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视域下理工科高校法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研究

2020-02-19 12:04蒋昊君
法制与社会 2020年2期
关键词:双一流国际化

关键词 国际化 法学人才培养 理工科高校

作者简介:蒋昊君,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獻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1.212

一、“双一流”建设视域下理工科高校法学培养国际化的概要

(一) “双一流”建设对理工科高校法学人才培养的影响

当下,在“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更多的理工科高校开始探索如何开展更优质的法学教育。这不仅是理工科高校各个学科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需要,也是法学学科通过与本校特色专业的对接,形成自身优势的必然要求。为了建设一流的、综合性强的理工科高校,加强多种学科多种领域多种专业的融合,将法学这一学科纳入发展规划就显得格外重要。纵观当今世界著名的大学,比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着涵盖各个方面的完善的学科体系,[1]即使是著名的理工科院校,也非常重视法学教育,认为法学与自身很有优势的理工科专业一样重要,原因就是其认识到现在的大学竞争是多元化的。面对科技的日益进步,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的广泛运用,与之相配套的法学学科建设变得更加重要。

(二)理工科高校法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特点

1.人才培养模式与自身优势相关

理工科院校以发挥地域和学科的优势为主,在培养国际法律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2]例如,如果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专业较强,就会加强计算机犯罪法和通信信息法的建设,如果在环境、资源和安全工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就会发展环境、资源法和工程安全法。具有航空航天技术优势的高校,便会加强如航空航天法的发展等。他们的法律人才培训的国际化往往与他们自己的主导学科的发展需求有关。因此,在培养法学人才的过程中,如果理工科高校能牢牢把握住自身的独特优势,适应国家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可以凭借其他类型高校不具备的特点,实现跨越式发展。

2.法学双学位教学特色

综合性大学通常更喜欢在法学专业中加开一些涉及其他专业的特殊课程,这种方式虽然也会起到一定作用,但仍然是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下培养人才。然而如果真正想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那么双学位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如果对通过本校法学感兴趣,申请同时学习法学专业,结业考试通过后,便能在毕业时得到原理工科专业和法学专业这两个学位。这种双学位教学方式在理工科高校的适用性远远超过其他类型高校,因为法学学科拥有天然的包容性,它可与各个专业相互融合,从而使之在理工科院校的发展特色更加明显。

3.学生实习交流单位特色

学生在进行实习项目时,理工科大学可以依靠其自身有利优势的条件,和通信、水利、航天企业的实习单位进行联系,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平台为他们的学习和实践带来与众不同的体验,相比于其他类型高校,理工科高校与各个高新技术企业的联系更加密切,而这些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又非常高,这就使得理工科高校的法学教育的国际化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且又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学生通过在不同领域不同企业之间的实习与交流,能更加熟练的将所学的法学知识与不同的行业进行对接。

(三)“双一流”建设视域下理工科高校法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的优势

相比于综合性大学和传统政法院校,理工科高校的法学实力确实有着薄弱的地方,不过理工科高校的法学学科建设对于本校的发展依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一方面,理工科高校综合实力的提高依赖法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提升,同时理工科高校法学在一些特殊领域其法学学科有着自己的优势,那么在这些学科领域中,理工科高校的法学专业便能占有一席之地。

二、理工科高校法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现状及问题

(一)理工科高校法学人才培养国际化实施现状

1.法学人才培养方式更多样

随着科技经济迅速地发展,高校人才的教育国际化逐渐成为了一种创新有效的形式。[4]学术会议不仅是短时间内大量信息的学术交流形式,也是一种备受推崇的教育国际化方式。 就法学专业而言,世界各国的教授和学者通过国际会议的平台讨论法律的前沿问题, 运用各自的专业知识将法律和其他相关的专业知识付诸实践,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 或让更多志同道合的中外同行相互学习,集思广益,共同克服学术研究中的问题。

2.法学人才培养环境逐渐改善

近年来,为了促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政府和高校不仅积极派留学生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法学院校学习,与此同时,很多符合学生利益的政策,也在逐步推行,这不仅促使更多的中国留学生走出国门,也让很多外国学生有了来中国留学的兴趣。其中包括很多留学基金项目,有效缓解了留学生的经济问题,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发展,国家从多方面改善了出国留学的环境,鼓励法学学生走出国门、放眼世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法律专业人员的国际化水平也越来越突出。

3.法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逐渐完善

国际课程体系是培养国际人才的主要途径。目前,高校已开始积极实施双语教学和教学模式,法律专业也不例外。包括双语课程。开设国际课程是国际教育的重要途径。以英语为基础的双语教学和全英语教学使学生在外语环境中学习和提高外语能力。大学开设了法律专业双语课程,充分体现了“提高外语能力,提高学生外语适应能力和文化交流能力”是提高国际人才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在教材方面,一些高校逐步引进了原有的外语教材。一些重点大学也使用进口外语教材进行教学,这是缩小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差距的有效措施之一。

(二)理工科高校法学人才培养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1.国际化培养方式问题

一方面,学生的沟通支持不足。近年来,为了帮助当地学生和学者在世界各地学习,中国政府制定了一项特殊计划,为国际人才培训提供政策和物质支持,如公共留学项目。然而,从中国经济发展对国际人才的需求来看,资金远远不够。许多发达国家在国际人才培养领域都有特殊的财政支持,并取得了广大学生的好处。另一方面,国际交流效率低下。虽然各大学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国际交流,以促进各国之间的知识和文化融合。但是,在国际交流项目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使项目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2.国际化培养制度问题

一是政策可操作性不强。 在传统观念和运行机制的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世界上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仍有很大差距。目前,集中领导和分级管理教育体系以及政府宣传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国际人才培养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在准确把握国际化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现阶段,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但政策往往过于规范,缺乏相应的政策执行措施,可操作性不强。

二是缺乏制度环境。想要培养国际化的人才,那么就需要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具体制度来规划和管理,然而,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制度保障。

3.国际化培养课程问题

单一课程是国际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当前法律专业的国际化中,大多数课堂形式都是由教师单方面教授的。课程内容相对简单,课程内容相对单调,主要是为了全面管理。专业词汇,国际会议形式的模拟讲座。当前,我国的国际化课程体系仍然比较单一,很难上升到培养学生国际理念和国际意识的层次。课程的国际化不能是仅仅增加外语课程或引入一些外国教科书。更重要的是,还需要产生学生的国际思维和国际概念,这比单程学习知识更重要。在这方面,中国高校的国际发展远远落后于欧洲和美国。

4.国际化培养师资问题

一是国际教师很弱。从目前的角度来看,在开展国际课程时,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应该选择具有出国留学经验的教师,并能承担国际教学任务。师资队伍建设是国际教学的前提,也是大学国际化的首要任务。高校应将教师队伍建设纳入重点建设领域,建立公平公正的教师评价奖励制度,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是教师培训不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教师的国际教学能力,每年都会派教师出国深造。然而,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国外的教师仍然缺乏一些交流教育方法或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因此,无法获得国际教学能力和国际教学思想。面对这一问题,大多数高校没有系统地培养相关教师,导致现有的国际教学基本上只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版本。

5.国际化培养理念问题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理工科院校形成了办学理念和具有科学和工程特色的办学模式。在培养目標、培养模式、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法律专业成立后,其固有的哲学和模式仍在使用中。仅适用于科学和工程的特色教学管理模式,忽略了法律专业独特的教育法律和教育模式,导致法律专业定位不准确,缺乏办学的明显特征,学科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制约了法律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平,鲁志强.创新与制度:杭州天堂硅谷制度建设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2(6).

[2]俞惠.理工科院校特色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6).

[3]张锦高,杨昌明.走进21世纪 纪念中国地质大学建校50周年文集[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10).

[4]赵富强,周槿晗,陈耘,郑萌.高校人力资源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猜你喜欢
双一流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双一流”后,高校改革何处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陌陌唐岩:以新品提速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