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目标体系构建

2020-02-21 08:51雷立程金香
水运管理 2020年11期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雷立 程金香

【摘 要】 为明确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目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将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目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和指标层,将系统层解析为运输组织系统、绿色港口系统、绿色航道系统、绿色船舶系统和治理能力系统;每一系统从节能、减碳、省资、控污、生态等方面进一步细分,构建为状态层;结合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求,又将状态层进一步解析,提出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战略目标体系,共包括29个变量。结合国际经验和国内现状,提出2035年区域水运绿色发展目标建议值,将生态文明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切实融入到长江经济带水路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中。研究成果可为交通运输部门推动长江经济带水运高质量发展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水路运输;绿色发展;目标体系;发展指标

0 引 言

目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已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航运具有污染轻、运能大等比较优势,因此实现水运绿色发展是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欧美等国通过大规模的疏浚清淤、渠化河道等手段大幅提高了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水运能力。但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日益关注,传统的只注重工程效果及稳定性的水运工程难以为继,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影响的绿色水运概念应运而生。国内外学者对绿色水运进行了广泛研究,认为绿色水运是一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航道、港口、船舶对能源、资源的消耗远低于环境承载力,且污染排放小、生态环境代价低,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水路运输需求,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水路运输系统。[1]

在梳理分析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发现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尚存在目标不清晰、发展不充分等影响水运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的问题。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的目标体系,并首次提出2035年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的目标值,将生态文明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切实融入到长江经济带水路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中。

1 目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1 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

目标体系要全面覆盖节能、减碳、省资、控污、生态等各个领域,统筹综合港口、航道、船舶等各种航运要素,要体现水路运输绿色发展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和强度制约等三方面的基本要求,将生态文明要求融入到长江经济带水运发展的各层面。同时,指标选取要抓住主要领域、主要方面存在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关键表征,突出重点目标的导向作用和引领作用。

1.2 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在满足水运绿色发展要求的前提下,指标应尽量与既有政策、文件和规划要求接轨,体现绿色发展和管理要求的稳定性和继承性。同时,受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制约,现有指标存在不全面、不准确、难比较、有重复等方面问题的,应作出调整、优化和补充,以发展的眼光审视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的实际需求。

1.3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目标体系构建应优先选用绝对性的、可量化的指标。但在实际工作中,水运绿色发展的部分特质可能难以用数据定量表达或缺少数据支撑,此时应采用半定量或定性指标替代。绝对性指标与相对性指标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更能全面、客观地反映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水平。

1.4 可操作与可比性相结合

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目标在管理上应具有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即要有准确清晰的概念和内涵、可靠的数据来源、可行的计算方法和进行时空比较的基本要件。

1.5 时效性与前瞻性相结合

针对同一问题,不同时期提出的政策目标与指标可能存在差异,应首先选择时效性较强的政策目标和考核指标。另外,考虑到国家、行业及长江经济带区域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形势的变化、政策要求的发展趋势等,指标选择还需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针对性。

2 目标体系的建立

2.1 体系框架

长江经济带绿色水运发展目标体系是基于层次分析法思想,采用“分层构架、逐层展开”方式构建的。目标体系框架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和指标层等4个等级,其整体框架见图1,其中系统层解析为运输組织系统、绿色港口系统、绿色航道系统、绿色船舶系统和治理能力系统等五大系统,状态层主要反映子系统的状态,指标层则是可以直接度量的各指标。

2.2 系统层

2.2.1 运输组织

铁水联运是一种便捷、高效的先进运输组织方式,能减少运输环节,缩短运输周期,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已成为全球物流运输业的发展方向和国际多式联运的关键环节,在运输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因而选择铁水联运比例作为运输组织优化水平的指标之一;集装箱运输能节约土地资源,环境污染小,易实现江海直达运输,因而选择集装箱吞吐量占比作为运输组织优化水平的指标之一;智慧绿色物流平台可打通交通服务资源,统筹利用相关信息资源,大幅提高运输效率,且能降低船舶运输排放和能源消耗,因此选择智慧绿色物流平台覆盖率作为运输组织优化的指标之一;航道的通畅性是保障运输组织优化的重要前提,三峡水运枢纽是长江黄金水道重要的运输节点,随着长江沿线经济的快速发展,过闸货运量不断增加,三峡过闸日益拥堵,因此选择三峡枢纽船舶平均待闸时间作为运输组织优化水平的又一指标。

2.2.2 绿色港口

《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标准》指出港口绿化率是绿色港口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液化天然气(LNG)具有高效、清洁等特性,港口使用LNG是推动港口实现能源清洁化的重要举措。因此,选择港口绿化率和LNG加注站规划完成率作为港口绿色基础设施水平的表征。

考虑水运行业排放大气污染因子和水污染因子,结合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要求,将化学品洗舱站建设完成率、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覆盖率作为港口水污染防治水平的指标,将港口岸电设施覆盖率作为绿色港口大气污染防治水平的指标。

考虑港口用地面积和岸线的利用强度,资源利用领域采用用地面积和岸线利用效率两个指标。由于用地面积目前尚不具备可靠的数据基础,因此采用港口单位岸线的货物吞吐量作为绿色港口资源利用水平的指标。

2.2.3 绿色航道

航道和水上服务区是航道的重要组成要素,高等级航道的建设更加有利于发挥水运占地少、运量大、节能、环保等优势;因此,选用岸坡植被完好率、千吨级及以上航道里程和航道绿色维护占比作为航道绿色水平的指标。

结合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相关要求,将水上服务区(含待闸锚地)岸电设施覆盖率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的覆盖率作为航道污染防治水平的指标。

结合长江经济带的特征,区域内航道整治工程量较大,选择疏浚土综合利用率作为绿色航道资源利用水平的指标。在景观改造方面,考虑到近年来人民对旅游的需求日趋旺盛,选择旅游景观航道的建设作为航道景观改造水平的指标。

2.2.4 绿色船舶

船型标准化有利于提高船闸通过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及新能源船舶、自动驾驶船舶是绿色船舶的具体体现,因而选择船型标注化率、自动驾驶船舶保有量和清洁能源及新能源船舶保有量作为绿色船舶发展的主要指标。

由于船舶排放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更为突出,结合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要求,选择船舶受电设施改造率和船舶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减排率作为绿色船舶污染防治水平的指标。

2.2.5 治理能力

目前长江经济带沿线大部分城市已发布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水域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规划实施后,区域内的溢油应急能力将显著提升。另外,长江干线危化品运输量较大,危化品应急问题突出。选择防治船舶污染水域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实施完成率和危化品应急能力作为治理能力中应急能力水平的指标。

考虑到水运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必然性,结合长江经济带的港口、航道和船舶特征,应加强港口、船舶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因此,选择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完成率、港口能耗在线监测系统覆盖率、航道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覆盖率和数字航道系统覆盖率作为监管体系水平的指标。

综上所述,本文建立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目标体系(见表1),共包括29个变量,全面涵盖了运输组织、绿色港口、绿色航道、绿色船舶和治理能力建设等领域。

3 具体目标

3.1 思 路

结合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现状,采取以下思路确定长江经济带2035年发展目标。

(1)根据十九大报告,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因此,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程度作为2035年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的总体目标,在确定各指标具体发展目标值的过程中,考虑借鉴国外中等发达国家相关指标发展状况。

(2)对于不能或者不具备条件借鉴国外中等发达国家的指标,将根据我国现有的交通运输绿色发展相关政策、法规、规划等提出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如“十三五”发展目标)进行趋势推算。

(3)对于以上思路均不能确定2035年发展目标值的指标,将根据该指标的国内现状平均水平与先进水平差距进行综合确定。

确定交通运输绿色发展2035年具体目标的思路见图2。

3.2 目标值的确定

根据上述思路,提出2035年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目标的建议值。

3.2.1 运输组织

目前,长江经济带通过铁路转运的货物量所占比例不到长江港口集疏运货物量的2%,集装箱吞吐量占比约为5%。发达国家铁水联运比例基本都在20%左右,莱茵河流域集装箱吞吐量占比为20%;[2] 因此,将2035年铁水联运比例确定为20%,将集装箱吞吐量占比确定为20%。《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将长江经济带2035年智慧绿色物流平台覆盖率确定为100%。到2035年前三峡水运新通道建成投运后,三峡枢纽的年通过能力可满足货物过闸需求,船舶待闸时间长度可减少为仅包含安检时间;因此,将长江经济带2035年三峡枢纽平均待闸时间确定为24 h。

3.2.2 绿色港口、绿色航道、绿色船舶

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将实现根本好转。同时,未来长江经济带发展将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准则,因此提出化学品洗舱站建设完成率、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覆盖率、港口岸电设施覆盖率、航道岸坡植被完好率、航道绿色维护比、水上服务区(含待闸锚地)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覆盖率、水上服务区(含待闸锚地)岸电设施覆盖率、疏浚土综合利用率均应达到100%。另外,《水运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要求港口绿化面积不应小于可绿化面积的85%,因此确定港口绿化率为85%。

《长江航运发展规划纲要(2014―2030年)》要求2030年长江航道运输船舶标准化率达到95%以上,因此将长江经济带2035年船型标准化率确定为100%。

目前长江经济带港口每百米岸线的货物吞吐量为36万t,其中长江下游港口每百米岸线的货物吞吐量达到43万t。本文提出到2035年长江经济带单位岸线的货物吞吐量较现有岸线利用率提高20%,达到长江下游港口岸线利用率水平。

依据《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提出到2035年建成干支直达、区域成网、水系联通的航道网络体系,千吨级及以上航道达到1.3万km以上。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要求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并控制氮氧化物排放。考虑船舶换用低硫燃油和船用发动机升级改造技术可达性,与2015年相比,预计到2025年、2035年船舶氮氧化物分別减少5%、10%,硫氧化物分别减少80%、85%。

对于部分指标,由于未来发展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文仅作引导性要求,提出到2035年建设一批旅游景观航道,并开展自动驾驶船舶试点应用工作,推广清洁能源及新能源船舶,清洁能源及新能源船舶保有量大幅增长。

3.2.3 治理能力

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提出到2035年防治船舶污染水域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实施完成率应达到100%,危化品应急能力应与危化品泄漏风险相匹配。根据《长江航运发展规划纲要(2014―2030年)》要求,提出港口能耗监测系统覆盖率、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完成率、航道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覆盖率、数字航道系统覆盖率均应达到100%。

4 结 语

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的目标体系,共包括29个变量,并提出了各个指标在2035年的发展目标的建议值,为下一步推进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本文所建立的目标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为加强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仍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并不断完善。

另外,由于未来发展领域和方向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文未对本世纪中叶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目标进行确定。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公众对绿色发展理念认识的不断深入,长江经济带水运绿色发展目标体系将逐步被修正,到本世纪中叶的发展目标将会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李国一.关于绿色水运交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3):11-14.

[2] 李茁.Contargo集团集装箱多式联运高度可持续性发展实践[J].中国港口,2019(3):51-54.

猜你喜欢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我国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研究
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医疗保障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长江经济带股权交易所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浅议坚持法治环保 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长江经济带战略下江西稀土产业升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