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踌躇”的父爱与“聪明”的犊心

2020-02-14 08:43冯宗辉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家境父爱背影

冯宗辉

《背影》一文,是朱自清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一篇纪实散文。文章叙述规整,描绘朴素,它恍然一幅黑白的底片,却能让一腔父爱淋漓尽致,偏执犊心纤毫毕现。

文章从第二段开始,交代家庭境况: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总写不幸,其实两句的作用只是引领,让人揪心的是后面的几层语焉不详又实情暗表的意思。徐州父子相见,是以“满园狼藉的东西”为背景的,这个“满院狼藉”,可能是枯枝败叶无人打理,也可能是被弃置的物品凌乱摆放,总之,这是家境败落的第一幕;接下来的第三节,“回家变卖典质,还了亏空”,拆了东墙补西墙,体现了家无余蓄的艰难处境,是家境败落的第二幕;“又借钱办了丧事”,说明还亏空比当务之急的办丧事还须加紧处理,债务被逼索之急可见一斑,借钱办丧事,在这凄惶之间,只怕借的钱里也有饮鸩止渴的成分,偿还肯定首先要列入记事日程,这是家境败落的第三幕。父亲为“我”车站送行,正是在这些层层铺垫中拉开序幕的。

送行之前,有一段插曲,“父親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还“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后来经过“颇踌躇了一会”和“他踌躇了一会”的两次踌躇之后,“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们读者不禁揣度,为什么明明预定好的事不落实,偏偏两度“踌躇”,改变决定。父亲想送就送,不送拉倒,为什么踌躇?——这是父亲在权衡为自己谋事和给儿子送行孰重孰轻;再看儿子的情况:“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两三次,是没什么要紧的了。”由此可见,父亲在饥荒压身,急于就业偿债的煎熬中,做出送这个本可不送的儿子的决定的。

送行之际,父亲为“我”做了些什么呢?——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钱,送“我”上车,拣定椅子,嘱“我”小心,嘱托茶房……时时忙忙碌碌,处处为“我”着想,简直把“我”当成不谙世事的小孩儿,而“我”呢?其实是天之骄子——中国最高学府的高材生,在那个认识几个字,会算加减法就能做账房先生的年代,大学生是绝对的凤毛麟角,父亲对“我”的爱有点不合时宜的强加意味,所以,“我”的抵触冒犯溢于言表,以至于闪念出“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心里暗笑他的迂”“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的幼稚心态。当然,两处心理描写是作者几年后再反观这件事,所产生的自嘲和内心愧疚,对父爱的不体谅和自己对小细节的过分计较,让父亲的爱与儿子的感产生错位,体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创造带给读者的体验之美、冲突之美。

作者深受感动的,是父亲为“我”买橘子的那个情景。长袍马褂的父亲,在攀越站台的那一刻,粗糙的月台磨砺的不仅是父亲的衣衫,还有他的尊严,脏污的不仅是父亲的手脚,还有他的颜面,考验的不仅是父亲的体能,还有他的真爱。父亲不顾囊中羞涩,不顾年老体衰,不顾有失体面,就在爬月台、穿铁路的过程中,让曾经不被理解的父爱终于侵进儿子的内心,从而让泪光里的背影熠熠生辉,照耀一代代热爱《背影》的读者。

舐犊有爱,感恩含情。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这没有问题,而孩子能不能感受到父亲的爱,要靠的是内心自觉。本文作者用实录的笔法写父亲用行动表达父爱。写父爱,作者精心挑选的那些语言词汇,如“蹒跚的,肥胖的,黑色的”等,都是朴实无华的,不漂亮的,甚至略含贬义,其实这正是作者以朴写实,以拙藏爱的匠心所在。最终,父爱的背影成为种在“我”心灵的种子,它不因时空的转换而淡漠。而且它代表了一种爱的符号,即使父爱是沉默的、笨拙的、简单的,但这种挚爱还是教会了“我”感恩,让“我”铭记三春晖,且惜父子缘。

在文章深层的而且中学生不曾了解的背景中,父亲曾因纳妾而去职,又因家庭风波而累及祖母病逝,都为儿子内心埋下积怨。儿子在行文过程中隐隐地表露了对父亲的不屑。时日流淌,隔阂可泯,父子情终究抵得过一切家庭哀怨罅隙,想到父亲的好,还有他那可怜的、笨拙的、无私的背影,自己还能苛求父亲什么呢?

犊心终于理解了父意,曲折的心路历程告一段落,爱在历史长河里成为永久的胜利者。

[作者通联:山东临清市康盛庄中学]

猜你喜欢
家境父爱背影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父爱
两个背影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背影
背影
父爱如山
鲁迅的出身和周家的文化
释道安日背卷书
山里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