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论与方法探讨

2020-02-17 18:13蒋瑛珊
四川水泥 2020年6期
关键词:国土部门理论

蒋瑛珊 李 优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自然资源数据中心,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0 引言

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要切实做好生态修复工作需要从两方面加以系统化研究,一是理论研究,二是实践技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提高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水平为基础,深化这项国家战略工程。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形态的生态环境条件,分析环境压力大、地质灾害频发、海洋生态环境污染等实际问题的产生根源,推进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高效发展。

1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

1.1 资源开发单一性

在自然资源开发规划工作中,单一性是当前土地资源开发、水资源开发与矿产资源开发的主要特点,开发自然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是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与开发者的主要关注点,对于开发作业是否会对自然生态产生系统性、不可逆性的影响未能做充分考虑。对于实际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来说,开发与修复工作是具有系统性与整体性的。以开发矿产资源为例,将矿产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采掘与利用是采矿单位的重点关注问题,但对于后续针对开发后的矿产资源进行的生态修复工作来说,便不再是简单的对矿坑予以填埋的问题了,而是需要将矿产资源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结合实际情况对如何开展有效的修复工作加以考虑与研讨,保障生态修复工作的可行性与科学性[1]。

1.2 生态修复实践手段滞后性

自然生态环境被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与不合理的布局规划严重破坏,需要资源管理部门在生态修复实践中采取有效手段加以处理。从当前我国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修复效果来看,生态环境修复理论尚不完善,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的修复实践手段也较为有限。以我国陕西省的渭北旱腰带为例,在这一区域内存在着丰富的石灰岩矿类资源,但由于受到外界工程项目建设需求与利益开发的双重影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批小型采石场被当地群众陆陆续续地自行建设起来,这种私立采石场缺乏正规的营业执照,产业规模小,浪费了大量自然资源,生产效率极低,矿产资源未得到高效利用,不科学的开发手段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导致各山体的陡立面呈现严重的裸露状态,这一区域的自然生态景观受到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也为后续的修复与治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虽然生态修复试验点的设立使得针对山体的恢复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效果,但修复工作仍存在较多问题,体现出当前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仍不具备成熟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技术。

1.3 部门协作分工履职矛盾性

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职责方面,政府部门当前明确指定给了自然资源部。但这样的职务委派存在一些矛盾,例如对于生态环境部门、发改部门与自然资源部门三者来说,无法清晰划分生态保护工作的职能边界,对于生态建设工作的职责划分上,国家发改委具有协调义务[2]。需以生态环境部的基本方案为基础,将针对生态保护修复进行指导、监督与协调的工作任务划分给生态环境部,让其承担起相应职责。同时,在修复实践层面边界方面,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加以明确划分,进一步厘定三个部门的监管范围与修复职能。若存在其他相关部门也处于自然资源管理范畴内,且具有生态修复职责,也需对此类业务部门之间存在的所属关系加以明确,例如农业部、林草部与水利部门等。

2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方法

2.1 深化理论认识、把握修复工作规律

自然资源的发展需要以国土空间为载体,在国土空间内,自然资源又是一种珍贵产物。在单一性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发展现状下,可以从这一现有条件入手,考虑如何提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并将具有针对性的整体生态修复方案制定出来。自然资源部门需要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打开生态修复整体化的理论思路,以恢复治理当前的矿山地质与林业环境等自然生态为着手点,拓展土地复垦方案,最后形成优化的自然生态修复处理办法。

土地、湖泊、山川等自然要素共同组成了国土空间生态系统,这种大系统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空间结构。互相关联、相互作用是江河、湿地、森林与草原等自然要素之间关系组成的鲜明特点,通过各种自然生态要素的协同发展,生态功能才能够被有效的发挥出来,为处于各个空间内的自然区域构建坚实的生态安全屏障。对生态系统的固有属性具备充分认识、尊重并遵循其自然发展规律,将恢复治理核心思想牢牢把握,有助于促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高效开展。

自然资源部门应加快构建完善的资源开发与生态修复管理机制,开发利用多元素的自然资源,推动对国土空间内各种生态环境的整体化保护与系统性修复。面对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应对其具备的连续性与完整性特点站在国土空间角度上予以正确看待[3]。若生态系统的空间尺度不同,其表现出的功能也会存在差异,由此带来多种多样的生态效果。生态系统含有的尺度越大,对于其内部物质运动与能量散发所需的空间越能轻松满足,其能够维持自我的正常生长,具有极强的生态服务功能与恢复能力。

2.2 全面分析现状、强化修复问题导向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的管理者与实践者需重视强化修复作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制度与管理体系进行科学化构建与完善。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作为理论主线,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理论系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是将资源的所有内容理清、查清,以将资源进行综合性的科学利用为核心,以实现对国土空间生态系统的整体修复为前提,优化生态修复工作的实践效果。

近年来,诸如“三北”防护栏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一系列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已陆续落实,在对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维护与强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全面化、高效化推进具有重要意义,丰富了维护工作的理论基础,为修复实践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4]。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各地政府应对生态修复理念加以正确认识,明确山水林田湖草作为完整生命共同体对生态修复作业的重要意义。树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科学观,将整体修复布局工作推向国土尺度发展,对于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抓紧处理,严格开展修复项目选址工作,不得随意划定项目作业规模。构建严谨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系统观,充分认识生态系统结构内在联系,提高对统筹修复生态要素的重视程度,深入研究修复目标,并理清协同发挥作用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修复系统的整体功能。

2.3 加强方法研究、提升修复工作成效

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中,生态环境部门与发改部门出台或制定工作规划与相关政策时需注意与自然资源部门的生态修复工作实现宏观角度的衔接,与此同时,自然资源部门也要统筹合作林草部、农业资源部与水资源部等各项部门,构建生态修复整体性工作方案,强化自身的业务执行能力。以资源开发后的整体修复工作为背景,构建系统化治理模式,自然资源部门需发挥引导作用,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机制的形成[5]。要切实解决生态修复工作在实际践行中存在的问题,需增强修复作业的科学性,提高恢复治理工作质量,梳理现有的国土空间修复经验与实践方法,实现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手段的集成与创新。

采用正确方法划定生态修复区域,加快多层次生态安全格局的形成,同时,研究识别修复问题的有效方法,研发生态修复工作所需的各种技术装备,促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高效发展。

3 总结

作为自然资源产业大国,我国生态资源长期面临着过度开发、缺乏保护的严峻问题,虽然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要提高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实践成效,各级部门需深化对资源开发与环境修复的正确认识,全面分析生态修复工作的发展现状,加快研究有效的生态修复方法,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国土部门理论
联合监督让纪检部门不再单打独斗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鲜花盛开的国土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