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材 以读促写

2020-02-16 14:44谢赛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以读促写写作教学教材

谢赛

[摘   要]长期以来,写作教学都处在低效的状态,其实教师不妨将视角投向熟悉的教材,引导学生挖掘教材资源,从教材中引出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将以读促写真正落到实处,进而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写作教学;以读促写;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03-0011-02

当前的中学作文教学状况不尽如人意。中学作文教学一直处于盲目随意、放任自流、高耗低效的状态:写作教材缺乏系统性、连贯性;教师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与写作习惯的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感悟少,阅读面窄,写作态度消极。

针对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都进行了有效的探索研究。其中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他们提出读写结合的方法并进行实践,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读写结合中的阅读材料主要是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这些课文有很多优点:首先,它们几乎都是专家深思熟虑精选出来的,不管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等,都可谓经典之作,作为写作的范文再合适不过;其次,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阅读课文占据大量的教学时间,教师在引领学生品读欣赏这些名家名作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抓住学生学习的契机,引领学生去品味、鉴赏、模仿乃至有所创造或突破,并将所得应用到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去,可谓一举多得。这样,教学的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笔者经过仔细研究发现,其实读写结合包括两种情况:“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写作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读”是手段,“写”才是目的。本文主要谈的是“以读促写”。笔者认为,立足教材的“以读促写”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积累语言材料和写作素材

1.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是提高语言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课文是教师进行语言教学所使用的主要材料,被选入课本的文章,一般都在语言文字方面有特色,还具有很强的典范性。从这个方面说,教材就好像一座“宝藏”,值得教师深入地用心地挖掘。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地分析讲解,只重理解,忽视积累,无疑是一种“暴殄天物”的行为。

在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有计划地引导督促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最好熟读成诵,让学生将这些词句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深入研究教材,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找到有积累价值的内容。余映潮老师在这方面给广大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和操作方法。余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会根据课文内容做“知识卡片”,“知识卡片”中就包含了很多学生可以积累的知识,比如雅词、音韵和谐的叠词、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等。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实践这种方法并坚持下来,那学生经过几年的熏陶和积累,所掌握的语言材料一定非常丰富,进而为自身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积累写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些学生害怕写作,原因是没有材料可用,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有着丰富语文教学经验的沈蘅仲先生在谈到写作与生活、思想的关系时说:“写作要有生活,但有了生活并不一定就能写好文章。面对生活,如果没有仔细观察、思考、有所认识和感悟,即使生活很丰富,仍然会找不到写作的材料。”这句话强调了学生要注重观察,进而积累生活经验,丰富写作素材;其实除了生活经验,通过阅读等方式获得的间接经验,也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涉及范围广泛,是极其丰富的素材库,学生应深入挖掘。

二、创设写作情境,触发写作动机

学生通过阅读,与文本进行了“对话”,自己有了思考后自然有话可说,愿意写作了。从这个层面讲,阅读为写作提供了情境,触发了学生的写作动机。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研讨与练习”中就提供了许多例子,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是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的“研讨与练习”部分的第二题就是“以给雨果写一封信的形式,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同样,《阿长与〈山海经〉》的“研讨与思考”的最后一题也是关于写作的:“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可以说,这就是利用课文内容为学生的写作创设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学生愿意思考,愿意表达,他们的写作动机便自然地被触发了。

三、学习写作范例,借鉴写作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其中“精要地讲”是揭示规律,是“举一”,学生由此而联想、类比和推论,触类旁通,这是“反三”。也就是教师在“读写结合”教學中要明确自己的目的,揭示文章的写作规律,然后学生可以借鉴课文这一例子,根据总结出来的规律,独立进行写作。这种方法有点像仿写,它既能降低写作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又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知识。

鲁迅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但是,作品中的“应该怎样写”,一般读者又“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 。一般读者不容易看出,那么刚刚开始克服文字障碍、初步体验阅读生活的中学生,对哪些文章值得读,文章中的哪些地方隐藏着写法之奥妙,自然更加不能明了。这就需要教师把藏着写法奥妙的文章挑出来推荐给学生,在学生阅读的时候,给他们点提示,这样自然有助于他们对写作营养的吸收。

分析课文、总结写作规律不能泛泛而谈,含糊其辞。从作品分析写作规律其实是一个反推的过程,需要教师进行潜心的研究和分析,将作者的写作构思过程还原,学生照着这个路径去走,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否则仿写再多,也对提高写作水平无益。

余映潮老师曾经写过“读美文,学作文”的系列文章,他所提及的美文基本上都源于教材。余老师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对所选的文章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但是这些分析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既能够揭示写作的规律,形成写作的知识,又能够给学生切实的写作指导。

例如,余老师以冰心的《荷叶·母亲》为例子,总结出了“将短话写长,将小小的生活细节放大”的写作方法。他先分析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再总结方法。他一共总结了五个方法:一是将细节构思成一个故事;二是将观察到的细节细细地描述为一个有一定时间感的过程;三是用描述性语言写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四是可以做一点穿插,或者形成一点波澜;五是安排好结尾,或抒情或议论或描绘。这种总结具有一定的高度,能够形成写作知识,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可以指导学生写作。这与倪文锦教授提出的“写作课程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并可供学生模仿的作品;二是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方面的写作知识;三是具有课程意义的写作实践活动”是不谋而合的。

语文教材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后花园”。但从笔者平时的观察来看,很多教师舍近求远,专心挖掘外面的“金子”,忽视了身边的宝藏。所以,我们不妨将视角投向朝夕相处的教材,引导学生挖掘教材资源,从教材中引出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来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师应立足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课本资源,坚持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坚持积累与训练的结合,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沈蘅仲. 语文教学散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

[2]  倪文锦.反思·借鉴·尝试:读曾宣伟的《人字作文法》[J].语文建设,2014(2):4-5.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以读促写写作教学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优化阅读教学训练,有效提升写作水平
以读促写,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