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绿地系统规划创新趋势

2020-02-15 22:15王小玲
建材与装饰 2020年30期
关键词:空间规划国土绿地

王小玲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1)

0 引言

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通常会和城市建设用地、交通用地等存在争夺资源的情况。在开展绿地系统规划工作时需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前提下完成绿化面积、绿化率以及城乡生态资源方面的建设要求。在绿地系统规划过程中重点是通过优化的工作模式来满足城区内和市域范围内的生态系统建设、景观绿化以及城乡居民休闲游憩等方面的需求。

1 理论概述

1.1 规划思维

可用土地面积、可开发的城市用地以及环境承载能力等都在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经济活动的发展而变得日益紧缺,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在物质水平得到快速发展之后也对环境质量、绿化水平以及游憩场所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在绿地系统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提出的各种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从所在区域的农业发展、生态建设以及城镇发展等角度对绿地系统的建设作出长远的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价值理念以及规划方法等对绿地系统的设计具有全面的指导性作用,在编制绿地系统规划时应该按照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思路实现国土空间的规划的有效管控,设置规划管控的底线以及按照分区的思想实现不同地区的功能需求是重要举措之一。通常在城市建成区或者重点规划的区域能够有效实现绿地面积、绿化率等方面的要求,而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国土空间在绿地系统规划中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发挥,因而现阶段的规划思维中需要将这一部分空间作为重点规划内容之一[1]。

1.2 绿地系统的地位

绿地系统的规划需要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框架和前提之下来开展对应的专项设计,绿地规划中的绿色生态系统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其成为后者的基础性规划内容之一。具有重大生态意义的绿地系统在整个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中应该具有优先权,等待审批阶段则应该在完成国土空间批复的基础上再进行绿地系统的审批工作。①在开展国土空间的规划与建设的工作时需要优先考虑环境承载能力是否能够支撑前者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开展相关工作前需要进行“双评”。这一工作将为绿地系统明确区域内的生态问题、统计生态资源以及开展系统性的规划提供必要的参考和依据。城市之间的生态网络系统规划工作一般是在比较大的平面和空间范围内完成的,在开展此类工作时一般可以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加以指导。在规划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农业生产、水利工程、洪灾旱灾应急以及生态资源保护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因而“双评”工作的重要性不能忽视[2];②从城市层面对国土空间和绿地体系进行规划时需要从城区内和城区外的市辖范围两个维度开展工作,城市下辖范围之内要综合考虑农业规模、城镇规模、绿化规模以及生态空间等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在城区内部应该将公园绿地、蓝绿空间、生产绿地等通过绿地系统规划的相应要求进行科学划分。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内部环境的风貌、交通系统是布局等问题,通过多种方案和假设对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绿地系统设计进行优化也是一种重要的技术保障;③现阶段的国土空间规划内容中涉及的事项与城市绿地体系建设之间已经形成严密统一的整体,而不是相互孤立的内容。城市内部的规划通常需要将景观绿化、生态系统保护、城市风貌建设等内容与绿地系统规划融合在一起。

2 创新趋势

2.1 改进工作模式

①工作方案。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工作涉及城市建设部门、水务管理部门、交通部门以及园林部门等都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而自然资源部在相关工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而在编制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方案的过程中要将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次级管理部门的意见统筹起来,各个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满足总体目标和局部目标的协调发展;②技术方案。在制定绿地系统规划的技术方案阶段应该重点依据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规划的相关要求,将所在区域的动植物自然资源以及城乡之间的自然环境保护作为绿色生态目标的规划重点[3]。

2.2 市域范围绿地规划

(1)生态空间。市域范围内的绿地系统开发工作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自然环境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因而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应该确保资源、生态环境与绿地开发之间保持良好的平衡性。在开展市域范围内的绿地规划工作时要充分地识别出各类资源并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依据。重点对游览休憩场所的建设、风景园林的建设以及防护隔离等进行规划。

(2)生态控制线。生态空间中的动植物资源、生态系统、水资源、城镇开发的边界以及农业用地方面的协调都是生态控制线的确定依据。通过生态控制线将生态保护的红线与绿地系统规划工作有效进行绑定。生态控制线的划定可以使绿地系统规划更加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全局性和综合性作用,使其辩证地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要求。

(3)构建生态网。在明确生态控制线的范围之后应该在其基础上规划出灾害防护区、游览休憩区以及生态保育区等等。①在构建绿地生态网络系统时需要依据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以及现存的地区生态禀赋,建立其绿地景观廊道、板块化的绿地设施以及原有的自然绿化相结合的综合模式。对所在区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等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等等。通过建立森林公园或者地质公园等措施来为人民群众创造优质的观光、游览和休憩的地点;②城镇防护网络的建立还需要在城市、乡村及其结合部位统筹安排防护绿地、景观廊道以及绿化带等内容,这些功能区之间需要通过合理地设计实现良好的连通效果[4]。

2.3 城镇绿地规划

(1)结构性绿地。在城区内部的绿地规划工作中首要确保绿地的总面积、绿地体量、绿化率以及绿地的缝补等能够实现绿化目标,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注意两点:①城市的文化特色、历史元素、资源禀赋等对其结构性绿地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意义,在开展结构性绿地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以上因素,因地制宜地开发绿化带、绿化网,或者通过楔形、环形或者其他形态的绿地形成丰富的结构性绿地生态系统,并且通过设立准入机制限制或者规范城区内的建设用地规模、形态以及功能等等,在不影响城市规划建设方向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城市建设活动对绿地系统的影响,此类绿地涵盖的范围主要为交通防护绿地、公园绿地以及观光休憩的绿地等。这些结构性绿地的建设可以极大地丰富城市地区的空间层次感、自然体验以及提升生态效应;②绿地分级。能够反映城市文化特色和建设理念的公园绿地是城市地区应该为人民群众提供的重要公共服务之一。在建设这些公共绿地系统时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地区的常驻人口规模以及对应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特点,利用分级的方式将来设计不同区域的绿地面积、绿化体量以及分布特点等等。例如,在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城区应该设计一些面积比较大的综合性绿地公园增强绿化效果,通过在社区内设置一定比例的绿化设施就可以将绿地系统相对均匀地分散开来[5]。

(2)公园等绿地设施在规划时需要考虑周边的人民群众到达的便捷性以及到达的时长等因素。除了考虑绿地体系的服务半径、建设面积等因素外还需要根据城市地区的人口规模等不断完善人均绿地面积的概念[6]。

3 案例分析

北京市作为一个常驻人口规模超过2000 万的特大型城市,早在2004 年就出台一个专门的《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且这一规划方案的持续时间是2004—2020 年,该规划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分别采用三年内的近期目标和10 年内的远期目标两个阶段完成:①规划目标。北京市在绿化体系规划中提出到方案实施期结束为止要在城乡区域之间形成一体化的、绿廊穿梭的秀美自然环境,让市民在一种和谐的、亲近自然的氛围中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以及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②北京市为了实现这些绿化目标还针对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林木覆盖率等提出具体的指标,例如,其中提出人均绿地面积要达到40m2以上;③北京市在设计绿地系统的结构时提出绿化主轴、环状绿地、带状绿地以及各种公园的点缀,这样就形成了非常完善的网状绿地结构。例如,在楔形绿地方面北京市主城区从各个不同的方向上设置9 条楔形的绿化带。以上绿地体系的规划工作与北京市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划是一致的。

4 结束语

绿地系统的建设对城乡地区的生态环境、景观游憩、交通出行、城市风貌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规划国土空间的过程中一般需要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园林绿化以及交通出行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因而绿地系统建设工作中需要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前提下实现以上各个方面的目标。因而在开展此类规划时需要将其充分融入国土规划的背景。

猜你喜欢
空间规划国土绿地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鲜花盛开的国土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银河空间规划委员会
空间规划的海外经验探讨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思考与展望
走进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