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2020-02-20 04:01
阴山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智性断句净土

《孟子·告子下》之《舜发于畎亩之中》一章,是《孟子》中广为传诵的名篇。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选入该章,并标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题目,为该册重点学习篇目之一。《“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新解》认为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二句存在断句、解读错误。这种断句导致文章句式混乱、语意复沓、“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无法解读。本句当作“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身,犹“行”也;身行即行动、行为。依此断句解读,就形式而言,解决了句式不同、节奏错乱、隔断文气的问题,就表达而言,解决了上下文语意重复累赘的问题,就释意而言,解决了难以解释翻译的问题。

先秦诗文中有大量叙写馈赠行为及相关举动和观念的文字,它们内蕴深厚,是作品整体脉络结构中的重要环节。《先秦诗文中的馈赠行为探微》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相应的文化背景,提出:先秦诗文对馈赠行为的叙写,反映了此时期馈赠行为的特点,即对馈赠之物精神价值的看重,以道义、情愫、言辞等非物质财富为馈人之礼,投桃报李、有来有往的回馈意识,在礼物赠受上对礼节性、原则性的奉守,等等。先秦诗文中的馈赠行为所表现出的种种特别之处,与当时看重礼仪、道德、精神品格的社会文化心理和某些宗教信仰观念有着特定的联系。

《智性的生命审视——20世纪90年代学者散文的知识叙事探幽》梳理和反思学者散文和知识的定义,认为结合时下的知识叙事,可以对学者散文和知识重新定义。发达工业社会和娱乐化时代的知识被异化,人本真的生命本体被遮蔽,学者散文的知识叙事能和合多元化的知识和自由追求知识的生命本体。20世纪90年代掀起的“散文热”,是在发达工业社会和娱乐化时代中省思的必然产物,是大众的智性救赎。而余秋雨、周国平和王小波作为学者散文中以文化的感伤主义介入社会现实、以局外人的反讽解构知识神话和超拔于人生的哲理省察的三种典型代表,其创作实践对知识、散文文体和生命本体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的探索有重要意义,能打破散文文体的认知局限,叩问学者散文所呈现的生命本体。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敦煌本《坛经》以及日本惠昕本《坛经》的先后重现于世,学术界和佛教界对《坛经》的探讨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由于种种原因,《坛经》中记载的一些内容也引发了后人的争论,有关“西方净土”的说法就是其中之一。《从扞格到融通:〈坛经〉禅净关系再探析——以云栖祩宏的辩讹为中心》通过多个版本的梳理,并结合佛教思潮转变的分析,认为《坛经》中所记载的惠能对于净土的说法并不是错讹,而是延续了早期禅宗祖师对“西方净土”的一致看法。云栖祩宏对于《坛经》中非净土内容所做出的解释,乃是站在禅净合流的立场进行的回溯,目的在于扫除早期禅宗经典对于净土信仰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猜你喜欢
智性断句净土
“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瓦努阿图
守住心中感恩的净土——《一饭千金》读后感
文言断句判断法
做解放儿童的智性教师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智性恋
创造一方医疗净土
妙用标点巧断句
断句难不难
留一方净土,修一世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