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存在的问题与当下改编策略

2020-02-25 02:48
关键词:金庸影视剧原著

徐 渊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从1958年香港峨眉影片公司出品电影版《射雕英雄传》到2018年电视剧《新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已达60年之久。60年改编中,虽然每一部小说改编次数不尽相同,少则1到2个版本,多则10余个版本,但金庸15部小说均已影视化,累计版本近130个。地域上,先香港,再台湾,然后大陆,并最终走向联合拍摄之路。改编历时之久、涉及地域之广、参与人员之众、作品数量之多都可谓奇迹。然而,在众多版本中,除少数如83版《射雕英雄传》、95版《神雕侠侣》、97版《天龙八部》等获得较高评价外,多数都为观众以及金庸本人诟病,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版本,包括曾被金庸寄予厚望的央视版。学界评说也多为负面声音。

金庸小说影视剧作究竟能不能出现高质量作品?更重要的是,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是否还要进行下去?基本判断是,只要侠文化的深刻影响和武侠剧(片)这一影视类型还在,只要金庸家人愿意继续出售版权,金庸小说凭借其武侠小说巅峰之作的至高地位和巨大影响力,还将不断被改编。不过,着眼于改编拍摄出高质量的、能够与金庸小说相辉映的金庸影视剧这一目标,影视创作者需要注意改编策略。

一、密集改编之弊与改编冲动抑制

据15部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作版本60年间累计近130个,平均每年有2个以上版本的金庸影视剧作问世,可见改编密度之大。如此密集改编,对扩大金庸小说声名及金庸本人影响力、助推金庸小说经典化产生了重大作用,其本身也构成金庸文化现象的重要内容;同时,之于武侠剧(片)类型发展、侠文化弘扬以及国人“侠”情怀与想象满足也功不可没。但改编过于密集也容易甚至必然出现问题。

从影视创作者看。其一,重复。金庸影视剧作版本近130个的原因,是因为金庸多部小说被多次改编。而每部小说的多次改编,或是同一影视创作者时隔几年后的重拍,或是香港、台湾、大陆以及新加坡的影视创作者的不同拍摄。其中,有相隔时间相对较长者,也有相隔仅1到2年者,甚至还有在同一年拍摄者。例如1984年台湾中视版《神雕侠侣》与1983年香港TVB版《神雕侠侣》相隔仅1年;新加坡新视版《笑傲江湖》与台湾中视版《笑傲江湖》同在2000年,2001年央视版《笑傲江湖》与其也仅隔1年。不可否认,无论是同一影视创作者的多次重拍还是两岸三地以及新加坡的影视创作者的不同拍摄,因为时代不同、文化不同、理解不同、技术运用不同等因素,不同版本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而且时间相隔越久差异也就越大,但总体而言,一方面,所有改编毕竟都是以金庸小说为对象,一再以同一对象为改编对象,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也无论具体改编什么作品,都是一种缺乏原创精神的重复行为;另一方面,一定时间内的影视观念、技术发展并无根本性变化,在此情况下,一再改编只能是重复拍摄,而且时间相隔越短重复性就越大,所不同者往往只表现在创作者、演员、武打设计、场景安排以及某些细节处理上。

其二,过度改动。密集改编之下,后来影视创作者再改编金庸小说时,无论改编哪一部金庸小说,不仅要面对作为原著存在的金庸小说,而且要面对之前存在的的多个影视版本,以及对原著和之前多个影视版本都比较了解甚至非常熟悉的观众。为使自己的改编不“重复”于之前的影视版本而有“新意”,影视创作者往往会更加自觉地致力于对原著进行改动。例如张纪中改编《射雕英雄传》的整体构想是:“我们走的是主旋律的路子,说它是主旋律,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意图在于弘扬一种精神,一种英雄主义的情怀。”[1]编剧张挺说得更明确:“我觉得不应该迷信金庸,现在我们把他抬得太高了,当作了神在崇拜,而且他的作品也不是宝典,改一点就那么多人骂。”[2]改编中改动原著本无可厚非,因为任何文学文本都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呈现为影视文本,但是如果改动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够与此前版本不同而不在于改编出高质量的金庸影视剧,只是为了标新立异制造“噱头”“卖点”吸引观众而不在于从内涵到表现上超越前作,从而肆意改动甚至颠覆原著,就会流于过度改动。例如2013年版《笑傲江湖》不仅改变人物关系让东方不败成为仪琳的亲姐并师承独孤求败,而且还直接将其性别改变为女性并与令狐冲相爱;2014年版《神雕侠侣》小龙女形象不仅与小说描写完全不同,而且大幅增加极具现代感的与杨过谈情说爱的场面与台词,并加重杨过与程英、公孙绿萼、李莫愁、郭襄等一众女子的情感纠葛。新世纪以来的金庸小说同名电视剧改编之所以多为过度改动之作,多版本存在局面下的一味求异应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其三,粗制。在密集改编金庸小说中,普遍存在同一影视创作者改编完一部立刻着手改编下一部的连续改编情况,也存在抢先改编其他影视创作者尚未改编、改编相对较少或准备改编的小说的情况;同时,为扩大再次改编之作的号召力,吸引眼球凝聚人气,一般都会选择当红演员或流量明星出演以产生明星效应。如此一来就会出现诸多影响剧作质量的情况,如前期小说研究、剧本改编、资金筹措、技术支持等准备工作尚不充分就投入拍摄;更加强调拍摄进度,缩短拍摄周期,以求尽快杀青早日投放市场;当红演员或流量明星的天价出场费使得原本可能就不充裕的资金变得更加匮乏,不能保证正常拍摄、特效及后期制作所需等。其结果,影视创作者或者是明知故犯,或者是无可奈何,做不到精益求精、精雕细刻,只能是得过且过的粗糙制作。

总之,密集改编之于影视创作者极易甚至必然产生重复、过度改动和粗制等问题。重复只是徒然增加了金庸小说影视剧作的数量,而与提高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质量无益;过度改动产生的“标新立异”虽然可能在当时引起观众的关注而观看,但它招致的是观众的质疑和批评,并不说明改编本身的成功;粗制之下,佳作也自然难成,甚至更有可能产生烂作。

从观众看。观众或是因为喜爱金庸小说,或是因为金庸小说的影响力,而对金庸影视剧比较关注,这也正是影视创作者一再改编金庸小说的重要原因,但当观众不出几年甚至在一年内就看到根据金庸不同小说甚至同一部小说改编的不同版本的影视剧,就会厌倦心烦,审美疲劳必然产生;尤其是,满怀希望去观看的金庸影视剧又总是出现重复、过分改动、粗制等问题,与自己所熟悉的金庸小说、想象的金庸江湖世界有太大的差异,就会出现接受上的排斥心理。于是,要么干脆不看,要么匆匆而观,要么实在闲得无聊时观看一下打发时间,要么边看边发泄不满。新世纪以来此种情况尤甚。这样,不仅影视创作者希望借助金庸小说声名而获得市场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会落空,也影响观众对金庸影视剧质量的整体判断。

鉴于金庸小说影视剧密集改编而佳作乏陈的现状,从改编高质量的金庸影视剧目标出发,影视制作者不妨抑制一下改编金庸小说的冲动,暂时停止对金庸小说的改编。一方面,如果仍然要拍武侠题材的影视剧,可以考虑与当代武侠小说家合作,创作全新的武侠剧(片)剧本以供拍摄,或者改编尚未被改编或极少被改编的武侠小说佳作,这样的作品自古而今极其丰富,可选择余地很大,而且,这一过程也是不断积累、丰富武侠剧(片)拍摄经验的过程;另一方面,如果还要改编金庸小说,那么就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暂停”期内,潜心理解金庸小说原著精神,研判所有金庸影视剧版本得失,不断积累武侠剧(片)拍摄经验,关注影视技术的最新发展并能娴熟掌握和运用,随时代变化不断更新影视拍摄观念,审慎而深入地思考金庸小说究竟应当怎样改编,在此基础上,再筹措足够的资金,组织一流的制作团队,选择最佳演员阵容,寻找、建立最合适的外景或拍摄基地,并要有精雕细刻的认真态度。如果这一切都真正准备充分,或许可以考虑再次改编金庸小说。

二、电影、电视剧改编不对等与电影改编选择

在金庸小说影视剧近130个版本中,电影版本约60个,电视剧版本近70个,数量相差不是很大。不过,无论是改编时间、地域还是质量,都是不对等的。

其一,改编时间不对等。电影改编始于1958年香港峨眉公司出品的《射雕英雄传》,止于1994年学者电影有限公司出品的《东邪西毒》。有研究者据林保淳、陈墨等人著述及《港产电影一览(1914—2010)》等资料考证,金庸小说电影版本计61部,其中,50年代4部,60年代18部,70年代8部,80年代16部,90年代14部,2009年1部。另有待考版本3部,谬传版本5部。[3]除去待考、谬传版本,2009年终极版《东邪西毒》因只是对原版本的修复和重新剪辑,不应视为新的版本,按此计,金庸小说电影版本当有60部。电视剧改编始于1976年香港佳视《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碧血剑》及TVB《书剑恩仇录》,目前延续于2018年大陆光线传媒《新笑傲江湖》、华夏视听环球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倚天屠龙记》。其中,70年代7部,80年代18部,90年代19部,新世纪以来23部,计有67部。电影改编先于电视剧改编,但早已停止;电视剧改编后于电影改编,但至今仍在继续。

其二,改编地域不对等。电影改编最早由香港峨眉电影公司开始,之后则有豪华、扬子江、邵氏、龙翔、天幕、永盛、学者等电影公司加入,全部是香港电影公司,其中,峨眉和邵氏两家电影公司改编最多。电视剧改编最早由香港TVB、佳视开始,之后则有台湾台视、华视、中视加入,再有新加坡新视以及大陆央视、部分省级电视台和影视制作公司的积极参与。虽然香港的改编仍然是最多的,特别是TVB的改编,但改编者所处地域涉及两岸三地以及新加坡,比电影改编只涉及香港要复杂许多。

其三,改编质量不对等。虽然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在整体上并不令人满意,但相较而言,电影改编质量要低于电视剧改编质量。对于金庸小说电影改编的质量,林保淳的基本评价是:“综观这些影片,早期还颇忠实于金庸原著,自1990年《笑傲江湖》起,擅改原作,因而面目全非之作,大量出现,卖点只在‘金庸’二字。”[4]言下之意,以是否忠实金庸小说原著为标准,对1990年以前的电影改编给予一定认可,而对之后的电影版本则完全否定。的确,90年代出现的金庸小说电影版本,如1990年《笑傲江湖》、1992年《笑傲江湖(二)东方不败》、1993年《东方不败——风云再起》《射雕英雄传之东成西就》、1994年《东邪西毒》等,虽然在当时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甚至观影热潮,但从改编角度看,因其完全不尊重原著而将原著改得面目全非,自不能称为质量上乘。早期忠实于原著的改编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不过质量未必就一定很高。因为,一方面,金庸小说多为鸿篇巨制,想象丰富,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思想与文化内涵深刻,改编难度极大。在电影版本的有限时间里,若照实改编,单情节就发展不过来,更遑论其他,而若要加以取舍重新组织,则需极其巧妙的构思,但这并不容易;另一方面,早期改编时的电影观念、摄影水平、技术条件、后期制作等相对都比较落后,而且主要是在摄影棚内拍摄,所以也许能拍出在当时看来比较好的作品,但以今天的审美标准视之,则未免显得比较幼稚粗糙,缺乏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陈墨亦认为:“从1959年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到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电影大师张彻导演的《射雕英雄传》《侠客行》《飞狐外传》《碧血剑》《神雕侠侣》等多部影片,再到1990年代初期另一个电影大师胡金铨和新一代武侠电影的领军人物徐克联合编导的影片《笑傲江湖》等,却也同样难以让观众、尤其是金庸迷满意,也没有成为中国武侠电影史上的真正经典。王家卫的《东邪西毒》虽然算得上是一部武侠电影的经典之作,但却又离金庸小说较远,只是一部典型的王家卫电影。”[5] 163总体而论,如果说在电视剧改编中还有金庸和观众相对满意的作品,如TVB83版《射雕英雄传》、95版《神雕侠侣》、97版《天龙八部》,央视03版《天龙八部》、06版《神雕侠侣》,以及华策、完美影视17版《射雕英雄传》等,那么,在电影改编中则几乎没有这样的作品。

从上述金庸小说电影改编和电视剧改编的简要比较来看,如果影视创作者不愿“暂停”而要继续改编金庸小说,不妨考虑进行电影改编。

其一,从时间上看,金庸小说电影改编止于1994年,距今已有20余年之久。而在这20余年间,新出现电视剧版本30余部。在观众已日益淡忘电影改编而越来越熟悉电视剧改编的情况下,进行电影改编或许可以让观众产生新鲜感。

其二,从地域上看,此前所有电影改编都只有香港版本而与大陆、台湾无关。既然台湾与大陆影视创作者在电视剧改编方面已广泛且深度加入并有众多台湾版本和大陆版本,那么在目前电视剧版本已近乎泛滥的情况下,大陆与台湾尤其是大陆的影视创作者应当在电影改编方面有所作为。如此,既能改变电影改编只有香港版本的现状,更能因地域、文化、资源的不同而拍摄出具有新意的电影版本。

其三,从技术、观念上看,影视技术与影视观念在金庸小说电影改编停止的20余年间已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成熟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影视观念的变化,以前想不到也不敢想的,或者能想到但做不到的,现在已经可以想也基本可以做到。“数字技术运用于影视剧制作,颠覆了传统影视剧制作的观念,超越了传统影视剧制作的想象和思维,使影视剧的表现手法更加先进和完美,也使传统影视制作手段无法完成的视觉形象得以充分实现。”[6]影视技术与观念的变化在新世纪以来的金庸小说电视剧改编中已有充分运用和表现,但金庸小说电影改编却因为停止未能加以运用。若将新的影视技术、影视观念运用于金庸小说电影改编,应该能更有新意、更富有表现力地表现金庸小说。

其四,从电影和电视剧两种艺术形式本身看,虽然二者都是视觉艺术,但无论是制作流程、拍摄方式、技术运用还是叙事安排、表现技巧、视听效果、传播手段以及带给观众的审美感受等,都有很大的不同。金庸小说在20余年间只有电视剧改编而无电影改编,无疑也是一种缺失,这种缺失使金庸小说在20余年间失去以电影方式表现的可能。所以,倘若影视创作者特别是大陆影视创作者要继续改编金庸小说,当前情况下,电影改编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此外,从新世纪以来武侠片拍摄情况看,以2000年李安改编《卧虎藏龙》为开端,或原创如《英雄》《十面埋伏》《功夫》《剑雨》《武侠》《龙门飞甲》《绣春刀》《一代宗师》,或改编如《决战紫禁之巅》《七剑下天山》《赵氏孤儿》《四大名捕》《白发魔女传》《刺客聂隐娘》《三少爷的剑》《师父》等,武侠片拍摄从未中断。尽管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体都存在一定问题,如有学者认为:“在当下电影市场各种利益权力争锋的背后,武侠影片十几年的转型实践与传统武侠题材中的历史、神话乌托邦等遗产的分离,以及因此而导致的武侠历史文化积淀的各种正能量的衰退,正在日益凸显”[7],徐浩峰判断:“武侠电影作为一个商业的类型它在整体上已经走向末路了”[8],观众满意度和票房近年确实也开始下滑,但武侠片始终是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甚至一度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标杆。而从改编看,两岸三地的导演在改编对象选择上,既有古代、现代作品,也有当代梁羽生、古龙和温瑞安的作品,唯独没有金庸小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以此而论,也有必要对金庸小说进行电影改编。

对多为鸿篇巨制且内涵深厚而存在的金庸小说进行电影改编当然不容易,它需要改编者具有更大的创造力,也需要改编者的殚精竭虑。从基本层面说,以下几点或许可以考虑:

一是先改编中短篇小说。金庸15部小说并非全是长篇。以电影的时间长度,对中篇《白马啸西风》和短篇《鸳鸯刀》《越女剑》进行改编比较合适。同时,相对而言,这3部小说较之其他小说并不为更多人所熟悉。从改编情况看,这3部小说也是改编版本最少的,多则只有2个电视剧版本如《白马啸西风》,2个电影版本如《鸳鸯刀》,少则只有1个电视剧版本如《越女剑》,而且改编时间距今都在30年以上。先改编这3部小说,相对简单,也更易出新。

二是多集改编。金庸的长篇小说更适于电视剧改编而非电影改编,因为电视剧有足够的时间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如果是电影改编,不妨采取多集改编方式。事实上,早期金庸小说电影改编的很多版本采取的就是多集改编的方式,如1960—1961年峨眉公司出品的《神雕侠侣》分4集,1977—1981年邵氏公司出品的《射雕英雄传》分3集。陈墨曾设想《神雕侠侣》的电影改编,认为可以将《神雕侠侣》改编为6小时的电影,并有三种分集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二部四集,即总共分为上下两部,每部又分为上下两集。第二种方式是并列四集,即不分部,每集一个半小时。第三种方式是并列三集,每集二小时。”[5] 187这一设想应该是比较可行的。多集改编的目的是获得更充裕的时间长度以反映原著,但电影毕竟不是电视剧,所谓多集改编也只是相对而言,因此,一方面,仍然需要改编者对原著进行合理删减,另一方面,无论分几集,改编者都必须进行整体构思,同时保持主创人员的同一性,并在一定时间内全部完成。

三是选取一段,独立发展。金庸对自己小说的电影改编曾提出建议:“我的作品通常很长,要缩作两个多钟头,根本没可能,我通常建议他们选其中一段加以发展,那样比较容易处理,但是他们多数不接受我的意见。”[9]金庸的建议合理可取。因为电影的长度绝无可能将金庸长篇小说的整个故事搬上银幕,即使是多集改编也不可能。因此,多集改编固然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改编方式,而选取一段、独立发展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比之多集改编,选取一段、独立发展的改编方式可以不用考虑完整性、连续性,而更具有单一性、灵活性,原著中的主要人物、重要人物以及门派的故事都可以被单独截取、抽离出来予以发展,独立成片。例如1994年永盛电影公司出品的《新天龙八部之天山童姥》,将原著中有关逍遥派、灵鹫宫及其人物的故事分离出来,简化后再重新组织,完成一部独立的电影,采用的就是此种方式。采取这种方式改编,改编者可以就一部小说改编多部电影,而且能够改编出新意。

三、寻求从小说到影视的最佳契合

是否“暂停”改编金庸小说,或者对金庸小说进行电影改编,并不取决于观众的愿望。因为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下,影视剧创作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拍什么,怎么拍,用什么人拍,在不违反国家相关政策与法律的情况下,主要是影视剧创作者对消费市场调研、预测、评估之后的一种行为选择,并在创意策划阶段予以基本确定,再由主创人员具体实施。如电视剧创作的创意策划在具体操作上至少包括题材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造型语言、艺术风格、生产、市场营销等七个方面的内容[10]。倘若影视剧创作者根据市场评估继续改编金庸小说特别是进行电视剧改编,观众也无力干涉。不过,无论是“暂停”之后再改编还是当下继续改编,无论是电视剧改编还是电影改编,着眼于高品质的金庸影视剧拍摄,影视创作者应该尽力寻求从小说到影视的最佳契合点,做到再创造与忠实原著的完美结合。

改编过程必然是改编者的再创造过程。这既是因为小说艺术与影视艺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因而需要改编者在由文字转向画面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影视方式重新构思、逼真表现,从而体现出改编者的创造性,更是因为改编者之于原著总会有自己的当下理解,并根据这种理解以影视方式予以阐释和表现。正如伽达默尔所说:“对于一个本文或一部艺术作品里真正意义的汲舀(Ausschoprung)是永无止境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无限的过程。这不仅是指新的错误源泉不断被消除,以致真正的意义从一切混杂的东西中被过滤出来,而且也指新的理解源泉不断产生,使得意想不到的意义关系展现出来。”[11]同一读者在不同时间对同一文学作品会有不同理解,不同读者对同一文学作品也有不同理解,不同时代读者对同一文学作品更有不同理解,所以文学作品的意义世界是无穷生成过程,随时间延续而累积。也因此,改编者在将原著呈现为影视作品时必然会通过删减、增加、调整、改变等方式对原著进行再创造以表达自己的理解。同时,由于影视作品产生的第一时间需要面对当下的消费市场,为了收视率和票房,影视剧创作者必须考虑如何贴近当下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心理需要,这也需要再创造。然而,再创造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篡改甚至颠覆原著,而必须以充分尊重原著为前提。因为原著是作者特定历史时期的审美创造,有其特定的意蕴内涵、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情调氛围、风格表现等,特别是已经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经典名著。既然是根据原著改编,尊重原著、忠实原著就是必须的,而不能既称是改编自某一原著又完全无视这一原著的基本风貌和精神。所以,再创造与忠实原著是影视改编中不能分离而又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只强调改编者的再创造而不顾原著本身,无疑是对原著的亵渎;只强调忠实原著,必然束缚改编者的创造力,使改编显得机械死板,只有在再创造与忠实原著之间寻找到最佳契合点,才能既再现原著风貌与精神又充分发挥改编者的创造力。这是影视改编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最高原则。

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亦当如此。事实上,无论是金庸本人还是观众,对于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是否忠实于原著都是极为看重的。对于电视剧改编,金庸说:“两岸三地拍电视剧我不关心,他们追求什么样的风格,和他们的市场有关,跟我没有关系,人家喜欢拍就拍,我只关注电视剧是否忠实于小说原著,这一点我比较在乎。”而对电影改编,金庸针对参与执导或监制电影《笑傲江湖三部曲》的徐克说:“我不喜欢他,他不懂武侠,他后来还要买我的小说拍电影,我说朋友还是做,但是小说不卖给你了,合作的事情不做了。”[12]由此可见金庸对影视剧改编是否忠实原著的坚决态度。金庸的要求合情合理,毕竟原著是自己的泣血之作,熔铸着自己之于侠、历史、文化以及现实人生的种种思考,眼见改编者胡乱改动己作又未见得高明甚至很低下,自不能容忍。从观众看,不熟悉金庸小说抑或从来没有阅读过金庸小说的观众,因为没有影视剧作与小说原著之间的比较,或许会比较满意而评价较高,但是对于熟悉金庸小说甚至是金庸迷的观众来说,一方面,会将影视剧作与原著进行比较,另一方面,也会将影视剧作的呈现与自己对金庸小说的理解进行比较,这样,是否忠实原著就成为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观众对新世纪以来金庸小说电视剧改编的评价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例如2017版《射雕英雄传》,客观地说,该剧在演员选择与表演、武打设计与呈现上并未有什么突出之处,也有不合理的改动如增加穆念慈的戏,但豆瓣评分却达到7.9分,这一评分虽然算不上太高,但已相当不错,原因很简单,它“从整体上来说遵循了‘忠实于原著’的改编原则,同时也没有脱离当下时代精神的要求。改编者既没有为了迎合某些低俗趣味而肆意篡改原著,降低艺术水准;也没有罔顾时代要求而一味照搬原著,而是力求更好地体现原著精神。”[13]同样,豆瓣评分达到8.1分的2003版《天龙八部》也是因为比较忠实于原著。相反,豆瓣评分只有5.2分的2013版《笑傲江湖》、4.2分的2014版《神雕侠侣》、2.4分的2018版《新笑傲江湖》等,则是因为胡乱篡改原著。豆瓣评分当然不是评判的权威依据,但是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数据,从中可见观众对于是否忠实于原著的鲜明态度。

忠实于原著和再创造有机结合的改编原则,理论上并不深奥,也为影视创作者所熟悉,但总是不能在改编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在金庸小说长达60年的影视剧改编历程中,绝大多数影视剧版本都不能让金庸和观众满意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没有处理好再创造与忠实于原著之间的关系,无疑是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而能让金庸和观众相对满意的作品恰是将再创造与忠实于原著结合较好的作品。颠覆性的改编或许因出“奇”制胜可以在当时获得较高的票房或收视率,也可以在客观上产生唤起观众关于原著的记忆,甚至使观众重温原著,从而扩大原著品牌效应的持久影响力的效果,但就改编自身而言,绝非正途。所以,如果继续改编金庸小说,必须以严谨而非游戏的创作态度,既最大限度地发挥改编者的创造性,又充分忠实于原著,寻找到二者之间最恰当、最准确的结合点。否则,只是浪费了人力财力,徒增金庸小说影视改编版本数量而已。

四、结语

据报道,2018年已杀青或在拍、2019年拟拍的金庸影视剧众多,电视剧改编包括《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雪山飞狐》《鹿鼎记》《碧血剑》等,电影改编方面,徐克拟拍《神雕侠侣三部曲》,王晶拟拍《倚天屠龙记之阴阳圣火令》[14]。这些影视剧作或计划拍摄于金庸去世之前,或筹拍于金庸去世之后,无论是在金庸去世之前还是之后,可以说都是影视创作者对金庸的最崇高致敬和最深切怀念。很多影视创作者或许也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而再次改编的。如果说观众对于此前密集改编金庸小说可能心生腻烦,那么在金庸去世不久的背景下,也许能够接受这一轮改编密度更大的金庸影视剧。

值得一提的是新一轮改编中的电影改编。如果说有“烂片王”之称的王晶的改编未必能如人愿,那么徐克则可能拍出经典。因为“徐克最擅长的是用新瓶装旧酒。无论是传统的文学题材还是经典的影片样式,在徐克的‘笔下’都会浮现出异样的色彩。”[15]用徐克自己的话说是:“你要用现在的语言诠释老故事,这样就会有新的意义产生。……我觉得我们当代的电影人还是要对当代电影的创新有一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16]尽管徐克《笑傲江湖三部曲》的电影改编因再创造有余而忠实原著严重不足曾遭到金庸非议,观众也褒贬不一,但徐克2014年执导的《智取威虎山》却获得广泛认可,在2015年“金鸡奖”评奖中,不仅获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改编)、最佳摄影、最佳录音、最佳美术、最佳音乐和最佳剪辑九个奖项提名,而且最终获得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剪辑三项大奖。单就改编而言,虽然没有最终获得最佳编剧(改编)奖项,但能被作为奖项提名,足以说明改编的成功。也就是说,凭借徐克的才华,完全可以处理好再创造与忠实于原著的关系,拍摄出既充分体现原著精神又符合当下审美需要的电影。更重要的是,无论徐克还是王晶的此次电影改编,都是金庸小说电影改编停止25年之后的再开始,尽管仍然是香港导演执导,但应具有比较特殊的意义,金庸小说电影改编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并为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带来新变化亦未可知。

按常理,新一轮金庸影视剧改编将会自2019年始再度掀起播映热潮。但这样的情况至今都未发生。这与广电总局于2019年3月和7月两次在业内下发的限制包括武侠、玄幻、穿越等古装剧的播出禁令有直接关系。禁令不仅直接限制了已拍摄完成剧作如《倚天屠龙记》的播出,而且可能影响未完成或拟拍影视剧作的拍摄进度和计划。禁令何时解除,金庸影视剧作在禁令解除之后是否能够如潮般播映,目前不得而知。只希望这一轮可视为向金庸致敬的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所有创作者能够真正忠实于原著。

总之,从过去到现在,从香港、台湾到大陆,从电影改编到电视剧改编,金庸小说影视剧密集改编中已有众多版本。新一轮改编又将增添更多版本。已改编版本中成功之作少而平庸之作多,新一轮改编能否打破这一尴尬格局,需要影视创作者严肃创作态度下的自觉努力,观众只能心存希冀。同时,此番已成既定事实的改编过后,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是否还要进行下去,如何进行下去,确实需要影视创作者慎重思之。

猜你喜欢
金庸影视剧原著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拔牙
为金庸因一错字查证道歉叫好
谁是金庸小说第一情圣
金庸的财富江湖
水家乡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翻拍影视剧是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