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的起源及其在全球的传播*

2020-02-25 09:26刘启振王思明
海交史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西瓜栽培

刘启振 王思明

西瓜是世界上种植最为广泛的蔬菜作物之一,尤其是在夏季水果中占据十分突出而又难以替代的位置。1999年,全球西瓜总收获面积首次超过300万公顷,之后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以上,尤其是2014—2017年,每年收获总面积均超过340万公顷;自2010年以来,全球西瓜年出产数量均超过1亿吨,并且以后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17年已经达到1.18亿余吨。具体情形如表1所示。

在炎炎夏季,极少能有食物能像冰凉的西瓜那样清爽可口和备受赞誉。西瓜的最初产地究竟在哪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这个问题持续引起世界各地人们的极大兴趣和广泛关注。

一、西瓜的世界起源中心

对于西瓜原产地的探讨,西方学术界在1857年之前存在众多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意大利南部起源说、印度起源说和南亚细亚起源说等。瑞典生物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é,1707—1778)根据16世纪意大利植物学家马西欧尔(Pietro Andrea Mattioli,1501—1577)的记载,主张西瓜原产于意大利南部。但是马西欧尔所记仅为一种栽培植物,而非西瓜,这一认识显然是错误的。1828年,法国植物学家尼古拉斯·查尔斯·塞林格(Nicolas Charles Seringe,1776—1858)提出印度和非洲都是西瓜的起源地,不过更加倾向于南亚地区,主要依据是那里的西瓜栽培极为广泛。然而这种观点的缺陷也很明显,就是亚洲南部乃至全境从来没有发现过西瓜野生种,(1)俞德浚、蔡希陶编译,胡先骕校订:《农艺植物考源》,上海:商务印书馆,1950年,第139页。因此该说法难以让人信服。所幸不久之后,关于西瓜起源命题的解答终于出现了转机。

1849年6月,英国苏格兰医生兼传教士戴维·利文斯敦(David Livingstone,1813—1873)穿越位于非洲中南部的卡拉哈里沙漠(the Kalahari Desert)。探险途中,利文斯敦发现让他最为惊诧的植物——西瓜,当地的巴卡拉哈里人(Bakalahari)和布须曼人(Bushmen)称其为Kengwe或Keme(学名:Cucumis caffer)。那马(Nama)部族是西南非洲霍屯督族(Hottentot)中的一个主要部落,在他们的方言里,这种西瓜又被称为tsama。后来,该名称被南非荷兰语(Afrikaans)吸纳采用。在降雨量超过通常水平的年份里,这些西瓜简直可以铺满广袤无垠的地面。每逢这种情景出现时,人们都会为得到丰富的西瓜供应而欢欣鼓舞,就连作为森林真主的非洲大象和不同种类的犀牛也都陶醉在这种水果的享用之中,尽管在牧场上动物们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各种羚羊,以及狮子、土狼、野狗和老鼠也都同样贪婪地吃掉它们。然而,这些瓜并非都是可以被食用的。它们有甜有苦,苦的那些被布尔人(Boers,荷兰裔南非人)统称为“苦西瓜”。土著挑选西瓜时,使用短柄斧头逐个打破,用舌头品尝裂缝中的汁液,由此便很容易地分清苦西瓜和甜西瓜。苦西瓜有毒性,不过甜西瓜是相当有益于健康的。1857年,记载利文斯敦非洲游历见闻的《南非考察和传教旅行》(Missionary Travels and Researches in South Africa)(2)David Livingstone,Missionary Travels and Researches in South Africa,London:John Murray,1857.一书首次正式出版,其第二章详细描述了这一重要发现。从此以后,西瓜的非洲起源学说成为学术界共识,并在西方世界得到普遍认可。

1882年,法裔瑞士植物学家德空多尔(Alphonse Pyrame de Candolle,1806—1893)在其著作《农艺植物考源》(Origin of Cultivated Plants)中较为系统地讨论了西瓜的起源问题,并介绍法国博物学家、植物学家查尔斯·维克托·诺丁(Charles Victor Naudin,1815—1899)利用非洲好望角的野生苦味西瓜与栽培型的甜味西瓜进行杂交实验,成功得到了双亲的混合杂种,从而证明它们是同一来源:“西瓜之来源问题久为人所误会,或竟不知。据林内氏之意见,西瓜为意大利南部之原产。林内氏乃根据马提欧罗氏(Matthiole)之记载,而不知前人所记者乃一栽培之植物也。塞林氏于1828年曾设想印度与非洲为西瓜之故乡,但又无从证实。作者深信西瓜来源于亚洲南部,因在其地之栽培至为普遍,但从未有野生植物之发现。近自非洲热带赤道附近发现野生西瓜后,此项问题乃告解决。利文斯吞氏(Livingstone)曾在非洲目睹有野生者,当地土人及数种野兽皆取此野瓜为食。果实有味甘者有味苦者,但不能从其外观上决定之。黑人以斧破瓜,试尝其味之优劣始食之。生于同时气候与同样土壤之野生植物而有此差别,此在葫芦科中并非极关重要之性格,又此野生西瓜之苦味,并不如其最相近之一种名Citrullus Colocynthis者之甚。诺丁氏曾用在好望角野生之苦味西瓜与一普通栽培之西瓜杂交,而得能自生育之混合种,故证明自外观上即可判断其为同属一种。”(3)俞德浚、蔡希陶编译,胡先骕校订:《农艺植物考源》,第139页。

以此看来,西瓜原产于非洲大陆已经没有异议,但是其起源中心的具体位置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前苏联植物学家、遗传学家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НиколÖáйИвáновичВави'лов,1887—1943)在1935年提出全世界有8个作物发源地(起源中心):①中国;②印度,包括印度—马来亚补充区;③中亚;④前亚;⑤地中海;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⑦南美和中美;⑧南美(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包括智利、巴西—巴拉圭补充区,并且认为“在有意义的古老作物中,在这些发源地之外引入栽培的有战捷木……和西瓜(在非洲南部沙漠和半沙漠地区处于野生状态)”。(4)[苏]H.И.瓦维洛夫著:《主要栽培植物的世界起源中心》,董玉琛译,许运天校,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年,第75页。印度国家科学院院士M.S.Randhawa则认为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是西瓜等多种作物的起源中心。(5)M.S.Randhawa,A History of Agriculture in India,Vol.1,New Delhi:Indian Counci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1980,p.269.现存野生种的分布情况,是证明某种作物起源的重要线索。就西瓜而言,实际上不止在南非的卡拉哈里沙漠,热带和亚热带非洲大部分地区也都广泛分布着野生西瓜(Colocynthis Citrullus)。它们虽然于农耕生产无益,却是当地漫长干季中人和动物不可或缺的水源供给,这一点与在卡拉哈里沙漠中的情形颇为类似。(6)Jack R.Harlan,Crops&Man,Second Edition,Madison:American Society of Agronomy,Inc.,Crop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Inc.,1992,p.67.

非洲是多种西瓜属植物的起源地。现代西瓜属下分为4种,每个种下又有若干亚种,亚种又有变种,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现代西瓜属、种和亚种、变种的描述与分布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中国园艺学会西甜瓜专业委员会、中国园艺学会西甜瓜协会主编:《中国西瓜甜瓜》,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17—19页。

究竟哪一种野生种是现代甜味西瓜的直系祖先?学界对此争议很大,曾出现过多种假说,其中四种最具有代表性。第一种假说认为现代甜味西瓜起源于北非的药西瓜(colocynth)。西瓜(Citrullus lanatus)与药西瓜(C.colocynthis)曾被发现在田间自发杂交。(7)B.K.Fulks,J.C.Scheerens and W.P.Bemis,“Natural hybridization of two Citrullus species”,Journal of Heredity,vol.70,no.3(1979),pp.214-215.然而,杂交后代表现出染色体不规则和较低的生育能力。利用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技术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药西瓜与甜品西瓜的亲缘关系比饲用西瓜还要远很多。(8)R.L.Jarret and M.Newman,“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Species ofCitrullusand the Placement ofC.rehmiiDe Winter as Determined By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Sequence Heterogeneity”,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vol.47,no.2(2000),pp.215-222;Amnon Levi,Claude E.Thomas,Anthony P.Keinath and Todd C.Wehner,“Genetic Diversity Among Watermelon(Citrullus lanatus and Citrullus colocynthis)Accessions,”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vol.48,no.6(December 2001),pp.559-566;Amnon Levi,Judy A.Thies,W.Patrick Wechter,et al.,“High Frequency Oligonucleotides:Targeting Active Gene(HFO-TAG)Markers Revealed Wide Genetic Diversity AmongCitrullusspp.Accessions Useful for Enhancing Disease or Pest Resistance in Watermelon Cultivars”,Genetic Resourcesand Crop Evolution,vol.60,no.2(2012),pp.427-440;Guillaume Chomickiand Susanne S.Renner,“Watermelon Origin Solved with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Including Linnaean Material:Another Example of Museomics,”New Phytologist,vol.205,no.2(2015),pp.526-532.第二个被广为接受的假说是甜品西瓜为南部非洲饲用西瓜(citron watermelon)的后代。(9)R.W.Robinson and D.S.Decker-Walters,Cucurbits,Wallingford,New York:CAB International,1997,pp.65-97,152-163;V.E.Rubatsky,“Origin,Distribution,and Uses”,in D.N.Maynard,eds.,Watermelons:characteristics,production,and marketing,Alexandria,VA:ASHSPress,2001,pp.21-26.然而,这与埃及发现有4 000年历史的西瓜文物遗存是相牴牾的,因为当时南部非洲的农业尚未发端。(10)B.K.Fulks,J.C.Scheerens and W.P.Bemis,“Natural Hybridization of Two Citrullus Species”.Daniel Zohary,Maria Hopf and Ehud Weiss,Domestication of plants in the Old World,4th ed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pp.153-155.利用饲用西瓜和甜味西瓜产生的杂交后代,发生了非常严重的优先分离和花粉育性下降。(11)A.Levi,C.E.Thomas,M.Newman,X.Zhang,Y.Xu,T.C.Wehner,“Massive Preferential Segregation and Nonrandom Assortment of Linkagegroups Produce Quasi-linkage in an F2 Mapping Population of Watermelon[abstract]”,HortScience,vol.38,no.5(August2003),p.782;Cecilia E.McGregor and VickieWaters,“Pollen Viability of F1 Hybrids Between Watermelon Cultivars and Disease-resistant,Infraspecific Crop Wild Relatives”,Hort-Science,vol.48,no.12(December 2013),pp.1428-1432.此外,两者在基因组组织结构上也存在重大差异。(12)ShaoguiGuo,Jianguo Zhang,Honghe Sun,et al.,“The Draft Genome of Watermelon(Citrullus lanatus)and Resequencing of 20 Diverse Accessions”,Nature Genetics,vol.45,no.1(2013),pp.51-58;Guillaume Chomicki and Susanne S.Renner,“Watermelon origin solved withmolecular phylogenetics including Linnaean material:another example ofmuseomics”.第三个较新的假说认为现代栽培西瓜的近祖是西非的粘籽西瓜(egusiwatermelon)。(13)ShaoguiGuo,Jianguo Zhang,Honghe Sun,et al.,“The Draft Genome of Watermelon(Citrullus lanatus)and Resequencing of 20 Diverse Accessions”.实际上,粘籽西瓜与甜味西瓜是近亲品种,大约在310万年前才分化开来。(14)Guillaume Chomicki and Susanne S.Renner,“Watermelon Origin Solved with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Including Linnaean Material:Another Example of Museomics”.尽管如此,粘籽西瓜具有独特的柔软、厚实、湿润、黏滑种皮,目前尚未在其他西瓜属植物中发现有与其相同者。(15)Harry S.Paris,“Origin and Emergence of the Sweet DessertWatermelon,Citrullus lanatus”,Annals of Botany,vol.116,no.2(2015),pp.1-16.第四个假说主张甜味西瓜在非洲东北部起源并首次得到驯化。相应地,东北非的特有物种Citrullus lanatus var.colocynthoides就是现代甜味西瓜祖先的活标本。这种野生西瓜的果肉通常质硬,味道苦涩或平淡。其植物品种名称colocynthoides由Georg August Schweinfurth(1836—1925)在1883年正式命出。(16)G.Schweinfurth,“The Flora of Ancient Egypt”,Nature,vol.28,(May 1883),pp.109-114.野生西瓜在苏丹(17)位于非洲东北部,在撒哈拉沙漠东端,红海西岸。境内非常普遍,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和沙漠地区,以尼罗河谷为中心,西起科尔多凡(Kordofan)和达尔富尔(Darfur),东到Shaqadud。它们的分布,向北扩展至埃及,向南几乎抵达肯尼亚,向东延伸到埃塞俄比亚。(18)Harry S.Paris,“Origin and Emergence of the Sweet DessertWatermelon,Citrullus lanatus”.现存已知的最大野生甜味西瓜种群大致分布在苏丹境内的尼罗河附近。(19)A.A.Mariod,Y.M.Ahmed,B.Matthäus,etal.,“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roperties of Six Sudanese Cucurbit Seeds and Seed Oil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Society,vol.86,no.12(December 2009),pp.1181-1188.Shaqadud位于苏丹首都喀土穆东北约140千米的东部沙漠中,野生西瓜种群被当地居民开发利用,以获取水源和营养;达尔富尔的地方品种也常被用作水源。(20)Anwar Abdel-Magid,Plant domestication in theMiddle Nile Basin:an archaeoethnobotanical case study,Oxford:BAR International,Series 523,1989,pp.1-10,21,41-48.野生西瓜在苏丹被称为gurum,在埃及中部和南部地区则被称为gurma。(21)A.K.Ziyada and S.A.Elhussien,“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itrullus lanatus var.colocynthoide seed oil”,Journal of Physical Science,vol.19,no.2(2008),pp.69-75;G.Schweinfurth,“The Flora of Ancient Egypt”,Nature,vol.28(May 1883),pp.109-114;Lise Manniche,An ancient Egyptian herbal,London:British Museum,1989,pp.91-93.

综上所述,这四种假说以第四种最具说服力。目前基本可以认定的事实是,甜味西瓜(Citrullus lanatus)原产于非洲东北部。苏丹境内的野生西瓜种群是甜味西瓜野生祖先的活标本。(22)Harry S.Paris,“Origin and Emergence of the Sweet Dessert Watermelon,Citrullus lanatus”,Annals of Botany,vol.116,no.2(2015),pp.1-16.这种野生类型西瓜定名为Citrullus lanatus var.colocynthoides,果肉白色,有苦味或无苦味;栽培类型var.edulis(syn.C.edulis Pang.)的果肉呈红色或黄色,味甜。(23)A.C.Zeven and J.M.J.deWet,Dictionary of Cultiveted Plantsand their Regionsof Diversity:ExcludingmostOrnamentals,Forest Trees and Lower Plants,Wageningen:Centre for Agricultural Publishing and Documentation,1982,p.124.包括埃及和苏丹在内的东北非地区是甜味西瓜的初生起源和早期驯化中心,现在撒哈拉大沙漠附近仍有大片比较近缘的野生西瓜。时至今日,西瓜的外形和性状依然保有沙漠植物的典型特征:须根多而壮,茎蔓长、平铺地面,叶子条形有深裂,叶片蜡质等。作为世界第二大洲,非洲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至少保有40 000种植物,很多都颇具地域特色。(24)袁昌齐、冯煦、张卫明等:《非洲药用植物概述》,载《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7年第4期,第23—26页。非洲与古代丝绸之路渊源深厚,是途经地和目的地之一。陆上、海上丝绸之路都曾将非洲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欧大陆紧密联结起来。大量原产于非洲大陆的农作物、经济植物、药材和香料等物资通过各种途径在不同的时期陆续向域外输出。非洲是西瓜属植物的故乡,普通甜品西瓜是在非洲东北部起源并传入世界各地的一种重要农作物或经济植物。

二、西瓜在全球范围的传播

西瓜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其传播的区域也可以按照西、东两个半球来分别讨论。甜味西瓜在非洲东北部起源并得到初步驯化,之后便开始逐渐向外散播。西瓜首先在西方世界得到推广栽培,北非和环地中海的欧洲国家都是早期传入的区域。以古代中国、古代印度为代表的东方半球也在后来成功引种。西瓜传入欧洲北部、东部等其他地区的时间更晚。美洲新大陆被发现后,欧洲人将西瓜带入,非洲“黑奴”对于西瓜在美洲快速、持续而广泛的推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西瓜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和发展

古代埃及人最早将野生西瓜驯化为栽培西瓜。公元前2000年或者更早时候,尼罗河流域就出现了西瓜(Citrullus lanatus)和药西瓜(Citrullus colocynthis),在第十八王朝第12位法老图坦卡蒙(Tutankhamun,约前1341—前1323)的墓葬中曾发现这两种西瓜属植物的种子。(25)Zohary,Daniel and Hopf,Maria,Domestication of Plants in the Old World,third ed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p.193.但是当时主要食用的是种籽,而非瓜瓤。实际上,在古埃及前王朝时期和王朝时期的10个古代遗址中,都发现过西瓜(Citrullus lanatus)的遗存。(26)C.de Vartavan and V.Asensi Amoros,Codex of ancient Egyptian plant remains,London:Triade Exploration,1997,pp.77-79.基督教《圣经》提到,古代犹太人(以色列子民)在埃及遭受奴役时,西瓜曾是他们的日常食物之一:“在埃及我们可随便吃鱼,还有胡瓜、西瓜、韭菜、葱和蒜。”(27)《圣经》,香港:思高圣经学会,2012年,第228页。可见,公元前13世纪以前,西瓜在古埃及地区已经得到普遍种植,并且食用的主要部分变成瓜瓤。

古埃及的墓葬中还保存了很多关于植物的图画。其中一幅复制图展现的是一个圆形条纹水果,它被一根细茎连接在一条短藤蔓上,其上长有两片高度深裂的叶子。(28)L.Keimer,Die Gartenpflanzen im AltenÄgypten,Hamburg:Hoffmann&Campe,1924,p.170.通过叶片的形状和果实的条纹可以看出,这幅图表现的必定是西瓜属植物的一个实例。

此外,一幅有着4 000多年历史的图画描绘了一只托盘上盛放着一枚体积硕大带有明显条纹的椭圆形水果,经过鉴定后确认,该水果就是西瓜(C.lanatus)。(29)Lise Manniche,An ancient Egyptian herbal,p.92.这只西瓜呈椭圆形,而不再像它的野生祖先一样是圆形的,说明此时它已经成为栽培变种。(30)Harry S.Paris,“Origin and emergence of the sweet dessertwatermelon,Citrullus lanatus”.

除了图画之外,语言学知识也是探索西瓜起源和传播问题的一种手段。希伯来语单词avattihim极有可能来源于古埃及语的词根。(31)Victor Loret,La flore pharaonique,Paris:Ernest Leroux,1892,pp.73-75;William J.Darby,Paul Ghaliounguiand Louis Grivetti,Food:the gift of Osiris,London:Academic Press,1977,pp.717-718,780-783;Lise Manniche,An ancient Egyptian herbal,London:British Museum,1989,pp.91-93.德空多尔《农艺植物考源》指出:“古埃及已知栽培西瓜,曾见于古画中。故信以色列人亦知西瓜一物,人多以为即系abbatitchim;又现代阿拉伯语名battich,batteca显系希伯来文之转。法语名为pastique,亦系由阿拉伯转来之希伯来语。柏柏语中有一名tadelaat,可为西瓜存在非洲北部已久之证明,因此名与阿拉伯语相差甚远,在征服埃及之前尚无有也。西班牙语名为zandria,cindria,萨丁语(Sardinian)名为sindria,两名均与他处不同,亦可为西瓜及地中海盆地极古时代栽培植物之一证。亚洲栽培西瓜亦有悠久之历史。梵文中有其名曰chayapula,但华人乃系自十世纪时始输入者。中名为西瓜,盖来自其西方之中亚细亚也。”(32)俞德浚、蔡希陶编译,胡先骕校订:《农艺植物考源》,第140页。

古希腊在3 000年前开始出现西瓜种植。古希腊语单词pepon被认为是西瓜(Citrullus lanatus)的专有名称,其字面意思是自然成熟的果实。(33)H.G.Liddell and R.Scott,A Greek English Lexicon,Oxford:Clarendon Press,1948,p.1364;Alred C.Andrews,“Melons and watermelons in the classical era”,Osiris,vol.12(1958),pp.368-375;M.Stol,“The Cucurbitaceae in the cuneiform texts”,in Cambridge,Bulletin on Sumerian agriculture,vol.3,UK:Sumerian Agriculture Group,Faculty of Oriental Studies,University of Cambridge,1987,pp.81-92;Mark Grant,Galen on food and diet.London:Routledge,2000,pp.1-13,109-122.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前460—前370)在他的《摄生论》(Regimen,前400)中写道,这些西瓜(pepones)很容易被消化。(34)W.H.S.Jones,Hippocrates,vol.4,London:William Heinemann,1967,pp.332-337.公元前后,古罗马引入西瓜。“西瓜为一年生草本,夏季气候炎热之区均可成熟。近代希腊多栽培之,名为carpousia或carpousea,但此名不见于古籍中。此名颇似君士坦丁堡土耳其语之karpus,至于俄罗斯语之arbus,孟加拉语及痕都斯单语之tarbuj turbouz亦似之。又福尔斯考尔氏曾举一君士坦丁堡之名为chimonico,阿尔巴尼亚语转为chimico。古希腊语中无西瓜之名,可知西瓜之输入希腊罗马为时当在纪元初年。诺丁氏谓弗基氏(Virgil)及普利尼氏诗文Copa中,或已赋及西瓜,但疑问颇多,不能骤断。”(35)俞德浚、蔡希陶编译,胡先骕校订:《农艺植物考源》,第140页。从而,地中海沿岸各国陆续将西瓜作为食用瓜果广泛推广栽培。此后,西瓜向欧洲其他地区的传播变得缓慢起来。

公元711年,北非摩尔人(Moors)入侵伊比利亚半岛(今西班牙和葡萄牙),其后将西瓜带入今西班牙境内,并逐步推广:961年,科尔多瓦(Córdoba)(36)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的一座城市,也是科尔多瓦省的首府,位于瓜达尔基维尔河畔。摩尔人侵入后不久,就将科尔多瓦定为西班牙首府。10世纪时,由于获得哈里发王国的地位,科尔多瓦经历了一段繁荣时期。作为西方人口最繁盛的城市,科尔多瓦一度成为伊斯兰世界最强盛的首都。出现西瓜种植;1158年,西瓜在塞维利亚(Sevilla)(37)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和塞维利亚省的首府,西班牙第四大都市。712年摩尔人侵入;11世纪时,摩尔人的一个部落在此建立独立王国。种植。西瓜经由南欧继续向北扩展,但是效果非常有限。究其原因,极有可能是由于夏季气温不足制约了高产量的获得。直至1600年以前,西瓜才开始出现在欧洲的草药书中。到了1625年,西瓜已经作为一种次等园艺作物在欧洲广泛种植。1597年,西瓜首次出现在英国的文献记载中。(38)David Maynard and Donald N.Maynard,“Cucumbers,melons and watermelons,”in Kenneth F.Kiple and Kriemhild ConeèOrnelas,The CambridgeWorld History of Foo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p.306.在欧洲很多国家的语言中,西瓜的拼写和发音都非常相似,如表3所示。

表3 欧洲国家语言中的西瓜拼写形式

可以看出,欧洲各民族的语言中对西瓜的称谓不尽相同,但是也表现出了局部区域性的特点。北欧和西欧的西瓜名称最为统一,大都是典型的合成词,表示“水瓜”的意思。东欧、中欧和南欧国家西瓜的拼写和读音也很相近,但是与北欧、西欧等地差别很大。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西瓜在欧洲的传播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阶段性。

西瓜随同欧洲殖民者和非洲黑人奴隶一起到达了美洲新大陆。16世纪时,西瓜被引进给北美洲的印第安人进行栽培。早期的法国探险家曾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发现印第安原住民部落种植西瓜。至迟到1576年,西班牙定居者已经在佛罗里达从事西瓜栽培。17世纪中前期,欧洲移民将西瓜带入北美。英属北美殖民地首次种植西瓜的记录出现在马萨诸塞,时间可以追溯到1629年。非洲黑奴还在北美东部、环加勒比和巴西等地广泛地散播西瓜种子。到1650年,西瓜在巴拿马、秘鲁和巴西,以及整个新世界的英属与荷属殖民地都已经司空见惯了。(39)David Maynard and Donald N.Maynard,“Cucumbers,melons and watermelons”.“欧人曾携西瓜入于美洲,今智利及美国多有栽培者。巴西语中西瓜名为jace,派索氏及马克格雷夫氏曾有一图,但确系舶来之品,因最初命名之人谓此系栽培而一部化为芜生之物也。”(40)俞德浚、蔡希陶编译,胡先骕校订:《农艺植物考源》,第140页。

西瓜在美洲印第安原住民中传播得非常迅速。早在17世纪初以前,佐治亚奥克穆尔吉(Ocmulgee)地区的部落、奥格兰德河谷(the Rio Grande valley)的孔乔斯族(the Conchos nation)、祖尼人(the Zuni)以及西南部的其他普韦布洛人(Pueblo)都在普遍进行着西瓜栽培。此外,加拿大东部的休伦族(the Huron)和五大湖区的族群也都种植西瓜。(41)Leonard W.Blake,“Early acceptance of watermelons by Indians in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Ethnobiology,vol.1,no.2(December 1981),pp.193-199.到了17世纪中叶,美洲原住民已在佛罗里达和密西西比河流域种植西瓜。在18世纪到19世纪初,亚利桑那中东部和东南部的西阿帕奇族(the western Apache)主要从事玉米和包括西瓜在内的欧洲引进作物的生产,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将小规模的园艺业同狩猎和采集活动结合起来,以适应低降雨量的环境。(42)Paul E.Minnis,“Earliestplant cultivation in the desertborderlands of North America”,in C.Wesley Cowan and Patty Jo Watson,eds.,The origins of agriculture: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Washington,D.C.: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1992,pp.130-131.詹姆斯·库克船长(1778)和其他欧洲探险家将西瓜和甜瓜种子引入夏威夷和其他太平洋岛屿,当地岛民也快速接受了这两种瓜蓏。(43)Marie C.Neal,In gardens of Hawaii,Honolulu:Bernice P.Bishop Museum,1965.

在美国的作物栽培史上,“美利坚开国三杰”之一、曾任第三任总统的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称得上是一位满腔热忱的西瓜种植者,他在自己的蒙蒂塞洛庄园(Monticello estate)里大量进行西瓜栽培。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曾引以为豪地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Concord)镇种植了很多个大多汁的西瓜。(44)David Maynard and Donald N.Maynard,“Cucumbers,melons and watermelons”,p.306.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在小说《傻瓜威尔逊》(Pudd'nhead Wilson,1894)中写道:真正的南方西瓜是上帝的一个恩赐,那不能以普通的物品来相提并论。它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珍品中的魁首,是上帝恩典给地球所有水果的王。当一个人品尝到西瓜,他就会知道天使们吃的是什么了。(45)吴钧陶主编:《马克·吐温十九卷集》卷14,《傻瓜威尔逊》,叶冬心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3页。“美国前国务总理白莱恩博士,有一次说道:我虽不是农夫,却观察到西瓜的奇妙!一颗西瓜子种在地里,能长大二十万倍;请问!你能解释给我听么?那颗种子怎样从地中吸收材料?它的外面怎样结成西瓜皮的?它的颜色形状,是艺术家所不能摹仿的啊!她的内面怎样牵成一层白色圈?中间却是一个红心,里面藏着许多黑子,而且每个子又怎么竟能照样生长呢?假若你能给我解释西瓜的奇妙,你才可以要求我解释‘神’的奇妙。”(46)山木:《西瓜的奇妙》,载《布道杂志》1935年第1期,第30页。

此外,西瓜在美国流行文化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民间艺术、文学、广告和商品在内的许多领域都能涉及到。全国多地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夏季西瓜节,形式多样,热闹非凡。人们通过游行、吃西瓜比赛、种子吐槽比赛、西瓜皇后、体育赛事以及大量的食物和音乐等方式来表达对西瓜的热爱和丰收后的欢愉。(47)Ellen Ficklen,Watermelon,Washington,D.C.:Library of Congress.1984,p.25.在美国南部的一些农村地区,种植和展览大型西瓜是一种积极的消遣活动。

总之,野生西瓜经由古代埃及人成功驯化为栽培种之后,首先传入环地中海地区。距今3 000年前,古希腊开始栽培西瓜。公元前后,西瓜种植传至古罗马。商业贸易、物物交换是西瓜得以大面积传播的重要源动力,另外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便是它可以为长途旅行者提供优质的天然水源和能量。961年,西瓜栽培首次出现在西班牙。17世纪以后,西瓜已经是欧洲各地常见的一种园艺作物。16世纪以后,美洲新大陆陆续出现西瓜栽培;进入17世纪,西瓜在美洲各地得到迅速推广,并受到普遍欢迎。

(二)西瓜在东方世界的传播和发展

西瓜长期都是阿拉伯地区的常见果蓏。“阿拉比亚的绿洲所出产的水果,有石榴、苹果、杏子、巴旦杏、橘子、柠檬、甘蔗、西瓜、香蕉等。这些水果,大概是奈伯特人和犹太人从北方传入的。”(48)[美]菲利浦·希提(Philip K.Hitti)著:《阿拉伯通史(第十版)》,马坚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第17页。塔伊夫(Taif)全城都是果树园,物产有蜂蜜、西瓜、香蕉、无花果、葡萄、扁桃、油橄榄和石榴。(49)[美]菲利浦·希提(Philip K.Hitti)著:《阿拉伯通史(第十版)》,马坚译,第91页。伍麦叶王朝(Umayyad Caliphate,661—750)末期,一个麦阿德人从一个也门人的园圃里偷走一个西瓜,曾引发首都大马士革地区持续两年之久的内战。(50)[美]菲利浦·希提(Philip K.Hitti)著:《阿拉伯通史(第十版)》,马坚译,第257页。阿拔斯王朝(Abbasid Dynasty,750—1258)统治时期,西瓜从中亚的花剌子模(Khwārizm)运到哈里发麦蒙(Ma’mūn,813—833在位)和瓦西格(Wathiq,842—847在位)巴格达、萨马拉的宫廷里去,运输方法是将西瓜装在塞满冰块的铅罐子里。这样的西瓜在巴格达出售,每个能卖到700第尔汗。(51)[美]菲利浦·希提(Philip K.Hitti)著:《阿拉伯通史(第十版)》,马坚译,第317—318页。西瓜在阿拉伯居民生活中之重要,连它的切法也成为很多伊斯兰宗教文献的研究范围。(52)[美]菲利浦·希提(Philip K.Hitti)著:《阿拉伯通史(第十版)》,马坚译,第358页。中国的古代文献中,也保留了不少关于阿拉伯地区西瓜的记载。明宣德八年(1433),巩珍追随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其《西洋番国志》(1434)记载:“忽鲁谟廝国……蔬有葱、韭、薤、蒜、萝卜、菜瓜、西瓜、甜瓜。”(53)[明]巩珍著,向达校注:《西洋番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41—43页。忽鲁谟廝国即霍尔木兹(Hormuz),在今伊朗东南米纳布(Minab)附近,临霍尔木兹海峡。“天方国……其西瓜、甜瓜有以二人舁者。”(54)[明]巩珍著,向达校注:《西洋番国志》,第44—45页。天方国指麦加(Mecca),后泛指阿拉伯,盛产大型果瓜。曾以通事(翻译官)身份随同郑和于永乐十一年(1413)、十九年(1421)和宣德六年(1431)三次下西洋的马欢著有《瀛涯胜览》(1451)一书,其中也说:忽鲁谟厮国“西瓜、(55)该版本的“西瓜”之后是句号,将其归入果类。但是这种断句是有问题的,文中所列核桃、石榴、葡萄、桃、万年枣等均为木本果树,而西瓜为草本植物,所以归入随后的菜瓜、葱、韭等蔬菜更为适合,况且紧接着的“其瓜甜,甚大,高二尺者”一句肯定是与西瓜呼应的。因此,笔者认为“西瓜”之前应为句号、之后应为顿号。菜瓜、葱、韭、薤、蒜、萝卜等物都有。其瓜甜,甚大,高二尺者”;(56)[明]马欢原著,万明校注:《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第96页。天方国“西瓜、甜瓜每个用二人抬者”。(57)[明]马欢原著,万明校注:《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第102页。

公元7世纪时,印度已经出现西瓜种植。西瓜并没有古梵名,可证印度出现西瓜的时间应较晚。印度西瓜最初由波斯人传入。(58)[元]汪大渊原著,苏继庼校释:《岛夷志略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9页。元汪大渊(1311—?) 《岛夷志略》(1350)记载: “曼陀郎……西瓜五十斤重有余。”(59)[元]汪大渊原著,苏继庼校释:《岛夷志略校释》,第257页。曼陀郎为今曼德维(Mandvi)港,在印度西海岸阿拉伯海卡奇湾沿岸。14世纪印度的某些地区已经培育出体积庞大的西瓜品种。

9—10世纪,栽培型西瓜传至中国西北和东北的少数民族统治地区。宋金时期,西瓜全面进入汉地,元明两代发展非常迅速,很快遍及全国大多数地方。清代达到传统社会时期的鼎盛状态。

西瓜在朝鲜半岛出现的时间也不会太晚,金元之际就应该为高丽人所了解。元末明初时期朝鲜流行的两种汉语教科书《老乞大》《朴通事》中都有关于西瓜的记载。《老乞大》云:“这果子,枣儿、干柿、核桃、干葡萄、龙眼、荔支、干杏、西瓜、甜瓜、柑子、石榴、梨儿、李子、松子、粆糖蜜栗子。”(60)[韩]郑光主编:《原本老乞大》,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第58页。《朴通事》载:“那厮你西园里种些冬瓜、西瓜、甜瓜、插葫、稍瓜、黄瓜、茄子。”(61)《朴通事谚解》,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年,第205—206页。又有:“跳冬瓜跳西瓜,跳的河里仰不搽。”(62)《朴通事谚解》,第249页。此外,朝鲜(韩)语的西瓜为,读为su bak,非常近似于汉语发音。西瓜最初传入朝鲜半岛有两条路线,一是在中国东北地区从陆路南传,二是经由山东半岛穿越黄海东传。

16世纪的镰仓、室町时代,西瓜传入日本并开始栽培。西瓜在日语中的发音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读音相仿,吴语一般读作sikau,平假名すいか和片假名スイカ用罗马音都读为suika。明代《日本考》卷4《菜蔬》就说:“西瓜(同音)。”(63)[明]李言恭、郝杰编撰,汪向荣、严大中校注:《日本考》,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16页。西瓜最初由中国传到日本,这点是可以肯定的。西瓜引进日本之后,种植规模一直不大,只在南九州、近畿等处有少量栽培。1902年,日本又从欧洲和美国引入优良品种,奈良成为改良中心,此后西瓜栽培面积迅速扩大。(64)[日]星川清亲著:《栽培植物的起源与传播》,段传德、丁法元译,萧位贤校,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第67页。所以,西瓜在日语中也被写成“水瓜”,当是受到英语watermelon的影响所致。

越南西瓜应是传自中国。越南古代民间故事集《岭南摭怪列传》卷1《西瓜传》以上古雄王时代为背景,记载了西瓜最初引进和推广的传说: “雄王之世,有臣枚暹,本外国人。年甫七八岁,王贾诸商船为奴。及长……王赐名枚偃……乃放枚偃于莪山县(一作夹山)。……忽见白雉飞从西来,止于山隅,叫号三四声,乃吐瓜核六七个落于沙上,发生茂盛,结成果实。安暹喜曰:‘此非怪物,乃天所以养我也。’剖而食之,其味清甘,精神淡爽。留其核后年再种,不可胜食。又以易粟米养妻子。不知其名,以鸟衔自西来,故曰西瓜。渔钓商贾之客,食者皆悦其味。远近村巷之人,买者亦传其种。……(王)名其所居沙洲曰安暹洲,其村曰枚村……即今清华安暹洲是也。”(65)[越]陈世法等撰,任明华校点:《岭南摭怪列传(甲本)》卷1,《西瓜传》,载孙逊、郑克孟、陈益源主编:《越南汉文小说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册,第31—32页。另外两种版本又分别说:“或推安暹曰西瓜父母。今为西瓜祖妣,而取之以祭其所居,今清化道洲中府峩山县安暹洲。”(66)[越]陈世法等撰,任明华校点:《岭南摭怪列传(乙本)》卷1,《枚氏西瓜传(雄王时)》,载孙逊、郑克孟、陈益源主编:《越南汉文小说集成》,第1册,第90页。“远近林港之民争买其核,效其时种,散及四方。……时或推安暹为西瓜父母,至今犹存,呼西瓜祖妣,盖西瓜自安暹始也。”(67)[越]陈世法等撰,任明华校点:《岭南摭怪列传(丙本)》卷1,《西瓜传》,载孙逊、郑克孟、陈益源主编:《越南汉文小说集成》,第1册,第168—169页。这显然是一则带有牵强附会意味的传说故事,但可以看出,西瓜是从外方传来,只是具体时间和来源地不详。考西瓜的越南语词汇为Dâ'a hâ'u,其中Dâ'a为“瓜”之意,hâ'u就应该是瓜的修饰语。然而,hâ'u非越南语中的西字,亦无对应的汉语词汇,Tây方为西。因此,笔者推测hâ'u应是西瓜别名寒瓜之“寒”的汉语音转。从而,西瓜传入越南的时间必然在寒瓜成为西瓜的别称之后,亦即元明时期。明巩珍《西洋番国志》(1434)记载:“占城国……果有梅、橘、西瓜、甘蔗、芭蕉、椰子。”(68)[明]巩珍著,向达校注:《西洋番国志》,第1—2页。占城(Champa)在今越南南部,此时西瓜已成为当地常产。《瀛涯胜览》也说:占城国“果有梅、桔、西瓜、甘蔗、椰子、波罗蜜、芭蕉子之类”。(69)[明]马欢原著,万明校注:《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第11页。

元汪大渊(1311—?)《岛夷志略》(1350)记载: “针路……民种薯及胡芦、西瓜,兼采海螺、螃蛤、虾食之。”(70)[元]汪大渊原著,苏继庼校释:《岛夷志略校释》,第126页。针路即今丹老(Mergui),为缅甸南部群岛港市,在安达曼海东侧靠近大陆的岛屿上。明朝时期,西瓜基本遍布东南亚各国。《西洋番国志》载:“爪哇国……果有芭蕉、椰子、甘蔗、石榴、莲房、西瓜、郎极果、莽吉柿之类。”(71)[明]巩珍著,向达校注:《西洋番国志》,第4—8页。爪哇国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旧港国……其他牛、羊、猪、犬、鸡、鸭、蔬菜、果,皆与爪哇同。”(72)[明]巩珍著,向达校注:《西洋番国志》,第11—12页。旧港国在今印度尼西亚南苏门答腊省首府巨港。“暹罗国……其蔬果与占城同。”(73)[明]巩珍著,向达校注:《西洋番国志》,第13—14页。暹罗国即今泰国。“满剌加国……果有甘蔗、芭蕉、波罗蜜、野荔枝之类。蔬有葱、蒜、姜、芥、东瓜、西瓜。”(74)[明]巩珍著,向达校注:《西洋番国志》,第14—16页。满剌加国即今马来西亚马六甲,西瓜在此不入果而归蔬,或许因为品质不甚佳,只可作蔬用。“苏门答剌国……西瓜绿皮红子,有长一二尺者。”(75)[明]巩珍著,向达校注:《西洋番国志》,第18—19页。苏门答剌国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这里的西瓜果型大,绿皮红子是其一个典型特征。《瀛涯胜览》所载也大抵相似:爪哇国“果有芭蕉子、椰子、甘蔗、石莲、西瓜、莽吉柿、郎扱之类”;(76)[明]马欢原著,万明校注:《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第22页。旧港国“其牛、羊、猪、犬、鸡、鸭、蔬菜、果瓜之类,与爪哇一般皆有”;(77)[明]马欢原著,万明校注:《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第31页。暹罗国“其蔬菜之类,似占城一般皆有”;(78)[明]马欢原著,万明校注:《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第35页。满剌加国“果有甘蔗、芭蕉子、波罗蜜、野荔枝之类,菜有葱、姜、蒜、芥、冬瓜、西瓜之类”;(79)[明]马欢原著,万明校注:《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第40页。苏门答剌国“西瓜绿皮红子,有三二尺者。”(80)[明]马欢原著,万明校注:《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第47页。东南亚各地西瓜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早期从印度或者波斯传入;二是13世纪以后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前往经商定居时引进;三是中国下南洋的华侨带入。

东方世界的多数地区都非常适宜西瓜的栽培,所以西瓜在各地的传播更加广泛、持久和高效。西瓜走出非洲之后,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其继续东传的过程中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波斯人很早就将西瓜传至南亚次大陆。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西瓜引入古代西域地区,进而传入中国内地。中国东部地区成为西瓜在东亚各国传播的另一个中转站。阿拉伯、波斯等地穆斯林的经商、传教和移民活动,又将西瓜引进东南亚多地。

猜你喜欢
西瓜栽培
桑枝栽培大球盖菇试验示范取得成功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夏秋栽培番茄 要防早衰
油麦菜栽培要点
莞草栽培、编织技术研究
大西瓜
我爱西瓜
大小西瓜
当夏天遇上西瓜
巧切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