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西10 井区清水河组油藏难采储量动用研究

2020-02-18 09:22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0年14期
关键词:清水河井区单井

付 磊

(新疆油田公司石西油田作业区,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石油开采技术日新月异,使在以往开发技术条件下不能有效益动用的储量、得到了有效动用。油气田开采企业不仅油气产量上有了大幅度提高,而且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以石西10 井区清水河组K1q12油藏难采储量动用为例,阐述了构造幅度低、油层厚度薄、油藏埋藏较深、具有强底水的构造油藏,受早期整体地质认识不太清楚以及开采技术条件的限制,油藏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动用,通过构造特征研究、沉积储层研究、油藏工程等研究,落实了构造特征、砂体展布特征,油层平面、剖面的分布特征,并且确定采用水平井的开发方式部署4 口水平井,实现了石西10 井区清水河组难采储量的有效动用。

1 油藏概况

石西10 井区清水河组K1q12油藏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行政隶属新疆和布克赛尔县管辖。构造上位于陆梁隆起的石西凸起,石西10 井区清水河组K1q12油藏为受断裂控制的断鼻构造。该区清水河组K1q12油藏储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物源来自北方,砂体区域分布稳定,厚度较大。该区清水河组K1q12储集层岩性主要为灰色、灰褐色砾状长石岩屑砂岩、砂质砾岩,其次为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及不等粒长石岩屑砂岩。石西10 井区清水河组K1q12油藏油层孔隙度10.30%~16.80%,平均14.10%;渗透率5.61~938.00 mD,平均92.26 mD,为低孔中渗储层。油藏地面原油密度0.874 g/cm3,50 ℃黏度25.8 mPa·s,凝固点15.33 ℃。地层水型为NaHCO3型,氯离子含量为3950.22 mg/L,矿化度为8073.39 mg/L。油藏在水平井开发动用前有4 口开发直井,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液15.7 t,日产油6.6 t,含水57.6%,初期含水上升较快,稳产时间短,单井累计产量低,很难效益开发。

2 动用难采储量的主要方法

2.1 构造特征研究

通过对新采集的小面元三维开展精细构造解释,该区清水河组K1q12油藏为受断裂控制的低幅度断鼻构造,构造高点位于SH1006 井附近,圈闭幅度30 m,工区内主要发育石西2 井南断裂、SH1006 井南断裂、石015 井南断裂、石西10 井北断裂4 条正断裂,均为本区的控藏断裂。

2.2 沉积储层特征研究

石西10 井区清水河组以中部高伽马、高密度泥岩顶界为标志,自下而上分为两段:清一段(K1q1)和清二段(K1q2),油层发育在清一段。清一段地层厚度90~135 m,根据岩性、电性及沉积序列特征,可分为上下两个砂层组,即K1q11、K1q12。其中K1q11主要为一套褐色泥岩层,厚度在50~60 m,电性特征表现为“高伽马、高密度”,区域分布稳定,为区域性地层对比标志层,也是本区区域性盖层。K1q12是本区产油层,主要为一套灰色砂砾岩层,为白垩系底砾岩,与下伏侏罗系西山窑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砂层厚度50~77 m,区域分布稳定,与K1q11组成储盖组合。石西10 井区清水河组K1q12油藏储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物源来自北方,砂体区域分布稳定,厚度较大,平均70.0 m,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厚。石西10 井区清水河组K1q12储集层岩性主要为灰色、灰褐色砾状长石岩屑砂岩、砂质砾岩,其次为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及不等粒长石岩屑砂岩。胶结类型主要为压嵌-孔隙型,其次为孔隙-压嵌型和孔隙型,部分为压嵌型。颗粒接触方式主要为点-线接触,其次为线接触和线-点接触,部分为点接触。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分析,石西10 井区清水河组K1q12油藏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含量10%~95%,平均为69.4%;其次为剩余粒间孔,含量5%~80%,平均为15.4%;见少量的粒内溶孔和微裂缝。从石西10 井区清水河组K1q12油藏储层压汞曲线分析,毛管压力曲线形态为中等偏细歪度,储集层孔隙较发育,连通性较好。根据X 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石西10 井区清水河组K1q12油藏储层粘土矿物主要为绿泥石(平均45.55%),其次为高岭石(平均32.67%),少量伊/蒙混层矿物(平均14.67%),及少量石英(平均7.11%)。根据岩心化验分析资料,石西10 井区清水河组K1q12油藏油层孔隙度10.20%~16.90%,平均14.10%;渗透率5.61~918.00 mD,平均92.26 mD,为低孔中渗储层。

2.3 油层分布特征研究

通过岩性电性关系、岩性含油性关系、电性与物性关系以及电性与含油性关系研究,确定石西10 井区清水河组K1q12油藏油层下限为:孔隙度(Φ)≥14.5%;电阻率(Rt)≥8.5 Ω.m;含油饱和度(So)≥55%。通过确定的油层解释标准,对石西10 井区清水河组K1q12油藏油层进行解释刻画,发现石西10 井区清水河组K1q12油藏油层厚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厚,油层平均有效厚度3.4 m。

2.4 试采特征研究

(1)初期产能主要受油层厚度影响。通过统计初期产能与有效厚度关系,发现初期产能主要受油层厚度影响,油层厚度越厚,初期产能越高。

(2)初期含水主要受含油饱和度影响。通过统计初期含水与油藏含油饱和度关系,发现初期含水主要受油藏含油饱和度影响,含油饱和度越高,初期含水越低。

(3)单井生产效果受生产制度影响。通过统计分析4 口开发井生产制度,发现措施前开发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是冲程、冲次较大,导致投产初期生产压差较大,从而使开发井投产后含水快速上升。因此,本次部署后期生产过程中需控制好生产压差,避免底水上窜。

2.5 难采储量水平井技术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石西10 井区清水河组K1q12油藏地层系数Kh=305 mD.m,地质特点满足水平井开发条件;石西10 井区清水河组K1q12油藏主力油层单一,纵向上分布相对集中,水平井开发能提高油层的控制程度,油层中仅发育少量砾岩,隔夹层不发育,同时该区地质储量丰度相对较低,水平井能提高单井产能;相邻井区水平井开发已获成功:石南31 井区清水河组油藏水平井初期平均日产油为周边直井的2.9 倍,水平井开发已取得较好效果。

2.6 水平井参数研究

水平井井距:①试井法。通过石西10 井区清水河组K1q12油藏单井复压资料解释,探测半径为67.0~266.0 m,平均探测半径为193.0 m,折算井距为136~535 m,平均井距为385 m;②曲线交汇法。通过曲线交汇法确定的合计井距为406 m,经济极限井距298 m。综合试井法、曲线法,确定石西10 井区清水河组K1q12油藏水平井距为380 m。

水平井长度:水平井经济极限累产油随着水平段长度的增加而增大,部署水平井井距为380 m 时,水平段长度大于100 m时,其单井控制储量(2.30×104t)才大于经济极限控制储量(2.25×104t)。同时考虑石西10 井区清水河组K1q12油藏形态,可部署水平井水平段长度为500~800 m。

水平井产能:①类比法:统计部署区邻井投产第二年平均单井日产油5.6 t,参考石31 井区清水河组K1q12油藏水平井与直井产能关系,水平井产能为直井的2.9 倍,计算部署区水平井产能为16.2 t/d;②经验公式法:用Joshi 公式及Renardd-Dupuy公式计算水平井单井产能,500~800 m 水平段长度下,为12.1~18.6 t/d。综合上述两种方法,石西10 井区清水河组K1q12油藏采用水平井开发,在380 m 井距下,500~800 m 水平段长度下,水平井单井产能为12.1~18.6 t/d。

3 实施效果

在石西10 井区采用380 m 井距,部署水平段长度为550~770 m 水平井4 口,单井设计产能13.0~10.0 t/d,新建产能1.9×104t,根据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预测,10 年后累积产油5.37×104t,含水89.7%,阶段采出程度21.03%,平均单井累积产油1.34×104t。经济效益评价按每桶55 美元计算,净利润1200 万元。

4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成功开发动用石西10 井区清水河组K1q12油藏难采储量,得到3 点认识:①通过精细构造解释研究、储层与油层分布特征研究、试采特征研究、油藏工程研究、三维数值模拟等精细地质研究,落实了油层平面、纵向上分布特征、发育规律;②利用薄层水平井开发技术,增大泄油面积,降低含水上升率,提高单井产能以及单井累计产量,从而实现油藏难采储量的有效益动用;③石西10 井区清水河组K1q12油藏难采储量的有效动用,对同类型的油藏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清水河井区单井
井区水窜水淹综合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
清水河边
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杨66井区延9储层敏感性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杨66井区延10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
小型边水稠油油藏单井液量优化方法
底水稠油油藏单井条件下隔夹层参数研究
陆西地区清水河组一段储层特征及差异性分析
单井成本核算分析
走不出清水河
一条清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