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临床病理学教学转变的实践与思考

2020-02-15 20:59孟宏学郭宸旭
医学研究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规培线下研究生

孟宏学 郭宸旭 马 荣

2019年12月开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快速蔓延,为了抗击疫情,中国各大高校响应号召,在延期开学的过程中纷纷集中力量开展线上教育,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多种多样的网络平台来弥补线下教育的空缺[1]。自从各地复学活动陆续开展,线下教学全面重新启动,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巩固现有的线上教育成果以及实现从线上教育到线下教学的平稳过渡。作为一门桥梁学科,临床病理学承担的教学任务以研究生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教育为主。临床病理学同时具备基础理论学习和临床操作实践的双重属性,因此在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方面,其教学模式更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研究生规培教育要求教学单位在教育衔接上形成规范、连贯、完整的链条。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多年来在进行临床病理学研究生培养及接收多层次规培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科室在积极开展研究生线上规培教育的同时,也在不断对比总结线上和线下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异同,以期在复学后能够完善教学衔接,促进规培教育的发展。

一、病理基本功训练方法的转变

临床病理学研究生期间病理基本功训练一般包含3个方面:(1)常用病理技术如HE染色、免疫组化等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2)病理标本的取材。(3)临床病理阅片的培养。疫情前线下教育常规采用“一对一导师制”与“轮转制”并行的训练模式。“一对一导师制”是指为每位参加规培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挑选1名导师作为住院医师的培养人,一对一地具体负责该生在培训过程中的病理基本功训练[2]。“轮转制”是指科室内的临床病理诊断工作分为不同的亚专科小组,组内有2~3名相应亚专科病理诊断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生。学生会在培训的中、后期依次进入不同小组进行科室内轮转,在组内医生的指导下参与取材和诊断工作,每个小组的轮转学习时间保持在1~2个月。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初期,科室积极组织教师讨论线上授课方案,要求教师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时间,将教学与临床工作同时进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和整理讨论,科室制定了基于微信、腾讯会议和QQ平台的“云导师”和“云轮转”模式,并将教师分成不同小组学习新授课软件的操作。此模式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疫情初期的教学效率。

1.“云导师”模式:区别于传统线下一对一式教学,“云导师”模式将原本的教学导师讲授过程转化为工作内容的直播。导师通过网络平台的直播、视频通话等功能将病理取材、制片等日常工作中的基本功操作全程直播,直播过程中通过语音、弹幕等方式进行讲解并与学生交流。这种直播形式的基本功教学要求导师在备课上更要有巧思:(1)思考在长时间的视频过程中如何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2)合理地控制直播课程的节奏,尽量在课前安排好学生的预习工作。

2.“云轮转”模式:在轮转制的基础上,教师首先通过“学习通”“雨课堂”等平台进行基础知识的讲授[3]。而后将传统的多目显微镜下共同阅片过程搬上直播:通过显微镜连接电脑成像技术,借助“腾讯课堂”、“钉钉”等网络平台,将阅片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云轮转制使得学生能远程参与诊断过程,作为传统实践式教育的替代,能够有效弥补疫情影响下镜下阅片训练的缺失。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向临床病理诊断工作及科研专科化靠拢的进阶教育。因此疫情前的线下教育采用了多种模式共进的联合教学:主要包括病例教学、临床病理讨论和模块化教学。疫情前线下常规培训模式主要为:学生参与小组日常诊断工作,先自行阅片,通过查找资料、相互讨论等方式对病例做出初步诊断并书写初步诊断报告,再和组内高年资医生共同阅片,观察镜下的形态学特点,并经过反复对比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区别,加深对病理切片形态学判断的理解。同时医生与学员共同修改诊断报告,对病理描述和诊断的精准性进行系统的指导。疫情初期的线上教育在现有基础上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整合和修改:①在日常的小组“云轮转”基础上,定期举行“临床病理模块化整合讨论”;②合理利用3D虚拟仿真技术。

1.临床病理模块化整合讨论:临床病理讨论(clinical pathological conference,CPC)是一种灵活的教学方法,通常选取临床病例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达到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应用[4]。而“模块化”源自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设计,用于处理复杂的、多协作系统的开发。在教学工作中具体表现为以病种为核心的多种临床病理技能知识与影像学、诊断学、临床诊疗等科目相结合的形式[5]。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初期线上交流机会增多,在教学方面跨学科的联合授课也随之增加。科室与肿瘤外科教研室沟通后,联合开展了基于“腾讯视频”直播平台+“微信”即时通讯的整合讨论会。不同科室的教师针对同一疾病共同备课,从不同学科角度和学生进行“多对多”互动讨论。这既能培养学员在临床病理诊断工作中的多学科联动思维,也有利于诊断思路的发散和开拓。

2.3D虚拟仿真技术应用:新冠疫情初期的网络授课模式虽然新颖多样,但最大的弊端在于视频课程无法替代一些需要动手操作的项目,例如病理大体标本的取材操作。而3D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则弥补了这一不足,其沉浸性和交互性对于传统的线下教育而言是一种强烈的冲击[6]。疫情初期科室引进了基于互联网数字软件的虚拟仿真技术,并应用于标本取材和大体标本识别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软件上可以通过翻转视角多角度的观察病理标本的结构,同时配合老师的讲解,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但是作为研究生期间的规培教育,笔者也认识到,虚拟软件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比如大体组织图形模式化较重,与病变复杂多样的临床病理标本仍然存在差距。

三、医学伦理学教育的转变

医学伦理学能够帮助解决在临床医疗实践中专业领域与社会领域之间、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一环[7]。新冠疫情之前线下教育常规开展主要包括“医患关系”和“医际关系”两个方面的伦理学教育,以日常工作中的实践沟通为主。疫情开始后,授课方向也发生了改变,由医疗伦理课程讲授转变为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责任感引导。原因主要为:(1)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学生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恐慌情绪。(2)学生突然接触到新的授课形式,要有适应转变的过程。(3)高校开学延迟导致学生在家学习,面对学习氛围差、学习条件有限的情况,学生容易产生沮丧、厌学的心理和一定的焦虑情绪。疫情初期课程设置的转变分别从情绪的疏导和学习方法培训两方面来帮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建立积极的心态,这是对突发情况的灵活应对。同时面对新冠疫情,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组织学生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了解抗疫英雄的相关报道,以引导、强化其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为将来成为合格的临床病理执业者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四、规培考核制度的转变

在线下教学过程中,临床病理学的考核制度主要是以学期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和阅片能力测试。新冠疫情暴发后,为了应对教学模式的转变,相应的考核机制也在不断摸索中日渐完善。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1.考核周期缩短:由于长时间面对电子屏幕,线上教学过程不可避免的存在学生注意力难集中的问题,老师更难以通过学生的即时反馈感知教学效果。因此将考核周期从学期考缩短为周考,每周的教学内容都要经过周末测试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使老师更精准地把握教学进度,也能敦促学生及时复习教学内容。

2.考核内容转变:3D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使得在线考核的内容得到补充和丰富。在线考察不仅包含笔试内容,也添加了在线阅片和在线模拟取材考核等项目,有利于全面地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五、展 望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医学教育带来极大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疫情是一场灾难,也是一个契机,尤其是在新型技术不断涌现、“互联网+”繁荣发展的背景下,“停课不停学”这一特殊阶段使得多种网络平台的教育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掘。疫情初期的多平台联合授课模式取得现有成果,应该在复学后的研究生规培教育中得到重视,从而进一步促进临床病理学的教育发展。

猜你喜欢
规培线下研究生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为规培提供政策保障
规培:在突破中走过2014
该重视规培的“均等性”了
“密室逃生”线下扩张
“规培”的上海模式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