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克罗恩病伴小肠狭窄一例

2020-02-22 16:03邓成念刘模荣
海南医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克罗恩小肠胃肠道

邓成念,刘模荣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贵州 遵义 563000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是胃肠道的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疾病,其特征是具有壁间肉芽肿性炎症和/或瘘管的不连续感染区域。CD可影响从口腔到肛门的消化道的任何区域,但更可能累及小肠和大肠尤其是回盲肠和肛周区域。对这种疾病的病理生理学了解是有限的,迄今为止尚无根治方法。其中炎症的反复发作导致诸如狭窄和肠瘘等并发症的发生。小肠是CD的好发部位,但由于小肠解剖特点及传统检查手段的局限,小肠克罗恩病(small bowel Crohn's disease,SBCD)的病变发现与诊断更为困难。近年来,随着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和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的逐渐普及,SBCD的检出率不断提高[1],但往往因其缺乏特异诊断标准,容易造成误诊与漏诊。现将我院收治小肠克罗恩病伴小肠狭窄一列报道如下: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性,29岁,因“反复头晕、乏力6+年,感脐周隐痛3+个月”于2019年5月23日就诊我院。6+年前因消化道出血后感头晕、乏力就诊于外院,完善相关检查提示“缺铁性贫血、胃溃疡”,予补铁、制酸治疗后症状缓解。6年来上诉症状反复发作,多次复查胃镜提示“慢性胃炎”,复查骨髓穿刺术提示“缺铁性贫血”。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感脐周隐痛,伴便秘,间断解黑便,感反酸、呃逆不适。生病以来体质量下降约2.5 kg,现为进一步治疗入院。查体:体温(T)36.7℃,脉搏(P)106次/min,呼吸(R)20次/min,血压(BP)107/60 mmHg(1 mmHg=0.133 kPa)。消瘦体型,慢性病容,贫血貌,眼睑及口唇、甲床稍苍白。心脏及肺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腹软,脐周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4次/min,肝脾未触及,四肢无水肿、畸形。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WBC)5.09×109/L,红细胞总数(RBC)3.65×1012/L,血红蛋白(HGB)59.0 g/L,血小板(PLT)175×109/L,余检验无特殊。腹部CT:腹腔多发肠管积气、积液并轻度扩张,空肠、回肠末端、直肠上段管壁增厚。小肠镜:小肠克罗恩病伴小肠狭窄;病理诊断:(1)(回肠)黏膜慢性炎,另见溃疡表层结构;(2)(空肠)黏膜组织呈急、慢性炎症改变(图1、图2)。根据患者病史及辅助检查考虑小肠克罗恩病伴小肠狭窄,予以规律服用美沙拉嗪、泼尼松片、巯嘌呤片调节免疫治疗,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调节肠道菌群、乳果糖润肠通便等对症治疗。输注2个单位悬浮红细胞纠正贫血后,并择期于不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探查+腹腔镜辅助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治疗。术后病理结果回示:符合(回肠)克罗恩病;另见淋巴结一枚呈反应性增生(图3)。术后予抗感染、制酸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7 d后病愈出院。术后随访4个月未见复发。

图1 见肠腔狭窄环,表面溃疡形成

图2 病理:(回肠)黏膜慢性炎,另见溃疡表层结构;(空肠)黏膜组织呈急、慢性炎症改变(×10)

图3 符合(回肠)克罗恩病;另见淋巴结一枚呈反应性增生(×10)

2 讨论

CD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其中70%~80%存在小肠病变[2]。其病因尚不明确,部分学者认为其是由T细胞介导的组织破坏,与升高的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或TNF-α)以及干扰素γ和白介素12相关联[3]。也有人认为是遗传易感性和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肠道微生物组可能与发病机理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并有患瘘管、营养不良、骨质疏松和结肠癌的风险[4]。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缺乏金标准,特别是小肠克罗恩病伴小肠狭窄时,难以与隐源性多灶性溃疡狭窄性小肠炎(CMUSE)鉴别,容易导致病情延误。故讨论小肠克罗恩病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DBE的问世对SBCD特征性的跳跃式分布的纵形裂隙状溃疡可以清楚地观察,还可取组织活检,是临床诊断确立的重要依据。DBE对于克罗恩病的诊断率与准确率较胶囊内镜与小肠钡灌都要高,而且不良反应也较少[5]。但RAHMAN等[6]、PENNAZIO等[7]研究表明,DBE对CE检查中发现的病灶约有17%的漏诊率。CE对SBCD则具有96%~100%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但不能用于合并肠狭窄的患者以及不能获得病理组织标本,且有滞留的风险。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CT小肠造影(CT enterography,CTE)技术对于CD的诊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评估SBCD的发病范围、严重程度以及并发症等[8]。SBCD的诊断无特异性,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疑诊,进一步结合内镜下表现、炎症指标等综合诊断及评估严重程度。SBCD目前尚不能根治,治疗的目标是达到临床和内镜下缓解,避免疾病进展并尽量减少手术切除。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在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个体化的疗法及肠道微生物疗法成为研究新方向。本病例中患者首发症状为贫血、头晕、乏力,且胃镜提示“慢性胃炎、胃溃疡”,故导致延误诊断,即因未进一步完善小肠镜检查。此外,本病例中患者小肠镜结果提示SBCD伴小肠狭窄,需与CMUSE鉴别。DEBRAY等[9]1964年报道了第一例CMUSE病例,其特征是多发性和复发性小肠溃疡及不明原因狭窄,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贫血和胃肠道出血。CMUSE近年来被证实是由SLCO2A1基因(CEAS)缺失突变所致的慢性肠病,常涉及的胃肠道部位为回肠(98%),但均未累计回肠末端,其炎症标志物如ESR和CRP均在正常范围内。根据本病例患者的病变部位及病理结果,均不符合该诊断。

综上所述,SBCD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表现多样,易漏诊误诊,故应对伴有胃肠道症状患者一旦发现胃肠道出血或贫血,若胃肠镜无病灶发现或病灶与贫血症状不符时,将根据指南进行进一步检查,早期使用DBE、CE等检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此外,当SBCD伴小肠狭窄时,需要临床医师对该疾病有充分的认识,才可以与CMUSE等疾病进行鉴别。

猜你喜欢
克罗恩小肠胃肠道
无法进食、暴瘦腹泻……警惕“穿肠烂肚”的“绿色癌症”
克罗恩病一种消化道疾病
克罗恩病组织中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4的表达水平及意义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原发于生殖系统胃肠道外间质瘤MRI特征分析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2019胃肠道肿瘤防治新技术、新进展高峰论坛在京举办
一根小肠一头猪
肥美汆小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