感情绪,使得文化资源开发的阻碍增大,资源开发如同被禁锢在某种文化开发模式的牢笼中,成为审美停滞甚至是退化的原因之一。然而过于挤压本土文化价值的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吸纳大量的外来文化形式,导致地域文化不断被外来文化同化,其精神价值的引导性开始被外来文化所控制,进一步造成了本土文化的衰落,文化产业的审美进一步“婴儿化”。

中国的文化产业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价值选择中,应该有自己的立足点,宗白华先生表达过類似的观点:“将来世界新文化一定是融合两种文化的优点而加之以新创造的。这融合东西文化的事业以中国人最相宜,因为中国人吸取西方新文化以融合东方,比欧洲人采撷东方旧文化,以融合西方,较为容易,以中国文字语言艰难的缘故。中国人天资本极聪颖,中国学者心胸思想本极宏大,若再养成积极创造的精神,不流入消极悲观,一定有伟大的将来,于世界文化上一定有绝大的贡献。”文化资源开发中必然会采用现代的、外来的形式,合理地把握二者的比重,找好本土文化的立足点,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于弘扬地域丰富的文化尤为重要。

网络文化产业的兴起带来了审美泛化时代,美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所谓精英阶级的独享的奢侈品,大众生活审美化成为新的潮流。然而网络文化产业带来部分审美提高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荼毒着每一个人。在今天,过度的感官刺激破坏了正常的审美。

各大短视频APP的火爆的当下,为我们带来快感的同时,也不禁思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像婴孩般的,只能被短暂的、刺激性的文化吸引。无法耐心地去深入地了解文化,而是被一些为了点击率不择手段的视频主制造的恶俗与审丑吸引。这种“抖式快感”下“婴儿式审美”也渗透到了文化产业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被这种“抖式快感”“启发”,用各种单一却又刺激、恶俗的产品和审美塞进已经如同婴儿任其摆布的、审丑无意识的消费者嘴里。

2.2 审美环境(外显)方面的原因

好的审美需要好审美环境。审美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性。除了自然环境外,社会文化环境也对审美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地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风尚所构成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着地域审美活动,体现在地域文化产品当中。文化资源尤其是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化审美表现往往依赖本土的艺术氛围,一些地域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因为城市经济水平较低,部分地区缺少良好的美育,导致整体艺术素质较低,文化资源的开发缺乏强有力的美学支持,城市之间的发展犹如人的成长状态,好比成人与婴孩一样,审美亦如此。

“婴儿式审美”除了设计区位条件导致的审美问题外,文化产业所带来的良好设计生态尤为重要。在一些文化企业中,设计的工作往往由非专业人士完成,导致产品设计“婴儿化”,缺乏设计意识,或是设计团队缺乏有经验的管理者,导致创意管理过于简单、粗糙,进而导致一部分企业抄袭严重。

文化产业的兴起,尤其是日常生活审美化使得文化企业中创意管理者的地位逐渐提高。因此对于出现“婴儿式审美”这种简单粗糙审美的原因,创意管理者的有无以及话语权显得尤为重要。创意经理人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然而一些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转型的文化企业,其人才多是管理人才,就是那种只懂“技术”不懂“艺术”,只懂“销售”不懂“设计”的人,导致因为缺乏成熟的创意人才而出现了“婴儿式审美”。

3 “婴儿化”向“成人化”的转变

文化资源的开发,正是基于文化资源的符号系统和价值系统的感性体验、艺术感悟和理性分析、科学评估而展开的一套创意策划、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的产业系统。科学的产业系统是形成良好文化资本,创造优秀文化产品的关键。

在解决“婴儿式审美”这一问题上,首先我们得先了解到审美活动不等于认识活动。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天人合一”的审美,然而现代艺术大行其道的当下,总有一部分所谓的“精英分子”抱着懒政思维,将一切的美变得千篇一律,审美退化严重,在文化产品的塑造时,将文化资源用最省事的方式开发,对文化符号的简单的认识造就了审美的“主客二分”。

3.1 重审美——弹性的审美张力空间

“婴儿式审美”作为“审美的对立面”,其文化产品的开发首先需要更好地选择审美机制。

好的现代审美是自上而下为主、自下而上为辅形成审美张力,创造者和消费者在审美意象中形成彼此影响的张力空间。文化产品成为审美对象,自上而下施力使审美主体(消费者)提高审美能力,通过反馈机制对文化产品形成积极反作用自下而上进一步提升文化产品的审美,二者的反复促进使得张力空间形成弹性效应,保持良好的张力,审美能力才能不断提升,从而创造出好审美的文化产品。

然而随着信息渠道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审美能力往往会落后于大众,再加上某些地域文化常常成为意识形态维度的控制工具,使得其审美张力渐失,人们的审美欲望日益强烈,形成自下而上的推动力,迫使文化产业发生改变。往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海报以“婴儿式审美”被人诟病,大红大绿的配色,随手拼凑的素材被网友时常嘲笑。在2019年金鸡奖举办前,网友自发举办了海报设计大赛,各种网友精心打造各种设计感、艺术感兼具的海报,成了当时的热搜话题,这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终于也被金鸡奖官方注意到,承诺将会提高其海报的审美,不辜负大家的期待。

但不同的地区接受现代艺术的程度不同,需要通过自上而的方式引导,避免出现越来越多的浮躁文化,破坏地域文化资源。然而自上而下的审美引导,有时需要通过美育达到。

3.2 扬美育——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人和动物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在于人能够从实用中提升出来,从个人物质生活的实践中提升出来,一方面进行审美的体验(感兴);另一方面进行纯理论的思考。这就是精神超越的需求。如果丧失了这种精神生活,丧失了精神超越的兴趣,人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就成了“单向度的人”,回到了婴儿般的审美中。

美育能够培育我们的审美心胸、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让我们在审美活动中丰富人格,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美的宣传者,而大众审美能力的提高,会带动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形成好的审美张力,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为更好地带动审美生态的建立。

3.3 巧管理——优越的创意管理生态

一个本来完整的设计往往被管理者修改得面目全非,是很多的文化产品在设计中常见的问题,或是在整个文化产业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缺乏对产品设计的关注,对于文化资源的符号系统的转化缺乏深入的认识。某些文化产业的管理人员,在设计人员创造出设计时,作为非专业人士往往如同婴孩般不知所措,以个人品位将庸俗的符号放进设计中,将集体创意又变回个人主义,“懒政”与“个人崇拜”思想严重。好的文化产业管理者,不是从头至尾的“硬管理”,而是对专业的、成熟的设计人才支持的“软管理”与商业考量的“硬管理”结合形成“巧管理”,为创意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全社会审美的良性发展。

3.4 育人才——文化产业的力量源泉

一旦出现“婴儿式”的审美,一部分原因就是缺乏相关“成熟”的人才,一人多用是很多文化产业的问题。但是作为弘扬地域文化的先行军,更应该向更多的人宣扬“美”的产品,才能使其立于必败之地。除了优秀的、专业的设计人才外,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经营人才——创意经理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创意经理人具备将新颖的文化创意转变为成功的市场商业的管理能力——创意领导力,也就是所谓的“胜任力”是文化产业实践中重要的能力,是其与普通管理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的特征。创意经理人除了保障文化产业的审美外,其在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都不能缺少的力量。

4 结语

文化产业带有明显的二元性,在推动地域经济振兴的同时,文化价值的作用不容小觑,审美经济时代背景下,文化资源如同婴儿般带有“美”的胎记,这种胎记是地域文化资源的特色,是地域文化符號,对其开发尤为关键。地域文化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有赖于文化产业的审美能力的提升,创造附加值,让文化资源在开发中不断成长,摆脱“婴儿式审美”。这种审美的提升,是文化资源开发模式的全方位审美提升,形成优势文化资本,创造成熟的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向勇.文化产业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15.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5-36.

[3]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232.

[4]黄敏.设计中的符号学[J].湖北工学院学报,2001,(03):89-90+106.

[5]刘有全.版式设计形成艺术魅力探究[J].美术大观,2015,(04):124.

[6]王伟杰.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的文化价值冲突与选择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7]陈少峰.文化产业读本[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93-99.

[8]宗白华.宗白华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9]向勇.文化产业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64.

[10]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3.

[11]向勇.文化产业创意经理人角色及其胜任力模型构建意义研究[J].国际文化管理,2013,(00):122-129.

猜你喜欢
文化产品文化符号文化资源
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还需迈过几道坎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