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知识管理系统理论架构探析

2020-02-23 05:56张敏
大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管理系统

张敏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南 曲靖655000)

教师教学发展是教师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伴随着2018年6月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一系列加强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举措的出台,国内高等教育掀起了一场质量革命。教师教学内涵与质量提升再次成为大学内涵建设研究与实践的关注重点。从2018年-2020年发表于国内核心期刊的主要文献看,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研究在内容上主要集中于培养模型的构建[1],培养体系的构建[2],培养模式的探讨[3],培养项目的设计[4],组织建设[5]方面的研究。在研究中运用的理论主要集中于教学学术理论[6]和学习范式理论[7],同时也开始关注网络技术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新路径[1],少有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方面进行研究。

大学是传播、分享和创造知识的地方,是典型的知识型组织。大学教师是知识传播、分享和创造的基础单元,是典型的知识型个体。在此背景下,本文以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理论为基础,结合TOE(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gment)理论,从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元素、系统构成要素以及系统有效运行三个维度,分别从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知识架构体系、知识管理系统要素和知识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三个方面,探寻新时代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知识管理体系的理论架构。

一、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知识架构体系

(一)知识的内涵

Arntzen 等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知识的概念,认为知识在个体、团队和组织不同层面,存在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系统知识等不同形式[8],而多数学者都认同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分类。隐性知识是指那些属于个人,不易表达,难以与他人进行分享的知识,包括身体技能、认知技能[9]。由于隐性知识往往被视为组织创新和绩效持续产出的关键,因此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Nonaka 等基于知识创造过程,提出知识资产的概念,并将知识资产分为四类,包括经验型知识资产(experiential knowledge assets)、概念型知识资产(conceptual knowledge assets)、常规型知识资产(routine knowledge assets)、系统型知识资产(systemic knowledge assets)[9]。

(二)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知识框架

Nonaka 等对知识的分类与定义为我们梳理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知识框架提供了参考。从知识的组织边界即组织内部和外部,及知识的类型即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个维度、四个层面将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知识分为四类(见图1):

1.外部隐性知识。外部隐性知识指组织或个体在与外界产生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难以直接表述,难以与他人或其他组织进行分享的知识。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专属性,能体现出组织或个体与组织外的连接频度和连接强度,是有效整合外部资源能力强弱的体现。与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相关的外部隐性知识主要包括:大学或教师与组织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大学或教师在互联网上的形象和地位;大学或教师的学术声誉与品牌;大学或教师与其他组织的关系网和同盟体;大学或教师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等。这些知识能让教师获得额外的知识和发展机会,对教师教学发展起到强化作用。

2.外部显性知识。外部显性知识指产生于组织外部,能够明确通过文字表述,可以与他人及组织进行分享的知识。这些知识具有共享性,往往从理论、方向、方法、路径等方面对组织或个体绩效的产出给予指导,发挥作用。与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相关的外部显性知识主要包括:国家教育教学方针、政策及需求;新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包括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来自于不同国家和不同平台的教学和研究项目等。这些知识是教师教学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能否将最新的政策、经典及前沿理论与实践知识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形成有效的知识转换、知识产出和知识创新是教师教学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3.内部隐性知识。内部隐性知识指产生并内化于组织或个体内部的,难以通过实体形态展示,也难以与其他组织或个体共享的知识。这些知识通常具有专属性和不可复制性特点,是组织和个人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创新性和高绩效的直接驱动力。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相关的内部隐性知识对教师个体而言,主要包括个人所具备的师风师德素养以及所掌握的专业和教学知识、技能、经验等;对学校而言,主要包括办学愿景、使命、定位及目标,大学的组织文化,大学的管理理念、方式、风格等。教师个人所积累的教学素养和经验知识是教师教学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内驱力;学校的愿景、使命、目标、文化、管理等是教师教学发展的外驱力,会成为影响教师教学发展积极性的核心因素。

图1 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知识框架

4.内部显性知识。内部显性知识指产生于组织内部,可以通过文字或实物形态展示的,易于与其他组织或个人分享的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保障组织内部日常有效运行的规章、制度、有形资源以及成果积累,是组织及个人绩效持续产出的基础,也可成为绩效的直接体现及组织发展的历史见证。与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相关的内部显性知识主要包括:专业及课程体系,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与教学工作流程,教学档案,教学资源数据库以及教学和科研成果等。这些知识是教师教学发展过程中得以传承、分享以及体现教师教学发展知识积淀的内容,也是大学及教师教学优势和特色的体现。

二、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知识管理系统要素

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知识管理系统是大学针对教师教学发展有关知识的获取、储存、检索、转换、创造和使用的促进过程。通过教师教学发展知识管理系统,将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通过隐性知识升华显性知识,促进知识的循环与转换,最终促使大学教师更加系统、高效提升教学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依托教师教学发展知识管理系统的三个核心要素,即知识存储库、知识地图和合作工具。

(一)知识存储库

大学教师教学发展所涉及的内、外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均需要通过有效编码后进行储存,形成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知识存储库。对于显性知识的存储通常容易做到,但对于隐性知识的存储常常被忽略。尤其是在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方面卓有成效的教师,他们所掌握的研究与实践经验属于个体隐性知识,除了传统的经验分享和交流外,鼓励他们将其教学经验通过教案、教学记录、反思手稿、视频等多种方式予以编码、记录和保存,使这些有价值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便于所有有需要的教师能及时搜寻、检索、获取和使用。

(二)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也被称为专业目录,是指那些由员工个人所持有的专业知识索引或目录[10]。知识地图不仅可以提供知识快速索引的渠道,还可清晰展现不同知识间的关系,便于使用者从系统的角度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围绕教师教学发展所需内部及外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搭建教师教学发展知识地图,让教师清晰掌握教师教学发展知识的存量、结构、功能、关系、存在方位及找寻路径,并结合自己发展需求,快速搜索到相关知识信息,建立自身教学发展知识体系,促进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

(三)合作工具

合作工具是知识提供者和知识使用者之间进行知识交换的渠道。互联网时代,电子邮件、网格社群等是有效的合作工具。大学应提供教师参加各类会议、论坛、学术交流、研究项目等的机会,通过与校外组织机构或个体进行知识交换,获取有利于教学发展的校外知识。校内除了应用信息技术建立网络交流渠道外,应积极组织研讨、交流、培训、沙龙等活动,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知识的交换与共享。

三、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知识管理系统有效运行

知识管理虽然被许多研究验证对组织和个人绩效能产生积极影响,但最终的影响结果和影响程度会受许多因素影响。知识管理不是单一元素或单一层面的管理,而是由多要素多维度构成的一个系统,因此许多学者直接将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研究。其中,对于知识管理系统有效运行的机制和要素是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Yu-Min Wang 和Yao-Ching Wang 选取台湾企业为样本,对知识管理系统有效运行的决定要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指出虽然创新传播理论(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被广泛用于信息系统创新有效实施研究,但该理论忽略了组织和环境因素,因此引入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架构,从技术、组织和环境三个角度提出并验证了知识管理系统有效运行要素(见图2)。在技术层面,所得收益、复杂性和兼容性是关键影响因素;在组织层面,高层领导的支持和组织文化是关键影响因素;在环境层面,竞争压力成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11]。

(一)技术要素

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知识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需要现代技术的支持。目前与大学教师教学发展有关的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平台有几类:一是教学管理类,主要是整合管理类信息,如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二是教学信息资源整合类,主要为教师教学发展提供专业及教学类信息知识,如各类信息数据库、案例库等;三是教师培训类,主要为教师教学发展提供各类专业培训,如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平台;四是教学实践类,是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直接用于教学实践的平台和技术,如雨课堂、各类慕课平台等。近年来还出现了教学监控技术和设备,通过采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表现的相关数据,为教学效果的评价提供数据支撑,为教师教学反思提供了多元化渠道,也为教师研究和提升有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教育教学平台和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使大学面临如何选择及架构有效的教师教学发展知识管理系统的难题。根据学者们前期的研究,有三个关键影响因素需要重点关注:

1.对知识管理系统积极效应的预期。研究表明,当个体认识到信息系统能够带来自己预期目标或收益时,更可能主动推进知识管理系统的运行。因此,在知识管理系统推行过程中,一方面要优先选择真正能够帮助教师教学发展的技术及平台;另一方面也要与教师充分沟通及交流,让教师认识到技术与平台的使用将给教师教学发展带来的帮助。

2.知识管理系统的复杂性。知识管理系统的复杂性指教师因系统复杂性而对使用知识管理系统的挑战性和困难性的感知程度。若教师将知识管理系统的使用视为挑战和困难,则有可能会使教师降低知识管理系统的使用机会。因此,在推行知识管理系统过程中,要尽可能选择技术成熟、操作便捷的技术产品,同时要给予教师全面的培训和服务,帮助教师降低对知识管理系统复杂性的预期和使用的难度。

3.知识管理系统的兼容性。知识管理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贯穿于教师教学发展的各环节。知识管理系统对内要与大学的办学定位、目标、管理理念和风格、组织文化、教师的能力及经验等一致,对外要与主管机构、合作单位等利益相关者的连接相一致,才能保证知识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学校在推进知识管理系统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知识产品的兼容性和数据的共享性。同时要尽可能选择与学校办学实际相匹配的产品,避免过于复杂的功能设计和无效信息载荷对知识管理系统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二)组织要素

1.有效的资源投入。充足的资源投入是知识管理系统有效运行的保障。目前市场上能有效支持教师教学发展的知识管理平台、软件及资源数据库等大多数均需要付费使用,学校要给予财务方面的资源投入。知识管理系统的日常运行及维护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教师在使用知识管理系统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解决。此外,知识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也离不开学校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与保障。因此,学校在财务、人力及技术方面需要有效投入,保障教师教学发展知识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

2.高层管理者的支持。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对知识管理系统有效运行发挥重要作用[11]。大学构建知识管理系统推动教师教学发展,涉及到内外部相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获取、整合、存储、转移、使用和创造等,辐射到每一位管理者和每一位教师,贯穿于学校教学管理的每一个流程与环节。因此系统的有效运行,需要高层管理者从顶层设计开始将知识管理系统融入学校日常管理,并赋与管理者和教师一定权限,使教师在知识管理系统运行过程中真正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此外,学校高层管理者的态度也是学校组织层面隐性知识的体现,支持的态度有利于激发教师全力投入教学发展,将个人隐性知识有效转换为显性知识。

3.组织文化。组织文化被视为知识管理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要素之一。尊重知识价值,鼓励员工知识分享的企业文化有利于知识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11]。大学需要建立一种以知识支撑教学、以知识提升质量的文化,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知识管理系统获取、分享、使用和创造有效知识,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大学组织文化是教师获取组织层面隐性知识的重要载体,大学的愿景、使命、目标、定位及管理理念等都会通过组织文化体现出来,并让每一位教师获取,成为内部隐性知识有效转换为内部显性知识的关键。

(三)环境要素

竞争压力是环境要素中对知识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产生影响的重要方面。当一个企业感受到激烈的竞争压力时,会更倾向于有效运行知识管理系统来应对竞争压力[11]。“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各高校争创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国内学科评估、专业评价等一系列评价体系的建立,使高校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学教师面对信息化时代学生需求的变化,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也面临诸多挑战。这些压力可能促使大学和教师在知识管理系统有效运行过程中的更多的投入与参与。

图2 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知识管理系统理论架构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管理系统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慧高速运营管理系统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慧高速运营管理系统
基于James的院内邮件管理系统的实现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谈信息化管理系统在监理项目中的应用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