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语言政策及实践的发展与变迁

2020-02-25 22:28应竑颖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印尼政府国语方言

应竑颖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群岛国家,作为连接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洋也是连接亚洲与大洋洲之间的枢纽,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就人口数量而言,印度尼西亚在世界上排名第四。印度尼西亚也是世界上社会文化最复杂的国家之一,由上千个拥有数千种语言和方言的族群和亚族群组成。近年来,随着东亚和南亚经济体的崛起,印尼在国际关系和全球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印尼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政治、经济作用。作为一个以多文化、多语种而著称的国家,印尼的语言政策和实践呈现出鲜明的特色。文章研究了印尼的三种主要语言——印尼国语、地方语言和英语的语言政策及和实践的发展演进历程,探讨影响印尼语言政策语言实践变化的因素。对印尼语言政策和实践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和丰富我们对外国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从中得到镜鉴,重新审视本国的政策和实践,对自己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一、印尼国语的语言政策和语言实践

(一)殖民时期印尼国语被确立为统一民族的语言

印尼国语并非完全新创立的语言,其实质是马来语的一种变体。虽然源于马来语的印尼语作为外来语言,却能在印尼这样一个语言种类非常丰富的国家中和其他上百种语言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并且从被确认为官方语言开始,逐渐在印尼树立起摇不可撼的地位,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是在当时社会情境之下接受度和认同度最高的语言。历经荷兰殖民者300多年的统治之后,通过建立国家而找到民族归属感成为大多数印尼人最为迫切的共同愿望,寻求和确定能够统一国家团结民族的语言成为印尼民族主义运动的重要任务。1926年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上,马来语战胜了当时印尼社会上的殖民语言——荷兰语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爪哇语,因为其作为一种既不赋予前殖民统治者权力,也不赋予任何特定民族权力的语言,成为抗击外来侵略、团结各族人民的最佳选择。1928年10月28日,成千上万的印尼青年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言”作为宣言宣誓,并将马来语更名为印尼语,正式成为印尼的民族语言。[1]大会之后,印尼语被广泛使用,成为各个政党之间交流的语言和各级学校的教学媒介语。[2]在这一时期,以共同语言为核心,从语言意识形态的层面培养民族认同感是语言政策和实践的中心任务。

(二)建国之后印尼国语地位的巩固和加强

印尼政府深刻认识到作为统一标志和民族文化身份的的基础,印尼语是团结凝聚各个民族的重要工具。因此,建国初期,政府通过地位规划,明确规定了印尼语在国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1945年《宪法》第15章第36节中,印尼语获得了民族和国家语言的地位。1950年的宪法第四章中,印尼语被确定为“官方语言”。[3]自此之后,印尼语在国家各个领域被广泛使用。印尼政府对于国语重视的态度从建国至今一直延续到现代,2009年第24条法律的第四十四条法律条款对于印尼国语再次作出明确的规定:政府支持印尼国语得到逐渐地、系统地和可持续地发展;在国家语言中心的协调之下,将印尼语发展成为一门国际语言;[4]除了对当地小学学生和初中学生教授印尼语外,向外国人教授印尼语也被列为优先事项之一,外国人要在印尼取得就业资格必须先通过印尼语测试。[5]

印尼语虽然被定为国语,但引入了大量外语借词,而且语言的现代化程度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各层次领域的需要。为了使印尼国语更具趋同性和统一性,政府还从本体规划层面出发,对语言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提升语言现代化和标准化程度。独立后不久,印度尼西亚大学的文学院和哲学系成立了语言文化研究所,负责制定、实施印度尼西亚的语言政策。该机构一直隶属于印尼教育文化部,在1975年更名为国家语言发展中心。同年,该中心下设术语委员会,与马来西亚语言委员会合作,几乎完成了教育、科学和技术各学科术语的标准化工作。为了再次将确保进一步标准化责任的落实,国家语言发展中心于1993年开始直接对总统作出答复。此外,该中心还出版了印度尼西亚语的标准词典和语法。[6]此外,政府从1947年开始实施拼写改革,推动语言标准化进程,并于1972、1987年两次扩大这项改革的范围。[7]

通过从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层面进行由上至下的推广和巩固,印尼国语的语言规划取得了卓越成效。一方面,印尼语的词汇量得到大量扩充,语法系统更加完整精确,表达能力大为增强;另一方面,使用印尼语的人数迅速增加: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会说印尼语的受访者从1971年的41%增加到1990年的83%,而以印尼语作为母语的人数在1980-2000年期间也增加了两倍,从12%上升到35%。[8]

印尼政府特别注意保护印度尼西亚人和印尼国语不受外国语言影响。全球化进程之下,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影响逐渐扩散到印尼,面对英语的扩散,印尼政府在多种场合强调印尼官方语言的使用。例如,政府制订了一项关于禁止在公共场所使用书面外语的法律,规定除非必要,所有的商标、公司名称、建筑物名称和旅游指南都必须使用印尼语,不遵守这一指示并在公共场所持续使用外语的商人将会遭到处罚。[9]另一方面,印尼对于政府人员的语言使用也有规定。以总统演讲为例,无论演讲是在印度尼西亚还是在其他国家进行,都必须使用印尼语。印尼的媒体亦受此规定制约:所有来自其他国家的多媒体产品,在发布给公众之前必须用印尼语配音。[10]

由上可见,印尼国语的产生、发展和巩固是和印尼获取独立,建构国家的历史和巩固政权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语言政策和语言教育的发展也推动着国家—民族的认同和社会的发展。

二、地方语言的语言政策和实践

(一)地方语言的功能定位和语言政策

印尼群岛分布的地理特性和多民族的文化属性造就了印尼社会上的多语共存的局面。Ethnologue2017年的数据显示,印尼境内现有语言数量高达726种,仅次于拥有823种语言的巴布亚新几内亚,语种数量居全球第二。印尼的地方语言在使用人数上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其中,爪哇语的使用人数达到了8400多万人。另外还有一些地方,如马鲁古岛和巴布亚岛上有数百种语言,而说这些语言的人口通常只有几千人或者更少。[11]

印尼政府倡导国家语言和地方语言之间的和谐共存的立场从建国以来一直延续至今,这从国家发布的相关语言政策和法规中可见一斑。1945年《宪法》第32条(第2款)中规定,作为印度尼西亚的国家文化遗产,地方语言受到国家尊重和维护,而在该宪法第36条的解释则进一步指出,在人们积极使用地方语言的地区,当地人民应该保护和发展自己的地方语言。因此,地方语言的地位和功能在于作为印尼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当地人民自豪感和身份的象征。政府保存方言的立场一直延续至今,1989年的《第30号教育法》再次重申了这一宪法保障,其中规定,如有必要,可以使用方言作为小学阶段头几年(一到三年级)的教学媒介语。[12]1993年《国家政策准则》第3f号规定,应继续保持当地语言,以便发展和丰富印尼语词汇和印度尼西亚文化多样性。同年举行的第四届印度尼西亚语言大会则针对方言语言和文学做出了一项规定,指出可以在不妨碍印度尼西亚国语和文学教学的情况下,开发和制订方言课程、教学方法、教科书和其他一些相关的基础设施来支持方言教育。[13]

(二)地方语言的语言实践

尽管方言得到了法律法规的保障,然而,一个国家一种语言的意识形态在印尼社会更占上风,再加上印尼语作为国家话语在实践层面上得到强力推行,给印尼丰富的语言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在印度尼西亚大约746种土著语言中,只有450种语言被印度尼西亚教育和文化部正式记录在案。因此,有学者怀疑,大约296种没有正式记录在案的当地语言已经濒临灭绝。[14]

方言弱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方言的语言地位不高,往往和落后的生活方式和过时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人们认为学习方言浪费时间和精力,不愿意将方言传承给自己的后代。方言没有被正式地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主要依靠家庭交流和家庭教育得以传承,而人们对方言的否定更局限了方言的传播。第二,方言使用的领域有限:在公共场合或进行族际交流时,大多数人都使用印尼语。而方言主要是在人们与亲朋好友的日常交流中使用,以示亲好。方言很少出现在大众媒体上或者被有影响力的政界人士在公众场合使用。例如,就人口数量而言,爪哇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但是印尼却没有专门的爪哇语日报、电视台或广播电台。[15]第三,在教学实践中,方言教学的时间常常被英语教学所占用,开展方言教学的学校也常常存在教学材料匮乏、师资薄弱断层等问题。

尽管印尼政府从语言意识形态上尊重方言的存在,并试图保存和维护方言,但是因为上述种种原因,在语言实践层面上,方言代际传承出现断层,使用领域不断窄化,地方语言的完整性和活力都有所退化。年轻人群体中方言转用现象普遍,在印尼很多社区,很多儿童已经不再学习父母的方言,而将印尼国语作为他们的第一语言,[16]这导致了方言的危机。

三、英语的语言政策和教育实践

全球化浪潮席卷之下,民族国家的社会结构受到影响甚至面临被摧毁的风险,语言和语言政策难免经历历史性的变革。其中,英语作为全球第一语言迅速崛起,使构成身份和归属观念核心的语言、语言社区和语言实践发生了根本性解构。

(一)全球化浪潮下印尼国家和个人对英语政策和教育诉求

从上世纪60年代末起,印尼开始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以促进经济发展。1967年,印尼与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简称“东盟”),东盟已经拥有10个成员国,印尼是最具影响力的成员之一。英语是东盟的工作语言。同时,在这一时期,印尼和其他主要贸易国——日本、欧共体、美国等的关系进一步加强,这些国家在印尼的投资力度也大幅度增加。[17]在这种大环境影响之下,提高国民的外语水平成为印尼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国际交流的需要,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需要。

对于年轻的印尼学习者来说,英语被认为是一种现代的、知识分子的、精英的语言,也是一种想象中的工具,这种工具能够改变他们的生活,使他们从具有地方意识的个体转变为具有全球意识的个体,获得学术和职业成功以及更高社会地位。[18]

(二)英语的语言政策和实践

自1955年以来,英语在印尼一直被作为第一外语来使用。教育文化部1967年的第96条法规规定了英语的作用和功能。英语是获取其他学科领域知识的工具。除此之外,外语的功能是作为“图书馆语言”,据估计,大学图书馆里大约80%的书和资料都是由英文编写的。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对英语教育的投入和管理均有所加强。[19]1988年印尼教育部颁发国民教育法,明确规定英语是第一外语,并将其作为中学(7年级-12年级)的必修课,并且允许有能力和资源的小学从四年级就开设英语课。1990年第28号政府文件对于英语作为第一外语的地位,给予法律上的承认和保障。1994年外语教学大纲则修正外语教学的目标和原则,将其定位交际语言原则,意味着教学要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之中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20]另外,全球化压力之下,印尼政府鼓励顶级公立学校升级为国际标准学校。这些学校课程的重要特色就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一直到初中高中,使用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尤其是数学和自然科学等学科的教学媒介语。同时,学校教师必须具备通过英语授课的能力,班主任必须积极掌握英语。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资助来鼓励发展这些学校。[21]

针对英语在印尼的主流地位,一些印尼学者和决策者抱有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意识到英语对于国家的发展将会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又担心英语会对印尼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统治者们推广英语的立场有所动摇。2013年初,印尼政府正式宣布废除国际标准学校项目,不久,新的课程标准出炉,提议分别将初中和高中的英语课时缩减为为每周4小时和每周2小时。[22]同年印尼政府出台了一项富有争议性的规定:英语不再作为政府公立小学中的必修科目,而这一规定一经出台立刻引发了家长的愤怒,人们担心这会损害印尼学生在全球化世界中取得成功。[23]

在印尼的国家语言政策体系中,英语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工具,印尼人利用英语有选择地引入具体的信息、知识和技术,以加速国家的发展。英语是必不可少的,但英语所能发挥的作用有限,并且民族国家的发展又是以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为特征的。总而言之,无论对于印尼政府还是个人来说,英语的工具性倾向是英语学习的主要动机;印尼统治阶层对待英语和英语学习的复杂矛盾的态度则反映了民族主义和全球化两种意识形态的博弈。

四、结语

由此可见,语言政策的发展和变化受到多元因素影响。在制定语言政策时,要综合考虑不同因素,权衡各种利益,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境和需求,制定出适合本国国情、顺应世界趋势的语言政策。基于语言具有巩固国家统治、保存和维护文化多样性、发展国家经济等多元工具功能,如何实现国家语言、地方语言和外来语言的三者共存与协调发展,权衡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进程,是制定和实施语言政策的目的和关键。

猜你喜欢
印尼政府国语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印尼政府:2020年国防开支增加16%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国语》故训与古文字
Freeport或将与印尼政府摊牌全球铜供应面临威胁
论“国语骑射”政策在清朝教育中的推行
妈,你好