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的探讨

2020-02-15 22:15李经
建材与装饰 2020年30期
关键词:工程施工数字化建筑工程

李经

(华北机电学校,山西 长治 046000)

0 引言

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对于建筑工程领域发展来说,面临的新的矛盾不再是单纯的建筑总量的增长,而是品质的提升,因此建筑企业必须在新的形势下寻求转型升级,实现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这就需要企业利用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两个重要举措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在日益复杂的全球化市场竞争条件下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1 建筑工程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1.1 桩基础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城市人口密度显著提升,导致高层、超高层建筑成为建筑工程施工的主体部分,而桩基础工程施工是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最关键技术,直接关系建筑的安全稳定性能和使用寿命。目前,建筑的桩基础施工技术方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形式上,包括钢筋混凝土灌注技术、钢管桩施工技术以及预制混凝土桩施工技术。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基施工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适用性较强,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地址土壤结构中,并且具有很强的承载能力,比如上海某超高层大厦基础施工采用的就是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技术,桩体预埋长度超过80m。预制混凝土桩成本较为低廉,工程现场施工量较小,预制桩可以在工厂进行批量化生产,对加快建筑工程工期进度有较大促进作用,并且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因此在很多建筑工程领域都采用此种技术,比如著名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的桩基础就采用预制混凝土桩基础施工技术。

1.2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施工的关键性技术,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就在不断创新发展,从最初的无添加剂自搅拌混合方式发展到粉煤灰混凝土,再到聚羧酸系类外加剂双掺粉煤灰混凝土配制技术,混凝土的性能不断提升,机械强度、抗疲劳和放裂缝性能都得到明显的提升。目前的高层、超高层建筑采用C60 以上强度标号混凝土,比如广州塔工程主体结构混凝土标号达到C80,在世界处于先进水平。除了混凝土标号的不断提升以外,混凝土体积也越来越大,这主要是由于高层建筑的基础底板需要承载巨大的压力负载,需要整体浇筑成型以保证机构的承载力和耐久性,这种工程实践的现实需求有效促进国内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很多国内的建筑科研机构和建筑工程企业都围绕超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进行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应用,主要从混凝土材料的配比,外加剂抗裂特性、水化热控制、搅拌工艺、浇筑工艺、浇筑施工温度控制与检测等多方面入手,逐渐研发出一套大体积高强低水化热、低收缩混凝土成套施工技术,很大程度上解决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疲劳裂缝问题,并广泛运用于工程量大,施工难度高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施工中,有效促进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快速发展。

1.3 建筑数字化设计与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是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通过数字化技术,建筑工程业将更加贴近现代制造业,对建筑的设计、标准化施工、现场施工管理都将产生革命性影响,将彻底改变以往建筑工程施工的模式。首先,数字化技术会对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起到巨大的辅助作用,以往的工程图纸多采用二维平面设计图纸,图纸设计量巨大,而且缺少直观的整体效果,并且只能通过图纸展现出建筑的最终状态,很难完整地呈现建筑工程施工的动态化过程。而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建筑的三维设计,通过三维模型再转化成二维施工图纸进行施工,随着未来3D打印技术的发展,甚至可以直接将三维建筑数字化模型连接3D打印设备进行建筑的施工,彻底颠覆传统的建筑施工模式。其次,数字化技术可以真实再现建筑施工的动态化过程,并且可以模拟仿真建筑工程全部施工流程,并对施工周期、所需重要设备进行预估,并通过仿真数据结果找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再进行及时的整改和优化,能够极大提高建筑工程设计水平,减少因设计缺陷造成的施工现场更改和误工返工现象。最后,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高效协同工作与管理,这对于一些大型建筑工程非常重要,由于大型建筑工程施工量大,涉及的专业学科多,材料和设备复杂、图纸设计量极大,传统的合作模式会严重影响项目执行效率,而利用网络数字化技术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打破信息壁垒,利用数字化信息网络将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进行整合,实现多部门的网络化协同工作,进而有效加快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进度。

2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优化提升措施

2.1 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建立全员管理体系

以往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通常由专门的项目管理人员作为管理的主体,而专业技术人员和现场施工作业人员通常作为被管理对象,这种管理模式容易造成管理和技术相脱节,并且容易引起企业内部的矛盾,因此,在新形势下,要打破这种监督式的管理理念,将项目管理、技术、施工工艺相融合,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要充分依托专业技术人才的业务能力,将其纳入现场施工管理体系中,并且要加强一线工程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奖惩机制,增强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形成全员参与的现场施工监督管理体系,形成从企业高层、项目管理、现场施工管理责任人全方位管理模式,使每个参与工程项目的人员既是管理者,同时也是被管理者,形成相互监督,权力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从而减少管理盲区,全面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

2.2 加强施工动态化过程管理

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多以结果管理为主,特别是在一些工程进度紧张的建筑工程中,对施工过程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特别是对于一些施工细节问题管理较为粗放,很容易在工程竣工验收时出现问题,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动态化过程管理,对各个工艺流程进行严格规范化管控,在各个施工专业领域设置专门的现场管理人员,针对施工中关键环节进行动态化把控,减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2.3 加强施工的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建筑工程施工需要利用大量的机械设备和电气化设备,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和现场施工安全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现场施工项目人员要加强对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应要求施工企业建立设备运行责任人制度,特别是对于一些重要的起重机、混凝土搅拌机、电气焊设备等,要实行专人专用制度,每天开工前要做好设备的检查与登记,在进行设备使用时要明确使用人信息,使用时间,并在每天收工完成后对设备性能和完好情况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的机械设备应及时予以维修保养,并形成记录,现场施工管理人员要定期对设备台账进行核查。

2.4 充分利用数字信息化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要充分结合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可以利用BIM 技术将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工艺、进度管理和现场施工管理整合为完整的信息化体系,并结合企业ERP 系统,实现从企业高层、各设计和技术部门到现场施工的透明化管理,打破信息孤岛,防止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管理缺位。在施工现场,可以利用视频监控技术、GPS 定位技术对施工设备、施工作业人员进行有效的实时在线管理,对关键施工环节进行动态化监控,并形成完善的视频、图像和数据信息记录,并利用数据库技术将这些数据文件进行保存,实现施工全过程的可追溯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企业要想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和施工管理工作,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以传统的成熟技术为基础,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建筑施工设计过程中充分融入新兴技术,发挥好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优势来辅助企业的优化升级,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技术水平,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现场施工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利用网络化平台将技术工艺与施工管理整合成新型的一体化技术管理体系,进而实现建筑工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猜你喜欢
工程施工数字化建筑工程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造价预结算在建筑工程中的审核方式及应用实践
采暖工程施工常见问题探究
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中常见问题分析与处理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探讨自来水管道工程施工的通病与防治
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BIM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论高层建筑电气防雷接地工程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