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段子、段子化社交、“段友”
——“内涵段子”的网络亚文化景观

2020-02-24 07:31李哲峰
视听 2020年4期
关键词:亚文化段子交际

□ 李哲峰

2018年 4月10日,“内涵段子”平台因内容问题遭遇政策性关停,引发社会各界关注。作为现象级的应用软件,本文着眼于考察“内涵段子”平台兴起前后的传播环境,探讨“段子”作为一种特殊语体在网络交往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描绘“内涵段子”所构筑的网络亚文化景观。

一、作为大众传情工具的段子

所谓“段子”,即指带有幽默诙谐色彩的语体,“通俗简短、口耳相传、幽默搞笑”①,这种语体形式自古代民间沿用至今。我们常说的“讲段子”,即传播带有趣味性色彩的语言片段。

(一)手机段子的流行

在传播技术不断革新的现代社会,段子的流传不再局限于人际间口耳相传,借助手机等通讯工具,段子得以超越时间、空间的局限,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内流传。手机操作的非在场性,也让许多难以在人际交往中传播的段子得到呈现。手机段子承载着丰富的、多元的社会心态,有研究者据此认为手机段子是中国社会民意表达的特殊方式,在某些社会事件中,相关言论被编为段子在手机用户间流传,段子成为了民众进行观点陈述的一种方式。

(二)网络段子的涌现

BBS 论坛时代,与手机段子内容类似的语料已经流行于网络;进入到社交网络时代后,以微博为代表的平台成为了段子集中涌现的网络场景——以手机段子为雏形,言简意赅的网络段子得到了网民的青睐。相比于手机段子,网络段子的创作被研究者视作“大众娱乐消费的游戏式写作”,在生产上具有交互性,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不断修改原有段子文本②,段子涉及的内容也会根据网络热词、社会热点事件而调整,始终持着阅读上的猎奇性和刺激感。宏观来看,网络段子被认为是网络舆情的缩影,主流文化和亚文化、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的博弈在网络段子中得到彰显③;网络段子与草根文化关系密切,除了纯粹的情感宣泄外,民众还生产讽刺性段子来获得反抗的快感④,网络段子成为了一种反抗性话语的表现形式。

(三)“内涵”文化对网络段子的塑造

从名称来看,“内涵段子”即指该平台提供“内涵的段子”。在中国互联网的语境中,“内涵”与其汉语本义有所区别,网络中的“内涵”既可以指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事物,也可以指某类难以言说观点的隐秘化表达。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表达机制,“内涵”连接着被赋予猎奇、越轨色彩的丰富意义空间,以百度“李毅吧”为例,“内涵”文化在其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内涵段子”应用诞生于2012年,这一年中,中国手机上网人数首次超过台式电脑使用人数,手机网民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在同期网络段子现象日益繁盛的情境下,民众对于段子传播规模化、用户使用便捷化的需求催生了“内涵段子”作为移动端、专门化段子类应用的诞生。有研究对“内涵段子”上的网络段子进行了专门考察,发现其中的段子不再局限于纯语言文字的表达,还拥有了图片、视频等表达形式⑤。在段子表意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内涵段子”让“内涵”文化与网络段子得以融合,不仅吸纳了幽默笑料、社会观感、情绪诉说等不同维度的段子素材,也充当了人们宣泄隐秘情绪的场所。

二、段子化社交:“内涵段子”社区的交往模式

丰富的段子形态和亚文化素材构筑了“内涵段子”的内容空间,并在其中孕育出了独特的网络社交生态。在交往过程中,过去的段子类文本需要依附于平台或社交网络渠道,段子只是网络交际的一种语言补充;但在“内涵段子”社区中,段子上升为用户最核心的交际文本,社区中的交际行为都需要围绕段子来展开,段子就是“内涵段子”用户的交际话语,独特的“段子化社交”重构了网络用户的线上参与行为。

(一)“对暗号”

在“内涵段子”用户的日常交际中,频繁出现且成模式化的段子被称为“暗号”“黑话”,例如“天王盖地虎,小鸡炖蘑菇”。在这些热门交际语的直接使用中,“内涵段子”用户一方说出前半句,而另一方作答后半句以示“对上暗号”,以此开启或结束一场对话。

“内涵段子”社区中“一问一答”且不断重复的网络文化景观,可以被纳入到网络模仿的概念中加以考察。网络模仿源自于网络语言中的“模仿体”,它以娱乐化的方式表达“元文本”的特性,并对其进行接力式的文本和意义再创造⑥。在“内涵段子”热门交际语的使用和演绎过程中,不断被加工的文本创造了某种情境或氛围,志趣相投的参与者融入到这种情境和氛围之中,分享自己的模仿作品,形成一种娱乐化、群体化的情感互动,这种情感共鸣也强化了用户个体间的集体意识。

(二)“神评论”

日常参与中的“段子化社交”,还表现在用户对“神评论”的追求上:“内涵段子”用户对社区发布内容的戏剧化点评,获得众多用户点赞认可后,就会被社区运营方认证为“神评论”。这些“神评论”和热门交际语一样用词凝练,是对原始文本的想象性重构,“神评论”往往超越了原始文本的意义,赋予其更多隐喻、解构和恶搞的意味;平台鼓励用户参与对段子的二次改写,使得“神评论”往往比段子本身还具有可读性。

三、“段友”身份的诞生

“段友”是网络社区“内涵段子”用户的自称,相较于国内其他网络社群,“段友”具备较强的身份认同感、特定群体规范以及在现实中展演其身份的需求。接头暗号、汽车贴纸、社会公益……早在“内涵段子”被勒令关停前,“段友”群体在现实中的一系列行为便引起了人们关注。

(一)文化虚无主义抬头

本文认为,“段友”现象可以被纳入到网络亚文化的研究视域中进行观察。网络亚文化的盛行,和虚无主义思潮的发展有关。虚无主义集合了怀疑主义、自由主义、解构主义,它试图遮蔽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鼓吹绝对的欲望和个人主义,躲避崇高、否定权威。在网络社区中,虚无主义集中表现为文化上的虚无,网络参与者通过猎奇、夸张的手法追求个体愉悦,盛行戏谑、解构、恶搞等亚文化传播形式。“段友”在进行日常参与时,常常为了追求个体情感的愉悦,或者释放自己的不满情绪,热衷于对带有神圣意味的事物进行调侃和解构,乃至挑战传统道德和伦理。

(二)商业逻辑下的文化生产

从“文化工业”的角度来看,商业实际上也助推了“段友”现象的传播。“内涵段子”运营方挪用了“段友”在实践中生产的素材,将“啤酒小龙虾,段友是一家”“清风吹杨柳,敢问是段友”等交流话语直接用于商业化推广当中,变相鼓励了“段友”实践的合理性。这也让“内涵段子”在众多网络社区中拥有了独特的标识度,从而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由于“内涵段子”社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更多的商业主体也试图去追随“段友”现象,电商平台开始售卖“内涵段子TV”“段友出征”等内容的汽车贴纸,而这些贴纸的消费对象,不仅是拥有“段友”身份认同的参与者,还有许多人是受商家推广出于好奇、有趣而选择购买。商业逻辑和“段友”群体在虚拟和现实之间相互交融,塑造出奇特的亚文化景观。

注释:

①杜偉偉,姜劍雲.段子管窥[J].中国俗文化研究,2008(00):254-260.

②彭文忠,邹波红.网络段子:微传播时代的全民狂欢[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4(03):83-86.

③钱晓玮.中国段子文化的传播形态和舆情百态[D].杭州:浙江大学,2011.

④马思远.反抗的快感:讽刺性段子的快感生成机制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6.

⑤李当奇.手机应用视域下段子文化浅析[D].重庆:重庆大学,2015.

⑥郝永华,彭爱萍.创新扩散理论视域下的网络模仿探究——基于五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性比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07):142-146.

猜你喜欢
亚文化段子交际
情景交际
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干部懒政现象危害与治理路径
亚文化,不可怕
交际羊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两块磁的交际
嘻哈段子铺
嘻哈段子铺
嘻哈段子铺
把脉“腐败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