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为营 推波助澜

2020-02-14 05:51舒曼
作文评点报·初中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渡边淳札幌除雪

舒曼

导读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挂在那儿。”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伏笔照应的写法。伏笔,就是对文中将要出现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先给出一定的提示,让读者做好心理准备。照应,就是在适当的地方,让前文埋下的伏笔彰显其作用,或者对前文提出的问题加以解答,使上下文的内容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整体。比如,课文《最后一课》中先写道:“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为下文“他穿上那套漂亮的衣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埋下了伏笔。写作时,要根据情节需要设计伏笔,并且点到为止;照应时,可答疑解惑,也可推波助澜,使文章内容丰满圆润。

割雪的季节

渡边淳一

札幌眼下正是割冰的盛时。不,也许应该说是割雪吧。(开篇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引出“割雪”。)

今年的札幌,比起历年来雪都下得多。这不,进入二月之后,又忽然下起来了。讽刺的是,往年,一到二月初旬的雪节,雪就下得少,因而引起骚动。自卫队出动卡车,从近郊向真驹内和大通公园的会场里运送雪。但是,等到雪节刚结束,大雪纷纷而降。今年也是一样。(交代札幌冬季雪大的背景,为后文的“割雪”行动埋下伏笔。)

下雪天气候温和,这就是明证。我想,雪节如果向后推迟一周,就不用为着雪少而烦恼了。可这样一来,每日下雪不止,游人减少,精心雕制的雪像也有被雪埋没的危险。老天爷这个对手,有时偏偏闹点别扭哩。由于雪下得大,今年的札幌,遍地残雪。下的最后一场春雪立即就化了。但是,街巷小路和房前屋后还有不少残雪。尤其是朝北的高楼与高楼之间的道路,有的地方堆积着半米到一米深的雪。(进一步渲染札幌的下雪量之大。)初春,用雪铲把雪铲碎,扔到路面上,这工作谓之“割雪”。这个词儿,当然季语里不会有。(交代充足,对“割雪”之义的解释说明水到渠成。)

有“割雪灯”之说,这是铁道线上防止积雪的煤油灯。在枕木和枕木之间挖个洞,装上这种灯,点燃煤油。这当然是东京附近用的,在北海道,这样的小油灯是无法防止积雪的,雪一旦下起来,“割雪灯”立即就被大雪埋没了。

“割雪”一事,对于居住在北国的人来说,既是麻烦,又是快乐。马路虽然露出柏油和泥土,街巷到大门还有庭院里,依然积雪满地。将这些雪一点点地砸碎,送到马路上去。(由“割雪”的行为过渡到“割雪”的人,为下文进一步描写人物精神埋下伏笔。)

碰到太阳好的日子,大量的雪一下子就化了。有时候,干燥的路面为积雪所遮盖,雪水横流,可道路上的行人谁也没有怨言。除去一片雪,就增加一片泥土,春天渐次临近了。半年里一直被大雪封锁的人们,对于雪已经看厌了。他们为白色的部分渐渐减少、黑色的地面渐渐增多而欢呼。

“天气真好啊!”

“可不,真是好天哩!”

割雪的人和行人会高兴地唠上几句。有的家庭男人认真而又勤劳,割雪作业一旦进行,院子的地面就比别的人家更早地变黑了。相反,男人怠惰而又散漫的人家,庭院和大门口为积雪所封闭,迟迟没有人管。

“街坊邻里都干干净净的,咱家也该尽快割雪啦。”妻子向懒汉男人诉苦。

初春时节积雪一直掩盖的人家,和夏秋之交杂草丛生的人家,都是一样的邋遢。但是,割雪远比除雪快乐得多。除雪,只是对来袭的白色恶魔的临时抵抗,而割雪则是对这个恶魔的最终一战而获胜的宣言。

“怎么样,服输了吧?”一边说,一边把雪扔到马路上。(将“勤快”人家与“散漫”人家进行对比,赞美人们勤劳的品质。)

不说除雪,而说割雪,也许你觉得奇怪。然而,只能用“割雪”这个词儿。其道理是,这时候的雪,已经积了半年,重重叠叠,下面已是坚冰。用雪铲铲不碎,只能用鹤嘴锹凿开来。一个地方打开一道缝儿,就像地图一般豁然而解,现出了令人怀念的黝黑的土地。下面有易拉罐,有去年丢失的狗颈上的钥匙。(对“除雪”与“割雪”加以区分,进一步凸显“割雪”人的勤劳与不易。)

福寿草和水仙吐芽露面了。窄巷里的积雪更坚硬。表面被泥鞋踩黑了,下面是好几层坚冰。小巷里的女摊主在割冰,顾客看不下去,也过来帮忙。好不容易露出泥土了,又是一夜大雪,一瞬之间,几天的劳苦又化为乌有。

然而,一天,两天,那些勤于割雪的人家,院中的黑土总是很快苏醒过来,最先迎接着春天。(借“割雪”的艰辛揭示人们的美好品格及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摘自《故事家》)

【美文总评】

本文以“割雪”为主线,不仅介绍了札幌这座城市冬季雪大的特点,还写出了人们的勤劳,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升华主题。

蝉 鸣

汪涵蕾

夜,万籁俱寂;唯它,还在那歌唱。

小时候,那一双天真的眼睛促使我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尤其是夏天,我尤爱听蝉鸣,那忽高忽低的歌唱令我倍感神奇。

渐渐地,我长大了,心灵的眼睛却浑浊了。正值豆蔻年华的我,变得拘谨,变得暴躁,变得喜怒无常。一场场考试让我劳累,一声声来自于父母的唠叨令我心烦,一句句来自于老师的教诲让我懊恼……在我看来,学业就像泰山般高大,难以登顶。

于是,我开始对生活失去了憧憬,开始吝啬于给自己一个微笑,开始对万物充斥着偏见。蝉鸣不再令我惊奇,反而让我烦躁,情绪爆发时,我还会一气之下拿起一块石头向它们扔去。

那天夜晚,我带着暴躁的情绪进入了梦乡。

酣睡中,我隐约感到一阵微风从额头拂过。瞬间,全身变得凉飕飕的。我连忙扯过被子,将自己裹起来,但仍無济于事。我气愤地坐起来,东张西望,急切地寻找风的源头。居然是窗户没关!我无奈地从床上爬起去关窗,可就在我将要关窗的那一瞬间,一阵蝉鸣响起,那么洪亮,那么有节奏。

我拖着沉重的步子回到床上,难以入眠。我疑惑不解地想:“蝉为什么要不分昼夜地歌唱呢?为什么不给自己休息的时间呢?”一个接着一个的问号让我的精神亢奋起来。我猛地坐起来,目光穿过玻璃窗望向夜空,它早就变得阴沉了;望向月亮,它也快沉沉地入睡了;望向星星,它们也由于困倦渐渐暗淡了。此時,万籁俱寂,耳边回荡的,只剩下了蝉鸣。

想着想着,沉重的眼皮在不知不觉中垂下,我又回到了梦乡。

第二天早晨,我吃过早餐,想到书架去找书。结果一个不小心,把书全都抖落在地,我无奈地蹲下身来,一本一本地捡。忽然,一本《昆虫记》出现在我的面前,这猛地勾起了我昨夜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

我将书捧在手里,翻开目录页,找到了关于蝉的那一页。看到末尾,我慨叹道:原来,蝉在黑暗里生活了那么久;原来,蝉是那么渴望光明;原来,蝉不停地歌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我陷入了沉思:蝉的生活比我更艰苦,更黑暗,它都丝毫不丧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我又有什么理由怨恨生活呢?

从那以后,长期蒙蔽在我心灵上的污秽被冲刷掉了。我开始直面生活中的挑战,打造属于自己的蓝天!

『新时代·好少年』

主题活动

【习作总评】

习作在写法上与渡边淳一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具体说来,有如下突出优点:

一是线索突出,贯串始终。渡边淳一的作品以“割雪”为线索展开叙述,而习作以“蝉鸣”为线索一气呵成。全文紧紧围绕“蝉鸣”行文,开篇简洁,以“唯它,还在那歌唱”一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随后点出蝉鸣,并将儿时的作者与长大后的作者相对比,由于心境的不同,对蝉鸣也由喜爱转变为厌烦;接下来营造场景,讲述夜晚无意间听到蝉鸣并由此产生联想,生发一系列疑惑;最后通过阅读《昆虫记》解开对蝉鸣的疑惑,悟出道理,圆满收束。

二是埋下伏笔,前后照应。本文借鉴渡边淳一的作品,多处运用了伏笔照应法:描写深夜听蝉时的种种疑问,是在为后文寻找答案埋下伏笔;结尾处描写作者一扫心头的阴霾,豁然开朗,与前文烦躁的情绪相呼应。

三是由事及理,主题积极。本文借“蝉鸣”来暗示积极的人生态度,临近尾声通过沉思揭示出“无论面对多少黑暗,都不要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的人生道理,并以反问句作结,耐人寻味。

除此之外,习作脉络清晰,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若能对蝉积极面对人生的部分多加叙述,效果会更好。

猜你喜欢
渡边淳札幌除雪
除雪铲分段式避障结构设计与铲刃分析*
屈服于内心
大型装载机除雪装置设计
渡边淳一小说中自然意象的作用分析
机场除雪利器——OSHKOSH P系重型除雪车模型赏析
抛扬式除雪机相关参数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