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七十年 扬帆起航再出发

2020-02-14 06:11孙波
华人时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江苏建设发展

孙波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江苏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谱写了全省人民励精图治、百折不挠的壮丽史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伟大征程中迈出了坚定有力的“江苏步伐”。

驶入经济发展“快车道”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蓬勃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六个高质量”发展,“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巨大成就。

经济总量实现大幅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生产总值累计增长87倍,年均增长11.9%。江苏一年创造的生产总值从1千亿元到1万亿元用了14年,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用了4年,从2万亿元到3万亿元仅用了2年,随后江苏连续突破了6个万亿元大关。2018年,江苏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份额的10.3%。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改革开放以后,人均GDP“隔几年上一个台阶”。1998年江苏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元大关,2004—2016年江苏人均GDP从超过2万元快速提升至9万元,2018年达11.5万元。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全省财政总收入由1950年的3.9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3394.2亿元,累计增长5921.6倍,年均增长13.6%。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随着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的逐步施行,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到1989年江苏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实现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经过工业、服务业齐头并进的快速发展,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逐步下降,2003年第一产业占比首次降至10%以下,仅为9.3%;2005年第二产业占比达到56.8%,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点;2015年,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8.1%,江苏产业结构实现“三二一”标志性转变;2016年江苏第三产业占比达到50%,2017、2018年均稳定在50%以上,分别为50.3%、51%。

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江苏制造”享誉全球,2018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2%和43.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突破万亿元,达到10126.2亿元,占出口总额比重达38%。全国超过1/5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来自于“江苏制造”。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2018年全省生产性服务占服务业比重达八成以上,高技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技术含量高、业态领域新的服务行业均呈两位数增长。推动居民消费持续升级的生活性服务业平稳发展,批发零售业占GDP比重达9.5%,非营利性服务业占10.6%。

外向型經济快速发展。1974年,江苏建立外贸口岸,开始自营进出口业务。改革开放的40年间,江苏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开放型经济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018年进出口总额达到6640.4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552.4倍,年均增长20.2%。出口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一般贸易出口占比达50.3%,比加工贸易高11.9个百分点;出口额中93.7%的商品为工业制成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占出口总额比重达到66.1%、38.0%。利用外资质量显著提高。2018年实际利用外资达255.9亿美元,外商投资领域逐步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集聚。“走出去”步伐加快。2018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786个,中方协议投资额94.8亿美元。全年新增“一带一路”沿线对外投资项目235个,中方协议投资额23.1亿美元。

创新驱动力持续增强。2018年,江苏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64%(新口径),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78万人。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98人。建设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71个,科技服务平台27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04个,企业院士工作站326个,经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117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60.03万件、30.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9.88万件;发明专利授权量4.2万件;PCT专利申请量达550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6.45件。全省企业共申请专利43.76万件。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4.2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152.6亿元。省级以上众创空间达746家。2018年,江苏共有50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奖,获奖总数位列全国各省第一。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认真落实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努力深挖经济增长潜力,释放市场经济活力。至2018年底,江苏累计市场主体总数达922.1万户,累计注册资金27.6万亿元。其中,企业321.9万户,个体工商户590.3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万户。成为全国第二个市场主体突破900万户的省份,平均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115户,每千人拥有企业40户。2018年,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165.3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55.5万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109.3万户,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5163户。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伟大奇迹,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持续进步、民生不断改善。70年来江苏人民经过长期艰辛探索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推动江苏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宝贵财富。

现代化建设的“江苏样板”

“为全国发展探路”是党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调研江苏时强调,江苏要在扎实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篇大文章。娄勤俭书记在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上明确要求,既要跑好全面小康建设“最后一公里”,还要向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力,以现代化试点带动面上探索。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选择南京市江宁区、南京江北新区、苏州市昆山市、苏州工业园区、无锡市江阴市、常州市溧阳市6个地区开展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省发改委积极指导6个试点地区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江苏特点、地方特质、彰显“强富美高”内涵的现代化路径。

南京市江宁区:打牢夯实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重要“台柱子”。江宁区科教资源丰富,高端人才集聚度全省第一、区域孵化创新能力全省第二,着力加快各类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建设,构筑创业孵化服务链条,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领域攻坚突破,努力实现主导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着力打造绿色智能汽车、智能电网、生物医药、未来网络、航空五大特色产业地标,打造全省现代产业集群新高地。

南京江北新区:全方位在国家级新区中“争上游”。江北新区以建设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为契机,全面推进开放创新活力区、校地融合发展区、科技产业提升区、改革创新先行区、双创环境升级区“五大工程”,加快实施区域协同、平台建设、营商环境优化、海外合作强化、创新资源集聚“五大重点”,积极构建绿色产业、绿色治理、绿色城市、绿色金融、绿色生态“五大体系”,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新区示范”。

苏州市昆山市:争当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市坚定不移地实施经济领域的外向带动、民营赶超和服务业跨越“三大战略”,积淀形成了“昆山之路”的品牌经验和宝贵精神财富。在现代化探索中,将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和国际通行的投资贸易规则,全面对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自贸区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主动承接上海功能外溢,推动跨区域协同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着力打造园区经验的“升级版”。面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将牢牢把握开发区特点,实施“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成长链条培育和企业上市专项行动和科技创新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加快建设省内首个5G全场景连片覆盖的智慧城市,深入推进开放创新综合试验2.0改革,加快打造全方位开放高地、国际化创新高地、高端化产业高地、现代化治理高地。

无锡市江阴市:始终走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创造了“华西经验”的江阴市,实体经济发达,未来将聚焦产业层次不高、环境治理压力较大等问题,培育更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百亿、千亿级集群,打造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积极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城乡高品质建设、生态高水平保护互促并进、协调共生的发展路径。

常州市溧阳市:当好全省践行“两山”理论的先行区。溧阳市的现代化探索将以绿色产业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聚焦“山水融城”,构建生态空间框架,探索建立生态环境容量评价体系、区域生态资源交易市场和生态银行,推行资源集约利用綜合评价体系,建立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同时,坚定不移发展生态经济,提升“天目湖”、“溧阳1号公路”高端休闲品牌优势,支持企业加大智能工厂(车间)建设力度,加快建设全省绿色产业集聚创新区。

地区的“盆景”变成现代化建设的美好“风景”,地区的现代化实践,带动区域现代化进程的有益探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为扎实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描绘了唯美画卷。

绘好“一带一路”工笔画

“一带一路”建设以来,江苏以“一带一路”交汇点为明确定位,大力发展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国际产能合作、双向贸易投资等各项工作成效显著,得到了国家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综合交通体系拓展、国际产能合作深化、重点合作园区建设、丝路贸易畅通、人文交流品牌塑造等“五大计划”,聚焦工作重点、强化载体支撑,全力推动我省“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走深走实,形成江苏发展的全球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

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在全省对外开放大会上指出,要加强系统思维,在国家开放政策体系中系统谋划“走出去”的战略布局,坚持“建工厂”与“建市场”、产能输出与模式输出、境外园区建设与物流基地建设相结合,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充分保证产业与市场的无缝衔接。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发展,省发改委充分发挥江苏在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方面的先发优势,深化总结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发展经验,将江苏产能优势、园区经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禀赋、市场要素相结合,探索升级“重资产投资运营”和“轻资产管理输出”发展模式,协同省有关部门,在现有境外园区的基础上,推动组建境外园区建设发展联盟,力争我省更多境外园区纳入国家规划,提升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明确了各设区市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中的发展定位,为连云港、徐州、南通、南京和其他重要各节点城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明确了国际化“接口”。

连云港市积极推动中哈物流基地、上合组织出海基地等提档升级,将连云港———霍尔果斯串联起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打造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标杆和示范项目,推动连云港市更好发挥战略支点作用;徐州市,按照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物流集散中心的定位,加快完善淮海国际陆港规划布局,加快实施重点项目,统筹中欧班列运营,推动国际陆港建设尽快落地见效,打造江苏向西开放门户、淮海经济区对外开放枢纽。同时,积极推动南京形成与提升首位度相匹配的城市能级,建成引领全省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的国际化大都市;加强与苏州市、南通市等重要节点城市的对接联动,努力推动在省内形成南北联动、多路并进、各展所长的全方位开放格局。

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相关部分还深入调研各地融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现实需求和制度瓶颈,系统梳理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等各项政策机遇,通过集成运用,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探索,尽量让更多的改革经验和制度成果为我所用,为全省加快“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提供政策支撑。

“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是贯穿江苏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重要使命。江苏,牢牢把握“走深走实”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加快推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向精耕细作的“工笔画”,推动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在更高水平上行稳致远。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江苏的教育事业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脚步而不断发展,江苏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随着教育投入的持續增加,江苏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质量逐步提升,内涵日渐丰富,教育公平实现重大迈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江苏教育展现出了崭新的格局。

近年来,江苏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机会不断增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迅速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使得江苏已初步形成层次完整、类别齐全、形式多样、基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体系。江苏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过程已经由更多的重视硬件改善,进入到了更多的重视质量提高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基础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全省围绕建设高质量、高水平江苏基础教育、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基本普及15年基础教育,各学段教育事业呈现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2018年,江苏共有幼儿园7222所,在园幼儿数255.6万人,教职工26.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5.1万人)。我省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从1949年的21.5%提高到2018年的98%,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为77%,优质幼儿园覆盖率为89%。

1996年10月,江苏通过全国教委组织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任务,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验收。此后,江苏九年制义务教育遵循规范化、标准化、分期分批、保质保量的要求稳步发展。2018年,江苏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均为100%,小学在校生560.4万人、初中在校生225.8万人。

普通高中教育作为联系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以1986年为标志,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15.4%,高中教育处于精英教育阶段;2018年,江苏省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99%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2个百分点,跟高收入国家水平基本接近,江苏的普通高中教育开始向优质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增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江苏高等教育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经过10年的努力,1988年江苏已有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72所,本专科在校生14.8万人,平均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23.3人。到2018年,江苏共有普通高校167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180.6万人,每万人中大学生248.5人。研究生在校人数也从1983年的0.2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19.5万人,增长了97.5倍,年均增速14%。

教育投入是支撑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发展教育事业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上世纪90年代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基”目标后,加紧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先后解决了学校的“一无两有”、“危房改造”、“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截至2009年底合格学校建设工程已全部实施完毕。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整体素质全面提升。2018年,江苏各级各类专任教师规模达93.1万人,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结构不断优化,学历达标率显著提升。

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留学回国人员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和人才国际化战略,以高精尖缺人才为重点,出台了一系列吸引留学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重大政策和务实举措,累计吸引留学回国人才近20万人。江苏大地已经成为广大留学回国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

江苏不仅有大量学生出国留学、进修,同时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生来华学习。截止2018年,江苏已在11个国家合作举办29所孔子学院、20所孔子课堂。

猜你喜欢
江苏建设发展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区域发展篇
图说江苏制造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