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2020-02-14 05:58陈晨常璇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培养策略幼儿

陈晨 常璇

摘  要:分享行为是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的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分享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赢得玩伴,使幼儿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另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享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给大家的各种条件,促进幼儿的社会化。本文通过查找资料,阐述了分享行为的涵义,介绍了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主、客观因素,指出了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策略,旨在给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一些参考。

关键词:幼儿;分享行为;分享意识;培养策略

一、分享行为的涵义

分享行为是一种综合性行为,是亲社会性行为的一种表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前运算阶段(7岁以前)。这段时间的孩子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一般以享乐主义为原则,为自我服务的。

分享行为是指“个体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的行为”,也有人说分享行为是指“一个人愿意把自己拥有的东西让另一个人部分地使用、享受或馈赠给他人的行为,即把自己拥有的东西与别人相互使用、相互享受或者相互拥有的行为。”[1]

二、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

据相关资料及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在我国幼儿的分享行为情况不太乐观,较大部分幼儿的分享意识较薄弱,分享行为较贫乏。幼兒阶段是幼儿分享行为的关键期,若家长、老师等教育者不积极主动地去引导幼儿的分享行为,那么幼儿彼此之间的这种分享意识就不会被唤起。

(一)幼儿的分享观念没有形成

分享是亲社会性行为的一种表现。现如今,我国独生子女较多,家庭结构跟以前的大不相同,现在社会的家庭结构变得核心化、小型化。父母大多围着一个孩子转,甚至几个家庭围着一个孩子转,这个幼儿备受家长的宠爱,甚至溺爱,导致幼儿形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个性。

(二)幼儿缺乏分享行为的表现

在本人工作期间,发现这种缺乏分享行为的情况比较明显,尤为在托班和小班比较明显。在入园的阶段,她们从一个人完全享受一切的阶段过来,大部分孩子加上家长也没有意识去进行积极的引导,大部分的孩子表现为不愿意分享。在本人带了两届小班期间,会针对分享这个行为开展了玩具分享日,请家长给孩子们带着自己喜欢的玩具到幼儿园来,而没有带玩具的孩子,也想要玩,但不知道请别人分享,不懂得如何表达,可能会直接上手去抢玩具,从而会发生交往的矛盾。懂得协商的孩子会到跟前说一句:“你的玩具,可以让我玩玩吗(可以让我看看吗)?”或者:“我可不可以和你一起玩玩具啊?”那么对于这样的情况,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做出这样的反应,“不行!这是我的!”、“这是爸爸给我买的,你也去让你爸爸给你买!”

在笔者工作期间,发现缺少分享行为在托小班比较明显,在幼儿园和家庭中这样的分享案例很多,说明幼儿的分享观念尚未形成。

三、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

制约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幼儿自身的因素、家庭的因素、幼教机构的因素、分享物品的数量等等。

(一)幼儿自身的因素

幼儿期尤其是小班的孩子,由于年龄的原因,认知发展水平比较低,分享的意识并没有在脑中形成印象。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感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没有形成同情的意识,往往是孩子年龄越小,自我中心意识越强。加上小班的孩子算是开始接触社会交往行为,分享意识受到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这是客观存在的。例如,在大型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二季》中的一个分享测试,目的是测试幼儿心中是否有分享的精神,是否能主动与他人分享。其中杨阳洋小朋友就是因为年龄原因分享意识淡薄,所以他没能做出分享行为。由此可见,年龄小等自身问题是制约幼儿分享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成长环境

1、家庭因素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行为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年龄较小的孩子的道德认识水平比较模糊,对事物的辨别能力比较差,且模仿能力较强。如果家长的行为比较正派,那将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产生很好的影响。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当幼儿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水平时,除了认为自己的身体是属于自己的,还认为父母、亲人、玩具等,也都是属于自己的。[2]

2、教师的因素

同理而言,教师的榜样作用也是无穷的。除了家庭,幼儿的活动范围就是幼儿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幼儿模仿去,有些教师比较自私,不愿意跟别的老师分享自己的东西,拒绝分享,无形中给孩子上了一堂又一堂不正确的课程,使孩子接受错误的信息。还有些教师为了保持教室规则,让幼儿不吵不闹的玩自己的东西,在幼儿一日中很少提及让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分享。教师这种行为会让幼儿无所顾忌,无法在幼儿阶段形成分享意识与行为。

3、教育机构的因素

首先,教师的态度和言行会影响幼儿的分享行为。有学者研究得出,幼儿分享行为会受教师暗示的影响。小班、中班幼儿在教师暗示下,会出现两极分化的行为,愿意分享的幼儿会立即做出分享行为;不愿意分享的幼儿则采取直接方式拒绝[4]。那么此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幼儿学习分享的规则意识,并在活动中积极创造幼儿合作分享的机会。所以教师的态度和言行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同伴熟悉度也会影响幼儿的分享行为。研究发现,幼儿园小班、中班的幼儿对同伴(好朋友)或者陌生人的分享行为并没有显著差异;而大班幼儿分享行为受同伴熟悉度的影响较为显著,越是面对亲密的朋友,其分享行为越容易产生。大班幼儿能根据对象做出是否分享的决定。由此可见,教师的态度和言行、同伴的熟悉度都会影响幼儿的分享行为。[3]此外,幼儿对老师和幼儿园的熟悉程度,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假如说幼儿对教师不熟悉,那么这个教师做的任何事他都不会在意的,老师说的话也不会听进去。反之,注意老师做的事说的话那么分享就容易多了。对幼儿园的熟悉程度也是如此。

四、培养分享行为的策略

(一)把握契机进行教育

《爸爸去哪儿第二季》中纪录了一个很好的分享测试,测试的两个幼儿一个有食物而另一个无食物,大人们在幼儿不知情的情况下观察幼儿在自己独立的情况下是否有分享行为。而后村长进入房间,引导幼儿将食物分享。那么这时幼儿及时得到大人正确的指引,做出了令人欣慰的决定与举动。由此可见及时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教育可以得到他们正确的回复,也是我们教育幼儿分享行为重要的方式。

(二)榜样示范下培养分享意识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是完全处于一种自然状态,所体现的语言和行为最真实的,运用良好的榜样示范,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是最有力的说服。[4] 对于家长、老师的每一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有可能成幼儿学习的例子,在无形当中会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所以说,家长、老师的榜样示范是非常重要的。

模仿是幼儿学习的一种积极态度,模仿也是幼儿学习分享行为的主要途径。在幼儿园里,幼儿学习的对象主要是老师,因为幼儿都觉得老师就是榜样,老师就是权威,老师的一举一动都对幼儿产生影响。所以教师要时时刻刻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比如,教师上课时因为某些原因缺乏教具或其他教学用品,这时其他教师可以积极的把东西借出,并将自己快乐的分享体验告诉幼儿。让幼儿首先感受其中的快乐,幼儿以教师的言行为榜样,看到教师的做法,会有向老师学习的想法。这样幼儿的分享意识就开始在大脑皮层中萌芽了,有了意识自然就会有行动了,所以说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幼儿学习分享意识与行为是非常的重要的。

除此之外,家长也是幼儿榜样示范的对象之一。若父母对物质财富持自私态度,其幼儿有可能会内化这种态度,并会拒绝与其他小朋友共享自己喜爱的物品。榜样的力量是很大的,要教会幼儿分享,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成人在幼儿面前展示出相应的榜样行为,然后在幼儿表现出这种积极的行为时给以强化。[5] 这样幼儿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就会知道分享了。

(三)及时强化教育

幼儿的学习和活动等都需要强化,他们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强化而得到巩固与提高的。所以创造机会对幼儿进行教育,及时进行强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幼儿园或家庭等幼儿常处的环境中,教师和家长就可以通过言语夸奖、实物奖励等方法來对幼儿进行外部行为强化,幼儿也得到了情感与身体双面的满足,由此来达到强化分享行为的目的。例如: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若幼儿将自己的食物或玩具分享给其他幼儿,教师即可对幼儿进行鼓励表扬,向他们询问“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一起分享高兴吗?”并引导幼儿得到肯定回复,进而进一步强化幼儿分享行为,“你有了有好东西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你也很高兴,所以,我们下次还这样好吗?”这样可以强化幼儿的行为,在幼儿的潜意识里就会有分享的概念,由此达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意识的目的。但在具体的实施策略中,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的幼儿,我们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通过谈话、观察等来找到最适合个体幼儿的强化手段,避免形式单一所导致的错误后果。

(四)让幼儿体验分享之乐

幼儿园中有个令人熟知的寓言---《金色的房子》,这个寓言就是给人以分享是快乐的启示。故事中的小姑娘因怕小动物们弄脏自己的房子所以没让他们进来,而是一人在房里孤独地歌舞。而后小姑娘与他人一起分享房子并获得了巨大的幸福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分享可以收获朋友、可以收获快乐、可以收获很多很多。教师们可以通过相似故事进行言语教育,让幼儿耳濡目染,也让他们感受到分享的意义。

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充分创造分享机会并交给幼儿分享的技能,让每位幼儿都感受到分享所带来的魅力,获得活动的成就感。例如:当幼儿过生日的时候可以建议家长将“生日会”在幼儿园举办。一来,过生日的幼儿可以收到来自小伙伴的礼物,二来,幼儿也可以将自己的生日蛋糕与别人共同分享,不仅给予他人快乐,同时也可以收获快乐。家长们也可以借此之际互相交流,分享育儿经验等。事后教师可以专门举行“小寿星谈感受”活动,请幼儿将自己的经验同所有人阐述,即能产生一种因分享带来的快乐,又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分享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有利其健全人格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并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健康心理的形成意义重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在主观上让幼儿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在客观上建立合理的分享规则,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规范、有序,才能让幼儿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为其一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6]

参考文献

[1]  陈会昌,耿希峰,秦丽丽等.7 -11 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J].心理科学,2004(3):27(3:571-574).

[2]  罗仙玉.对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思考[J].幼教研究,2010(1):71—72.

[3]  吕华,林静.幼儿分享行为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5期.

[4]  张赟.学会分享,收获快乐[J].幼儿视点.幼儿教育.2014(5):10.

[5]  刘素玲.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J].教学感悟,江苏教师,2013:4.

[6]  丁霞.中班幼儿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J],早期教育.2012(10).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