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发展及反思*

2020-02-23 05:24王振刚
关键词:社会科学学科理论

王振刚

(云南大学 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中国边疆研究源远流长,自先秦以来记载、研究与关注有关中国边疆的文献资料与典籍就十分丰富。从先秦时期的《尚书》《逸周书》《春秋》《管子》《国语》《竹书纪年》《左传》《山海经》《吕氏春秋》,再到秦汉以来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为代表的二十四史与《汉纪》《后汉纪》《水经注》《通典》《元和郡县图志》《资治通鉴》《通志》《文献通考》《大明一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清史稿》等各种体裁(主要有纪传体、编年体(1)编年体代表性史籍主要有:《春秋》《左传》《汉纪》《后汉纪》《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纪事本末体(2)纪事本末体代表性史籍主要有:《通鉴纪事本末》《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左传纪事本末》《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等。、典志体(3)典志体代表性史籍主要有:《通典》《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清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朝续文献通考》等。等,此外还有地理方志类、会要类、目录提要类、辑录类、谱牒类、起居注、实录类、碑刻类、奏疏类、笔记类、游记类、杂记类等)的史书和文献典籍,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来恢宏壮阔的历史长卷,而且还记述了中国边疆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形成、发展、奠定与巩固的历史轨迹。近代以来,相继兴起的三次边疆研究高潮,更是展示了中国边疆研究具有深厚的学术内涵、经世价值和时代意义,成为理解和阐释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绵延不绝、一脉相承的一把钥匙。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厚积千年传统的中国边疆研究以及中国边疆学学科的构筑,必将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更大的贡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对新时代中国边疆学构筑中的学科内涵问题进行探研,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新时代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必要性及其研究内容和特点

在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四大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灿烂不熄、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中国疆域自秦汉实现大一统以来两千余年间,虽几经分裂,但每一次分裂之后就会实现更大规模的统一,“一次一次统一,一次一次的扩大,到清朝的统一,版图最大。而这个范围并不反映清朝用兵的结果,而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几千年来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政治各方面密切关系所自然形成的”(4)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1).。近代以来,面对帝国主义的入侵、蚕食,虽历经磨难,中国人民经过百年探索,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实现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文明的延续。继之,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一独具中国特质的历史发展轨迹,包含了历史上治国理政、经略边疆的深刻内涵、丰富经验与历史教训,十分值得学界各科学人深入探研、总结。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回答习近平总书记之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5)杜尚泽.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全方位外交的成功实践[N].人民日报,2016-01-05(01).

纵观数千年的中国历史,边疆问题始终是深刻影响或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问题之一,边疆治理的成败得失“不仅直接影响彼朝彼代的兴衰存亡,而且对于作为一个整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形成、发展,具有重大影响”(6)马大正.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与此同时,几千年来,中国的边疆研究也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在世界历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近代以来相继兴起的三次边疆研究高潮,更是彰显了中国边疆研究具有的深厚文化传统、学术内涵、经世价值及其时代意义。目前,学界已有诸多相关研究成果对此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与阐论(7)代表性成果主要有:马大正.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的历史演进[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马大正.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4)[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章永俊.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边疆史地学思潮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09;侯德仁.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6;郭丽萍.绝域与绝学——清代中叶西北史地学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孙喆,王江.边疆、民族、国家——《禹贡》半月刊与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边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王振刚.民国学人西南边疆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汪洪亮.民国时期的边政与边政学(1931~194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娄贵品.方国瑜与中国西南边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等。。

从历史到今天,中国边疆研究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有着近代以来的“百年探索”和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创新实践,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边疆和中国疆域的形成就像中国的文明一样极具中国特色,中国边疆研究具有丰富的历史逻辑和时代内涵:“我们的先辈为今人留下了两项举世瞩目、无与伦比的历史遗产: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人口众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这是中国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特殊国情。”(8)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3).中国边疆“又是当代中国人继承先辈留存的两大历史遗产——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和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连接平台”(9)马大正.关于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学术思考[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2).。对中国边疆(或疆域)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进行系统的探研,已成为理解今日中国从哪里来,又走向何方的一个重要基点。当前,学术的发展、时代的需要,加快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正处于关键时期,(10)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5月17日)[A].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C].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8~348.回望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无疑中国疆域(或边疆)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极具中国特色,为了从理论上和实践中科学地回答历史与现实中中国边疆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疑点问题,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应是当务之急。

学术是民族灵魂的具体展现,同时也是领导民族的明灯,最能表征民族的兴衰。(11)孙本文,瞿菊农,王平陵,等.中国战时学术[M].上海:正中书局印行,1946:122.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曾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2)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A].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C].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8.习近平还强调:“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下一步,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四是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13)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A].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C].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4~345.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从中国优良传统“经世致用”的中国边疆研究着手,加快构筑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边疆学学科不仅是学术发展的需要,更应当是时代的需要。为此,学人必须在充分继承丰厚历史遗产的基础上,进一步下大力气“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构筑起具有广泛共识的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边疆学学科理论体系,将其作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自立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之林,应是当今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针对中国边疆学学科构筑的探索,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学界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马大正先生是这一领域的较早探索者,成就也最为显著,影响最大。迄今看来,他提出的一系列学术思考,(14)马大正先生的最新思考,认为:“中国边疆学既是一门探究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规律、中国边疆治理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专门学科;又是一门考察中国边疆历史发展轨迹,探求当代中国边疆可持续发展与长治久安现实和未来极具中国特色的战略性专门学科。中国边疆学是社会科学一个分支,应定位于社会科学学科分类的一级学科。”中国边疆学的学科特点可概括为:综合性、现实性、实践性。根据中国边疆学的学科特点,中国边疆学的内涵可包括两大领域:中国边疆学·基础研究领域和中国边疆学·应用研究领域。中国边疆学的基本功能可概括为文化积累功能和资政育民功能两大方面,具体而言有四点: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教育功能。等等。参见,马大正.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4)[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不仅引发了学界的积极呼应与探讨,而且还进一步推动了学界对中国边疆学的构筑。(15)在其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学界对中国边疆学学科构筑的探讨自21世纪以来也日渐丰硕,其重要者有如方铁.论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2);方铁.试论中国边疆学的研究方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周伟洲.关于构建中国边疆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1);李国强.中国边疆学学科构筑的透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李国强.开启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新征程[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8,(1);邢广程.开拓中国边疆学研究的新局面[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2);林文勋.从边疆史地到边疆学[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2);林文勋.开创新时代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新局面[J].历史研究,2019,(1);郑汕.中国边疆学概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郑汕.关于构建中国边疆学的几点思考[J].地域文化研究,2018,(1),等一系列成果的涌现,进一步说明中国边疆学学科的构筑引起了学界的积极呼应与探讨,近年来大有“呼之欲出”之势。此外,在以马大正先生等学界同仁的大力呼吁和影响下,21世纪以来一批与中国边疆研究密切相关的学术机构、学术团体、学术刊物也在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兴起,这无疑都为中国边疆研究的繁荣与发展积蓄了力量,为中国边疆学学科的构筑夯实了基础。中国边疆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边疆,中国边疆又是当代中国人继承先辈两大历史遗产(统一多民族的中国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连接平台。(16)马大正.关于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学术思考[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2).“将中国边疆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客体,并对此进行历史的和现状的综合研究”(17)马大正.思考与行动——以边疆研究深化与边疆中心发展为中心[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1).,应是构筑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边疆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对中国疆域形成理论与发展规律的探究是中国边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古今边疆治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为当代中国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的经验与智慧,进而不断推进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边疆学研究的生命力所在。文化积累、资政育民是这门学科的基本功能。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是中国边疆学学科依托的基础,同时,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理论与方法在中国边疆学术研究领域的大量实践,无疑为中国边疆学学科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保障。中国边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内涵的特殊性、重要性、战略性决定了中国边疆学是一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兴交叉学科。(18)马大正.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4)[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今后,我想我们应在立足中国实践、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中国边疆学构筑的理论探索,从丰富的历史实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中不断凝练具有中国特色的“标识性”话语体系,为最终构筑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贡献出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二、学界有关中国边疆学构筑中的一些不同认识

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如何科学地构筑中国边疆学或一般意义的边疆学在概念的界定、学科的范畴及其内涵上也产生了一些不同的认识(19)孙勇,孙昭亮.中国边疆研究学术共同体巡检述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孙勇.建构边疆学与原理研究探讨之孔见[A].邢广程.中国边疆学(第9辑)[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可概括归纳如下:

其一,有学人提出构建中国边疆学,“首先建立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社会边疆现象进行研究的边疆学学科,并形成一定理论解释与研究方法,最重要的是形成一种从边疆出发的视角,然后以此研究中国边疆形成对中国边疆的特殊认识,构建出中国边疆学。”(20)朱金春.学科“殖民”与构建中国边疆学的困境[A].华西边疆评论(第3辑)[C].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一般边疆学的构建是中国边疆学的先导与基础”(21)孙勇.边疆学学科构建的困境及其指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如要构建起中国边疆学,首先需要构建起一般边疆学,一般边疆学与中国边疆学是从属关系,亦即一般边疆学是中国边疆研究的基础理论”(22)孙勇.关于建构边疆学体系的体系思考——代《边疆学导论》之绪论[A].华西边疆评论(第5辑)[C].北京:民族出版社,2018.。对此,马大正先生在《中国边疆学构筑是当代学人的历史担当》一文中指出:“中国边疆学构筑进程中应有多种理论探索,从这一意义上我鼓励学人们对‘一般意义边疆学’或者称其为‘一般边疆学’的探研。”(23)马大正.中国边疆学构筑是当代中国学人的历史担当[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至于该如何构建“一般边疆学”?有学者认为:“一般边疆学的建构,应当依托于科学哲学的基本原理展开,从证伪和假说视域梳理过去边疆研究的成果,以哲思引领探索建立新的研究范式。”(24)孙勇.建构边疆学的底蕴以及相关问题续探——再论建构边疆学的跨学科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也有学者提出,构建一般意义上的边疆学,应“将民族国家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并在这一点上将边界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从边疆现象中揭示边疆规律是‘边疆学’的基本任务”。(25)杨明洪.关于“边疆学”学科构建的几个基本问题[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只不过现在看来,谈论构建一般意义上边疆学的学者运用的很多理论几乎全部是在西方学者理论思维和逻辑推演的基础上展开的(26)孙勇.建构边疆学的底蕴以及相关问题续探——再论建构边疆学的跨学科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建构边疆学的发生学方法及隐喻解题探——三论建构边疆学的跨学科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杨明洪.关于“边疆学”学科构建的几个基本问题[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甚至有些理论的逻辑推演是建立在对自然科学抽象基础之上的(27)尽管这些理论有些被看作是自然科学的经典,但未必完全适用对人类社会丰富边疆实践的归纳与认识。,按照这样模式建立起来的“一般边疆学”学科是否能够指导中国的实践,体现中国特色值得深思。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一般边疆学的建构,直接从边疆现象与概念出发,进行逻辑上的推演,则面临着现实经验的缺乏,以及理论展开深度与广度的限制。”(28)朱金春.边疆研究及其学科化:以民国边政学为中心[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脱离边疆实践特别是中国边疆古今变迁的实践,仅仅从抽象的概念(特别是西方学者基于西方实践认知基础上抽象出来的概念)和逻辑推演出发来建构一门学科的理论和体系,恐怕最终难以如愿。(29)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有生命力的理论一定是来源于实践并且能够指导实践,“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如果学界一些学者仅仅从近百年前西方学者基于西方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到理论、从逻辑到逻辑进行推演,恐怕最终难以揭示事物的本质。

其二,对边疆概念的探讨也形成了一些不同的认识(30)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李大龙.“中国边疆”的内涵及其特征[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8,(3);周平.中国边疆治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边疆研究的国家视角[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7,(2);如何认识我国的边疆[J].理论与改革,2018,(1);罗中枢.论边疆的特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孙勇.建构边疆学的底蕴以及相关问题续探——再论建构边疆学的跨学科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国家战略下的大边疆战略研究——多重世界非恒称视角下的力量博弈[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2017;等等.,其中代表性的认识主要有:

云南大学边疆研究知名专家周平教授的认识:他认为边疆不仅有着浓郁的政治含义(31)“边疆概念固然是指国家的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但又不是一个纯地理意义的概念。边疆总是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的。边疆乃国家的边疆,是国家统治范围内的一个特定区域,离开了国家的政治统治,就谈不上边疆”。因此,“边疆既与地理范围有关,也与国家权力有关,是国家因素与地理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参见周平.中国边疆治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2.,同时也是构建的产物(32)“从世界范围的普遍情况来看,‘边疆’一词所指的,都是国家领土或版图上的边缘性部分,是国家的一个特殊区域。然而,从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来看,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把国土的边缘性部分认定为边疆……只有那些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其边缘性区域与核心区之间有较大差异,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才会将那些边缘性的特定区域视为边疆,并采取特殊的方式加以治理”。因此,“边疆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一定条件下构建起来的”。参见周平.中国边疆治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2.。此外,他还认为,一个国家边疆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具有根本意义的有以下三点:第一,国家政治共同体的形成及其一定规模的统治范围(涉及三个具体的因素:国家政治共同体的建立、国家政权的统一和稳定、一定规模的国土范围);第二,国家的边缘性区域与中心区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差异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地理方面、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文化方面等);第三,在主流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对边缘性疆域的认识。(33)周平.中国边疆治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2~3.综上看来,边疆的基本要素可以简要的概括为:具有政治与地理相融合的概念;具有与内地(或核心区)相区别的特性(异质性);具有一定的宽度。

结合周平教授关于边疆概念的界定和认知,我们从逻辑上基本可以得出以下认识:一是,从人类社会产生至今,边疆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没有国家就无所谓边疆,但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有边疆,只有那些国土面积较大、政权统一稳定且中心与边缘存在较大差异的国家,处于国家特殊治理的需要,才有可能将其边缘性区域构建为边疆。二是,在第一点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具有真正边疆意义上的国家并不是很多,除中国外,美国、俄国是典型代表,美国自18世纪独立以来至19世纪末在“西进运动”中曾界定过边疆并在学术界产生过“边疆学派”(34)以佛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为代表的“边疆学派”,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从边疆视角解释美国历史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在美国史学界引起了轰动,盛极一时。,但今天的美国社会已高度的均质化,真正意义上的国土边疆几乎已不存在。俄国及其前身莫斯科公国在15世纪末向外(欧亚大陆)扩张的过程中,为了给其殖民行为辩护,也产生过一系列的边疆学说(理论)(35)代表性的理论观点主要有:恢复祖传“世袭地产论”“莫斯科是第三罗马”“维护正教信仰”“泛斯拉夫主义”,武力征服下的所谓“自愿归附论”“请求保护论”等。。三是,中国的边疆或疆域就像中国的文明一样在人类发展史上确实具有独树一帜的特点(36)中国的文明五千年来未曾中断,中国疆域两千多年来虽历经磨难、数次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近代以来疆土虽屡被蚕食,但总体而言,边疆与内地的关系越发牢固。此外,当我们把视线转移到中国以外的世界时,我们就会看到,世界上除中国以外的三大古老文明早已断裂、面目全非,历史上曾经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无比辉煌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要么早已灰飞烟灭、要么只剩下核心区规模不大的疆土。其发展轨迹和中国相比真是大相径庭,值得深思。,特别是自秦实现大一统以来的两千多年间,尽管历经磨难但始终却能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总体而言,边疆与内地的关系越发牢固。我想这其中一定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文明智慧及其边疆治理的丰富信息。

在学界的争鸣中,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世界上“大小国家都有疆域和边疆,无非是尺度的比量不同而已。大中等国家自不待言,小国或微型国家也有边疆,只不过是边界线被压缩到了中心区域附近而已”,“在压缩了的疆域尺度观察中,即使是新加坡这一类的小国,也是有边疆的。其基本原理在拉采尔(Ratzel,Friedrich,1844~1904)的《政治地理学》(1882年出版)一书中已经有这样的认识并提出了计算公式。中国大陆学者中现在还有人宣称小国没有边疆,这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是不成立的。”(37)孙勇.建构边疆学的底蕴以及相关问题续探——再论建构边疆学的跨学科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甚至也有学者从“边疆实在论”视角提出:“在‘民族国家’形态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边界是清晰的,边疆与边界是一对孪生兄弟,有‘边界’就有‘边疆’。”(38)杨明洪.反“边疆建构论”:一个关于“边疆实在论”的理论解说[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对此,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认识:“有学者把边疆等同于边界,并以国家皆有边界为据而得出所有国家都有边疆的结论。这样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边疆是一个区域,边界是一条线。而且,边界是主权国家通过政府间协调而确定的相互间主权管辖的分界线,是国家主权的产物。而国家主权是由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定的,国家的边疆则在此之前就早已存在。因此,把边界等同于边疆的认识完全不可取。”(39)周平.如何认识我国的边疆[J].理论与改革,2018,(1).“至于拉策尔在边疆研究论文中主张的‘小国也有边疆’,事实上也存在概念界定与运用的缜密性不足的问题。拉策尔一方面主张‘一个小国有着相对于大国而言更大的边疆区域’,另一方面又认为‘边疆是国家、经济及民族的边缘区域’。如果以此进行反向推理并展开诘问:假设一个疆域同质的小国,其疆域边缘并不是‘国家经济及民族的边缘区域’,那么这个疆域边缘区域能否称之为边疆呢?恐怕任何一个严谨的学者都难以给出肯定的答复。”(40)朱碧波,李朝辉.“边疆建构论”与“边疆实在论”:对立抑或共生?——兼与杨明洪教授商榷[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此外,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国家利益大有外溢全球之势,急需得到国家的有效保护,基于此,起源于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利益边疆”“信息边疆”“文化边疆”“高边疆”“虚拟边疆”等非领土主权边疆(即软边疆概念(41)近年来,作为与主权性边疆(领土边疆、硬边疆)相对应的概念被学人提出。或超主权边疆)也被部分学者大为倡导。

针对目前学界不同学科学者对“边疆”一词界定中产生的分歧,李大龙先生在《“中国边疆”的内涵及其特征》一文中对“边疆”(42)文中作者认为:“‘边疆’是一个含义有待明确但却广泛使用的词汇。尽管民国时期由‘边政学’引发了对‘边疆’含义的讨论,但该问题依然是当今中国边疆研究的基本问题,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及其具体实施以来,不同学科学者纷纷撰文对‘边疆’加以界定,导致分歧愈加明显。”一词进行了古今贯通式的系统梳理,并对“中国边疆”的内涵和特征提出了自己的六点认识(43)第一,“政治属性是‘边疆’得以形成的第一要件,或称之为决定性因素。”第二,“‘主权国家’理论较‘民族国家’理论更适合阐述多民族中国尤其是‘中国边疆’的形成与发展。”对此,李大龙进一步解释认为,“‘主权国家’是当今世界的基本单位,但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并不是‘民族国家’理论主张的‘民族国家’而是‘多民族国家’”,“主权国家理论强调构成主权国家的三大要素:领土、人民和政府,与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中的‘天下’(领土)、‘华夷’(人民)和‘皇权’(政府)形成了对应,从而使‘主权国家’理论不仅适合阐述当代‘中国边疆’,而且也可以溯源中国由传统王朝国家向主权国家演变的整个历史轨迹”。第三,“‘边疆’是动态的,会随着国家实力的强弱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特别是“‘中国边疆’的长期发展过程更体现了这一点”。第四,“‘陆疆’和‘海疆’是构成今天‘中国边疆’的两大基本要素”。第五,“‘边疆’具有地缘优势,既是军事防御的前沿,也是连接两个乃至多个国家的纽带。”第六,“‘边疆’不能脱离‘疆域’而存在,将其泛化也不利于对‘中国边疆’的研究”。“是否是中国边疆学构成的要件值得进一步斟酌。”参见李大龙.“中国边疆”的内涵及其特征[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8,(3).,这些认识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中国边疆学理论的构筑意义重大。

三、我对中国边疆学构筑中有关问题的几点认识

其一,在学习上述各家争鸣的观点中,笔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教益,深化了对西方“疆界”理论的认识:在世界发展史上,西方边疆(包括边界)理论(44)全球化境遇中的西方边疆理论,从本质上看更多的是指西方列强在对外(或海外)扩张、建立和维护殖民统治过程中,提出的殖民“疆界”理论(即对殖民疆域的占有、控制和边界的划界理论)。参考于沛,等.全球化境遇中的西方边疆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张世明,等.空间、法律与学术话语:西方边疆理论经典文献[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4.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国际法的发展,资本主义向海外扩张的过程中建构出来的,其背后充满了鲜明的“强权即公理”“大国主宰世界”的霸权主义逻辑,有代表性的学说主要有美国学者特纳的“边疆假说”“移动的边疆”理论,本质上也只是对美国开疆拓土进行学理上的辩护而已(45)其理论也没有上升到抽象化的哲学思维高度,以全球化的视角对人类有史以来的边疆及其边疆形成、发展的历史进行理论化的阐释和系统总结。当其学说或学术范式近代以来被译介、传播到中国以后,国内学者对其评价有赞誉过度之感,至今仍深受部分学者追捧。,其学说中充斥着“文明征伐论”“帝国主义殖民扩张思想”和“白人种族主义中心论的说辞”。(46)王邵励.美国边疆、地域与西部:佛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史学思想初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再有就是沙皇俄国为其殖民扩张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较有代表性。另外,殖民扩张时期,西方国家的一些所谓的“疆界”理论只不过是地缘政治学说不同类型的代表而已,如英国学者麦金德的“大陆心脏学说”“世界岛”理论(47)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M].林尔蔚,陈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麦金德.陆权论[M].徐枫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5;方晓志.麦金德地缘战略思想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4.、美国马汉的“海权论”(48)艾·塞·马汉.海军战略[M].蔡鸿幹,田常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等,笔者认为这些理论确实为殖民扩张时代大国争霸世界提供了理论说辞,至今仍是国际政治(地缘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人类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家间博弈的日趋激烈,西方学界相继提出了高边疆(太空边疆)、信息边疆、文化边疆、利益边疆、虚拟边疆等很多超越国家主权和疆域(领土(49)国家领土是指隶属于国家主权的土地,即国家主权管辖和支配下的地球的特定部分。国家领土的构成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之下的底土以及领陆和领水之上的领空。领土主权,是指国家对其领土范围内的人和物所行使的最高的和排他的权力。参见杨泽伟.国际法(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31~134.)范围之外的新型形态边疆的概念(50)目前国内虽然有很多学者在借鉴这些西方新形态的边疆话语表达,但实质上看只是停留在对其边疆话语简单机械的复述,对其概念的系统阐释和理论总结几乎还处于空白阶段,更不用说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中国的边疆(或超主权的边疆)研究了,亟待国内相关学人深思。另外,迄今看来,这些暗含霸权主义逻辑或地缘政治博弈色彩浓郁的概念显然与中国政府主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有较大的差异。,虽然每种类型后边都有边疆二字,但其研究内容更多的是涉及各个国家(特别是西方大国)在全球的利益和安全范围的延伸,应是国际政治和国际安全学重点关照的对象。我们在构筑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边疆学时可以有区别的借鉴,但是绝对不能削足适履,照单全收。否则,就会因国家利益、文化、信息等错综复杂相互交融的地方,出现一国利益、文化、信息的边疆地带同时也是其他国家利益、文化、信息的边疆地带,这种“无处不边疆”的泛化边疆认识反而不利于真正国家边疆问题的研究。从历史实践看,更不符合中国国情,也不符合当今中国政府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51)“‘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为世界提供了一项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参见习近平.习近平谈“一带一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地缘政治的工具,中国不打地缘博弈的小算盘,而是务实合作的平台(参见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75、527)。另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还主张“要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参见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01-20(2)。对此,中国政府在很多涉及海外利益时,文件中并没有直接使用西方的“利益边疆”“战略边疆”等概念,而是使用的“海外利益攸关区”“重要利益攸关方”等中性表述。,更不符合中国的“世界文明观”(52)关于当今世界文明之间,该如何更好地相处,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给出了中国答案:“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又一次向全世界较好地阐释了中国的“世界文明观”:“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反而会把无中生有的“中国威胁论”之说授人以柄。另一方面,从西方历史发展的实践来看,人类近代以来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西方地缘政治学说中“疆界”理论的推波助澜作用不无关系。从“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53)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A].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C].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8.出发,这些充满霸权主义、零和博弈的理论思维,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时应引以为戒。

其二,随着学界争鸣的持续深入,笔者认为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边疆学学科的构筑就更显得越发重要了,建立以探究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规律,考察中国边疆历史发展轨迹,能够从理论到实践科学系统地回答当代中国边疆的时代课题,为中国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与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经验与智力支持的一门极具现实意义的新兴交叉学科(中国边疆学)。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每一位中国学人的责任担当。与此同时,我们在构筑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边疆学学科的过程中,在借鉴国外理论方面一定要有足够的鉴别力,切忌拿西方的理论生搬硬套地解读中国的实践,或者肆意剪裁中国的材料为西方理论作注脚。对此,就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外的边疆研究尤其是国外学者关于中国边疆的观点也纷纷被援引。国内的一些研究者甚至将国外的观点奉为经典,在讨论中国的边疆问题时把国外学者的观点作为自己立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更有甚者,还以国外的观念或理论来批判中国学者,把国外学者关于中国边疆的认识当成了绝对真理。”(54)周平.如何认识我国的边疆[J].理论与改革,2018,(1).“把国外的观点和理论奉为经典的做法,对我国边疆研究的健康发展来说,则是一种消极的干扰。”(55)周平.如何认识我国的边疆[J].理论与改革,2018,(1).此外,在美国学习工作多年的世界著名汉学家余英时先生也曾多次强调指出:“中国知识界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殖民地的心态,一切以西方的观念为最后依据。甚至‘反西方’的思想也还是来自西方,如‘依赖理论’、如‘批判学说’、如‘解构’之类。所以特别是这十几年来,只要西方思想界稍有风吹草动(主要还是从美国转贩的),便有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兴风作浪一番,而且立即用之于中国书的解读上面,这不是中西会通,而是随着外国调子起舞,像被人牵着线的傀儡一样。”(56)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A].余英时.中国情怀——余英时散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此外,余英时还指出:“我们研究中国的东西,现在面临这一百多年来一直面临的一个困难。什么困难呢?就是我们不能像从前那样老是用经、史、子、集这种方式研究了,因为我们已经进入所谓现代的学术阶段。我想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提出的问题及研究的方式都慢慢跟西方融为一体,很难分别了,实际上我们都是用西方的方式来研究中国的东西。这就引起许多问题,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你很容易削足适履,把外国的东西当作一个模式,把中国的材料尽量剪裁放进去。那是毫无困难的,你可以用任何方式,拿任何一个西方的理论,将中国的材料堆放在一起,然后把自己需要的材料挑出来,套进这个理论模式里面去,不管这些材料跟其他部分有无矛盾。这就是我们研究中国史学——特别是在‘五四’以后——所遭遇到的最大困难。”(57)余英时,邵东方.史学研究经验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2~3.

其三,在中国边疆学学科构筑过程中,该如何有效地借鉴国外一切有益的学术经验和理论方法,这是值得学界深思的一个问题。从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历程看,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和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乃至话语体系基本上是在“西学东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今天已有学科(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现实情况看,各学科的“中国化”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也正是今天学界正在大力倡导加快构建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缘由所在(58)“经过30多年来的西方社会科学的引进,目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已经到了消化吸收西方社会科学的阶段。消化吸收的核心就是在理解中国实践的过程中,建立对中国实践具有解释力的有中国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这个工作现在还没有形成气候,需要社会科学界共同努力。”参见贺雪峰.中国社会科学需要“野蛮生长”[EB/OL].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294546344_119719?Sec=wd,2019-02-13/2019-03-15.。从中国边疆学学科构筑而言,该如何借鉴国外,最近就有学者指出,近代以来在现代性学科建制化的发展过程中,“国外并没有边疆学这一专门学科,边疆研究主要是在其他学科的视野内进行的”(59)朱金春.边疆研究及其学科化:以民国边政学为中心[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朱金春对近代以来“国外没有边疆学这一专门学科”的认识,无疑是正确的,但这里可以引发我们一个深入的思考,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近代以来国外(西方)只有在其他学科视阈内进行的个别边疆研究(60)以研究美国“西进运动”的“边疆假说”最具代表性。此外,还有沙皇俄国和苏联时期的边疆理论。、边界和殖民地“疆界”理论研究,而没有建构起一门具有普遍意义的“边疆学”呢?难道是知识供给不足吗?我想更大的原因可能还是西方国家在历史发展、演变的长河中缺乏长期、稳定、统一疆域辽阔的“典型边疆”这一形态所致。所以,西方国家内部典型的边疆治理及其学科建构因疆域狭小和高度的均质化(或同质化)普遍缺乏依托的对象,因此,普遍性(或一般性)“边疆学”学科的建构也就无从谈起。但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在西方列强向海外扩张的过程中,一大批新兴的应用性人文社会科学得以建制和发展,譬如,人类学、民族学、地理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国际法学等,其中现代性交叉学科地缘政治学发展尤为迅猛。这无疑充分反映了古今中外一个普遍性的道理:“需要为学术之母”(61)孙本文,等.中国战时学术(张道藩序)[M].上海:正中书局印行,1946.的深刻内涵。西方列强基于地缘扩张和大国争霸的“疆界”理论正是在这些学科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这些西方殖民地的“疆界”理论与中国历史上的边疆治理及其疆域形成、发展的实践有着本质上的巨大差异。这是我们今天在构筑中国边疆学的过程中最应该清醒认识到的一点。我们只有从全球宏阔的视野出发,对古今中外东西方国家发展的历史轨迹有着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明(包括中国边疆和中国疆域)(62)余英时认为:“无论是轴心时代以前,还是轴心时代及其以后,中国与其他文明相比,悠久历史的连续性尤其显著。”中国历史长期的连续性跟西方相比区别也是十分明显的,“西方历史可以进行清楚的阶段划分,从希腊、罗马开始,每个阶段都不一样,到中古又完全是另一个阶段,文艺复兴以后面貌又一变,然后是宗教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民主自由运动的兴起等等”,“这种阶段性我们中国是没有的”。“我确信,只有通过关注中国历史变迁的独特过程与方式,我们才能更清晰地看到这个伟大的文化传统是如何由其内在的动力——不是完全,也是主要的——从一个阶段推向另一个阶段。”参见余英时,邵东方.史学研究经验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形成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把握构筑中国边疆学的科学内涵。

近年来,特别是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的推动下,学人在构筑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边疆学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对中国边疆研究的内涵与方法展开了进一步探讨,提出了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认识,涉及的论文主要有李国强《开启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新征程》(63)李国强.开启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新征程[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8,(1).、邢广程《开拓中国边疆学研究的新局面》(64)邢广程.开拓中国边疆学研究的新局面[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2).、李鸿宾《对“中国边疆研究”概念的认识与界定——兼谈“中国边疆学”学术体系之建构》(65)李鸿宾.对“中国边疆研究”概念的认识与界定——兼谈“中国边疆学”学术体系之建构[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8,(3).、王欣《关于中国边疆学学科话语理论体系建构的几点思考》(66)王欣.关于中国边疆学学科话语理论体系建构的几点思考[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8,(3).、张云《中国边疆研究的内涵和特征刍议》(67)张云.中国边疆研究的内涵和特征刍议[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8,(3).、苗威《建构中国特色的中国边疆学话语体系》(68)苗威.建构中国特色的中国边疆学话语体系[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8,(3).等,对中国学界部分学者在边疆研究中目前存在盲目迷信、削足适履地运用西方理论解读中国边疆历史的现象进行了一定的质疑和批评,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边疆研究理论体系凝聚了共识。此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中国边疆学研究专栏》(哲学社会科学版)作为国内学界首创的以“中国边疆学”为命题的学术平台(现已入选教育部名栏工程),自2008年第5期推出至今,已延续了11年之久,发表了上百篇有关中国边疆研究及其学科建设的论文,在引领中国边疆研究,构筑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边疆学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上也贡献卓著(69)代表性论文主要有:马大正.边疆研究者的历史责任:构筑中国边疆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李国强.中国边疆学学科构筑的透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方铁.试论中国边疆学的研究方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马大正.中国边疆学构筑是当代中国学人的历史担当[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等等.,赢得了学界的广泛赞誉。(70)马大正.新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对中国边疆学构筑的探索[A].邢广程.中国边疆学(第3辑)[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综上看来,笔者认为,边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种特殊形态,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今天看来,严格意义上说,与所有主权国家都有边界不同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有边疆。(71)边界是近代以来民族主权国家的产物,是一条线,而边疆是一个国家具有异质性的边缘区域或地带,早已有之,其内涵和外延远比边界丰富得多,特别是从中国的边疆实践来看,更是如此。另外,不可否认的是,在西方的词汇里,很多时候,边疆、边界以及边境是用同一个词来表达的,但我们不能就据此认为边界就等同于边疆,有边界就一定有边疆,我们只有从实践出发,在忠于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与归纳,坚持原创性的边疆研究,才能得出准确的认识。参考周平.如何认识我国的边疆[J].理论与改革,2018,(1);于沛,等.全球化境遇中的西方边疆理论研究·前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3;周平.当前边疆研究的审视与反思(代主持人语)[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即便是当今和曾经有边疆的部分国家,其边疆形态及其边疆观与中国也有着本质的差异。古今中国边疆与国外其他国家的边疆、主权国家边疆与非主权国家边疆或超主权的边疆(高边疆、利益边疆、信息边疆、虚拟边疆等)之间有没有共性?如果有,又有多少共性?能否从这些不同形态的边疆实践中建构出一门具有普遍意义或一般意义的边疆学来,进而从理论上来指导各个国家和各种形态的边疆实践,值得进一步斟酌。与此同时,我们更应看到,中国边疆研究具有丰富的内涵、厚重的积淀以及优良的传统,构筑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边疆学,从一门学科的高度深化对中国边疆的研究,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正如李国强先生在《夯实构建中国边疆学的基础》一文中高屋建瓴地指出的那样:“在构建中国边疆学的讨论中,我们不能忽视提出这一命题的初衷,更不能迷失这一命题的方向。因此,始终清晰认识中国边疆学的理论起点、逻辑起点和实践起点,这是我们把握‘初心’的根基;始终准确定位中国边疆学的学科目标、学科任务、学科宗旨,这是我们‘牢记使命’的关键;始终牢牢把握中国边疆学的时代背景、时代要求、时代方向,这是我们‘继往开来’的前提。唯有此,才能使中国边疆学的建设基础更牢固,才能使中国边疆学的发展航向不偏离。”(72)马大正.中国边疆学构筑是当代中国学人的历史担当[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

至于中国边疆学该如何科学地构建,前文中以马大正先生为代表的部分学人已身先士卒,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意义的构想。我想今后我们应在此基础上,按照现代学科构筑的一般规律(73)按照学者们的意见,一门现代学科能否最终成功构筑,需要从认知和体制两重属性上去认识:(1)从认知角度看:一是,学科要有独立的研究领域、存在自身的研究边界;二是,关于该学科研究对象的专门知识得以积累,并能为其他学科所普遍共享;三是,该学科有自身的独特概念和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四是,学科自洽于研究对象的陈述方式;五是,发展出一套与学科特殊需求相呼应的研究方法和手段。(2)从体制角度看:一是,大学有开设相应的专科课程,培养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才,同时也有相关的专家人群,其社会活动赢得更广泛的身份认同,逐渐形成所谓的专业团体,并进而出现专门的学科协会,使这些专家能获得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制度性平台;二是,大学也相应地设置了专门的教席甚至院系,以适应新兴学科的扩张;三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社会互动,学科最终得以通过大学科系的形式完成其制度化过程。直到这时,学科才获得稳固的社会地位,它通过建制化的科系不断地培养专门人才进入社会生产体系,以科系和固定的教师科研队伍为组织争取资源,通过专业协会共享信息和扩大社会影响,从而更加从容地发展自己独特的理论、方法、手段和研究对象”。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跨学科研究系列调查报告选登之一 跨学科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EB/OL].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网站.http://www.npopss-cn.gov.cn/GB/220182/227704/15318717.html,2011-08-03/2019-03-25.,同时也不要过分拘泥于西方学科建构的窠臼(74)“涂尔干提醒我们:‘人类思想的类别从不固定于任何一种明确的形式。有人不断地创造类别、取消类别和再创造类别:它们因时因地而变迁。’学科的体制化过程存在各自差异,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路径也不尽相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学科体系的建立又是一个特有的历史结果,并非命中注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科形成过程存在的偶然性说明也注定了学科自身的开放性,而这种开放性正是跨学科研究得以生长的内在理由。”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跨学科研究系列调查报告选登之一 跨学科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EB/OL].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网站.http://www.npopss-cn.gov.cn/GB/220182/227704/15318717.html,2011-08-03/2019-03-25.,最主要的还是要立足于几千年的中国实践,从中总结、归纳、概括、提炼出富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进而形成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要从哲学、历史、文明的逻辑上深刻理解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75)谷春立.从三个逻辑上深刻理解习总书记提出“三个自信”的重大意义——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刻体会[N].吉林日报,2014-05-13(02).唯有如此建构起来的中国边疆学,才能在理论上更好地指导中国边疆的实践,为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繁荣、稳定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持。此外,我们还应紧跟学术、学科发展的前沿,充分认识到科际整合(又称跨学科、交叉学科方法)在学术研究中的重大意义(76)有助于我们打破单一学科的局限,更好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新的问题以及综合地解决问题。“一百年来,‘跨学科研究’为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参见复旦大学.跨学科研究系列调查报告选登之五 关于人文社会科学推进跨学科研究工作的认识和建议[EB/OL].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网站.http://www.npopss-cn.gov.cn/GB/220182/227704/15319062.html,2011-08-03/2019-03-25.。在西方,早在20世纪初学科现代化的大潮尚未完全消退之际,跨学科研究就已接踵而至(77)“早期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主要出于知识生产专门化和知识需求综合化的张力。”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跨学科研究系列调查报告选登之一 跨学科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EB/OL].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网站.http://www.npopss-cn.gov.cn/GB/220182/227704/15318717.html,2011-08-03/2019-03-25.。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在解决高度复杂性、综合性问题的过程中,跨学科研究方法与视角的运用更是欣欣向荣。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人类对知识的认识与学科的建构,从历史看,“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综合到分化再到综合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科学被分解为单独的部分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的阶段性和局限性”。(78)王学典.史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11.“真正有价值的理论和思想,其学术影响必须是跨学科的,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学科、某个领域。”(79)陈春声.新一代史学家应更关注出“思想”[J].史学月刊,2016,(6).“跨学科也就是交叉学科,指的是不同学科的专家共同工作解决同一问题,其相互作用可能创造一个新的领域或学科。”(80)参见中国人民大学.跨学科研究系列调查报告选登之三 关于设立跨学科研究项目的一些情况和建议[EB/OL].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网站,http://www.npopss-cn.gov.cn/GB/220182/227704/15318925.html,2011-08-03/2019-03-25.我想中国边疆学构筑过程中,充分汲取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方法的经验与智慧不仅是适应社会对知识综合化的需求,也是顺应学术发展规律的需要,同时也是“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81)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A].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C].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5.的时代需要。

四、结 语

近百余年来,中国社会在某些领域现在正处于由盲目膜拜西方到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转型期,在这其中构筑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一种话语体系必然包含一定的观念、反映一定的价值,并拥有特定的判断标准”(82)张康之.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经验[N].人民日报,2017-03-22(7).,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作为加快构筑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边疆学的构筑,具有优良的学术传统、深厚的历史逻辑、丰富的学科内涵及其鲜明的时代意义,不仅极具中国特色,而且更具现实意义,亟待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之不懈努力、耕耘,使之早日独立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之林。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学科理论
【学科新书导览】
坚持理论创新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