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脏辨治癃闭探析

2020-02-15 00:45王爱成刘春燕周培娟宋佳杉
江苏中医药 2020年10期
关键词:癃闭水液三焦

刘 爽 王爱成 刘春燕 周培娟 宋佳杉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100029)

癃闭是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排尿困难,甚至小便闭塞不出为主要表现的病证[1]。临床上根据病情轻重与病势发展不同,将本病分为癃与闭。病势缓慢,小便不利,点滴量少者,称为“癃”;病势较急,小便闭塞不通者,称为“闭”。诚如清·林佩琴在《类证治裁·闭癃遗溺》中言:“闭者,小便不通;癃者,小便不利……闭为暴病,癃为久病。”癃与闭虽病情程度不同,但都为排尿困难,因此合称为癃闭。癃闭多起病隐匿,发展缓慢,呈渐进性加重,若急性发作,多伴有小腹急满胀痛,小便欲出而不得出等症状。临床上多以老年人多见,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心衰、尿毒症等危重情况发生。

癃闭之名,首见于《内经》,文中载有癃、癃闭、水闭、小便闭等病名。历代医家对癃闭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认识各不相同,《素问·宣明五气》云:“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其病癃闭,邪伤肾也”,《证治汇补·癃闭》载:“一身之气关于肺,肺清则气行,肺浊则气壅,故小便不通”,均阐述了癃闭病位在膀胱,与肾、肺关系密切。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癃闭的病位在膀胱,与五脏密切相关。五脏辨证理论作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广泛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现从五脏辨证理论阐述癃闭的病因病机及防治,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证治。

1 癃闭发生与五脏失常密切相关

1.1 膀肾表里,气化失司 《灵枢·经脉》曰:“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实则闭癃……取之所别也”,《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其病痿厥坚下,从土化也,少羽与少宫同,上宫与正宫同,其病癃闭,邪伤肾也”,《素问·标本病论》中言:“膀胱病小便闭”,均指出癃闭病位在膀胱,与肾密切相关。肾者水脏,主津液,对水液有分清降浊的作用。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及其化生的肾阴肾阳可滋养各脏腑,对水液代谢起着温化、促进的作用。脾之运化、肝之疏泄、肺之宣降均有赖于肾的调节促进。摄入的水液经过胃的吸收、脾的运化传输、肺的宣降,布散腠理,一部分化为汗液,一部分沿着三焦,下输膀胱,经过肾气的蒸腾气化和开阖作用,清者布散全身,发挥营养滋润作用,浊者化为尿液,通过膀胱排出体外。肾之功能失调,开阖不利,二便失司,水液不能下输膀胱,发为癃闭。肾阳不足,温煦不能,导致水不及则火有余,下焦有热,灼伤津液,小便难出,亦可发为癃闭。

1.2 肺失肃降,津液不布 《医述·卷九》云:“热在上焦气分,便秘而渴,乃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宜用淡渗之药,泻火清金,滋水之化源”,《证治汇补·癃闭》云:“一身之气关于肺,肺清则气行,肺浊则气壅,故小便不通”,《丹溪心法》言:“肺为上焦而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譬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后下窍之水出焉”,明确指出小便不利、

闭塞与肺之关系密切。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通过肺之肃降,可使水液下输膀胱,形成小便排出体外。若肺气不足,气机郁滞,浊阴内生,水道受阻,则小便不畅,发为癃闭。若肺之肃降失司,津液输布失常,水道不利,不能下输膀胱,遂成癃闭。且肺肾相互为用,肾上连于肺,肺气无权,肾水不能摄,亦可引起小便异常,出现癃闭。

1.3 肝失疏泄,气机不畅 《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言:“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明确指出了癃闭与肝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调节一身之气机,影响三焦之功能,膀胱之气化有赖于肝之疏泄及三焦之功能正常。正如黄元御所说:“水道之通塞,虽在三焦,而其疏泄之权,实在乙木”。若肝气郁结,气结与小肠膀胱之间,影响膀胱之气化,水液代谢失调,津液四布失常,从而形成癃闭。若肝之疏泄不及,三焦气化失司,水液运行不畅,且木郁侮金,导致肺气不宣,肺之主治节、通调水道功能受损,亦可出现小便点滴而出,甚至下窍闭塞,发为癃闭。

1.4 脾运失司,水液失常 《灵枢·口问》有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素问·玉机真藏论》中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均明确提及脾之功能失常,可导致溲便之变,九窍不通,与癃闭密切相关。脾为中土,对水液代谢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脾气散津,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经过肾阳的蒸腾,膀胱之气化,津液中之浊者,化为小便排出体外。若脾之运化失常,不能运水,水液输布不畅,影响全身水液之上达下输,从而产生痰、饮等病理产物,则可发为癃闭。脾气虚弱,土困不能治水,运化无力,水湿内停,不能排出,亦可形成癃闭。

1.5 心火炽盛,熏灼水液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云:“口糜舌疮,小便黄赤,茎中作痛,热淋不利等证,皆心热移于小肠之证”,《苍生司命》中言:“如心有火,炎灼日久必遗热于小肠,则成小便淋秘”,指出了心火炽盛可导致癃闭的发生。心与小肠相表里,两者生理相互联系,病理相互影响。《医经精义便读·上卷》曰:“小肠为心之腑,乃心所取材处。”心阳温煦、心血濡养,则小肠之受盛化物功能及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可使得糟粕转运至大肠,助水液转运至膀胱。若心火炽盛,传热于小肠,导致小肠实热,煎灼水液,出现尿少、尿闭等症状。且心火炽盛,不能下济肾水,导致肾水偏寒,影响肾阳蒸腾功能,从而影响膀胱气化,导致小便异常,发为癃闭。

2 五脏辨证治疗癃闭

2.1 温肾化气,通利膀胱 《素问·水热穴论》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功能不利,生病也。”肾脏功能失常,易造成水液代谢障碍类疾患。肾与膀胱相表里,脏腑相因,寒温互济。肾为癸水,膀胱为壬水。肾为先天而藏精,内蕴真阴真阳。膀胱者州都之官,肾之水腑,有化气行水之功能。癸水寒,肾之温煦失司,则膀胱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寒水不出,发为癃闭。此类患者多表现为小便困难,点滴不出,甚至闭而不出,伴有腰膝酸软、恶寒怕冷、舌淡胖有齿痕。治宜温肾化气、通利膀胱。方选金匮肾气丸加减。方中附子辛甘大热,入肾经,温肾散寒,祛除肾之寒气,以实膀胱气化之功,以达温阳利水之效;桂枝辛甘温,与附子相伍,以助气化之复,加强其温阳通气之功;干地黄、山萸肉滋补肾阴,润其肾水,以求阴中求阳而增加补阳之力;山药甘淡补气健脾;茯苓、泽泻、车前子渗湿利水,通利水道,配伍桂枝温化水饮;丹皮入血分,怀牛膝活血通络,利水通淋,得桂枝以加强通利血分之滞而祛水。诸药合用,温肾之阳以化气行水,滋肾之阴以生气利水,肾阳振奋,膀胱气化复常,开阖正常,则小便顺利排出。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匮肾气丸可有效调节体内激素水平,明显改善肾阳虚的状态,且随给药量的增加及时间的增长,效果更为明显[2-3]。

2.2 宣降肺气,布散津液 《温病条辨》云:“大凡大小便不通,有责之膀胱不开者,有责之上游结热者,有责之肺气不化者。”肺为水之上源,上焦开发,肺气肃降,水液归于肾,经肾之气化,下输膀胱,则源清而流自洁,故小便排出。若肺之宣降失常,热结上焦,膀胱不开,小便不行,发为癃闭。此类患者多表现为小便量少,点滴难出,伴有咳嗽、痰多等症状。治宜宣降肺气,配以通淋之品,方选补肺汤加减。方中黄芪补益肺气;人参入肺,益肺金之气,助肺主治节之功;桂枝温经通阳,以助肺之宣发;泽兰、益母草化瘀行水,与桂枝配伍可增强其行水之效,以助水运;紫菀专通肺气,使热从小便而去;山药、茯苓补脾益肺,又可淡渗利湿;桔梗轻清宣肺,载药上行,以助肺之宣发;麦冬清养肺阴兼以润肺,泻膀胱之火,不损膀胱之气;五味子益肺气,滋上源。全方舒畅肺之气机,共调水道,以行水利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益母草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可作为温和的保钾利尿药使用;紫菀具有利尿通便的作用,可明显增加排尿量,均有助于改善癃闭症状[4]。

2.3 调达肝气,疏通水道 肝为风木之脏,喜调达,主升发,具有调节三焦水道的作用。若患者素体肝

阳不足,先天亏虚,升发不能,条达受郁,肝失疏泄,气机失调,三焦气化功能、膀胱开阖功能失常,水道受阻,可形成癃闭。此类患者多表现为小便点滴难出,口干口苦,胁肋不舒。治宜调肝解郁、疏通水道,方选一贯煎加减,配以理气之品。方中生地黄补肝益肾,滋养阴血,取滋水涵木之意;当归、枸杞子滋阴柔肝,养血活血;麦冬、北沙参润肺生津;川楝子清肝火,泻肝郁。方中可加入生薏苡仁,甘淡渗湿,导湿热从小便而出;配伍苍术以加强化湿之功效,脾健则湿邪无以存;滑石、瞿麦清热利水,枳壳宽胸理气,以助肺气宣发,以醒脾运,通畅三焦。湿邪得清,肝复条达,脾运有力,则膀胱气化复常,三焦得以通利,气机调畅,小便得以排出。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瞿麦、滑石等均有利尿作用,有助于小便排出[5-6]。

2.4 健脾益胃,化湿利水 脾胃居于中焦,为气血之海,水谷精微物质之所受纳、腐熟、转化之所,主升清降浊,调节水液代谢。脾胃虚弱,或者脾之运化功能失常,影响水液布散,导致病理产物蓄积,阻碍水道,发为癃闭。此类患者多表现为小便不畅,点滴难出,纳差,不欲饮食,气短乏力,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或弱。治宜补益中气、运化水湿,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黄芪、党参补脾气,实肺气;当归活血利水,与黄芪配伍,取当归补血汤之意,补脾益气,气血同调;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为禀赋虚弱,脾胃引经之要药,升提陷下之中气;白术健脾除湿利水,配伍枳实,取其“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意,在增强补脾之功效的同时,祛湿利小便。方中可加入通草、车前草、茯苓等通利水道,标本兼治,小便当通。若湿邪不运,导致癃闭,可加入黄连、黄芩之品,清热燥湿,以防有变。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茯苓具有利尿作用,且作用持久,不易造成电解质紊乱[7-8]。

2.5 清心利水,泻小肠热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曰:“小肠中所盛者,只是食物,乃阴质也,饮主化气,食主化血,食物在小肠皆化为液,以出于连网,遂上奉心而生血,所以小肠为心之腑,乃心所取材处。”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盛,则小肠热,灼伤津液,出现小便短少,淋漓不出等,发为癃闭。此类患者多表现为小便不通、小便灼热、尿痛、口舌生疮等。治宜清心利水、泻小肠热,方选导赤散加减。《医方考》言:“心与小肠相表里,故心热则小肠亦热而令便赤,是方也,生地黄可以凉心,甘草梢可以泻热,佐之木通,则直走小肠膀胱矣,名曰导赤散,导其丙丁之赤,由尿而泄也。”方中生地黄甘苦寒,入心经,清心经之火,兼以凉血;通草苦寒,入心与小肠经,上清心经火,下泻小肠热;淡竹叶甘淡除烦,淡渗通利,可导火热下行;生甘草清热解毒,助淡竹叶、通草清心、小肠之热。方中可加入熟地、山茱萸、枸杞子等,以补肾水,上济心火,使心火不亢,不能灼伤津液,小便正常排出。

3 讨论

五脏辨证理论出自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至今作为指导中医临床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涉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素问·灵兰秘典论》言:“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如保……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由此可见,人体各脏腑之间相互为用,密切配合,方能维持和保障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癃闭的发病责之于肾、膀胱,与肺、脾、肝、心密切相关。肾阳不足、肺失宣降、脾不运化、肝失条达、心火炽盛均可导致癃闭的发生。因此治疗上要以五脏辨证为基础,诚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言“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顺应脏腑特性,分清五脏所主,调节人体气机,配合五脏相胜轻重,结合专病专药,因势利导,灵活用药,使得五脏各司其职,疾病乃愈。

猜你喜欢
癃闭水液三焦
背后七颠百病消
侯江红从三焦论治小儿久咳
从三焦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理论探讨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杨健武主任临证验案举隅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癃闭舒胶囊辅助治疗对良性前列腺增生肾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
五苓散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经验总结
基于气化论浅述水气病辨治
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