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传播学探析

2020-02-25 22:21李冰雪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手语大学生文化

李冰雪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文化自信包含了对民族文化资源的理解、民族精神的自豪感、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感等多个方面。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社会制度等不同维度的优秀成果,独特的价值标准与思想观念[1],保证了我们中华民族在大灾大难面前,依然能够砥砺前行,同时,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规范与精神认知也是培养与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条件。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听障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手机成为了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为听障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带来了新的契机。根据工信部在官网上公布的《2019年1-11月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移动电话4G用户规模为12.76亿户,1-11月通过手机上网的流量达到1101亿GB,[2]随着手机上网用户的不断扩大,手机上网在带给听障大学生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尤其对听障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带来了新的文化体验,增加了文化趣味性,拓宽了听障大学生了解外部世界的视野和渠道;另一方面,QQ、微信、微博等通讯软件,促进了听障大学生的交流圈及朋友圈的形成,其中难免会接收到一些外来文化的负面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听障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本文试图从传播学视角对听障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培育进行策略分析。

一、四个回归,搭建文化自信理论的传播平台

2015年12月3日,中国残联、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制定的《国家手语和盲文规范化行动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3],明确了手语是国家语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在于让听力残疾人沟通无碍,交流无界,建立文化自信。《行动计划》提出:要“积极开展手语盲文科学研究,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其中还特别强调高等院校要加强现有的手语相关专业学科建设,注重培养手语专业人才,建立起专业化的手语翻译队伍。

据此,首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针对特殊教育群体制定相应政策,发挥引领作用。如2015年9月教育部出台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规范了聋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使用国家推行的手语[3],只有聋人教师及聋生有了规范并且通用的语言,才能更好地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第二,《行动计划》将“初步实现手语和盲文信息化”作为2020年的任务目标之一,要求地市级以上电视台全面使用国家通用手语播报手语新闻,开办国家通用手语教学栏目。这就要求各级各类媒体发挥好导向作用,节目内容设计应紧扣时代脉搏,弘扬时代新风,发思想之先声,立文化自信为根本。第三,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要有针对性,发挥基础作用。一方面,结合听障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针对不同专业开设特色传统文化的课程,把建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融入德、智、体、美、劳教育等的各个领域,创新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外实践活动指导方式,让文化自信贯穿到课内外的各个环节,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突出新时代文化自信培育在听障教育发展中的前沿地位,[5]进而增强听障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第四,要根据学校和听障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加强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鼓励中青年聋人骨干教师参与文化自信方面的科研立项、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聋人教师的科研、教学、技能和创作水平,打造一支师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二、以手语传播为媒介,构建个性化学习空间

与一般传播方式不同,手语传播是听障大学生特有的交流与沟通方式,手语注重是人在不同的情境中所表现的视觉面貌、动作和感知,这是一种纯视觉化的传播,在听障大学生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手译能力和白译能力的培养占很大比重,聋人教师在进行传译或者与聋人的沟通交流中,文化自信的情境性和交流性处于被动状态,因此,聋人任课教师可根据听障大学的手语学习形式,充分的发挥手语的交际、表达和传播的特点,创新文化课程活动,积极引导听障大学生用手语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精神面貌,传承经典文化精髓,建立文化自信。此外,还可以开展各类跨学科、跨领域的听障大学生的共同参与的课外活动,以绥化学院为例,通过开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剪纸课程来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文化自信明显提升。但传统剪纸课程主要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技能的学习,采用视频形式或手把手式教学,形式上为一对多的单向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听障大学生来说,并不能完全满足手语专业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学生对技能掌握的不扎实,教师也无暇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因此在听障大学生的艺术剪纸课程中,任课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手语描绘出一些传统文化故事中的情景,并布置相应的剪纸学习任务,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体验和深入理解,然后,将听障大学生在课上分成小组,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进行创设,最后完成有关传统文化的剪纸作品,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小组内每一名同学的课程参与度,使学生做到了真尝试、真思考、真实践,而且传统文化剪纸课程中众多手语新词汇的融入,实现了手语词汇理论学习与剪纸实践活动的充分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课程内容,这样一来,听障大学生们课上积极参与,互动交流,手语技能和剪纸技能得到了稳步提高,也加深了听障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文化情怀。

三、以视觉传播为媒介,激活文化自信的体验方式

视觉传播是听障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视觉艺术不再是以静态为主,而是逐步往动态视觉艺术方向转变。听障大学生作为新媒体技术的受益群体,正体会着新媒体给他们带来的动态视觉盛宴,因而,高校应针对听障大学生的特点,发挥新媒体的视觉传播优势,开创听障大学生喜欢的文化自信体验方式,如在听障大学生的公共艺术选修课中,任课教师可选取富有民族文化气息又具有震撼视觉效果的视频进行播放和讲解,以享誉世界的大型原创音画舞剧《千手观音》为例,此剧是由残疾人艺术团的聋哑演员表演,全剧匠心独妙的编排、出神入化的表演,彰显出艺术大爱无形的感召力量和人文情怀。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感动了全中国,被评为中国国宝级人类文化遗产。

《千手观音》大型原创音画舞剧的演员们用肢体语言解读了历史、艺术、文化等多个方面,以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与大家相见,让观众眼前一亮、感同身受,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文明,激发了每个人心中的民族情怀和文化认同。因此,任课教师在讲解此课过程时,应借助高校内部的音乐艺术、舞蹈艺术、舞台艺术、色彩艺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讲授传统文化观、艺术观和价值观等精神内涵,为广大听障大学生提供精神粮食,进一步提高听障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听障大学生在动态视觉体验方式下不仅是观看者,也是弘扬华夏文化的参与者。这样基于动态视觉传播途经,创设文化情景互动的体验方式,一方面,能唤醒听障大学生内心回归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意识,从而提升听障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程度,另一方面,剧中艺术家们表现出的自强不息、兢兢业业、为国争光的这些精神,不仅仅是中华文明的浓缩,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外来文化与多元价值观冲击时,由文化自信塑造起来屹立不倒的丰碑。

四、以互联网传播为媒介,创新文化自信接收方式

互联网是当代信息传播方式中最为常见的通讯手段,是科技迅速发展的下的产物。在互联网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一方面,新科技的发展促使互联网的传播应用更为广泛,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介让信息的产生和发散变得同步[6]。另一方面,互联网把人与人之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变得畅通无阻,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它的信息传播功能已经发展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于新时代听障大学生群体来说,互联网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符号等形式的文化自信接收方式效果更佳。例如,中宣部推出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它由PC端、手机端两大户端组成,PC端有17个板块180多个一级栏目,内容涉猎“学习新思想”“学习文化”“环球视野”等,而手机app的界面有两大板块38个频道,从时政要闻、人文科学、法治军事、诗词古籍、传统文化,甚至公开课、歌曲、戏曲、电影、图书等资料都囊括其中,不仅栏目包罗万象,而且内容可读性强,涉猎面广,且有正能量。对于听障大学生来说,学习强国平台实现了灵活性、指导性、创新性的学习,极大地满足了信息时代背景下听障大学生科学、合理、自主、便捷的学习需求,是宣传文化自信较为全面、丰富的信息库。学习强国网络学习平台的建立,让许多听障大学生的生活更加充实,学习之余他们不再刷抖音,打游戏,而是点开“学习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板块进行学习充电,“学习内容更有趣味性,”、“并不乏味,有学习动力”是同学们对该软件的使用感受,类似“学习强国”网络平台的推出与应用,创新了文化自信的接收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互联网作为新媒体应该对针对听障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进一步的创设文化自信的接收方式,开发相关传统文化的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同时高校充分发挥校内互联网,以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流行的语言表述、新颖的内容、深厚的文化传承来打造校内外的文化交流、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积极地引导听障大学生参与,并设立奖励机制,让学生在流行文化中接收到文化自信。

听障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是特殊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国家出台《行动计划》明确了手语是国家语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听力残疾人沟通无碍,交流无界,建立文化自信。而 “四个回归”又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的根本标准,也是对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的核心的阐述。对听障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一方面,需要听障高等教育从业人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还需广大听障教师不断地思考,潜心教学书育人,运用新理念、新教法,为听障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广阔的路径。但从目前听障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现状和困境来看,听障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发展养成的任重道远,需要高校构建个性化学习空间,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与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媒体等多方共同努力,实现共同合作,多方帮扶,共赢共融,为促进听障大学生共优化发展创建良好情境创设,实现我国听障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
手语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无声的世界里,怎样唱一首歌?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奇怪的手语图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