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居住区的水景设计

2020-02-19 04:23
居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池壁驳岸池底

朱 琳

(北京和成地产控股有限公司,北京 100081)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仅仅要求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更希望体会流水潺潺,小桥流水的惬意雅致。而“水”更有“薪水,钱财”之意,开发商也越来越重视水在项目上的运用,设计师们也采取丰富的水景形式,设法使其更人性化,合理化,更好的满足人的亲水性需求。通过多年的发展,居住区水景起到了改善环境,美化环境的作用,也在居住区中越来越普遍。

1 水的特性

水在常温下是一种液体,其形状及观赏的效果决定于:盛水物体的形状、水质以及周围的环境。水体周围环境的风,温度,光线等自然因素,也会影响水体观赏效果。例如刮起了风,水面波光粼粼,就无法欣赏到水面倒影。温度下降,水结成冰,水面就会变成冰场。观赏的趣味,使用的方向也就聚然不同。

2 水景形式

现代景观设计中,水景按建造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天然水景和人工水景。天然水景是以江河湖海等自然水资源为背景的人文环境,讲求借景 ,以观赏为主。借助自然地形,顺应环境设置景观。人工水景则是以水为主体的人工构筑物。按照其设计手法又可分为仿天然式和规则式。仿天然式人工湖,所表现出的景观特征应该是纯天然的风貌,忌讳显露人造痕迹,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意境。平面形式以天然曲线为主,结合周边地形进行设计。规则式是以几何形式为主,迎合建筑风格,是建筑的室外延伸[1]。本文着重介绍人造水景的设计与施工。

3 水景设计与施工

水池设计一般包括水的表现形式设计,功能型水池分类,驳岸形式或池壁形式设计,水深设计,池底设计等等方面,下面将依次说明。

3.1 水的表现形式设计

水常见的表现形式设计有四种:静水,流水,落水和喷水。

仿天然式的人工湖多为静水和流水形式为主体。静水例如大的水面为镜,倒影为图。又可养鱼于其中,种以水生植物。流水例如狭长的溪流,意图模仿山中小溪,通过地形起伏,水面的大小及水深的变化,使水体自然流动。同时还可将落水及喷水等形式形成点缀,例如置石头筑假山,设瀑布、跌水等多种形式与之结合。

实践案例:在远洋·lavie项目中,人从售楼处出来,欣赏湖区景色的时候,通过景物的变换引导,会渐渐的听到淙淙流水声。这神秘的流水声会自然的将人吸引过去,让人有探寻究竟的冲动。人们通过曲折的小园路,走到“丛林深处”,一组假山瀑布映入眼帘。人们就不难发现,这里原来是整个大湖面的源头。水流从假山落至小溪,从小溪又流至大湖面,湖岸边种植柳树,以及丛生白桦,银杏,新疆杨,甚至是水杉等竖形植物以形成倒影。

规则式水池多以落水和喷水形式为主体。落水例如水帘,叠水,壁泉等,既能让人欣赏到优美的落水形象,又能让人听到落水的声音。喷水例如玉柱喷泉、涌泉等利用喷头形式不用,通过水压来形成不同的水流效果;还有雾喷让人犹如置身仙境,旱喷泉让人在广场中就可与水亲密接触等等。喷泉是喷水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居民区动态水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可以与声效和光效配合使用,形式多种多样。规则式水池还可以通过静水、流水形式,与之相结合。

实践案例:北辰·香麓项目办公楼南侧水池,为规则式镜面水池。这样设计以免使喷泉的落水声干扰职员办公。但镜面水池中也应设置喷泉,主要为了使水循环净化,可选时开放,也可在节日期间开放,烘托气氛(如图1所示)。

图1 静水结合雾喷实景(北辰·香麓)

3.2 功能型水池分类

在居住区中,水池根据其功能可分为观赏娱乐型水池和游泳池(或SPA池)。其中游泳池(或SPA池)专业性较强,通常需要和相关厂家配合共同完成设计。

3.3 驳岸形式或池壁形式设计

仿天然式水池的水面一般比较大,本着“宜弯不宜直”的原则,水岸线为不规则形状。驳岸做法宜多采用草坡入水驳岸形式,结合山石和卵石驳岸,这样让人比较容易接近,高低随地形起伏,不受限制,而形式也比较自由,设计得很自然。既丰富驳岸景观,同时岸边的石头可以供人们乘坐,树木可以供人们纳凉,人和水完全融合在一起。这样的驳岸只有阻隔水的作用,却不能阻隔人和水的亲近,反而缩短了人和水的距离,有利于满足人的亲水性需求。

但就居住区而言,并不是仿天然式水池的水面都适合以上驳岸形式。例如远洋·lavie项目,在展示初期,湖区采用了以上驳岸形式,确实达到了人水融合的效果(如图2,3所示)。但是本项目的最大卖点之一是“户户临水”,这种驳岸形式对于住户来说就存在相当大的安全隐患。于是待湖区住宅建造工作开展之时,又将驳岸形式转变为花岗岩立岸形式,并结合亲水木平台驳岸,入水台阶驳岸,并种植水生植物,来丰富驳岸景观。这种规则式池岸的构图比较严谨,限制了人和水面的关系,在一般的情况下,人是不会跳入水池中去嬉水的。但就居住区而言,也要将危险系数降到最低,除了在住户岸边密植植物外(后期还要增设木栅栏),还将岸边3m以内水深变为70cm以内,3m之外再将池底放坡增加水深(如图4,5所示)。

图2 展示期间(未来住户一侧)

图3 展示期间(未来住户对岸一侧)

图4 入住期间(住户一侧)

图5 入住期间(住户对岸一侧)

规则式水池的池壁外形多以几何形式为主,可做矩形,圆形,椭圆形等,池壁高度依据情况而定。池壁压顶高度可稍稍高于地面,以8cm~10cm为宜,避免地面水流入水池中,造成水质污染,这样的高度使人们很容易接触到水。也可将高度设置在离地面30cm~50cm之间,可供人坐在池边与水接触。还可以根据设计需要及现场条件确定池壁高度,例如多层跌水水池等。

规则式水池外饰面材料的选择,决定了水池的风格。水池的风格应与项目建筑风格相一致,可采取建筑外立面的某个元素与之相呼应。一般采用花岗岩,板岩,砂岩,文化石,碎瓷片等。

实践案例:保利·郁金香园C区样板区入口水池,外形为矩形与圆形的结合,池壁高度距地面10cm,既让人很好的欣赏到跌水效果,又拉近人与水面的距离,满足亲水需求。项目整体风格为自然,现代,休闲,水池采用抛光面花岗岩饰面,用柱体将水池均匀分隔。柱体中心以郁金香砂岩雕花装饰,紧扣项目主题。(如图6所示)

图6 保利·郁金香园C区样板区入口

3.4 水深设计

水池水深设计,要依据水循环要求或是自净化系统要求而确定。但居住区中的水景设计,除了观赏效果之外,更重要的是其安全性。

仿天然式水池,若不设围栏,应在临岸2m~3m的范围内,将水深控制在70cm以内;若设置围栏,水深可根据设计构想及需求设置水深。有的居住区项目,在水深超过1.5的地方设置安全防护网。

规则式水池,我们认为比较适宜的水深为30cm~40cm。这样做的优点是,当水质较为浑浊时仍然清澈见底。而儿童戏水池中,这样的水深也是比较安全的。为保证水体良好的循环,泵坑只需局部加深,以满足潜水泵吸水条件,泵坑表面可设置过滤网箅子,既能隐藏设备又可阻止大颗粒杂质吸入。

3.5 池底设计

池底设计一般分为软池底和硬池底两种。仿天然式水池一般采用软池底,采用砂质土、种植土等,以便结合水生植物;而规则式水池一般采用硬池底,需浇筑钢筋混凝土,池底表面铺置硬质面层。

从美观的角度出发,池底表面应尽量减少外露的管道设备,池底为一整体的平面,也便于池内管路设备的安装施工和维护。

北方冬季寒冷,水池一般都不运行。从实用的角度出发, 水池可设计成为儿童娱乐场所,池底表面可视为铺装设计,并将管道设施拆卸,以免对儿童造成误伤。池底还应找坡,坡度1%左右为宜,坡向最低点(通常为泵坑处),以便泄水。冬季水池池壁挂碱比较明显,影响美观,需要物业及时清理。可尽量使用浅色饰面,缓解反碱问题。

4 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4.1 避免水景雷同

很多设计师大都采用借鉴的原则,国外及国内的很多大城市大都采用大喷泉,大水体来形成壮观美丽的水景。但每个居住区的性质,风格,空间大小都不尽相同,不能一味的借鉴甚至抄袭。

4.2 避免盲目打造水景,浪费水资源

人有着亲水的本性,而设计师们也在努力满足人们的这种亲水需求。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有非常明显的差异。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2]。

在水资源日益缺乏的今天,如何去营造宜人的水景,如何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成为我们景观设计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

4.3 水景的补水和溢水泄水及循环

居住区里的水池,不提倡专门设置补水管道,一是成本较高,二是容易损坏,对水资源造成回流污染。水池初次进水时宜由附近的给水栓接软管向水池内充水,并且禁止在白天充水,应在夜间用水低峰时向水池内充水。也可以使用附近的快速取水阀对水池进行补水。

水池池底应找坡,坡度1%左右为宜,坡向最低点(通常为泵坑处),以便泄水。水池的溢水和泄水设施应尽量隐蔽,并将水排入附近的雨水检查井中。

本着水景设计的“宜活不宜死”原则,水的循环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喷泉、跌水或是曝气系统等形式,使水流动起来,这样可以避免水体氧气缺失和水体变质。而随着景观行业的日益发展趋势,水景补水最理想的是结合项目情况考虑雨水的利用,例如建筑周边,道路两边等要设置排水沟,将区域内的雨水收集起来,加以过滤处理,存储,再运用到水体景观之中去,既减少因大量补水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又能实现水的循环再利用,真正的达到“可持续发展”。

4.4 水池的防水

水体的防水及抗渗处理是水景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仿天然式水池一般采用土工布及膨润土等防水材料,必须注意基础密实且不能有较大颗粒,避免对防水层的破坏。规则式水池建议采用软硬两层防水,分别为抗渗钢筋混凝土和防水层。防水层一般采用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2mm或是三元乙丙橡胶等[3]。

软池底驳岸交接处,应预留一部分防水层,以防基础沉降,防水层断裂导致漏水。硬池底中较大水池应设变形缝,缝距20m~30m,变形缝应从池底、池壁一直到池沿整体断开,缝间填充挤塑性聚苯板等软质填充物,外包橡胶(或塑料)止水带,应确保变形缝处不漏水。

水景设计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水景的处理具有独特的环境效应,可活跃空间气氛,增加空间的连贯性趣味性,利用水体倒影和光影变幻产生的艺术效果。水景设计切忌死水,在造型的同时,更要对补水,溢水泄水,循环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周全考虑,真正做到“绿色”,“生态”,才能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池壁驳岸池底
基于红外技术的工业窑炉池壁冷却风控制
延长超白太阳能玻璃窑炉窑龄维护实践
基于功能分区的城市人工湖景观驳岸生态设计
——以中山市逸仙湖为例
超长水池温度应力分析及探讨
高温天气水产养殖池塘如何防“底热”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驳岸审美设计研究
游白沙坡温泉
河流防洪堤驳岸生态化设计研究
探析工程力学和美学在园林景观驳岸设计中的应用
鱼塘补漏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