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噶尔古城

2020-02-18 11:14王祥奎
党的生活·青海 2020年1期
关键词:昌耀老街古城

王祥奎

也许是你千年沧桑的容颜,深烙梦境;也许是你灿烂的历史文化蕴涵,吸引中外游客前往遨游古城丹噶尔,一探究竟。

六月清晨,熏风拂面,一颗悠爽自得的心早已飞越车窗,去追寻丹噶尔多元变迁的沧桑历史及丰厚的地域文化。

“丹噶尔”,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白海螺,这个浪漫传奇的名字,使得湟源这座县城显得更加神秘无比。“海藏咽喉”“环海商都”“小北京”“茶马互市”诸多美誉厚重着丹噶尔的文化底蕴。

走进丹噶尔古城,觉得仿佛进入了历史的隧道,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商都。那静寂苍老的青石板路、深长幽远的厅堂、精致的木雕丹噶尔厅署、隐约流响的祭孔唱词、青苔旧瓦……恍惚间仿佛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来商都繁华的喧嚣声,且昔日商贾云集的影子亦斑驳可见,时至今日也还延续着她的辉煌。

进入明清老街,只见有东西两城门。西城门为拱海门,东城门为迎春门,拱海门右侧,铸刻有“丹噶尔城”字样的天然石碑赫然眼前。

通过巍峨壮观的拱海门门洞,就进入宽约六米、长近八百米的明清老街。一踏进老街,仿佛就踏进了一千年前的明清朝。“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逤取封侯。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由于丹噶尔古城地处西海之滨、湟水源头、日月山下,这里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接合部。这里,湟水、药水二水相交,西石峡、巴燕峡、药水峡三峡汇合,扼丝绸南路要隘,居唐蕃古道险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由于丹噶尔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自然而然成为商业、军事、宗教和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镇,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历史留给我们的绝不只是老街、房子、商铺,还有她迷人的氛围,不只是建筑的氛围,更是一种历史的生态文化氛围。踩着六尺宽的明清老街,感觉每一步都会踏响历史的音符,掀起记载无数个古老故事与传说的尘埃。

丽日朗照,整条老街都闪烁着熠熠的光亮。她在静静地述说着岁月印痕,述说着沧海桑田的人世变迁。在两旁汉藏蒙风格古色古香的建筑映衬下,青石板路显得内敛而安静,透着淡淡的隐忍和儒雅。

于中午时分,天气转阴,并下起毛毛细雨。不紧不慢,洋洋洒洒,如烟如雾。丹噶尔古城在霏霏斜舞中朦胧成一种古意的浅愁。听着雨水敲打历史的声音,在朦朦胧胧中走进老街深处,映入眼帘的是老街两旁的城隍庙、文庙、丹噶尔厅署、镇海协营署、仁记洋行等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这一切宛如一幅水墨画,有说不出的恬淡静谧。雨雾缥缈,悠游古城老街,顿感一股传统文化的气息与儒雅的学风从远古时代迎面而来,且隐约间似乎还能听见“踢哒、踢哒、踢哒”的马蹄声及此起彼伏的买卖声……

尤其是老街两旁保存尚好的商号,仿佛无声地告诉游者,昔时的丹噶尔古城,商贾云集,贸易兴盛,物阜民丰,盛极一时,是青藏高原闻名遐迩的“环海商都”“小北京”。

“仁记洋行”是丹噶尔古城现存的十几所洋行之一。这所英国人开设的洋行是旧中国外商在湟源经商的历史见证。

走进仁记洋行一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道古色古香的屏风,其后是摆放在屏风后的一些昔时买卖和办公的老物件。一楼右侧则是两个站立的塑胶模特,一人身着藏式斜肩皮袄,一人身着唐装,戴着墨镜。这就是老一辈湟源人所说的“歇家”。沿着旧时风色的楼梯来到二楼,橱窗内陈列的留声机、美国打印机、镶嵌悬挂在墙壁上的欧式画框、各种印花税票、外国银行汇票、救国公债以及泛黄的账本等代表岁月的老物件,无声地述说着丹噶尔这座茶马商都曾经的辉煌与繁荣——

“丹地古时沦于塞外……海藏恃为咽喉,湟中资为锁钥。辟邑至今,几二百年,巩固雄峻,甲于陇右……迄今商业发达,几成巨埠。彼欧西各邦,若英、若俄、若德,皆谴其华夥,梯航远来,群集丹地,岁输白金数十万,盛矣!”(《丹噶尔厅志》)。据史料记载,丹噶尔的商业贸易起源于唐代的边关互市。开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采纳宰相裴光庭的建议,批准在赤岭(日月山)脚下哈拉库图城交换马匹,进行互市。至清嘉庆、道光、咸丰三朝(1796~1860年)的六十余年时间里,丹噶尔民族贸易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丹噶尔也声名远播,成为西部重要的商贸集散地。

交易商品种类的日益丰富,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不仅催生了集货栈店主、商业经纪人、牙侩、翻译为一体并领有“官照”的特殊居间商人阶层——歇家,而且还有力地刺激了当地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清代和民国时期,丹噶尔就出现了“八坊两院十四匠”手工业……

丹噶尔古城内经纬交织的幽幽街巷,独具特色的民居院落,气势恢宏的寺院庙宇,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琳琅满目的商铺门店,风格独特的湟源排灯,犹如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向世人展示着古城的辉煌与沧桑。

丹噶尔的排灯起源于清代中期,发展于民国时期,历经两百余年沧桑岁月,成为丹噶尔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珍品。

踏在潮湿斑驳的青石板路上,走过这条长长的巷子,每户商铺的门头上摇曳着红色的排灯。这些排灯是商家在夜间招徕顾客而制作的,是名号招牌的象征。丹噶尔古城排灯形式风格各异,长方形、扇形、椭圆形、圆形、梅花形……它集木工、雕刻、绘画、装饰、书法等艺术为一体,同时融入地方和各民族文化元素。

最值得一提的是长约丈余、高两尺的“长条排灯”,一架排灯五格十面,灯面由苏杭上等绢帛制成,由名师高手绘画。内容涉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名人名著、风土人情等等,每架排灯以连环画形式,集中展现一个故事,人物生动,场面鲜活。尤其是蜡烛闪烁之时,画面人物静中有动,惟妙惟肖。画面隐含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内容,使人们在不经意间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登山把酒快临风,绝塞全凭一道通。千里云烟飞眼底,万家忧乐系胸中。雄关烽净灭余焰,大海波平涵远空。乘兴漫游归向晚,满街灯火已初红。”每到元宵节,只见老街灯火辉煌,加之四乡社火纷至沓来,锣鼓喧天,龙舞狮跃,成为丹噶尔古城一道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风景线。

凝重、沉浸、醇厚、悠远……诸多词汇汇集于丹噶尔一身,引诱着无数仁人志士、文人墨客寻找诗情或观光旅游……

城堡,宿命永恒不变的感伤主题

光荣的面具已随武士的呐喊西沉

如同蜂蜡般炫目,而终软化,粉尘一般流失

无论利剑,无论铜矢,无论先人的骨笛

都不容抵御这日辐射的魔法

造物总以这灼灼的,每日采自东方的花冠

冷眼嘲弄万类,可不寒而栗……

行走丹噶尔老街,不能不去昌耀纪念馆。湟源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昌耀的第二故乡,也是昌耀的“边关流寓之地”。在这里,昌耀曾写下了《丹噶尔》《慈航》《驻马于赤岭之敖包》《哈拉库图》等多篇与这片土地命运相系的不朽诗篇,使他最终成为“中国新诗运动中的大诗人”“诗人中的诗人”。

为了缅怀昌耀,湟源县在丹噶尔古城原海峰书院内修建了昌耀诗歌馆,馆内塑有昌耀塑像,厅内展示着昌耀的书籍信件、诗词手稿、生活用品。

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

爱的繁衍与生殖

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

更勇武百倍

我就是这样一部行动的情书

我不理解遗忘

也不习惯麻木

我不时展示状如兰花的五指

朝向空闊弹去——

触痛了的是回声……

诗人的气质在这座幽雅的院落里静静地绽放,如一株兰花,开在奔放豪迈的西北高原,特立独行……

“时光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静静地走在古韵悠悠的丹噶尔古城,我明白,我属于古城,迷恋它清纯而饱经风霜的气息,即使只是幽梦一场,又有何妨?

……

猜你喜欢
昌耀老街古城
古城西南两座桥
兴城古城:明朝最后的关外孤城
太平老街
我写作履历中的“昌耀时间”
老街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东门老街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刘湛秋鼎力相助昌耀的故事
韩作荣:昌耀生命中“贵人中的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