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教育的反思与路径重构

2020-02-22 03:20魏慧慧朱成科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闲暇重构

魏慧慧?朱成科

摘 要 闲暇生活中的学习是自我充实、生长和完善的重要过程。由于受闲暇教育制度尚未被纳入现有教育体系中、闲暇教育主体的闲暇价值观具有功利主义色彩、闲暇教育主体对闲暇教育理念的认知存在误解、闲暇教育资源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闲暇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闲暇教育体系不够完善、闲暇教育与学业教育错位、闲暇资源意识缺乏、个体的闲暇生活层次较低等。当下处于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结合新时代发展的特点及要求,从课堂社会化、健全闲暇教育机制、统筹闲暇教育资源、闲暇教育课程现代化等方面入手重新建构闲暇教育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 闲暇 闲暇教育 重构

亚里士多德认为闲暇是“科学和知识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1]。《学记》中讲到“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力求将敬德修业与闲暇游乐联结[2]。在陈桂生教授看来,教育有着教人“学会生存”与学会“消闲”的双重任务[3]。结合前人关于闲暇教育的研究成果来看,部分专家学者通过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从闲暇教育的概念、价值及对策等方面入手,从闲暇教育的体系内进行研究[4]。我国的闲暇教育在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在研究的主体性、创新性、时代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在人工智能时代,闲暇教育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与时代发展相契合,促进个体在知识、技能、情感、信念等方面得到发展。在闲暇教育新旧观念存在不同理解的境况下,新时代如何对人进行闲暇教育,需要我们对其加以深刻反思,并结合时代发展对闲暇教育的路径重新加以建构。

一、闲暇教育存在的困境

教育具有指导人如何生存以及引导人如何生活的目的,闲暇教育旨在引导人学会如何“乐生”,对个体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闲暇教育出现的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1.个体对闲暇教育缺乏准确的理性判断

“内在因素确定”是闲暇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即在闲暇中促进个体增强自我判断意识、提高自我判断能力[5]。当前,社会群体对闲暇教育的认识较为模糊,将闲暇时间作为碎片化时间乃至娱乐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对闲暇计划的明确安排,导致闲暇生活出现畸形的现势。同时,应试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致使闲暇内容趋向功利化,这与智能化时代对个体发展的诉求格格不入。当前教育需要培养的是懂得如何生活并适应时代所需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个体,而非“精致的利己主义者”[6]。

2.闲暇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有目的性、有计划性的闲暇教育能够不断地激发学生对高质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然而,当前教育相关部门尚未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对闲暇教育给予政策上的支撑。同时,学校缺乏对学生闲暇的指导,闲暇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并没有落到实处,对学生闲暇教育的培养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5]。

3.闲暇教育与学业教育错位

学业所占用的时间与闲暇问题有直接性的关联,闲暇时间是从义务中解放出来的时间要素。随着真正的自由时间的增加,人们的闲暇时间也有所增加。“自由时间是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也是个性丰富性得以实现的保证。”[7]传统的闲暇教育在自由时间里把闲暇教育当作单纯的学业训练或变相的学业训练,会造成闲暇教育与学业教育的错位,也会成为学生的额外

负担[3]。

4.闲暇资源意识缺乏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提到:“闲暇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习者充分运用闲暇时间以取得某种进步与发展。”在“减负”政策实施后,学生可利用的自主时间增多,但是却没有将这部分时间充分利用,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当前,个体对闲暇教育资源的认知存在偏差,将“闲暇”等同于“娱乐”,对闲暇教育的价值缺乏相应的认可[5]。此外,学生自身并没有充分的选择和决定闲暇的自主权,个体缺乏闲暇的资源意识。闲暇技能是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参与闲暇活动以促进自身发展的一种能力,但是相关调查研究显示,个体并没有熟练地掌握闲暇技能并形成科学的闲暇价值观。闲暇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受挫感与失落感存在于社会群体中。

二、闲暇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闲暇的意义及性质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剖析闲暇教育问题存在的成因对人工智能时代闲暇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闲暇教育制度尚未被纳入现有教育系统中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受作业时间减缩、劳动制度不拘泥、生活条件改进、人们价值理念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闲暇时间的占据和利用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70年代在诸多发达国家就出现了“闲暇社会”“闲暇文化”等概念[3]。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系统中,教育相关部门并没有出台相应的闲暇教育政策,闲暇教育尚未被纳入现有的教育教学系统中。

2.闲暇教育主体的价值观具有功利主义色彩

闲暇教育主体可分为社会、学校及学生三个群体。就社会层面来讲,过分注重对人的工作能力的培养,将人作为社会运作的“机器”来加以“培养”,忽略了个体本身发展的诉求,进而也漠视了闲暇教育对个体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学校方面,应试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学校在开展闲暇教育的过程中存在滞后性等诸多问题。另外,学生自身受功利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较深,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讲,我们当前的教育是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致使闲暇教育主体无法有效地利用闲暇。

3.对闲暇教育理念的认知存在偏差

亚里士多德将“闲暇”定位到“一切的唯一本原”的高度,他把“閑暇”与“游嬉”区分开来,游嬉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工作是为了闲暇。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闲暇既是公民教育的条件,又是公民教育的目的。也就是说,闲暇以自身为目的[8]。为此,作为教育主体的我们需要对闲暇教育的理念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提出“旨在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要围绕更加尊重自然和人的新发展模式的思想”规划我们的教育事业。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工作者如果对闲暇教育理念的认知存在偏差,自以为学校不需要对学生开展专门的闲暇教育,缺乏对学生进行闲暇教育的审思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学生参与闲暇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对闲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4.闲暇教育的资金、师资及课程等资源欠缺

19世纪50年代末,斯宾塞曾经预言:闲暇教育将会在人类完全征服自然、最高程度地节约劳动力、生产方式以完满的形式呈现、闲暇时间增加的前提下占据一席之地[9]。闲暇教育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时代不同,闲暇教育的意义和性质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就闲暇教育的发展来看,由于传统教育往往囿于育德和育才,闲暇教育被忽视,其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并没有占据一席之地,教育等相关部门没有对闲暇教育的开展投入应有的教育资源。同时,在师资方面缺乏专业的闲暇教育教师。此外,就各个学校来讲,闲暇教育课程的设置相对单一,或者说学校的闲暇教育课程实为空白。

三、闲暇教育的路径重构与前瞻

闲暇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在充实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闲暇教育是个体个性得以充分自由发展的前提。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闲暇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此,亟需改变现状,使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闲暇教育得到落实与发展,并与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对人的发展需求相契合。

1.通过课堂社会化转变传统观念以培育科学的闲暇教育观

何为闲暇教育观,即闲暇教育区别于“娱乐教育”[5],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个体需要意识到“闲暇”是生活的重要构成要素,对闲暇的价值、权利和责任要加以明确。闲暇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闲暇教育观和终身学习观。开展闲暇教育的初衷是让学生在发展智育的过程中促进个体灵魂趋向有趣的方向发展,摆脱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标签,从而养成科学的且具有新时代特色的闲暇教育观和闲暇价值观。在接受闲暇教育的过程中体现自我价值,并不断完善自我,进而促进个体个性化和提升个人素养[10]。

2.通过健全闲暇教育机制以构建完善的闲暇教育制度

教育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造就“完满”的人。闲暇教育与普通学业教育为互补关系,闲暇教育的开展可以弥补普通学业教育所不能及的部分,因为教育并非仅仅是为了训练人的心智、发展人的智育,闲暇教育是学生发展为“完整的人”的内在需求。就传统闲暇教育的实施结果来看,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或者说,闲暇教育并未“成熟”。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并没有将闲暇教育纳入其中,闲暇教育只是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存在,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尚未取得应有的地位。为此,需要从国家层面加以重视,将闲暇教育纳入现有的教育教学体系之中,使闲暇教育向着系统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通过统筹闲暇教育资源以凝聚闲暇教育的合力

闲暇教育的开展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密切协作,使闲暇教育充实于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之中。社会需要增强对闲暇教育的支持力度,提供利于闲暇教育开展的各种有利资源。对于学校来讲,理当发挥主阵地的优势,系统地开设闲暇教育课程,所开发的课程应当与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诉求相契合,使学生在参与闲暇教育的过程中不与时代发展相脱离。在学校中开展闲暇教育有助于学生去感触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7]。家庭在整个闲暇教育中主要起着配合和监督的作用。现代家庭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德育和智育上,也应把闲暇教育、美育、劳动教育纳入到家庭教育之中[7],将应有的闲暇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具有真正的选择与掌控闲暇的自主权[11]。

4.通过课程现代化以发展具有智能化时代特色的闲暇教育

当前正处于人工智能时代,闲暇教育的开展应体现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的理念。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先贤对休闲文化的特殊理解与认知的基础上发展新时代的闲暇教育[5],在挖掘传统“闲暇”文化的现代价值的基础上,与智能化时代对人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可以开发以学生需求为前提、与新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闲暇教育课程,尤其要注重潜在性与非预期性并存的隐蔽课程的开发与利用[7]。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汲取传统闲暇教育的宝贵经验,将具有新时代特色的闲暇教育“定型”。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们可操控的自由时间增多,“人既要学会生存,又要学会消闲”[3]。将闲暇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体系之中,给教育和教学过程赋予休闲色彩。以生命教育为支撑的闲暇教育应该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充实并提高个体的精神境界,真正深入人心,进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社,1993.

[2]高时良.学记评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张书,田友谊.我国闲暇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基于对1986—2012年研究文献的计量和内容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4(06).

[5]魏书敏,刘君雯.大学生闲暇教育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5).

[6]钱理群.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N].中国青年报,2012-05-03.

[7]庞桂美.闲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8]张培均.亚里士多德论闲暇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01).

[9]斯賓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故毅,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10]万恒.生涯视角下的闲暇教育与教师个性化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17(03).

[11]肖正德,邵晶晶.农村初中教师的闲暇生活境遇及闲暇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6(01).

[作者:魏慧慧(1994-),女,山东潍坊人,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朱成科(1973-),男,辽宁新民人,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辽宁基础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

博士。]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闲暇重构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人在何时最清醒
闲暇:教育蕴藏其中
闲暇拾笔寄娱情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刑法》第64条的实然解读与应然重构
对教育会诊的反思与重构
莫让闲暇“抹杀”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