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微创保胆取石在有上腹部手术史患者中的应用探讨

2020-02-16 09:40胡晋太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16期
关键词:气腹肠管胆道

胥 丹 胡晋太

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肝胆外科,四川省绵阳市 621000

自2002年张宝善首次提出内镜微创保胆术(Endoscopic minimally invasive cholecystolithotomy, EMIC),随着微创器械的普及,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已成为保胆取石的标准配置,10余年来,其手术经验不断丰富,对术后结石复发因素的研究也持续深入,使得保胆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逐步完善,但有上腹部手术史胆囊结石是否适合EMIC,多数研究报道并未提及,另有少数因顾虑上腹部存在粘连,不利于腔镜下建立气腹和显露胆囊,甚至将其列为EMIC的禁忌证[1-3],根据笔者经验,这一认识略显保守及片面,2013年1月—2018年12月6年间,我科成功实施了有上腹部手术史内镜微创保胆32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标准:(1)曾经历1次上腹部手术的胆囊结石病例,无症状或轻微腹痛者;(2)彩超提示胆囊形态无异常,壁厚≤3mm,无颈部结石嵌顿及胆囊管结石,结石直径<3cm且数量<3枚;(3)胆囊收缩功能≥30%;(4)血常规、肝功及凝血功能无异常;(5)无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肺功能不全等内科合并症;(6)BMI<25;(7)患者有保胆意愿且医从性较好。有37例符合入选标准,其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40.92±10.84)岁,既往术式:胃或十二指肠穿孔修补13例、肝囊肿开窗引流8例、左肝(外)叶切除5例、脾切除4例、肝脓肿引流3例、右肝部分切除2例、肝破裂修补1例、胰腺体尾联合脾脏切除1例;手术类型:微创15例、开腹22例;距第1次手术时间:1年内1例,1~10年24例,超过10年12例。合并糖尿病3例,术前积极控制血糖。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采用三孔法,先于脐部或原切口下端(对侧)进行穿刺,若难以建立气腹,改用开放方式,在原切口的下方或对侧做一小切口辅助建立气腹,进腹后检查腹腔粘连程度,腹腔镜引导下置入另两个穿刺鞘,沿右上腹路径紧贴腹膜分离粘连,若路径上发现肠管,可于左右两侧继续前行,直至显露出胆囊底部,其余粘连无须过多分离,切开胆囊底部,置入胆道镜,再次检查胆囊内腔是否符合保胆要求,经胆道镜向腔内注水,小结石可自行冲出,较大结石使用取石篮套取,确保结石取尽后,使用4-0可吸收线连续双层缝合胆囊切口,检查术区有无肠管损伤、活动性出血及胆漏,无须留置腹腔引流管,术毕。

1.3 术后处理 本次手术系患者第2次手术,若结石复发,再次手术时风险及难度进一步增大,术前沟通时,需强调保胆成功后口服预防药物的重要性,术后均口服熊去氧胆酸(500mg/次,1次/d,每月连用5d,停用25d,持续半年),合并糖尿病患者,继续规范使用降糖药物,术后通过微信病友群随访。

2 结果

35例成功建立气腹,1例胃穿孔修补术后、1例右肝叶切除术后无法建立气腹而中转开腹。经胆道镜检查胆囊内腔后,2例合并多发附壁息肉、1例胆囊壁毛糙并胆汁浓稠共3例改行LC,32例成功实施EMIC病例中,手术时间(71.25±12.51)min;术中出血(20.16±7.57)ml,术后住院(3.06±0.72)d,术后无继发出血、肠漏、胆漏发生。术后随访半年至6年,失访2例,术后未发现结石复发病例,胆囊收缩功能均≥30%。

3 讨论

时至今日,保胆取石已全面进入微创内镜时代,腹腔镜下辅以胆道镜,通过多视角观察胆囊及其内腔,即可进一步了解胆囊病变的程度,科学把控保胆指征,又能确保取尽结石,避免结石遗漏,其优点不言而喻。但EMIC的实施,需同时排除微创手术禁忌及保胆手术禁忌,有上腹部手术史的病例,腹腔存在不可估量的粘连,不利于术中观察胆囊的外观,在穿刺及分离粘连时,可能渗血较多且止血困难,也可能因解剖不清或结构异常而伤及肠管。此外,保胆术后一旦结石复发,患者需再一次接受手术,因此有上腹部手术史病例进行EMIC尚存分歧,随着微创操作技术的进步和EMIC经验的积累,6年间我院成功实施了32例有上腹部手术史的EMIC,为有上腹部手术史施行EMIC提供了依据。

3.1 独特优势 上腹部手术后无论是切口下方粘连,还是上腹局部亦或是广泛粘连,EMIC的目标仅仅是显露胆囊底部,无须完全游离胆囊周围粘连,更不用解剖肝胆三角,手术创面小,显著降低了大面积分离粘连而带来的出血、肠管和胆道损伤的风险,在第1次手术后短期内也可实施;关于无法全面观察胆囊外观形态的担忧,可依据术前各项检查进行初步评估,再联合胆道镜对胆囊腔内的探查,即可达到剔除“不合适”胆囊的目的。

3.2 术前评估 保胆术后的结石复发一直困扰着医患双方,若结石一旦复发,患者需接受第3次手术,势必增加手术难度及风险,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术前适应证的把控必须从紧从严。本研究开始之前,笔者参阅《现代内镜保胆取石术》等专著及文献,制定了初期的标准,随着经验的积累,以及更多、更新关于内镜微创保胆适应证及术后结石复发因素的Meta分析或综述报道[4-6]。进一步完善标准:将胆囊收缩功能<30%、壁厚>3mm、结石家族史、数量≥3枚或直径≥3cm、胆囊形态异常、合并高脂血症、BMI>25均列为绝对禁忌证,不予进行EMIC。同时因胃大部切除术后可显著增加胆囊结石发病率[7],故也将其列为绝对禁忌证,而年龄[3]和糖尿病[3,8]是否为胆囊结石复发的高危因素仍存争议,经本研究成员一致同意,将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列为相对禁忌证,术前充分告知保胆相关风险,若患者仍有强烈保胆愿望,方可考虑施行EMIC。

3.3 术中操作 EMIC操作简单,但术中的细节可决定手术的成败及患者术后的恢复,以下五个步骤应重点关注:(1)是穿刺建立气腹时,若原切口经过或靠近脐部,应在距离原切口下端或对侧3cm处选择进针,同时观察气压上升速度及腹腔隆起是否对称,警惕穿刺针误伤肠管,若穿刺无法顺利建立气腹,应立即改行开放法;(2)是松解腹腔粘连时,若上腹部粘连广泛、致密,一定紧靠腹膜,顿锐结合进行松解,分离路径上如果发现肠管,或者无法确定是否为肠管的情况,可经两侧绕道继续前行,游离出能显示胆囊底部的视野即可,无须过多游离其他部位粘连;(3)是除术前根据病史体征辅查进行保胆指征的评估外,还需强调术中胆道镜对胆囊内腔的评估,若证实胆汁清亮、胆囊内无分隔、胆囊内壁光滑、无壁内结石及息肉、胆囊内口有胆汁渗出,才可最终决定保胆,这种术前术中双期评估模式对于EMIC尤为重要,能有效降低术后结石复发风险;(4)是缝合胆囊切口时,针道出血十分常见,血液流入胆囊腔内凝集成块后,为日后结石的复发埋下极大的隐患,因此,彻底关闭胆囊腔前,应确保胆囊腔内冲洗干净;(5)是操作结束前,需利用腹腔镜经第二孔反向观察穿刺点的情况,务必排除损伤肠管的可能。另外,笔者均实行第一层黏膜连续缝合+第二层浆肌层连续内翻缝合,术后无1例漏胆,患者也可免除安置腹腔引流带来的不便和痛苦,进一步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3.4 术后处理 为尽可能避免术后结石的复发,术后除保持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还需严格按时、按量服用预防药物,临床上常采用熊去氧胆酸(UDCA)半年口服方案,此外,合并糖尿病的病例,在口服UDCA基础上,术后仍需使用降糖药物有效控制血糖。

本研究术后持续随访半多年,无结石复发病例,这得益于适应证的科学把握、手术技巧的灵活应用以及术后用药的规范。如今有上腹部手术史胆囊结石的病例日益常见,此类病例多属于无症状、无合并症、检查无异常的“三无”病例,加之腹腔镜及胆道镜技术已相当成熟,EMIC手术安全性及可行性值得肯定,对于有保胆手术愿望的病例,本着“微创、损伤控制、快速康复”的理念,若符合保胆条件,应优先选择EMIC。

猜你喜欢
气腹肠管胆道
舒适护理对腹腔镜CO2气腹并发症患者的效果观察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低气腹压辅助悬吊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
分析肝胆结石实施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效果
小儿腹腔镜手术气腹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护理
低气腹压辅助悬吊式腹腔镜在老年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腹腔镜胆道手术中Luschka管损伤致胆漏的防治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