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人来疯”现象及其策略的研究

2020-02-14 05:58常璇夏丽丽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幼儿研究策略

常璇 夏丽丽

摘  要:“人来疯”是幼儿的一种情感宣泄,是幼儿心理活动的外化表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幼儿这种正常的心理发展却往往被成人误认为是问题行为。对待孩子的“人来疯”现象,成人或是粗暴责怪,草率制止,或是视而不见,信马由缰,不能准确地对症下药。本文针对幼儿“人来疯”现象,做了细致的概念描述,深刻地揭示了其发生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并探索了各种矫正策略。只有认识到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才能深入孩子的心理世界,慢慢打开孩子的心灵之门。

关键词:幼儿;人来疯现象;策略;研究

一、“人来疯”的界定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之一是“自我中心”,现在很多家庭中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生活在一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氛围中。有研究表明,2~7岁年龄段的儿童发生人来疯的迹象呈上升趋势。大多数父母也很头疼,面对孩子的“人来疯”行为手足无措。那么,什么是幼儿“人来疯”现象呢?下面为大家呈现几则真实案例:

案例:小宇今年3岁了,性格外向,不怕生人,只要家里来了客人,他就会像打了鸡血一样,满地跑,一直围着客人转。大人们说话的时候,他还会无理地打断,显得很没规矩。妈妈批评他两句,他立马坐到地上“哇哇”哭个不停,弄得客人和我们都很尴尬。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客人来了,幼儿显得特别兴奋,超出平常的表现状态,心理学家认为,是由某种心理需要造成孩子的这种兴奋行为,孩子目的不是故意调皮捣乱,而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或满足自己情感上的需要。所以,我们把那些平时表现很乖,在家里有客人或者在人多的地方时,孩子不愿意听成人的话,其胡搅蛮缠的行为表现称之为“人来疯”现象。

二、幼儿“人来疯”产生的原因

孩子“人来疯”,追踪其根源,是孩子在两岁以后自我意识的不断增长,同时对周围新事物的好奇心也逐渐增加,当看到了“新面孔”后,就会渴望得到关注,显示自己的存在。许多人只是从表面上看待幼儿调皮捣蛋的“人来疯”现象,认为孩子以哭闹为资本来“要挟”家长,甚至采用斥责、打骂等手段企图来阻止幼儿的“人来疯”,可是事实证明事与愿违,儿童非但没有改掉“坏毛病”反而越来越“疯”了。这是因为成人没有了解到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没有透过表象把握到幼儿“人来疯”的本质。家长眼里的好孩子应该是说话文雅谦虚,行事得体,而不是在外人面前更加疯,殊不知,在孩子的世界中,“疯”只是最正常的反应。孩子的“人来疯”受到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1.生理因素

(1)儿童的年龄特点

具有“人来疯”行为的孩子多以2~7岁居多。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该年龄段的孩子,大腦皮层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尚未达到平衡,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这就导致孩子的意志力和自控力都比较差。[2]在这一时期,那些天生活泼好动的孩子在面对客人时就会极力表现自己,以引起别人的注意,获取客人的称赞。

(2)儿童的气质类型

儿童“人来疯”生理原因直接相关的特性是情绪兴奋性、外倾形和内倾性。所谓情绪兴奋性是指以不同速度对微弱刺激产生情绪反应的特性。外倾性和内倾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言语和动作反应是表现于外还是表现于内的特性。情绪兴奋性高且具有外倾性气质类型易导致“人来疯”。

2.心理因素

(1)宣泄心理

在成人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采用听音乐、运动等多种方式来发泄情绪,可是面对孩子时,我们的教育手段偏向于压制情绪。美国心理学家马考贝研究发现:0~6岁幼儿的行为是缺乏思考的,冲动性是幼儿行为的主要特点,尤其是婴儿期和幼儿初期,幼儿的情绪完全表露于外,不加以控制和掩饰。[4]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长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有些是权威性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有要求、限制,掌控或压抑孩子的心理,也正是因为父母压抑了孩子的情绪,没有让孩子得到合理的宣泄,所以在客人来时,父母无暇管束孩子,使得孩子从被压抑的“笼中”解放,孩子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到处乱撞。

(2)表现心理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可以发现,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具有自我中心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自我中心思维,儿童认识周围的事物只能站在自己的经验中心来理解事物,认识事物。[5]所以客人来时,家长忙着招呼客人把幼儿晾在一边,此时幼儿感觉自己备受忽视,为了吸引家长和客人对自己的关注,使自己的心理需要获得满足,幼儿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发泄情感,达到心理平衡。

(3)逆反心理

现在有些家长还是满脑子“不打不成器”的观念,很少尊重孩子,随意在别人面前揭露孩子的缺点,甚至讽刺、挖苦,有时还要对孩子动武。家长的这些行为在无意当中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时间久了,孩子会在心理产生一种反抗情绪,家长说的越多,他们就越闹腾。孩子是以他们的反抗来挑战父母的权威,希望父母更多地理解、关爱他们。

3.环境因素

家长平时因为工作很忙,很少带孩子出去游玩,孩子在家或是看电视或是玩玩具,交往范围狭窄,而孩子又处于探索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接触到新的朋友或者客人时,他们就会特别兴奋,想要别人时刻注意到自己。如果主客交谈的焦点不是他,孩子就会有意识地做出一些反常行为。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分青红皂白地呵斥、打骂孩子,就很自热地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只会让幼儿更“疯”。

三、关于“人来疯”的几个误区

1.“人来疯”与呵斥

对于“人来疯”的孩子,家长切忌在客人面前给孩子难堪,这样不仅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变得越来越来“疯”,使家长也处于尴尬的情景。“人来疯”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家长应该善于引导,不可操之过急,一味地采用极端的处理方法,要循序渐进,给孩子慢慢成长的机会。

2.“人来疯”与自制力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人来疯就是淘气,而根据弗洛伊德的定律分析,这是人类自我表现欲的彰显。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疯”是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由于幼儿的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尚未达到平衡,所以幼儿没有自控力,表现程度不知适可而止,有时就出格了,甚至让人讨厌。[6]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共同制定幼儿行为规范,逐步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幼儿“人来疯”的教育策略

不管幼儿出于哪种原因的“人来疯”,在自我表现中他们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情绪得到解放。但是,孩子的人来疯也存在的弊端,一方面妨礙成人做事,不讨人喜欢;另一方面“人来疯”次数多了,有可能上升为一种人格行为。所以,家长和老师都有责任有义务地去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处理孩子的“人来疯”,找准“疯”症,对症下药。

1.家庭教育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有研究表明,处于单亲家庭或家庭关系紧张的环境中,幼儿会变得更加焦躁不受控制。同时,家庭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表现:溺爱+放任+粗暴型家庭中,孩子有“人来疯”的行为最多;粗暴型家庭,孩子有“人来疯”的行为位居第二;溺爱型家庭中,孩子有“人来疯”的行为最少。[7]因此,成人要想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帮助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首先要给幼儿创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幼儿在安定祥和的气氛中生活,才不会无缘无故无理取闹。

(2)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相结合

当孩子出现“人来疯”的现象时,家长首先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式对待,保持置之不理的态度。有研究表明,若幼儿的某种行为没有得到大人的肯定或关注,于是,当他再次遇到相似的情景时,出现同样行为的可能性就减少。首先要和孩子讲道理,让孩子认识到“人来疯”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其次可以和孩子形成一个约定:如果孩子答应父母,不胡搅蛮缠,就满足孩子的一项正当合理的要求。如果孩子违背约定,没有好好表现,那么就要采取负强化的方法,减少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比如减少看电视的时间或出去玩的机会。让幼儿先认识,后体验,因为批评惩罚会在孩子的大脑里累计记忆,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

(3)家庭成员态度保持一致

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家庭成员的教养态度要保持一致。管教子女时,如果父母意见不一致,孩子就会无所适从。如果父亲在和客人谈话时对孩子的哭闹置之不理,而此时母亲却百般哄劝,这实际上是对孩子不良行为的怂恿。从现在的家庭教养方式可以看出,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具有随意性的特点,今天批评幼儿的“人来疯”,明天有赞扬幼儿的行为,前后态度不一致,这样会给孩子带来误导,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如果在之前也有类似的矫正行为,那么矫正效果也会大大减弱。

(4)扩大幼儿的社会交往

父母可以在平时扩大孩子的人际交往圈,多给孩子与小伙伴交往的空间,在与不同朋友的沟通交流中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待人接物的方法及礼貌行为。因为孩子年幼无知,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所以,家长要发挥主动性为孩子创造交往机会的环境。

(5)给予幼儿自我表现的机会

在家里来客人时,寻找恰当机会把孩子介绍给客人,主动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适当给孩子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提供展示孩子能力并取得成功的机会。(如让孩子表演儿歌,背诵一首诗等)。如果要转移话题,应该有个过渡阶段,和孩子说明情况,用事物取代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样既可以制约孩子的兴奋情绪,又可以让孩子提前做好心理准备,退出大人们的交谈中心。

(6)理性对待,事后积极引导

“人来疯”状态下的幼儿处于高度失控状态,我们采取“不要哭”的斥责方式虽然有时奏效,但不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要么变得压而不服,要么变得畏手畏脚,而一度的宽容溺爱也不是好办法,会助长孩子的骄纵之心,养成任性的的不良习惯。家长与其等待孩子出现“人来疯”行为时消极制止不如在平时有意识地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多让孩子与客人接触,让孩子知道哪种行为可取,哪种行为不恰当,以理育人,和谐相处。

2.幼儿园教育

(1)开展专门的教育活动

教师可以针对幼儿“人来疯”现象进行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例如开展语言教育,告诉幼儿“人来疯”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同时让幼儿相互讨论自己“人来疯”时的行为,互相评价,让幼儿说说家里来客人或幼儿园里来新的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做。也可以针对幼儿平时在一日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进行评价,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提前告知,让幼儿有心理准备

幼儿园里会经常出现一些新面孔,比如家长参观日、实习老师听课等等。在幼儿园里来新客人时,教师应该提前告知幼儿,让幼儿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见到新客人时不至于过分激动。客人来到班级时,可以先将客人介绍给幼儿认识,降低幼儿的好奇心。客人来听课时,尽量把客人安排在教室的后面,防止幼儿把注意力放在客人身上,不能认真地听课。

(3)采用注意力转移法,避开刺激

幼儿在面对新面孔时会异常兴奋,有时教师也难以控制这种“人来疯”的场面,所以这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注意转移法,避开新事物对幼儿的刺激。在小班,教师可以用说故事、零食或者看动画片来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在中大班,教师可以选择手指游戏、音乐游戏、区角游戏等,游戏对幼儿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这时候,幼儿的注意力就全在这新奇好玩的玩具上,自然“人来疯”的现象也会大大减少。

(4)给幼儿创设发泄的机会

教师可以在班级创设一个私密小屋,给与幼儿独处的机会,并允许幼儿把他们自己从周围环境的压迫和喧闹中解放出来。幼儿在有不愉快的情绪可以来秘密小屋发泄。私密小屋主要是提供一个自我保护的空间,幼儿在安静的空间里进行自我反省,进而使幼儿调节情绪,缓解内心矛盾,有助于幼儿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降低幼儿“人来疯”的频率。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幼儿“人来疯”现象是幼儿正常的心理活动,只要家园合作,教育得当,不但能控制幼儿的“人来疯”行为,而且也可以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家长和老师都要正视幼儿的“人来疯”,冷静思考,理性对待,正确引导,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促进幼儿人际交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玉梅:《搞定难搞定的孩子》,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页。

[2]  白燕:《浅析儿童“人来疯”的成因与对策》,《山东教育》2002年Z6期。

猜你喜欢
幼儿研究策略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Passage Four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