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神话传说在生态学通识教育中的运用

2020-02-25 09:54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共工通识绿水青山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生态学通识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中开展生态学通识教育,使大学生普遍具备基本的生态学素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创建生态文明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生态学通识教育应区别于专业教育,突破 “知识本位”的功能束缚,应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解决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学问题为目的,从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不同角度,构建生态学通识教育体系[1]。生态学通识教育面对的是不同学科门类的学生,因此不应涉及各种高深复杂的公式和理论,而应基于大学生都具备的基础文化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的最初萌芽产生于人类开始主动探索和认识周边的环境,而这种萌芽的载体就是各种神话传说。鲁迅[2]在 《中国小说史略》中为神话做出了定义:“昔者处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以中国为例,无论是“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羿射九日”、“鲧禹治水”的神话,还是“有巢氏”、“燧人氏”和“神农氏”的传说,都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学知识和原理。在生态学通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授、作业、讨论和演讲的形式,引导同学们去发现我国神话传说中所蕴含的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发掘神话传说中承载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慨,增强同学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1.创世造人神话

创世神话是所有神话体系的核心。所谓创世神话,是指原始人类用象征手法对天地、世界、人类及自然万物诞生的描述和解释,反映出原始古代人类对于天地宇宙万物和人类及各种生物由来的原始观念[3],而这正是生态学的最初萌芽。创世神话反映了人类不同族群对于世界本源的最初认识,要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首先应该了解它的神话[4]。大学生最熟悉的创世神话是中国的“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和基督教的“上帝创造世界”,这几个神话可以放在一起对比讲述,激发同学们对于整个世界本源的思考。

“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虽然版本众多,但故事的核心都是盘古从混沌中开辟了新世界,与大多数现代宇宙学家所认同的“大爆炸”理论惊人的相似,具备了合理的科学内涵,即宇宙并非一成不变,它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传说中,“盘古开天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充满了与恶劣自然环境做斗争的艰辛困苦,作为神灵,盘古最后通过将自己化生为世间万物才最终创造出了世界。“女娲造人”的神话也同样如此,对于作为神灵的女娲而言,“造人”同样是一项艰难而漫长的工作[5]。即便是神灵也不是全能的,他们的创世工作(开辟)是在艰难困苦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这是中国创世神话的一个重要的特色,其中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先民在艰难环境中挣扎求存,努力改善生存环境的不屈精神。在上述两个神话中,自然万物都是由神的身体物质转化而来,而人又是由这些物质(黄土)转化而来,人与神是同源的,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代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6],与我国当前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完美契合。与之相对,在“上帝创造世界”的神话中,世间万物和人类都是上帝只用6天就轻松创造出来的[7]。

2.战天斗地神话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不再甘心屈服于自然,开始反抗自然并幻想使自然屈服于人类[6],于是代表人类远古族群的英雄领袖神话就诞生了。英雄领袖战天斗地的神话不仅体现了人类艰难地适应恶劣自然环境的历程,还反映了人类尝试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自己生存的伟大实践,体现了生态学萌芽开始发展成长的过程。

2.1 战天斗地神话是人类与灾害抗争的真实写照

在基督教的神话传说中,各种自然灾难都是神对人类道德品质败坏的惩罚[8],比如“诺亚方舟”;而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各种灾难是自然规律受到了干扰或者由于战争而引起。前者反映在《淮南子·本经训》中的“羿射九日”的传说,而后者体现在《淮南子·天文训》中的“共工怒触不周山”。与基督教完全为宗教信仰服务的神话传说相比,中国的神话传说能够更好地反映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王若柏[9]认为,“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这些史前神话很可能是当时自然灾害链的真实写照:“共工怒触不周山”说明发生了重要的自然灾害(可能是陨石撞击、地震),“女娲补天”说的是灾害的重要影响和救灾的过程,“鲧禹治水”可能说明了重大灾害延续和最终战胜这次灾害的结果。这些灾难的解决不是靠神灵的恩典,而是神话了的人类英雄领袖带领人们通过不懈的抗争最后战胜了自然灾害。

2.2 “羿射九日”

在“羿射九日”的神话中,灾难的肇因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十日并出”。在生态学通识教育中,我们可以将“十日并出”与人类当前面临的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问题联系在一起,结合限制因子定律说明全球温度上升对生物圈的严重影响。“羿射九日”的传说反映了类改造自然界,甚至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的产生,是因为人类的祖先掌握了弓箭这种可以远距离准确投送自己力量的工具,获得了捕猎强壮野兽的有力武器,在与其它生物的竞争中逐步占据了优势。

2.3 “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记载了共工与颛顼争帝失败而怒撞不周山,引发洪灾和天崩地裂等一系列灾难。从科学角度进行解释,这可能是陨石撞击对自然环境的毁灭性破坏[9],可以结合陨石撞击地球造成恐龙等大量生物灭绝展开论述。也可以从神话本身展开讨论,论述战争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在人类掌握了核武器之后,一次核试验就会严重破坏自然环境,而全面的核大战更是会毁灭整个人类文明。由此可见武器或者工具的发展的确可以为人类提供改造自然环境的强大力量,使人类能更好地生存,但是如果人类不加节制地使用这些力量,那么最终就很可能会酿成毁灭人类的灾难。

2.4 “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

“共工怒触不周山”所造成的灾难在传说中最后是通过“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来解决的。从生态学角度来分析,《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的“女娲补天”神话,反映了生态环境破坏对人类的毁灭性影响,也体现了修复生态环境的困难。“女娲补天”传说中的“天”可以解释为大气层,是保护地球生物的重要屏障。人类当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生态问题就是大气层中臭氧层的破坏,“臭氧空洞”的形成导致大气层不能有效阻隔紫外线,正是神话中“天不兼覆”的具体呈现。颜士州[10]就将修复臭氧层空洞比作当代的“女娲补天”。将“女娲补天”的神话融入生态学通识教育,可以更形象生动地反映臭氧空洞等自然环境破坏对地球生物特别是人类的危害,凸显人类保护臭氧层,修复受损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现代人类之所以面临这么多生态环境问题的困扰,就是因为人类一直以来忽视了美好生态环境的重要价值,只有当人类赖以生存的“绿水青山”受到破坏之后,我们才能切身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与“女娲补天”浓厚的神话色彩相比,《尚书·洪范》记载的“鲧禹治水”传说,则更加接近古人的真实生活,甚至有出土文献和考古发现为传说提供了例证[11]。洪水是各种神话传说中最常见的灾害,在中国神话中,洪水由共工与颛顼的战争引发;西方神话中洪水的诱因则是人类道德品质败坏,是神灵对于人类不良行为的一种惩罚[4]。治理水患直到现在仍然是政府的重要任务,在课堂讲授中可以结合我国1998大洪水的严重灾害,说明洪水的可怕和治理的困难。“洪水”是地球水循环的一种正常表现形式,人类能够将洪水看做是一种可以“治理”的灾害,而不是无法抗拒的神灵意志,就表明人类已经初步认识了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在“鲧禹治水”的传说中,大禹能够认识到治理洪水应当注意疏导而不是一味围堵,就证明古人已经能按照生态学规律来解决自然灾害问题,这表明当时生态学已从思想萌芽发展成能帮助人类解决问题的科学知识,这无疑是一个重大进步。

3.文明创始传说

在与自然环境艰难困苦的斗争中,中华民族的文明逐渐形成和发展。从有巢氏 “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神农氏“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的传说,可以清晰地反映我们的祖先改造自然环境,掌握自然力量,与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共生发展的原始生态文明起源脉络。

3.1 “有巢氏”

韩非子《五蠹》篇描述了“有巢氏”能够“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的传说,反映了人类顺应生态环境的客观实际,改善生存条件,争取生存[12]。根据英文构词的字面含义,ecology就是研究生物住所或栖息地的科学。在生态学通识课程中,可以将“有巢氏”传说与当前我国的住房刚需和房价问题相结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启发同学们思考住所或栖息地对生物的重要意义,说明建立自然保护区对于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

3.2 “燧人氏”

“燧人氏”的传说同样出自韩非子《五蠹》,反映了古人如何掌握人工取火的技术。“火”是人类掌握的第一种足以大范围改造自然的力量,对于人类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生态学通识课程中,“燧人氏”和“普罗米修斯盗火”的传说可以在“火的生态作用”中引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掌握“火”这种强大的自然力量的艰难历程。此外教师还可以灵活运用“刀耕火种”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成语典故,说明“火”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3.3 “神农氏”

《庄子·盗跖》记载了神农氏驯养动物,种植庄稼,织造衣物的传说。《淮南子·修务训》亦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氏”驯养动物,种植庄稼的传说可以在讲授“种内和种间关系”的“共生”时引用,说明正是由于人类主动与各种生物形成“共生”的关系,才保证了人类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为人类文明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可以在讲授“种内和种间关系”的“食草作用”时引用,解释植物为什么会含有各种“次生化合物”,以及为什么食草动物在食性上比食肉动物更特化。“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反映了古代人民逐渐认识和利用各种植物的艰难过程,蕴含着华夏先民锲而不舍探究自然规律,为了族群发展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在“有巢氏”的时代,人类与其他动物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需要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到了“燧人氏”的时代,人类已经逐步掌握了“火”这种可以大范围改造自然环境的力量,在竞争中战胜了其他动物,开始不断拓展自己的生态位;而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人类已经能够驯养动物,种植庄稼,开始初步掌控自己周边的自然环境。

4.生态学通识课程与“绿水青山”理念的思政教育

神话传说是人类思想的开端,也是生态学的最初萌芽。现今,生态学的研究结果和哲学思想,已经使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变革[13]。生态学专业课程教学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上均有着得天独厚的学术和教学优势[14]。西方近代的两元思维模式把自然看作是人类的对立面,是人类要征服的敌人[13],反映在西方文明发展过程中就是将 “绿水青山”换成了“金山银山”。而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虽然同样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过程,但是这种斗争不是为了战胜自然,而是为了修复被破坏的自然环境,使自然界回归到平衡的状态。中国神话所反映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6],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与我国当前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脉相承。授课实践表明,将神话传说融入生态学通识教育,可以让学生从生态学角度重新认识了自己原来以为很熟悉的神话传说,加深了他们对生态学的相关概念及知识的理解,并且初步学会将课堂上所学习的生态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能够运用生态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认识世界,深入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猜你喜欢
共工通识绿水青山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共工触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祝融胜共工
绿水青山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