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透纸背的家国情怀

2020-02-14 07:40
文萃报·周五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祖师文萃

2019年,《文萃报》面向社会举行“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为主题的征稿活动,内容涵盖散文、诗歌、楹联、书法、绘画、摄影等方面,为的就是给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表达爱国情怀的活动平台,讴歌新中国,讴歌新时代。活动得到了读者的热情支持,许多读者纷纷上门送作品,他们的感人行动给编辑留下了深刻印象。

广东顺德读者周光善来信,编辑对名字产生联想,周光善是否和周光召有关联?经过进一步的电话佐证,果不其然,他们是堂兄弟,周光善来稿中讲述了凤九伯(周光召父亲)对他人生的影响。这些来自周光召家族的感人故事鲜为人知,反映出周光召父亲强烈的爱国情怀,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周光召才成为卓越的“两弹一星”功勋人物,周光善也就出炉了《我的“红九月”》这篇文章。今天读此文,我们更加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需要好好珍惜。

第一个送来诗歌作品的是李纯青老人,她今年86岁,出生在一个医生世家,1952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衡阳考到长沙周南女子中学,毕业后考上原南昌航空学校。后来,跟随丈夫来到长沙船舶厂工作。1983年退休后,李纯青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当中,她综合了对联、五言诗、律诗、唱词以及脱口秀的特色,并创作出一种鸳鸯结构体裁的“伉词”。“‘伉即伉俪,就是夫妻的意思,它不但上下句要押韵而且是同一内容。它最大的特点是,每句诗的第一个字联起来是一个工整的对仗,横着读是诗,竖着读也是诗。”

在2008年的冰灾、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期间,她共创作了39篇“伉词”。写“伉词”并不轻松,“先要想出主题,写出每句第一个字,再围绕主题补充完句子。”如“……城乡一片新气象,市容增添宏伟观。长江两岸风光好,沙滩早已变良田……”(诗歌暗含“城市长沙”)

多年来,每逢国家出台新政策或重大节庆日,她总会用独创的“伉词”写歌,四处传唱。

湘潭原23冶分部工会主席、退休职工张重兴,由于作品太重,他只好带着视频移动硬盘来报社,向编辑展示他自己耗时两年绘制的长幅画卷《中国古代行业祖师爷》。这幅长140米、宽约84厘米、重约20公斤的长卷,由100幅画组成,内容涉及100个吃、穿、用、工、农、渔、牧等行业祖师,如木工祖师鲁班、造纸祖师蔡伦、印刷祖师毕昇、染坊祖师梅葛、纺织祖师黄道婆等。

71岁的张重兴坚持绘画30年,曾经花费22年绘制大型彩色历史连续画《记忆五千年》。他说,自己退休以后不打牌,画画成了他业余生活的全部。创作这幅《中国古代行业祖师爷》长卷,是希望更多人领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富有创造的精神。

家住长沙市河西的赵老,年轻时是一名飞行员,转业到政法系统工作至退休,退休后参加老年大学学习国画,擅畫牡丹与竹梅,得知参赛的消息后,携带自己多幅作品前来报社供编辑参考。

有时一件快递里邮来多份作品,他们是高校、中学、老年大学学生和老师同时参赛的,从一些师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文化得到了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如北京人文大学、河北美术学院、渤海大学、广西艺术学院、云南大学等高校的师生都积极参与活动;山东、江苏、河南、广东、内蒙古等地中小学师生踊跃来稿参赛;娄底、岳阳等地的老年大学生寄来了不少作品。

家庭参赛的,有夫妻的、父子的、父女的。而且各有所长,有丈夫参与书法的,妻子参加诗歌散文写作的,参赛中年龄最大的97岁,最小的7岁。如果不看年龄只看字,你根本看不出来。透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书法文化艺术,已经深入百姓的生活之中。

有的作者经常关注活动,时隔不久又寄来新的作品。像广东的苗青作者,自开赛以来,几乎每个星期都发新的摄影作品过来。有的楹联作者,一字一句地斟酌,一段时间后又寄来新修改的作品,创作热情之高,令人赞叹。

要说的故事还有许多。正如一位读者所说的,获奖不重要,重在参与。《文萃报》组织这样的活动是在为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互学的平台,为“文化自信”做出一份贡献。值此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本报总编辑王兴银对长期以来关心《文萃报》的读者表示感谢,并祝新老朋友新年里“鼠”你红!“鼠”你旺!

猜你喜欢
祖师文萃
一家三代订“文萃”
我与老伴交流看报心得
兄弟侄儿跟着我订报
明年要订《文萃报》
第三回悟空遭驱逐
菩提祖师为何赶走孙悟空
无私
“在最坏时候,懂得笑,哭得出”Wywan笔下的祖师奶奶
张爱玲祖师奶奶的音乐世界
我想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