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江和他的“中国芯”

2020-02-18 11:14吕高排
中关村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国芯磷酸

吕高排

他的西装质地一般,领带打得也不够帅气。

他身体微胖,一脸憨厚,头发稀疏,长寿眉肆意地生长,盖过了乌黑发亮的眼睛。

他已经整整70岁,动作不再敏捷,走上演讲台的步伐沉稳缓慢。

1月10日,由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举办的2019年度“最美退役军人”首场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最美退役军人”、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江第一个登上讲台。

演讲只有6分钟,却将观众带入一个热血沸腾的世界。掌声一阵接一阵,经久不息。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位普通老人变得不普通,究竟是什么力量激发了观众的泪腺?

走近李世江,走近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多氟多,记者寻觅到他平凡而有魅力的人生轨迹。

屈辱VS尊崇

一段屈辱的经历,永远铭记在李世江心中。

那是2006年夏天,李世江去到日本东京。一家日本公司在制造六氟磷酸锂方面卓有成效,李世江踌躇满志,志在必得。

这次远行酝酿已久。在这之前,多氟多将日本某公司的专家请到中国。作为上宾,公司给这些专家特殊礼遇,不仅在生活上照顾入微,工资待遇也特别优厚。以心换心,这一次日本之行,李世江渴望到这家公司研发一线看一看,学习六氟磷酸锂的先进制造技术,让中国的多氟多快速成长,造福人类。

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使用六氟磷酸锂的用户。将李世江送上国际航班之前,这个研究所的孟所长拉着他的手紧紧不放,反反复复就三个字:“拜托了,拜托了。”全世界只有日本生产六氟磷酸锂,这个研究所只能向日本求购。日本开出了天价,供货周期还特别长,而且要求先预付款……

在中国,最有可能生产出六氟磷酸锂的企业就是处在中原大地、太行下山的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李世江这次日本之行,打算从这家日本公司购买六氟磷酸锂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开始启动中国的六氟磷酸锂时间。

等待他的是避门羹。桥本躲起来,不见李世江。他说:“对不起李先生,领导去外地考察了,需要等他回来批准。”

李世江孤注一掷:“那我就在这里等。”

“对不起,日本决策非常慢……”日本公司对接人说。

一连几天,李世江不死心,徘徊在这家公司门口。桥本把他请进公司,在院子里转了转,可是在生产厂区门口,他被桥本挡住了。

桥本说,购买技术和设备,需要50亿元人民币。

50亿,对于刚刚起步的多氟多来说,是一个泰山一样沉重的数字。悻悻地走出公司,李世江心里五味杂陈。

事后,桥本告诉李世江,六氟磷酸锂技术是高科技长期积累的结果,要求特别高,不仅需要严格的生产环境,还需要很高的人员素质,就连男士吸烟、女士抹口红都不允许,中国多氟多两方面都不具备,不可能实现。

桥本这一席话就像一记耳光,狠狠地抽在李世江脸上。自此,那双傲慢不屑的眼睛时常浮现在他面前,屈辱和刺痛成为他思变的力量。

也就从那一刻,他告诫自己:“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生产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产品,不再受制于他们,才是王道!”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又是一次国外的经历,同样铭心刻骨。2015 年,李世江到德国参加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受邀到全球知名机器人企业库卡公司访问。

还是那身西装,还打同样的领带。这时候的李世江,似乎与日本之行一样,又似乎完全不同。此时,多氟多自主研发生产的六氟磷酸锂,产销量居全球第一,不但替代进口,还大量向国外出口。全球用的动力锂电池中,每4块就有一块用的是多氟多生产的六氟磷酸锂。这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售价从原来每吨100万元降至现在的10万元,为我国军工装备和新能源行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

走进库卡公司,尊崇时时相伴。公司早就留好了车位,上面清晰地标明“多氟多专用”字样;在所有的信息系统,都可以看到“热烈欢迎CHINA李”的电子标语;库卡公司副总裁拉着他的手,与他一起走到旗杆前。伴随着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异国他乡。

久久地凝视着德国天空飘扬的中国国旗,李世江两行热泪不自觉地流下来……他郑重地立定站好,端端正正地向国旗敬了个军礼。李世江清楚,这份尊重,是因为在他的身后,有着一个强大的祖国!这份尊重,是因为中国民族工业在世界上挺起了脊梁!一股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升。

李世江永远记住了拒之门外的尴尬,记住了一些国家缺乏创业条件的痛苦,也永远记住了为他而升起的五星红旗。“提高中国制造水平,讓中国制造在世界上扬眉吐气。”他发誓,“中国的民族工业一定要屹立在世界舞台的中央!”

废料VS珍宝

在李世江的办公室对面,有两个证书高高挂起,格外显眼。一本是“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盖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委员会”的大红印章;一本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盖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大红印章。他告诉记者,每天一抬头看到这两本鲜红的证书,心里感到很踏实,有依靠,有方向,做事也就有精神、有信心、有劲头。

李世江颇爱升国旗。他觉得,在国旗冉冉升起时举起右手,是磅礡力量迸发的时候,也是一个人最坚定自信的时候。因此,在多氟多,每周一早晨是升旗时间。李世江只要在河南省境内,即使凌晨也会赶来。

早在担任火箭军发射班长时,李世江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已经到了痴迷程度。导弹在天上飞,准确命中目标,是因为一个重要仪器——陀罗仪。李世江在水平测试和垂直测试中,被这个馒头大小的东西吸引。有了陀罗仪,导弹就可以实现自动纠偏,像长了眼睛,直击敌人心脏,就这么神奇。可是中国没有能力生产陀罗仪,全部依靠进口。

偏偏,陀罗仪出现了异常!大家面面相觑,束手无策,部队只好将外国专家请来。外国专家傲慢地背着手,就吐出一个字“换”!维修变更换,成本大幅增加,“我们只能妥协,没有选择,因为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

也许就从那时候起,李世江在胸中埋下一颗产业报国、科技强军的种子。

当了高科技企业负责人的李世江,终于有了这样的机会。恰逢此时,在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原国家计委发布了《氟化盐发展战略》,提出要“控制萤石法氟化盐厂的发展,加强磷肥副产品的开发和研究”。这一文件的出台鼓舞着李世江,他说,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废料,只有放错了地方的产品。在无机氟化工领域,他开始寻求循环经济的理念。

能不能利用再生的氟资源生产氟化盐产品呢?李世江发现,磷肥生产过程中,产出大量副产品,堆积如山,污染环境。这些“废物”是氟硅酸,含氟废物的处理,是当时一个重要课题。因萤石不可再生,发展氟化工不能一直开采地下萤石资源,原本来源于萤石的氟资源要从何而来?研究表明,磷肥副产物将是其主要来源之一。曾经当过化肥厂副厂长的李世江,从这份研究成果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

1999年,焦作市冰晶石厂围绕磷肥的副产品展开综合利用,把氟硅酸转化成氟硅酸钠,再进一步转化为氟氯酸钠,即冰晶石。冰晶石的副产品硅,在我国一直被作为硅渣废弃,李世江却发现了其应用潜力,通过研究,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硅,应用于轮胎制造。经过三年的科研攻关,李世江带领团队成功突破氟硅酸钠法制冰晶石联产优质白炭黑生产技术,不仅解决了困扰磷肥企业副产的污染问题,还实现了低品位氟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大节约了国家战略物资萤石资源。

2007年,公司申报的“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被列入国家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项目,得到国家480万国债资金的支持。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色,象征着生命。绿色发展,是对山川草木生命之延替的期盼,更是对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之后,多氟多开发出一种新产品——高分子比冰晶石,为电解铝启槽专用产品,能够有效促进电解铝行业节能减排和降低成本,使每吨铝平均消耗冰晶石由30公斤降为5公斤,新产品深受各大电解铝厂的青睐,产品供不应求。

然而,新产品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尴尬,他们被同行业企业举报,认为产品指标不符合当时的国家标准,销售一时陷入困境。

面对这种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现象,李世江在经过周密思考之后,提出一种大胆想法:“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需要不断改进。”

于是,多氟多向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委员会提出修订国家标准的要求,并以过硬的产品质量说服众多客户和专家,得到国家、省级行业协会的认可和支持,决定由多氟多来制定新的冰晶石标准,而且在多氟多建立国家认可实验室,主持修订冰晶石国家标准、冰晶石分析方法,制作了冰晶石国家标准样品……

李世江通过一系列创新之举,使多氟多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中国氟化工领域标准的制定者。

进口VS出口

李世江始终相信,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2006年,锂电池的核心材料六氟磷酸锂生产技术被日本垄断,国内企业使用这种原材料全部依赖进口,倍受压制。基于在氟化工方面的技术优势,李世江决心啃这个硬骨头。

嵌入骨髓的军人情结和报国激情,时刻激发李世江的创新动能。李世江狼狈不堪地从日本回来,立即开始分析六氟磷酸锂的技术发展动向和多氟多的创新能力。当年4月,多氟多成立六氟磷酸锂研制小组,毕业于郑州工学院化工系的总工程师闫春生,担任组长,开始向这一崭新领域猛烈进军。

没有人知道有多难。六氟磷酸锂合成技术在国内一片空白,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李世江和闫春生带领科研团队,查阅各种资料,向专家请教,自己设计实验装置。然而,实验用的容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只能自己摸索焊接制作。

看似不起眼的淡黄色粉末,一旦与潮湿空气接触会发热以至燃烧,这就意味着,如果加料速度控制不好,随时就会造成合成容器爆炸。

那是实验开始的第二个月,专家们正在专注地做着实验。突然,“嘭”的一声巨响,烟雾瞬间充满实验室。大家望着满屋子滚滚浓烟,惊魂未定。那个烟雾就是无水氟化氢,它是剧毒,有强腐蚀性。大家捏了一把冷汗,越想越后怕,实验也因此停了下来。

这是一段煎熬的日子,李世江的心情沉重如铅。但他作为军人的血性从未泯灭,他走进实验室,和科研人员一起分析问题、克服困难,激励他们树立信心。大家心里的希望之火,再次被重新点燃。

之后,科研小组24小时轮流试验,这一干就是830多个日日夜夜。实验装置非常简陋,尤其是上料装置,需要人工不停地用手指头弹料,才能保持匀速进入。每次上料需要8个小时,这期间不能离开人,科研组分成两组,每两个小时轮换。就这样弹呀弹呀,困得累得不行了,也只能在实验室的椅子上眯一会儿。

经过数百次实验,各项指标一项项被攻克,曙光即将出现眼前。2009年1月15日,化验报告单又一次放到李世江办公桌上,当他看到最后一项数据指标达到那个梦寐以求的目标时,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实验取得巨大成功!

两年多日夜坚守,上千次反复试验,多氟多科研团队先后突破原料提纯、密封阻隔等技术难关,成功制造出两克六氟磷酸锂。

实验成功给所有人带来巨大喜悦。但是李世江和闫春生都明白,这个成功只是六氟磷酸锂项目的第一步,后面距离产业化还有很大距离,更加艰难的道路在等待着他们。

当年11月,多氟多年产2吨的六氟磷酸锂实验装置取得成功,他们首创工业级无水氟化氢——工业级碳酸锂合成途径,迈出了六氟磷酸锂产业化的步伐。年产200吨六氟磷酸锂生产线也在次年迅速建成,产品开始推向市场。

2010年11月,北京化工研究所大大方方地使用上多氟多的产品,效果非常好,价格非常便宜。一位老工程师含泪对李世江说:“你没做六氟磷酸锂的时候,我每年要到日本3次,跟人家说好话,花费几倍的高价还不肯卖给我们;等你的六氟磷酸锂做出来以后,日本人每年来我这3次,给我说好话,让我用他们的产品。你让中国人挺起了腰杆!”

此后8年,多氟多科研团队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在成套工艺技术、原材料纯化、专用装备开发、副产物梯级高效利用等方面实现了全面突破,把成本降到了最低。2017年,多氟多的六氟磷酸锂年产量达到了6000吨,成为世界第一,全球每4块锂电池中就有1块使用多氟多的六氟磷酸锂。

多氟多首创新型原料路径制备晶体六氟磷酸锂新专利工艺,迅速实现产业化,实现了“中国创造”。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没有回头路,强烈的创新愿望比创新更重要。”李世江幽默地说,多氟多人创新“上了瘾”,已经成了一种企业文化。未来,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就是“氟通四海”,让多氟多成为全球最卓越的新能源综合方案提供商。

2018年,美国要求停止向中兴提供芯片供应,引起轩然大波,“缺芯少魂”的问题,严峻地摆在中国人面前。“中兴通讯事件给中国企业家、中国企业打了一闷棍,击了一猛掌。我们应该更加清醒,需要中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智慧和觉悟,现在这个时机来了。”李世江说。

其实,多氟多十几年前就开始在电子级化学品市场探索。李世江和他的专家团队借助这一契机,发挥氟技术优势,专注研究芯片行業用原材料,迅速开发出电子氢氟酸生产新工艺,品质达到UP-SSS级别,有力支撑起国家关键原材料的国产化和供给安全。

至此,李世江终于拥有了一颗“中国芯”。

猜你喜欢
中国芯磷酸
邓中翰和“中国芯”
让中国蔬菜种业装上“中国芯”
国际磷酸—铵市场再次走跌
上海洋山港四期:智能码头的“中国芯”
上半年磷酸二铵市场波澜不惊
2018年下半年 国内磷酸一铵市场走势简析
征途漫漫 中国芯
磷酸二铵:“钱景”如何
次磷酸铝与石墨烯对PBT的协效阻燃作用
磷酸反应槽碳砖膨胀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