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产业扶贫案例经济效益分析

2020-02-25 06:22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5期
关键词:花海贫困村贫困户

(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北端以及陆地最东端的省级行政区,地理位置优越,地大物博但是一年中严寒气候较长,人民普遍收入较低,经济相对落后,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黑龙江省如何在扶贫道路上既要脱贫也要致富成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产业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才能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逐步致富提供坚实支撑。黑龙江产业扶贫经济效益如何,通过以下案例进行分析。

一、黑龙江某县玉米深加工案例

黑龙江某县依托农业大县机械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高的良好基础和玉米种植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鲜食玉米产业,走出产加销一体化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新路子。为提高鲜食玉米的附加值,2017年,此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仁发农业、长明食品和立成食品三家鲜食玉米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10.8万吨,带动周边贫困户户均增收400余元。2018年,又投入扶贫砍块到县资金2800万元,新建冷库1个、鲜艳食玉米加工生产线4条,使全县鲜食玉米年加工能力达到24万吨,带贫能力进一步增强。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这个案例主要有三点可借鉴之处:首先是项目选择较好。它不仅突出了发展特色产业的“特”字,达到了以“特”增效的目的,而且这个产业季节性用工量很大,地区性明显,具有较强的带贫能力。其次是群众参与度高。种植和加工鲜食玉米,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即使是贫困户也能学会,因此无论是自己种植,还是到合作社、企业打工,他们都能参与得上,并且能够参与得好。再其次是产业经营规范。特别是企业通过与贫困户签定规范订单的形式,回收贫困户的产品,消除了贫困户的后顾之忧,保障他们的经营效益。最后是资产收益扶贫。投入扶贫资金2800万元,形成冷库、生产线等物化资产,并选择与好的经营主体合作,这方面也比较符合资产收益扶贫要求。

从此案例分析中可以明确看出其经济效益极高,能切实让农民不仅脱贫,还能致富,并且不仅能让农民富,还能实现集体富,从根本上稳定解决农民的贫困程度,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二、黑龙江省某市郊区生态旅游案例

近年来,黑龙江省某市郊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依托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产业,打造出一批精品旅游项目,成为助推郊区经济健康发展的新动力。

达勒花海位于郊区大来岗风景区内,于2016年夏季建成营业,总面积46万平方米,有野花组合11公顷以及美国石竹、福禄考、千屈菜、百合、寒地玫瑰等35个品种,观赏花期从每年6月中旬至10月中旬。除观花景观外,还建有水系景观、主题雕塑、游园步道、欧式风车、观光长廊等特色景观,每到盛花期,色彩绚丽的各类花朵构成不同颜色的方阵,争相怒放,整个花海宛若一幅五彩斑斓的水彩画呈现在蓝天白云之下,与景区内的森林浴场、猛虎观江、生态鹿苑等景点交相呼应,每年可吸引游客15万人次,并吸纳安置林场职工家属及周边村屯农民150余人实现就业,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先后被评为国家优选旅游项目、“黑龙江体育旅游精品景区”。2018年初,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将“达勒花海”定为区扶贫开发重点项目参与脱贫攻坚,通过整合扶贫资金,坚持“集中使用、统一管理、群众受益”的原则,努力把优势产业转化为打好打赢全区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动力。

脱贫攻坚怎么打?产业扶贫是关键。然而,传统的种养殖产业存在投入大、风险高、收益不可预期等因素,且对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带动能力弱,难以满足精准脱贫集中攻坚期的要求,因此选好选对新的产业扶贫道路尤为重要。经反复调研、论证,结合郊区贫困实际,最终探索出“生态旅游+脱贫攻坚”这条产业扶贫新路子。通过打造“达勒花海”乡村旅游扶贫基地,建立旅游项目与贫困村、贫困户的长效利益联结机制,达到带动贫困村整村脱贫、贫困户稳定增收的目的。

有了好项目,还要看“怎么干”。郊区以旅游基地为抓手,通过多种形式促脱贫。一是转变贫困村项目建设方式。以13个省级贫困村村集体为主体,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00万元,村集体通过带资入股的方式参与旅游扶贫项目建设,并分别与项目运营公司签订《合作经营合同书》,贫困村不承担运营风险,合作期5年。运营公司按照合同约定每年向村集体返还投入资金的6%(即24万元)作为收益,用以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增收,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合作期满后投入本金全额返还村集体。通过这种模式,2018年带动13个贫困村472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二是以门票收入带动脱贫。从2018年起每年拿出门票收入的三分之一作为脱贫攻坚专项资金,注入区产业扶贫项目收益共享账户中,同时每卖出一张门票便向共享账户中存入一元钱,用以带动非贫困村贫困户长效增收。2018年实现扶贫专项收益50万元,带动全区非贫困村的954户贫困户增收,实现了郊区产业扶贫利益联结全覆盖。三是不断丰富利益联结模式。为不断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充分调动贫困户的劳动脱贫的积极性,改变以往扶贫项目直接分红的利益分配形式。郊区将达勒花海旅游项目扶贫收益通过区共享账户直接拨付到行政村,村里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研究设置村级公益性岗位,让有劳动能力和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从事保洁、巡河、防火、护林等小微公益岗位获得收益,今年已实现272名贫困人口在村就业。四是多措并举打响郊区旅游扶贫新名片。为最大限度发挥乡村旅游带贫增收作用,郊区旅游局在每张旅游门票上专门印制“您每购买一张门票就为脱贫攻坚贡献一元钱”字样,让“游花海,就是扶贫”这一口号深入人心,营造“大扶贫”宣传氛围,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打造郊区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这一品牌。

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经济发展、贫困人口减贫脱贫的重要力量,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郊区通过开发达勒花海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总结出以下四点经验:一是强化规划引领。要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依托东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紧紧围绕森林、湿地、冰雪、乡村四大板块布局,找准地方旅游资源独特性,形成竞争力和吸引力。通过政府引导,逐步推广“旅游+扶贫”模式,让旅游项目逐步成为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二是创新业态模式。引导贫困村按照现代旅游消费特点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旅游业态,做到“一村一特色”,重点开展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业态创新,打造乡村营地、乡村公园、民俗乐园、农家乐等旅游新业态、新产品。三是夯实基础设施。要不断加大公共交通、停车场、住宿设施、服务中心等旅游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夯实旅游扶贫服务基础,实现建设旅游路,铺就扶贫路,打造脱贫路,通向振兴路的目标。四是强化人才保障。“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多方面组织实施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分级分类加强对旅游扶贫致富带头人、旅游经营户、从业人员的培训,全面增强旅游扶贫持续发展后劲。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在脱贫工作中按照国家的指导意见从实际出发,结合各地特色不断创新,在产业扶贫项目产生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不仅可以带动贫困地区脱贫,更能致富!

猜你喜欢
花海贫困村贫困户
花海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花海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花海嬉戏
徜徉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