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籍属考

2020-02-16 14:49谢桃坊
文史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广汉绵竹阆中

谢桃坊

在南宋理学发展过程中,张栻是湘学的重要人物,学者称南轩先生。清初黄宗羲说:“湖南一派在当时为最盛,然大端发露,无从容不迫气象。自南轩出而与考亭(朱熹)相讲究,去短集长,其言语之过者裁之归于平正。”Ⅲ张械一生主要活动于湖南,但他应是四川文化名人。自来历史人物的地域归属是以籍贯为准的。籍,指祖先户籍;贯,指乡贯,如言某省某县某乡人。因为籍贯有两层含义:一为祖居地,一为出生地。某人若在祖籍之地出生,其籍贯是无疑的。若其在外地出生,其籍贯仍以祖籍为准。例如明代的杨慎,其祖籍是四川新都县,虽出生在京都,但籍贯仍为新都。杨嗔虽不出生在祖居地,却多次回故乡探亲,妻子亦留在老家,祖屋祖坟俱存,而且与四川文化的关系密切,因此他为四川文化名人是无疑的。如果某历史人物不出生于祖居地,一生未回过祖地,而且与祖地无任何联系,则他是否应属祖籍地域之人物呢?显然这应被否定的。关于张械的文献资料甚多,但其籍贯确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张栻的父亲张浚为南宋中兴四大名将之一,《宋史》卷三百六十一《张浚列传》记载其为“汉州绵竹人”。《宋史》卷四百二十九《张械列传》记述其为“丞相浚子也”,则其籍贯亦为汉州绵竹。汉州,古代为广汉县,宋代汉州治所在广汉县,绵竹为属县。四川广汉县今为市,在成都市北50千米,绵竹在成都市北90千米。张械在其著述如《南轩先生论语解序》《孟子说序》《游东山小记》《南岳唱酬序》等文中均署籍贯为“广汉”或“广汉郡”。以郡或州为籍贯而不署所在之县,这是古人之习惯,当然也可以直书县名。在张械著述中标明籍贯为绵竹者,仅见于《跋宇文中允传》:

故曲水令宇文中允,吾乡之前辈先生也。……今吾邑绵竹附郭之南有所谓止止亭者,公所归隐之地也。清泉老木,固亦无恙,而公之风烈,后生所知仰慕者鲜矣。

张械的籍贯应为四川绵竹县(今市)。关于绵竹张氏家族世系,张械曾简略叙述云:“予家自唐岭南节度使由曲江徙长安,国子祭酒由长安徙成都,再世。高祖讳文矩,早捐馆舍。夫人杨氏,挈孤依外家于汉(州)之绵竹,今绵竹之张皆自高祖出也。”《绵竹县志》记载张氏世系:

始祖唐代九皋——杭——仲方——孟常——克勤——浔——铭——璘——文矩——弦——成——浚——拭

張栻此系始祖九皋乃广东曲江人,为唐代丞相张九龄之弟,自曲江徙居长安,八世祖张磷在北宋时为国子祭酒,由长安徙居成都。九世祖即高祖张文矩去世后,夫人杨氏挈孤子依母家而回到绵竹居住。张浚为十二世祖,有两子,即栻与构。由此世系可知张氏本曲江人,自高祖母迁居绵竹后此系子孙之籍贯遂为绵竹。

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二月初二日张械去世前留下遗奏以报孝宗皇帝:

臣再世蒙恩,一心报国。大命至此,厥路无由。犹有微诚,不能自已。伏愿陛下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永清四海,克巩丕图。臣死之日,犹生之年。

此《遗奏》注明“庚子二月初二日”,此年即淳熙七年。这是张械著述中留下的关于其生卒年的唯一线索。张械的好友朱熹为作墓志铭云:“淳熙七年春二月甲申,秘阁修撰、荆湖北路安抚广汉张公卒于江陵之府舍……卒时年四十有八。”据此由张栻卒年上溯48年为其生年——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从上述我们可确知张械为四川绵竹人,生于绍兴三年;但他是在什么地方出生的,是在绵竹、阆中或四川其他地方,或是在湖南?这是关系到张械籍属的问题,而解决此问题的线索则关系到其父张浚在绍兴三年前后的居所与行迹。

张浚(1091-1164)字德远,世称紫岩先生,绵竹人,张咸之子,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进士,靖康元年(1126年)为太常簿,南宋初年跟随宋高宗驾幸东南各地,建炎三年(1129年)诏为川陕宣抚处置使,以川陕、京西、湖南北路诸军为所部。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张浚以都统制刘锡等与金兵战于富平(甘肃庆阳西南),宋军大败。富平之战是为了牵制金兵大举南侵,宋军虽败,却对整个南宋战略有利。

十月,张浚率宋军退保秦州(甘肃天水)。绍兴元年三月,张浚退保阆州(四川阆中)。宋人熊克记述:“绍兴二年(1132年)……九月……乙丑(九月四日)…一时宣抚处置使张浚自兴元(陕西汉中)复回阆中。”此时朝廷内左仆射吕颐浩与右仆射朱胜己酝酿谗害张浚,以知成都府王似为川陕处置副使。绍兴三年六月金兵由褒斜谷(陕西终南山二谷口)退去,张浚遣宋军追击,大胜。吕颐浩向宋高宗说,这是“强敌自败,乃陛下圣德所致”,建议将张浚调回朝廷,听候处分。时取代张浚职位者王似未至,张浚仍设处置司于阆中,但随即被解除川陕宣抚处置使事。张浚在《天宁万寿禅寺置田记》里说:“岁在癸丑(绍兴三年),予解使事,归省庭围,勤(圆悟禅师)冲冒大暑,远来劳问。”每年大暑在夏历六月下旬。此年六月下旬,张浚已向宋高宗请求归田:

臣荷陛下恩德深隆,不甘以家室宗族为念,勉竭股肱之力,庶几有济。力倡忠义,决图破敌,誓不惧生。而臣志大而才疏,心忠而识暗,举措谬戾,动致怨尤。首罢使权,继应诏命。再念臣五年使事,心力俱疲,疾病交攻,日以衰弱。愿陛下推保全之志,广均逸之仁,俾获真祠,奉备香火。

这时期张浚在故家休闲待命。张栻即出生在此年。自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以来,张浚转战西南,继任川陕宣抚处置使后在西北处于抗金前线,与金兵不断进行战争,保卫了全蜀之地。在此正当戎马倥偬之际,绝不可能带家属随军,其夫人是在故家侍奉太夫人。绍兴二年九月,张浚自兴元回到阆中川陕宣抚司官署时,暂得休息。其故家绵竹距阆中150余千米。张浚事母亲至孝,此时一定回家省亲,得与妻子相聚。十个月之后,其子张栻在绵竹老家出生了。由此可证实张械之籍贯与出生地均在绵竹,他确为四川文化名人。

张浚虽被解除宣抚制置使,但仍存知枢密院之虚职。他于绍兴四年(1134年)之初奉命赴行在,于二月还朝,随即罢去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官,旋又落职,贬谪于福建福州居住。当张浚奉诏赴行在时,“自夫人以下皆留侍,独絮子侄往。太夫人送之,曰:‘汝无愧矣,勉读圣人书,无以家为念。一至遣人至太夫人所”。张浚此次离家时仍留下夫人奉事母亲,以幼小的儿子张械和侄子张杆随行。这时张械尚未满周岁。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卫泾向宁宗皇帝为张栻乞赐谥云:

臣窃见故承事郎、右文殿修撰张杖,魏忠献公浚之子。家本广汉。随父出蜀,因居潭州(湖南长沙)师事南岳胡氏,尽传伊洛之秘。

据此可证张栻确实自幼随父出蜀,此后便未再回到故乡了。他为此深感遗感:“某自幼侍亲来南,周旋三十余年间,又且伏守坟墓(张浚墓)于衡山之下,是以虽为蜀人,而不获与蜀之士处,以亲友其仁贤,每以是念。”张栻晚年为从兄长张税作墓志铭时说:“君讳税,字仲山,于予为从兄,实同高祖……登绍兴二年进士……予惟念自幼从先公周游四方,与乡族阙敬。方君在忠献(张浚)旁时,予盖未省事也。”张浚之侄张税极有才干,青年时代随浚在川陕抗金前线,襄助军事。故即使于绍兴三年张税在张浚之旁时,张栻出生不久,自认为尚未省事;这是实情。张械晚年回忆父亲向他说谈及郑骧于南宋建炎元年死难之事说:“郑威愍公守同州(陕西大荔)城陷死之,可谓得其死矣。……先公使四川时,得公死时事为详。某侍旁,盖敬闻之矣。”这是指张械少年或成年后在侍父时所知郑骧死难之事,并非在其父任川陕宣抚处置使之时。

张浚父子故乡四川绵竹尚存其祠堂。纪念张浚的张魏公祠在县治北10千米处的紫云岩,相传旧有张械读书堂遗址。元代行四川平章政事赵世雍先自捐俸,命邑尹任某于旧址建紫岩书院,继由彭参任其事,落成于元代延祐五年(1318年)春。张养浩为作《敕赐成都紫岩书院记》。书院占地面积20亩,有房屋200余间,后经多次重修;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知县田明理改建为绵竹县立中学校,校长为黄尚毅。今书院在绵竹紫岩中学校内。

南轩祠在绵竹城南外2.5千米处,清咸丰三年(1853年)由知县吕华实募捐修建,捐资者有易全斐、王元吉、杜占春、刘书化等3000余人。祠为今绵竹南轩中学校。张浚父母墓在今绵竹汉旺镇,尚存古柏。

猜你喜欢
广汉绵竹阆中
登阆中腾王阁
四川绵竹红岩什邡式磷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阆中蚕业发展对策思考
论高校教育中绵竹年画的传承与创新
发明告密筒的西汉名臣
赵广汉治理盗贼
当康美遇见阆中
政绩毁于私欲
试论绵竹年画的美学特征及其对产品设计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