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使命感和时代高度
——以大型纪录片《邕江》为例

2020-02-23 13:09夏启伟
视听 2020年7期
关键词:南宁纪录片历史

□ 夏启伟

一、本质态度:时代担当决定纪录片的思想高度

过去是历史,今天也将成为历史。纪录片是一种影视表达形式,也是一种记录工具,它记录历史。纪录片大多专注于一个点或一个片段,集中笔墨工于尺牍,比之其它浩如烟海的新闻作品,给人印象更为深刻,艺术表现力强的作品,感染力更大。

数十年来,纪录片一直用影像记录中国历史的发展片段,它作为一种业态,至今可谓风起云涌、各显神通,把纪录片推上了一个新高度。很多作品由于具有“以视角独特而见真理”“以故事短小而见大义”获得思想性的或艺术性的嘉奖。能够以大视角、多层面、跨历史地记录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型纪录片,能够从一定高度和整体表现事件、人文或历史的纪录片越来越多。从纪录片思想层面来分类,可分为两类:一是具有使命感、责任感的,这一类纪录片跟政府一样需要对记录的内容负责任、有担当;二是随机思考型的纪录片,他们对零散事物进行单视角记录,更多体现的是才华和某种艺术性。

不管如何分类,从编导的角度,纪录片的创作属于感性和理性的杂糅,有独立的观点和审美情趣。历史社会层面的纪录片,具有社会属性,需要承载社会和时代的责任,对公众和历史负有更多的使命。本质来说,记录本身是一种态度:必须尊重历史、反映客观、再现真实。古代社会没有影像技术,但是记录历史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司马迁有了摄影器材,他的《史记》当是另外一种精彩,它“以人为中心记载历史,具体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进程”,它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经验财富,总的来说是对历史负责的。皇权或可左右记录倾向,但是记录者总体不会歪曲历史面目。今天有了影像记录,“有图有真相”,更为直观、真实。央视的历史纪录片《楚国八百年》,自然人文纪录片《河西走廊》,反映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第三极》,它们有的是再现历史从而为历史做定性,有的记录现实,为本段历史做认定,其使命感显而易见。

近期,南宁广播电视台摄制播出的十集大型纪录片《邕江》,与《河西走廊》有共同之处,都是以自然题材为依托,表述相关联的历史人文和发展状况。作为广西首府,链接东盟前沿阵地,南宁摄制一部这样有担当的纪录片,有其一定的历史意义,它可以承载对外宣传的重任,总结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搭建走向未来、走向国际的桥梁。它是公共文化产品,同时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一是展示了新时代下邕江、南宁城市变得越来越美丽的客观事实,二是让人们了解了“百里秀美邕江”背后的辉煌故事、人文历史以及为之奋斗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从纪录片的本质来说,她的记录是真实的,考究了真理,传达了积极的思想理念,与观众有了情绪共鸣,情感共振。更由于其具备严肃认真、客观真实的记录态度,站在时代的潮头,传递时代的声音,具有很强的思辨力,作品表现出极强的思想性。

二、高度概括:突出亮点彰显纪录片的硬核

重大题材的纪录片,善于概括,突出亮点,提炼彰显文明成果和生命力。人间万象,世事繁复,主题多样,内涵丰富,必须有所取舍,择其主流、亮点而记述。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那是记流水账,违背纪录片“思想性”的根本。关于《邕江》的主旨定位,南宁市市直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张耀民评价说,从策划、出品、监制到导演、拍摄制作,《邕江》记录片艺术地诠释了“治水建城为民”的城市工作主线,展现了市委和党员干部博大的为民情怀,是当代南宁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宏伟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冲击力。除此之外,看完全集后,我们还感受到了纪录片的高度概括,那就是对邕江、绿城南宁林林总总的历史传承、人文经典、民族特色、劳动生活等方面的深刻而生动的记录,她触摸的层面更加广泛,触觉更为细腻。作为现代阐释型大型纪录片,它以邕江人文历史为背景,岭南传统文化为根基,契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政治理念,凸显社会治理能力,歌颂国家建设、广西建设、南宁建设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强首府战略所具有的深层意义。过去,邕江航运能力不足,洪涝灾害常年威胁着两岸人民。为了让“母亲河”成为“民生河”,2015年,南宁市提出“治水、建城、为民”的城市工作主线,推进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打造“百里秀美邕江”。治理一条江,改变一座城。显然,邕江是一条长河,连接着南宁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邕江也不仅仅是一条河流,还有她的人民,她的胸怀。

同样,纪录片还见证了时代鲜明的文明贡献。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的每一项创造都是文明进步的成果。《邕江》纪录片在记录经济生活变化发展方面,很好地体现了思辨力和潮流意识,用个体人物、人群故事,描绘了许多代表性极强的文明成果。把代表南宁城市的特色元素进行了平铺直叙,地铁、盾构机的南宁智造,网络5G、爱南宁APP、“线下一门办线上一网通”营商环境的优化,丝绸原产升级品牌、现代陶瓷作品、自贸区南宁片区高速建设、内河航运到海上丝绸之路,实实在在,每一项成果,都关乎民生,发挥着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邕江》对此作了大篇幅的记述。南宁是绿城,也是水城,曾经有过水患的伤痛。她从原始蒙昧时期一路走来,向着园林化发展,今天,时代已经要求邕城驶向生态化,从简单到繁复,又从繁复到高层次的简单发展,绿地扩大到绿脉,到绿肺,这是政府的精准施策,是人们生活在新时代面前更高的需求,也是纪录片对这个生态城市渐变过程进行记录的使命职责。显山露水,透绿见蓝,成为现代文明城市的地标。通过改革开放,经济建设,邕江流水有了回响,绿城南宁给出了答案,纪录片毫不含糊地向人们展示了细节和概貌。

三、敏锐观察、周密梳理、中肯评价:体现纪录片的严肃性

人类文明史是从解决自身的衣食住行开始的。全景式的大型纪录片应该深刻记录人民生产、生活的重大变化,关注民生,观照现实。《邕江》作为南宁区域或作为广西首府的一个时代纪录片,对这一时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社会变化、生活变迁、环境特色以及治理维护过程做出了中肯记录,必将对后世产生影响。

纪录片《邕江》以集合分类的形式,展示了以上内涵。《枕河人家》《客从何来》《食色斑斓》《山野飞歌》《声入人心》《薪火不息》《风起潮涌》《城在绿海》《江流入海》,每一集大致上都以一个小人物或小事件入题,逐渐把画布拉开,点画出生动的全景。浩如烟海的材料,庞大的逻辑理论体系,遥远的历史延伸到现实的人物事件,从宏观大势到精微个体的转换,系统理论结合到生活细节,时空跨度大,分类主题多,不是一盆大杂烩,而是一个个小品文,一幅幅山水画。《食色斑斓》一集犹见一斑,从农耕文化谈起,说到眼前的一碗米粉,就像我们开始说到宇宙天体,突然说到人情故事一样,由宏观之虚链接到草木之实,云泥之间,有效勾连。宏观触发了一根主线,末梢又是一根具有同质的神经,叙说踏实生动,言之有物,把岭南的稻作文明、邕江的传统饮食文化一直叙述到眼前的“三鸡三鸭三鱼”;比较完整地表述了邕江河沿岸劳动人民从古至今饮食文化的演绎过程,特别是当今衣食住行的绚丽色彩。

出自广西,源于壮族,发端于南宁的“大地飞歌”早已蜚声海内外,成为靓丽的名片,也是时代唱响的高歌。《山野飞歌》全面地阐释了“壮族大歌”向民歌艺术节演变的历程。“长流不息的邕江,记录了两岸儿女生命的歌泣”,从壮族对歌、捕鱼采集到节日吟唱文化,从春秋战国时期文人骚客路过岭南说到现实民歌爱好者把本土民歌推向城市推向海外。印证了壮族山歌起源于劳作之后的喜悦心情,“三月花红美,达妹去种田”,质朴向上的歌声正是壮族人民性格的历史写照。把刘三姐的品牌,写到广西三声部民歌,定位说:南宁,铺满琴键的土地,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

还有一集《声入人心》讲述的是壮族语言的来龙去脉和精彩故事,正如它的解说词,“语言是人类文化中最杰出的创作……它记录了我们的前世,昭示了我们的今生,烛照着过往,必将指引我们的前程”,是纪录片整体构思的三段论逻辑,整个作品均围绕昨天、今天、明天展开画卷,围绕历史、现实、未来奠定论述的基调,评述中肯,严肃庄重,掷地有声。

四、整合史迹,推动遗产保护工作履行历史责任

人类历史,不只有历史学家才能考究,记录当下也可能会成为史迹,关键是描述一定要准确客观,要基于权威认证对记录的现象定性准确,对记录的事实定位科学,对记录的历史评价态度中肯客观,令人信服。很大程度上,现实跟历史是非割裂的,挖掘历史,追溯根源,关照现实,以求实证。“留住今天的东西,等于留住了历史,留住了影像化石”。《邕江》在拍摄过程中,所涉及收罗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少。在作品中,我们接触到了很多岭南文化千百年于今仍在的传承,她展现了邕江两岸南宁周边的田野山洼、古树老街,还有农耕时代存留下来的各种遗迹,其中很多是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古人类遗址、壮族文化典籍、壮语言文字、布洛陀文化、邕剧、三声部民歌、炮龙、龙船阵、昆仑关等。比如,在对隆安县古人类历史的考据中,认定了稻作文明起始于4000多年前的骆越先民,而从耕作、灌溉、工具和扩散路径的考察,从水稻基因测序比较,推论“珠江中游流域即邕江南方一带正是水稻的最早种植地,随后传播东南亚,经湘桂走廊往北驶入湘江浙地区”。这些文化遗产的档案价值、文献价值很高,注入纪录片,就添加到了历史档案馆,进入了历史文献。这些散落于民间的文化现象和遗产,终于有了一个系统的归纳,将会引起更多关注,将会有保护措施跟进。回溯江河悠远历史,关注社会现实,赋能未来企望,三个重大元素交织在一起,在纪录片中形成定格,发挥了纪录片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作用。

猜你喜欢
南宁纪录片历史
数读南宁
眷恋南宁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南宁出差
新历史
感受南宁历史,感受美丽南宁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