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明复心里的麻山

2020-02-14 06:02李玉林
慈善 2020年1期
关键词:星火民政部贵州

李玉林

1999年我和中华慈善总会会长阎明复到东北一个城市。市委书记、市长请吃饭,他对他们说,不要海鲜、不要什么特别的饭菜,只要农贸市场的一些青菜,大酱蘸的青菜,再有一些诸如大肉炖粉条之类的普通的肉菜就可以了。

结果,那一桌子果然是一片翠绿。饭桌的话也和这“翠绿”一样新鲜、随便。那一次和“头儿们”吃饭,令人难忘,吃得也满舒服。

1998年年底,我还有一次和他一起吃饭。在北京,阎明复会长和全国政协及书画界的几位艺术家在全国政协的会议室开会,我也参加了。会后,在附近一家小饭店吃午饭。饭菜虽然比较简单,但吃得也很不错,只是吃的什么都记不得了。忘不了的是他在饭桌谈起了麻山。他说:“贵州西南部有个叫麻山的地方,是贵州安顺市和黔南、黔西南两个自治州6个县的边缘结合部,居住的主要是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同胞,有三十几万人。我去过那地方,心里总是放不下……”他看着眼前的饭菜,沉吟片刻,接着说:“当地农民一年种的包谷、南瓜再加上野菜也至多能吃三个多月。民政部门每年都要去送救济粮,而且必须下雪之前送去。大雪一封山,谁也无法进去了。”他的声音显然沉了许多,沉得似乎要坠到了地上。“我进了他们那用秫秸秆或竹条搭成的茅草屋,想看看他们每天都吃些什么,往他们做饭的锅里瞧:是冰凉的说不上什么颜色的糊糊。再往床上看,那叫什么床呀!所有人家的床上都没有看见什么被子,只是一团团黑糊糊的棉絮。”他夹了一口菜,细细地嚼着,又说:“那地方靠每年的政府救济、慈善捐助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因为那里没有像样的土地,”他指指面前的饭桌,“最大的庄稼地也至多像桌面这样大小。他们的包谷差不多就种在石头缝里。当地有一种说法,叫作:种一坡,收一箩。也没有水,当地人吃水得靠老天爷。下雨是他们最高兴的日子。如果没有屋檐的雨水,他们吃水就得下山去背。常常早上天一亮就出发,到外面去找水要翻越一山又一山。那里的山路被称为猴子路。山是陡直的,路不过五寸多宽。艰难地爬上爬下地走了一天的山路,把水背回来,常有人晚上快到家时,累得摔倒,眼巴巴看着背回来的水全让大山喝了,只有抱着竹筒子大哭。由于没有水喝,孩子们吃了炒包谷,常常拉不出大便,抱着肚子嚷疼。那里的人一年到头也不刷牙洗脸……”

我注意到,此时饭桌上的人没谁吃什么,都静静地听阎会长说话。

阎会长倒显得有点轻松了,接着说:“后来,我们联系了香港的一个慈善组织,一起把麻山的这些百姓搬迁到山下。这样,才根本解决了他们的温饱问题。不过,贵州那地方,穷人还是不少的。”

那天吃饭,我就坐在阎会长的旁边。我没附和着说什么,但我的心一直在翻腾。

…………

那次吃饭过去好几天了,可阎会长讲的麻山却还像一幅幅令人心灵震撼的油画不时会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打听了他去麻山的一些情况。

他第一次去贵州是1996年的4月末,乍暖还寒的春天。当时,他还在民政部工作。那次去贵州之前,阎明复对贵州的了解还只限于书本、电视和别人的介绍。他当然知道相对发达地区,贵州那地方还比较穷。但对那里的困难情况还没有什么感性认识。

他去贵州,主要的任务是对那里的儿童福利院进行考察,以便贯彻民政部对全国100个应该资助的儿童福利院进行资助的决定。按计划,每个儿童福利院可以得到资助款50万到100万元人民币。

当时,阎明复在民政部分管社会福利司,也分管基层政权,和他同去贵州的有民政部社会福利司的一位副司长及中国乡镇长协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同时,他还特别邀请了香港中国星火基金会的理事长罗文春先生等人。

香港中国星火基金会是1996年1月2日在香港成立的一个慈善机构,是以爱国、爱港人士为主体的社会团体组织。其宗旨是发扬中华民族互助美德,发动和组织香港同胞和海外华人,帮助大陆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香港中国星火基金会成立以后,便来到北京,分别会见了国务院“扶贫办”、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和民政部的负责人。他们到民政部的时候,接待他们的刚好就是当时的民政部副部长阎明复。会见中,阎部长看到他们那样爱国,那样乐于为贫困群体做奉献,很受感动。他非常支持他们的慈善行动,表示很愿意为他们提供扶贫解困的线索、对象和信息,也愿意与他们合作做一些慈善项目。

阎部长的热情、机智和广博的学识深深地感染着香港星火基金会的几位先生,他们对阎明复的为人、工作早就熟悉,都非常信任他,对他的支持十分感激。

閻明复一行到贵州以后,省里的有关领导同志向他们介绍了那里的全面情况,并陪同他们走访、考察了贵阳、遵义等地的儿童福利院和一些综合性福利院的福利设施,对几个专门性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对有关问题做了部署和安排。他们计划中的任务算是比较圆满地完成了。

因为阎明复过去在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工作,所以当地政协、统战的几位老同志一定要邀请他们一行人到省政协去坐一坐,特意为他们开了一个茶话会。茶话会上没有什么客套和逢迎,政协的几位老同志都清楚阎明复说实话、办实事的为人,所以和他谈到了贵州麻山地区的情况,说了麻山人那令人难以想象的贫苦。麻山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也是革命老区。当年,邓小平在百色起义后,曾率领部队在那里撒下过革命的火种。

阎明复的心被撕裂着,和他同去的人也有同样的感觉。

阎明复毫不含糊地说:“我们到那里去看一看。”

贵州的自然条件是很差的,大约97%的地方都是山区。一点点平地在群山的环抱之中,当地人称之为坝子。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个玩笑话:上帝造世界,把什么都用完了,还剩下了一堆没用的石头,就胡乱地扔到了这里。

阎明复初到贵州的那些日子里,已经感受到了那里生态环境及生产条件的恶劣。但是,当他艰难地走在麻山紫云县山村那坎坷的羊肠小道上,当他见到了那里的老百姓,当他走进了他们的家里,当他看到了他们的庄稼地,他们的劳作,他好像才真正找到“艰难”“赤贫”“极端贫苦”这些词的注解。

他们当时所到的紫云县的那几个村子都在山旮旯里。其实,麻山的村落都在这样的山旮旯里。那里的海拔在2500~3000米。村子里几乎看不到平地,满眼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密密麻麻黑焦渣般的石灰熔岩,一看就让人想到“麻山”这个许多人并不熟悉的地名。当地农民的庄稼就种在石头缝里。这里没有耕牛,有也没用,耕牛无地可耕。根据当时的统计,麻山地区的农民年人均收入仅为188元。这是一年的收入啊!而其中宗地乡打郎村的村民连这样可怜的收入都没有,一年到头的劳作仅仅能收入74元,让人简直无法相信。

阎明复和大家一起艰难地走了几个村子,已经六十多岁的他早已忘记了劳累。每一个村子都有几十户人家,他差不多都挨门进。当地的村民是苗族、布依族的民族兄弟。阎明复那深情、关切、浸着泪花的目光一直在村民的脸上。他看到他们一个个都那样单薄、瘦弱,注意到他们脸上都没有红晕,没有多少血色。他走进他们搭在石头缝上的茅草屋。屋子里也没有平地,在自己家里的脚地上,也得上上下下在高低不平的石头上走来走去。屋子里都黑咕隆咚,没有电,许多人甚至不知电为何物。就这样的家,这样的茅草屋,竟还有人家建不起。还要一家人住到岩洞里。

阎明复不知他们知不知道山外面的情况。他问一个老人:“你到没到过外面?到没到过县城?”

老人苦涩地笑了一下,说:“没有,一辈子都没出去过。”

阎明复了解到,这里的人,去过镇子里的就很不简单了。

他看到十几个本该上学的孩子在小路边玩耍,便弯下腰问他们:“你们怎么没有去上学呢?”

孩子们天真的眼睛瞪得大大的,他们没有惊慌,也没有羞涩,有的只是迷惘和无奈。

“我们没有钱交学费。”他们说,目光一刻也不肯从眼前这位和蔼可亲的陌生人脸上离去。

阎明复了解到这里孩子上学,一年的学费是15元。

阎明复看着眼前这一切,心沉甸甸的,仿佛那漫山遍野的石头都跑到他的心里来了。他感到自己的心几乎支撑不住了。他的眼眶子发紧,鼻子发酸,总忍不住想哭,想流泪。

阎明复看到这里的百姓却在笑,是发自内心的微笑。他注意到,为了欢迎他们这些从北京来的人,这里的人们还特意穿上了自己漂亮的民族服装。这便越发使他感到心里难受,越发使他想哭。

他在心里说:“我有什么资格和脸面面对他们的欢迎呢?”他在想,如果他们骂他几句,打他几下,兴许会使他好受些。他把自己身上带的钱全都掏了出来,一户100元分给他们。已经是1996年了,他们却还没有见过100元一张的人民币,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

他心里清楚,自己这样的举动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他想着,一直想着,一定要帮助这里的百姓解决大问题,一定要救助麻山。

下山的时候,阎明复在汽车里一直低着头,不想说一句话。他的心好像依旧被石头坠着。省政协陪同他的一个同志问他:“下面有一所学校,要不要去看一看?”

阎明复说:“不想去了。”

可是,当他抬起头来,忽然看见:学生们沿弯弯曲曲的小路从学校门口已经快排到他们所要经过的公路了。

他赶快又说:“下去吧,我们赶快下去。”

阎明复一行和同学们一块儿走向他们的学校。边走,阎明复边和他们说这说那。那些同学都非常可爱。走在阎明复身边的校长向他介绍说,这些同学学习都很自觉、刻苦,都知道用功。

阎明复特别注意到,学生中至少有1/3光着脚,没有鞋穿。

那天,他们都穿着厚大衣,还戴着帽子围着围巾。就这样,他们还感到山风的刺骨和石头的冰凉。阎明复越发感到冷了,心冷。他的口袋里已经没有钱了,同去的民政部救灾司的副司长周建国拿出自己的几百元钱交给校长,请校长一定要给没鞋穿的同学每人买一双鞋。

校长是个民族干部,一个很好的年轻人。老师中有少数民族,也有汉族,也是年轻人居多。他们浑身上下也都燃着火一样的热情。阎明复问了,正式老师每月的工资是100元。这里还有代课老师,代课老师代一天课是一元钱。有了双休日以后,他们每月减少了4元钱的收入。

这是麻山的一所重点学校。同学们都住校。阎明复一行看了他们的教室,也进了他们的宿舍。他们的宿舍倒不小,一间大约有20平方米,里面摆有4张很矮的床,每张床睡两个同学。一间宿舍共住8个学生。每间宿舍门前都有一个炉子。炉子旁边放有一些柴火,还整整齐齐放有8桶水。就是我們盛油的那种白塑料桶,这是同学们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每个星期,他们都要从自己家里带来水、粮和柴。同学们的学习、生活都是很艰苦的。阎明复在和学生们的交流中忽然感觉到,强烈地感觉到一种希望,麻山的希望。

从麻山回到贵阳以后,阎明复即刻组织同去麻山的几个民政部同志着手研究怎么办。怎么救助麻山。他们和省里的领导同志取得了共识,一致认为:麻山那个地方不具备新形势下一个人最基本的生活和发展生产的条件。应打破传统的扶贫常规,根据其他苗族同胞的居住地还有肥沃土地未开垦的有利条件,实施“异地搬迁、新建家园”的根本扶贫办法,并尽快开始试点。当地县政府的领导得知这一情况都十分高兴,这正是他们多年来所希望的。

钱,这笔扶贫的钱款从哪里来呢?

在回北京的路上,阎明复就开始琢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了。他知道,民政部、国家财政是没有这笔经费预算的。他想,唯一的办法就是向社会募集。他是全国民政福利企业协会的会长,所以便首先想到了全国的民政福利企业。民政福利企业是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的企业,是靠国家的优惠政策发展起来的。为这些企业享受国家的免税政策,阎明复曾连续几年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协商、交涉,并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阎明复觉得这些企业是会向麻山那些极为贫困的人们伸出援手的。他知道,当时全国有六万多家社会福利企业,心想:这些企业中就是有一半不景气,那还会有3万家可以提供支持。每家企业捐助100元,就是300万元人民币。但是,怎么向他们发号召呢?

阎明复觉得以民政部的名义向大家号召捐款显然是不太合适的,因为那样有行政命令之嫌。经过认真考虑,他决定以中国福利协会的名义向有关单位发倡议。

回到北京以后,他们马上向民政部做了汇报,得到了部里的肯定与支持。

在阎明复的直接领导下,民政部的社会福利司具体负责这项工作,到当年11月,就已收到各地福利企业的捐款四百多万元。

在这个扶贫项目中,阎明复当然也想到了同去麻山的香港的慈善机构星火基金会。对此,他们也是十分积极主动的,决定与民政部合作共同完成“麻山移民开发扶贫试点”的项目。

阎明复注意到,在麻山考察的时候,香港星火基金会的理事长罗文春先生面对麻山人极端贫困的情况,也是十分激动,十分难受的。

罗文春先生是在香港的新加坡籍华人,对自己的故乡,对故乡的人民怀有十分深厚的情感。那以后的日子里,为加快麻山的扶贫开发,罗先生先后二十几次到麻山,为麻山人民脱贫做了许多好事、实事。無论是极贫户的搬迁,还是新址的建房、开荒,甚至耕种水稻和玉米时,星火基金会的执事人都亲临现场,具体指导与帮助。为了从根本上帮助麻山人脱贫,他们还为搬迁的麻山农民建了3所学校。为做这些事,罗文春先生总是身先士卒,全力以赴,甚至不惜荒废了自己公司的业务。

1996年9月28日,国家民政部、贵州省民政厅、香港星火基金会签订了《麻山移民开发扶贫试点合作协议书》,决定对紫云、罗甸、望谟三县、麻山腹地不具备基本生活条件和发展生产条件的350户,1470人进行异地搬迁,开发扶贫。

这一年的12月,阎明复又陪着为麻山捐款的二十几位企业家和一些地方的民政局局长再一次去贵州去麻山。这些同志到麻山以后,看到麻山人正在生命线上挣扎的活生生的情景,都十分感慨,都说自己太该为民族兄弟干些事了。

在各方的帮助和麻山人自己的努力下,新村——麻山人新的家园很快就建起来了。一些村子的壮劳力都是提前下山,一边开荒,一边建房。香港星火基金会还为每一个新村建了学校。这样,麻山人一下山,就有房子住,有自来水喝,有地种,有学上。下山以后,他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不会种水稻。为此,当地政府专门派出工作组,手把手地帮助他们。

这样,他们在搬迁后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就解决了温饱问题。当端着自己第一次种出的白米饭,当喝着清凉的自来水,当送孩子走进学校,麻山人真是感慨万千。祖祖辈辈的贫穷,难以想象的贫穷,终于在他们这一代彻底改变了。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好多年了,可麻山的一切却还常常清晰地出现在阎明复和我们大家的眼前。◎

猜你喜欢
星火民政部贵州
镜花缘(10)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民政部未批准任何带有“一带一路”字样的社会组织
一慢改写星火绘画
海底两万里
贵州教育出版社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星火
神奇的贵州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