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多元融合协同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湛江市特殊教育学校“5+N+5”模式为例

2020-02-23 19:34湛江市特殊教育学校
师道(教研) 2020年3期
关键词:特校湛江市湛江

文/湛江市特殊教育学校

办好特殊教育,促进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用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已成为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湛江市特殊教育学校(简称“湛江特校”)创办于1988年,是广东省规模较大的一所为听障、视障、智障、孤独症、脑瘫及多重残疾孩子提供学前教育至高中阶段教育康复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面对新时代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湛江特校作为湛江特殊教育中心学校,2015年11月在湛江市政府和湛江市教育局等部门的支持下,应时而变,着眼服务全市特殊教育的制高点,提出多元融合协同办学新思路,成功构建了“5+N+5”特殊教育学校特色办学新模式。

一、“5+N+5”模式简介

“5+N+5”多元融合协同办学模式着眼终身融合教育,着手新型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着力提升办学质量。“5”即基于全面康复、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理念,构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职教育、中高职衔接教育、成人教育五个阶段的特殊学生终身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坚持“五育”并举,通过“康复教育、职教培训、文化传承、精品展示、特教科研”五个结合育人,实现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N”即基于协同育人理念,推进多方力量融合联动,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5”即基于融合教育理念和文化创意理念,打造集“中心、基地、园区、景点、窗口”的“综合性、文创型、融合式”新型特殊教育学校。

二、“5+N+5”模式主要做法

(一)康复教育深度融合,多方联动建设特殊儿童教育康复中心

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儿童障碍程度越来越重,多重障碍儿童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不仅需要接受特殊教育,还需要语言康复、动作康复等服务。基于此,湛江特校坚持“医教结合、康教融合”,融合残联、医院、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积极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让特殊儿童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如在争取教育部门支持成立幼教部、融合幼儿园的同时,协同湛江残联共建语训班、湛江市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湛江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为特殊儿童提供早期康复教育服务;协同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展视障儿童免费白内障手术、低视力康复训练、健康保健义诊等医学康复项目;融合家庭和社会志愿者服务队力量,开展家校协同康复训练、校社协同“社会融合教育”、学业补救服务等爱心项目。

(二)完善职教培训体系,多方联动建设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

《残疾人教育条例》中指出,“残疾人职业教育应当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开展以实用技术为主的中期、短期培训,以提高就业能力为主,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并加强对残疾学生的就业指导”。根据《残疾人教育条例》要求,湛江特校推行职业教育和培训一体化,融合多方力量,构建具有湛江特色的特殊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共建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服务本校学生及区域残疾人。主要做法是:(1)争取政府和教育部门支持,建设职业教育培训大楼,成立职业高中部,建设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小学阶段劳动技能、初中阶段劳动职术、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和培训、中职生劳动就业和高考升学分流教育;(2)与残联合作,建设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举办中、短期职业培训,安排残疾学生就业;(3)融合区域特校、中高职院校、行业企业优质资源,共建职业教育特色项目,开展中高职衔接教育、岗位培训,建立优质生源输送基地等,形成“与区域院校互动、与行业企业共赢、与就业创业与升学深造结合”,提高特殊职业教育质量。

(三)创建文化传承学校,多方联动建设特殊艺术文化创意园区

以善为美,以美启善是湛江特校共同的价值追求。文创理念是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在文化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其根基在文化,其关键在创意,其目标在文化创新创造。文化开启残疾人的心智,正是残疾人文化的灵魂所在。特殊艺术文化,是残疾人事业最迷人的一部分,色彩缤纷,魅力无限。湛江特校坚持文化自信,提出“特教+文创,让特校更善美”的办学理念,整合社会爱的力量,传承特校仁爱、感恩、自强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与建设特殊艺术文化创意园区工作。如:成立仁爱(自强)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关爱(感恩)服务活动;与女企业家协会、香港失明人协会、澳门爱心育人协会等爱心团体开展常态化的爱心文化活动;引进书法、美术、雕刻、文艺等名家名师进特校支教,协同艺术院校和文化部门开展艺术职业教育和非遗文化教育,建立“湛江市文化创意设计基地”;争取政府支持,立项建设“湛江特殊艺术创意园”等,以培育工匠精神、自强不息精神,激发特殊学生生命潜能,提升生命价值。

(四)搭建精品展示平台,多方联动建设爱心文化旅游观光景点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机会是中国梦实现的推动力量。精品展示,展示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精品,而是每个特殊学生发自内心最美作品。湛江特校推崇“精品展示教育”,把“展示风采,自信自强”作为培育特校善美文化的重要内容,以特殊艺术创意园区为平台,致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特校,融合多方力量打造爱心文化旅游观光景点,构筑特殊艺术创意园旅游新业态。如:争取政府支持,建设特殊艺术馆、校史综合馆、书吧茶厅餐等展示馆室;利用“助残日”、“六一儿童节”、聋人节、盲人节等节日纪念日,邀请文化部门、大中小学校、省内特校和社会各界到特校开展普特融合艺术展演;每年举办省市级特殊学生艺术作品展、非遗文化教育成果展;借助深圳文博会、海峡两岸博览会平台,在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推送师生艺术精品参展交流,展示特校特色,吸引社会各界来校观光、体验、交流与合作,提高学校的社会名度。

三、实践成效及反思

(一)实践成效

1.多元融合协同办学造就善美教师

特殊教育教师通过参与本模式创建,特殊教育教师心怀大爱,身怀普特融合教育技能,特殊教育观念逐步从单一学科教师向“康教结合、普特融合”的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转变,从服务本校教育教学向服务区域特殊教育转变。教师耐心为每位孩子实行差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每年积极辅导特殊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级各类体育、艺术、文学比赛,每年积极参加基层送教支教活动。近5年,涌现了3个省市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20多个校外爱心团队,一批全国、省市级名师、名校长和优秀骨干教师。

2.多元融合协同办学塑造善美学生

在多元融合协同育人过程中,特殊学生成长明显,能够心怀感恩、树立自信、自立自强。近5年学前康复教育听障儿童大多能进入普校(幼儿园)随班就读,进入特校就读生适应力强;学生精美的书刻、版刻、陶艺等传统手工艺作品每年被湛江市宣传部、湛江文联选派参加深圳文博会、厦门海峡两岸文博会展示交流,书刻作品被许多企业家、艺术家和澳门爱心人士义购收藏;听、障高中毕业生有80多人考上大学,为广州启聪学校高中部输送了一批优质初中生源;毕业生融入社会工作适应能力强,深得用人单位欢迎,涌现了一批省市级自强学生、校友。

3.多元融合协同办学催生善美新特校

湛江特校成为广东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湛江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湛江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成为湛江地市级残疾人康复精准康复服务定点机构和评估机构,承担视力定向行走训练、0-17岁及成人听力残疾支持性服务、7-17岁及成人智力认知及适应训练、7-17岁孤独症认识及适应训练与支持性服务。拥有雕刻坊、陶艺坊、盲人电影院和特殊艺术馆等特色文化艺术馆室。2018、2019年分别承担广东省特殊学生艺术职业教育研讨会、广东省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论坛,吸引全省、海南省等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以及省内外专家等前来观光交流。2019年9月被确立为广东省省级校园生活垃圾教育基地、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目前,湛江特校正在建设开放式特殊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园,正在申报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和湛江市特殊教育学校共建的民间传统工艺专业“3+2+2”中高职衔接健残融合教育班,为特殊儿童提供“康复—教育—职训—就业—创业—深造”一条龙服务。

(二)实践反思

“5+N+5”多元融合协同办学模式是湛江特校31年来凝聚各方智慧的实践总结,是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转型发展的一个范例。“5+N+5”多元融合协同办学模式为推进区域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目前,该模式已成为湛江特校深化本土化成果,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内涵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面临困难和存在问题,诸如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健全特殊教育专业支撑体系、建设专业化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加快推进办学模式与特殊教育课程深度融合、有效解决多元融合协同办学与特殊教育学校服务区域融合教育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深化和优化。

猜你喜欢
特校湛江市湛江
漫步湛江
在科研支持下的特校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湛江市文联等三家单位扶贫送温暖
湛江市文联领导慰问德高望重艺术家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浅谈听障儿童的融合教育
特校美术课堂幼儿想象力的开发和培养
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丰富特校校园生活
写湛江、画湛江大型书画基层采风作品选
写湛江、画湛江大型书画基层采风创作巡展活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